什麼是物質?| 混亂博物館

2021-01-13 大象公會


單純地追問「物質是什麼?」將是個艱深的哲學問題,甚至是一個空洞無聊的問題。時至今日,那種唇槍舌劍的論戰已經不能帶來更多的收穫。

另一方面,那種研究物質的學問,或者叫「科學」,卻不斷拓展著物質的邊界,越來越多原本不被視為物質的事物成為了物質——於是我們漸漸意識到,是時候放棄這個問題了。

-文字稿-

這恐怕是世界上最艱深的問題了:從古典時代的賢人辯論到現代物理的精密觀測,人類永無止境地討論著「物質」的性質和規律,然而這漫長的討論從來沒有明確過什麼是物質。

自從哲思出現於那些最古老的文明,這個世界就被劃分成了「物質」和「精神」兩個部分,前者包括了一切感官可及的事物,後者則包括了一切不可觀察的東西,尤其是存在於意識中的東西。

因此不難想見,這兩個世界的邊界恰恰就是人類觀察的前沿:在公元前的古典時代,人類只有最基本的感官觀察,因此很樂於像陰陽、五行或者四元素這樣籠統地概括一切。

這些籠統的概括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種種主觀的想像,最終無一例外地演變成了超自然力量。或者說在那個觀察手段低級粗陋的時代,人類將不可避免地用精神詮釋物質,所以當科學革命興起,人類的觀察手段豐富而精密起來,這一趨勢就被完全逆轉了,隨著原子和更基本的粒子被逐個發現,「物質由基本粒子組成」也就成為了一切問題的根本解釋。

比如自古以來,「死而不可復生」的悲痛讓人相信生命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力量,它以神秘的方式賦給物質,使生物以與一般物質完全不同的方式活動起來,乃至在人類身上表現出智慧的行為——所以「生命力」就成了精神世界最重要的組成。

然而1665年,英國的羅伯特·虎克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了植物的死細胞;1674年,荷蘭的列文虎克又用顯微鏡看到了活細胞,到1809年,拉馬克已經推測這些細胞就是所有生物形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這個理論在此後的半個世紀裡被更加精密的顯微鏡充分證實——與此同時,動物在肌肉運動中伴隨的電現象也被路易吉·伽伐尼的實驗揭示出來,神秘的生命現象開始變得可以分解、可以實驗。所以在科學怪人這部恐怖小說裡,帶來生命已經不是上帝,而是科學。

終於在20世紀,分子生物學揭示了蛋白質的多級結構,以及蛋白質與核酸之間的催化關係,連同意識在內的一切生物現象終於都被還原成了基本的化學反應和更基本的物理反應,那個古老的「精神世界」再也不是什麼客觀存在了。

或者更明確地說,當標準模型被2013年確認的希格斯玻色子填滿,將這個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還原為基本粒子和基本粒子的運動,這種最徹底的「還原論」就概括了自然科學在過去一個世紀裡最主要的成就——可惜這絕不是自然科學對「物質」的最終解釋。

就以最簡單的熱現象來說,18世紀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一度以為它是一種「物質」,拉瓦錫還把它寫進第一份元素表。

隨著原子論在19世紀崛起,我們意識到熱能來自微觀粒子的運動,溫度就是物體分子平均動能的度量,因此在還原論的視角下,熱現象不是物質,而是物質的運動——但當量子力學揭示了物質的波粒二象性,微觀的粒子原來同樣是波,我們就逐漸意識到宏觀的波也同樣是粒子——比如固體內傳導的機械波,就可以視為「聲子」。而熱傳導依賴晶格傳播振動,也就完全可以看作聲子在固體內部運動 ,我們甚至可以用不同的彈性的材料製成聲子晶體,進而造出聲和熱的二極體。

這樣一來,我們就在熱現象中錯愕地發現物質和物質的運動也沒有那樣明確的界限,這給我們帶來了重大的啟示:我們以往在自然科學中展開的一切討論,原來並不是針對所謂的「物質」,而是針對某種 「結構」——這在帶來困惑的時候也給未來的研究打開了新的大門:當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的時候,那些「結構」才是最應留意的對象。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混亂博物館更多視頻。

相關焦點

  • 超光速簡易方法一則 | 混亂博物館
    當然,這不是什麼推翻相對論的民科怪談,反而是在相對論的框架內釐清問題:當我們討論超光速的時候,速度指的是什麼?那麼顯然的,這個光斑看似從平面上的一點移動到了另一點,但那是一種霓虹燈似的錯覺,實際上沒有任何物質沿著它的軌跡運動過,當然也就不受質能方程對加速運動的限制。當然,也不會有任何能量或信息能因此傳遞。比如最具體的,軌跡終點處的觀察者知道手電筒向著自己發出了什麼顏色光,但是並不知道軌跡的起點處接收到了什麼顏色的光。
  • 招聘|卓美展覽、北京博物館通票、北京天圖、混亂博物館、中國博物...
    招聘總覽 招聘單位:卓美展覽、北京博物館通票、北京天圖、混亂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協會招聘地區:北京招聘職位:平面設計師、主創設計師、藝術設計、項目經理、平面設計師、製作人(實習+全職)、外事主管、信息主管01卓美展覽北京卓美展覽裝飾工程有限公司(BEIJING jo.shine
  • 你是怎麼變黑的 | 混亂博物館
    近期公眾號推送規則逐漸發生改變,為了各位能及時收到混亂博物館的信息這些高能的氧原子就會像打了雞血一樣在細胞中亂竄,直到和任何與之碰撞的蛋白質或者脂類物質發生反應後,才能恢復低能穩定態,這就是所謂「自由基」(radical)。「自由基」的鏈式反應過程會破壞細胞的各種分子,並且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當它們擊中DNA時所造成的損傷或變異。
  • 史上最危險的論文|混亂博物館
    ▼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混亂博物館更多視頻。
  • 如何方便上太空丨混亂博物館
    .▼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混亂博物館更多視頻
  • V&A博物館|疫情中的博物館策展人都在忙些什麼?
    轉載自英國VA博物館通常而言,博物館的策展人/館藏研究員是這樣的?但是,當博物館因疫情影響暫停開館時,策展人/館藏研究員應該是怎樣的呢?而這些變化,怎能逃過博物館策展人的法眼?Image credit: Ella Kilgallon隔離期的你都在看些什麼?流媒體時代,很多人對娛樂的需求幾乎可以完全通過視頻平臺來滿足,要麼支付一定的會員費,要麼為平臺散布強制性廣告支付我們的注意力。
  • 米老鼠是什麼鼠 | 混亂博物館
  • 博物館研學不能「遊而不學」
    博物館研學市場不斷走熱,火爆同時帶來很多亂象,「遊而不學」「收費無標準」「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多次被媒體提起。  「遊而不學」是很多博物館研學團存在的問題。「故宮的課程又沒搶到」「上海博物館的團還有嗎」「下一期國博團什麼時候開」,這樣的問題一到暑假就成為家長群裡的熱門話題。
  • 試試美國祖傳秘方丨混亂博物館
    相比之下,特許秘方藥一般會添加蜂蜜、糖衣、芳香劑、酒精等物質,以改善口感。一些止咳止瀉類秘方藥含有鴉片、古柯鹼等物質,更能讓患者短期內「苦中作樂」。截止9月30日24點,點讚最高的故事,講述人可以獲贈我們親手送出的混亂博物館精美徽章一枚。
  • 跟隨河森堡「漫遊」全球博物館
    作為一個在博物館工作了很多年的人,河森堡時常會被人問這樣一些問題:博物館是幹什麼的?博物館到底有什麼用?參觀博物館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是什麼?他認為答案簡單又複雜,博物館保存著人類文明的「證據」,博物館裡的藏品展示著那些已經消失卻又曾經無比璀璨的文明。
  • 科學家發現宇宙的終極是熵,這意味著什麼?未來世界將一片混亂!
    熵是一種熱力學中表徵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以熵原理為核心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在歷史上曾被視為墮落的淵藪。美國歷史學家亞當斯曾說,這條原理只意味著廢墟的體積不斷增大,有人甚至認為這條定律表明人種將從壞變得更壞,最終都要滅絕。那麼大家為何對熵有這樣的「惡意」呢?其實這是因為克勞修斯揭示了熵的含義。
  • 國家地質博物館中,有塊礫石是寶貝,專家說:它表面的劃痕最難得
    地殼是由多種物質組成,其中巖石是最重要的物質之一,巖石按其成因。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即: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而巖石按照功用分類,又可分為普通石頭,礦石和寶石,經過地質學家的研究發現,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寶石,才具有收藏和觀賞的價值。
  • 柏林的混亂與復興1920-2020
    柏林市立博物館基金會(Stiftung Stadtmuseum Berlin)旗下的五座市立博物館和柏林12家區博物館合作,策劃了「大柏林:13倍城市」項目。《1000×Berlin》網站的線上照片展,以老照片為主要線索,從不同主題(教育、社會運動、工作等)出發,呈現柏林百年變遷史。
  • 【快看】「信口雌黃」裡的雌黃是什麼?長安大學地質博物館為您揭曉
    你知道「信口雌黃」裡的雌黃是什麼嗎?你知道有些寶石戴上有輻射嗎?你知道億萬年前的蟲跡化石長什麼樣嗎?
  • 暗物質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用?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在這種領域當中,暗物質是已經有比較靠譜的理論,只是要驗證理論比較困難。而中微子、希格斯玻色子、引力波則是需要實驗物理學家進一步提高設備精度,獲取更多的信息並繼續迭代如今的理論。而暗能量則是完全的「混亂」,在學術界有數不清楚的「暗能量」假說,但具體哪個靠譜,一時半會都很難會有結果。
  • 描述混亂程度的物理量 「熵」 究竟是什麼?
    一說到「熵」這個物理學用詞,很多人都感到很難理解,熵的解釋是混亂度的度量單位,一個系統的混亂度越高它的熵就越高,是熱力學中表徵物狀態的參量之一,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
  • 博物館 ▏法國國家自然史博物館:沉默的動物園
    ,這個地方,叫做自然史博物館。館外的舊日皇家園林景致去得最多也最經常推薦給朋友的自然是位於巴黎拉丁區的法國國家自然史博物館,這裡曾是路易十三的皇家園林的一部分,18世紀,歐洲各國流行收集世界各地的動植物、礦物、古代遺物和民族資料等各式珍稀古物,巴黎的自然史博物館所在的這個植物園就是在
  • 《信條》不是物質的事
    這是薛丁格在其著作《生命是什麼》中的一句名言。古今中外的科學大拿都對「熵」的宇宙定律萬分痴迷,因它揭示了宇宙的終極演變規律:孤立系統裡,如無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即熵)會不斷增大——熵變理論也被擴充意義的指涉,用於形容疏於自我管理的人或社會不可避免地走向混亂與滅絕。
  • 天文學家發現一個三星系統,周圍是混亂的塵埃盤
    據外媒BGR報導,天文學家們認為已經觀察到太空中的一個三星系統,周圍是一個混亂的塵埃盤,可能形成行星。這些恆星互相環繞,塵埃盤在不同的方向被撕碎。研究人員認為,圍繞這些恆星運行的物質足以形成30個地球。
  • 阿什莫林博物館,英國第一個公共博物館
    Ashmolean博物館在英國牛津博蒙特街,是世界首個大學博物館。博物館經過一次大的修整之後於2009正式對外開放。2011年十一月,新畫廊在埃及和努比亞也相繼亮相。博物館的建築外觀吸取了新古典主義風格,博物館裡面分為古器物、西方藝術、東方藝術還有赫博登錢幣室四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