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調查發現新真菌資源是最大樂趣 _新華網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在野外調查的過程中發現新真菌資源和新物種,採集到一些很難碰到的標本,是我最大的樂趣。」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崔寶凱是一位「80後」科技工作者,主要從事大型真菌多樣性研究,需要經常去野外採集標本。「野外條件一般很艱苦,有時候甚至很危險,比如偶爾會遇到泥石流、山體塌方等。」崔寶凱說,「但每一次出發都令我興奮,因為這意味著我可能會在密林深處找到那些潛藏的珍稀真菌資源,這是我保持科研動力的源泉。」那麼,研究真菌有何意義?一起來聽他的分享。

精彩觀點

真菌主要通過其生活習性、形態特徵、培養特徵、繁殖方式、DNA序列、基因組信息等進行分類,特別是繁殖過程中孢子的性狀在真菌分類中非常重要。

真菌的分類體系一直在變化,過去主要分為擔子菌門、子囊菌門、接合菌門、半知菌類等,目前比較認可的分類體系主要將真菌分為隱真菌門、微孢子蟲門、芽枝黴門、壺菌門、毛黴門、子囊菌門、擔子菌門等。

真菌群落特徵多種多樣,各種生態環境(包括一些極端環境)和微環境都有真菌的生長,包括腐生、寄生、共生等。

真菌的生殖方式有無性繁殖和有性生殖,無性繁殖是指不經過雌雄兩性細胞的配合便能產生新的個體,包括裂殖、芽殖,以及不經過性結合產生的遊動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等無性孢子;有性生殖是指通過配子的融合和減數分裂產生有性孢子,有性孢子主要包括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擔孢子等。

藥用真菌通常是指具有藥用價值、能夠形成子實體的大型真菌,主要是擔子菌和子囊菌。

常見的大型藥用真菌主要有靈芝、雲芝、馬勃、蟲草、炭角菌、槐耳、豬苓、桑黃、茯苓、蟬花、猴頭等。藥用真菌一般可以產生多糖、肽類、甾醇、萜類、生物鹼、苷類、酚類等具有藥理活性或對人體疾病有抑制或治療作用的物質。例如靈芝中含有多糖,其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力、抗腫瘤和護肝等作用;桑黃,也具有一定抗腫瘤效果。

目前我國野外真菌資源生存面臨著哪些困難?在開發和保護野外真菌資源方面您有何建議?

由於受人為幹擾、棲息地改變、全球變暖、過度開發等影響,野外有很多真菌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威脅,目前有一部分真菌已被列為「瀕危」種或「易危」種。

真菌的多樣性與其生存環境密切相關,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真菌生存的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才能更好地保護真菌資源;避免過度開發,特別是避免過度採集,能更好地利用真菌資源。此外,我覺得,應該加強真菌多樣性的保育工作,主要方式包括以保護真菌棲息地的生態環境為主的就地保育,設立相關的保護區;還有就是以菌種保藏、人工栽培為主的遷地保育。

真菌在農業生產、工業生產、醫療衛生、生物技術、生態系統等很多領域中都具有重要價值。

以我研究的大型真菌為例,在生態系統中,菌根菌可以與植物形成菌根,共生互利;腐生菌可以降解倒腐木、有機質等,維持生態平衡。食藥用菌可以作為人類食物,也可以用於藥品生產。有些能產生漆酶、纖維素酶的真菌,可用於工業生產。此外,有些真菌會引起林木病害,還有一些毒蘑菇,誤食後會引起食物中毒甚至死亡。所以,只有深入研究真菌,才能有效利用和保護真菌,以防治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或危害。真菌是一個豐富的自然寶庫,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還有大量的真菌資源有待於發現和挖掘。

相關焦點

  • 崔寶凱:野外調查發現新真菌資源是最大樂趣
    「在野外調查的過程中發現新真菌資源和新物種,採集到一些很難碰到的標本,是我最大的樂趣。」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崔寶凱是一位「80後」科技工作者,主要從事大型真菌多樣性研究,需要經常去野外採集標本。「野外條件一般很艱苦,有時候甚至很危險,比如偶爾會遇到泥石流、山體塌方等。」
  • 聽科研人員講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
    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是什麼?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是真菌的一種——蜜環菌屬球莖!如果說蜜環菌屬球莖不太常見,那麼說起真菌界的其他成員,你肯定不會陌生。飯桌上的蘑菇、木耳,可供人們食用;感冒時注射的青黴素,可以治癒疾病……真菌正在醫學、釀造業、農業等諸多領域造福人類。
  • 中國在青藏高原發現大量重要礦產資源
    中新社發 朱鴻山 攝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記者 韓潔)中國地質調查局12日在北京宣布,歷時7年、投資3.4億元的青藏高原地質調查獲重要發現,青藏高原新發現600餘處礦床、礦點及礦化點,包括銅、鐵、鉛鋅等目前中國非常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
  • 【新華網】科研人員從琥珀中發現兩蜘蛛新科
    【新華網】科研人員從琥珀中發現兩蜘蛛新科 2020-11-26 新華網 莊北寧 【字體: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瀋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等機構科研人員在2017年至2019年期間,通過市場調查和野外採集等方式收集琥珀標本,經後續對比研究,在琥珀中發現了鋸氈蛛和扁巨蛛兩個蜘蛛新物種,並分別基於鋸氈蛛建立了氈蛛科、基於扁巨蛛建立了巨蛛科。
  • 長江經濟帶岸線資源調查與評估取得進展
    項目實施以來,項目組採用高解析度遙感,結合野外科學考察和現場監測,獲得了長江幹流(宜賓以下)岸線自然本底、資源條件、利用現狀的系統數據,首次界定、劃分了長江自然岸線的類型並摸清了面積1公頃以上的溼地空間分布現狀,調查和評估了長江中下遊(三峽庫區至長江口)濱岸水環境與水生態狀況,完成了長江「三生岸線」(生態岸線、生產岸線、生活岸線)劃定並初步形成岸線管控紅線劃定方案,綜合研究並揭示了長江岸線生態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 【新華網】研究發現胡蜂能助力種子傳播
    【新華網】研究發現胡蜂能助力種子傳播 2018-05-07 新華網 嶽冉冉 【字體:我國科學家日前發現,胡蜂的攻擊行為能使種子傳播得更遠。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高介紹,在自然界,植物傳播種子有很多種方法,包括:風、水、重力或彈力、鳥、螞蟻等。科學家近日發現了一種罕見的種子傳播類型――胡蜂傳播。研究組通過野外調查、化學分析等一系列實驗,揭開了胡蜂傳播大百部種子之謎。
  • 溫州發現兩種奇特瀕危植物 考察隊野外調查驚險危險當常態
    莒溪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考察隊經過一年多時間,發現了1468種植物、24種兩棲類等動植物,拍攝了視頻、照片等資料達兩萬多份。7月31日,記者採訪了考察隊負責人張芬耀,請他講述驚險的野外調查過程。1年時間走遍2萬多畝保護區專業必備砍柴刀
  • 中國科學家完成世界最大野外調查 生態研究成果國際矚目
    孫自法 攝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以中國數百位科研人員歷時5年完成當今世界調查範圍最大的野外調查項目為基礎,科學家們對調查所採集數據進行多個層面系統研究,在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原創性成果,在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以專輯形式發表。
  • 【新華網】雲南發現中國新記錄植物大葉可愛花
    【新華網】雲南發現中國新記錄植物大葉可愛花 2020-11-27 新華網 姚兵 【字體:大 中 小】 ,發現一中國新記錄植物大葉可愛花,相關科研成果近日在國內核心期刊《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發表。
  • 【新華網】中外科學家編著《泛喜馬拉雅植物志》正式出版
    【新華網】中外科學家編著《泛喜馬拉雅植物志》正式出版 2015-12-21 新華網 【字體:  為深入開展泛喜馬拉雅地區植物科學考察和調查,全面採集該區域的植物標本,2010年,由中科院植物所洪德元院士牽頭成立了《泛喜馬拉雅植物志》編研項目組,中國、英國、美國、日本、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代表共同籤署了備忘錄。  目前,該項目共採集植物標本6萬份,獲得DNA材料2萬餘份、野外植物照片5萬餘張,發現6個植物新屬和100餘個植物新種,發表論文60篇。
  • 2019年我國完成43個項目49個動物物種和300多種植物的資源調查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11日發布的《2019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持續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啟動修訂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開展第二次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完成43個項目49個動物物種和300多種植物的調查工作。
  • 【新華網】多國科學家編著《泛喜馬拉雅植物志》3卷冊正式出版
    【新華網】多國科學家編著《泛喜馬拉雅植物志》3卷冊正式出版 2015-12-18 新華網 吳晶晶 【字體:大 中 小】
  • 海南已連續5年發現新物種~
    周氏瞼虎最早被發現棲息於海南島中部地區一處海拔220-300米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區,四周環繞著溼潤的熱帶常 今天,海南物種界又有新發現了! 「深入認識這些真菌,並在海南各林區開展森林外生菌根菌的資源調查,將對於熱帶森林的保育及荒山造林具有積極的意義。」曾念開教授說。
  • 2015年南澗第一次植物資源調查圓滿結束
    從6月26日至7月5日,歷時10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與南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開展了對南澗縣範圍內的植物資源綜合調查,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1、培訓標本館工作人員對南澗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進行了種子植物標本製作與鑑定、植物攝影、苔蘚植物的採集及大型真菌植物的採集等室內和室外的培訓課程。方老師在室內進行維管束植物標本的壓制培訓
  • 中國加緊新能源「可燃冰」資源的調查工作
    新華網西寧8月26日電(記者呂雪莉)為期11年的「祁連山盆地重點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項目正在展開,此項目將評價中國祁連山地區可燃冰的資源潛力,同時開展理論研究、技術研發和開發利用試驗,形成資源調查
  • 中國最大的鈾礦續寫核能開發新紀錄
    新華網北京11月6日電(記者王立彬)中國國土資源部下轄的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近日宣布,中國最大的鈾礦床規模進一步擴大。經過半年多努力,目前初步控制鈾資源量達到大型礦產地規模,鈾礦化帶向西又推進了整整20公裡。
  • 青海首次完成三江源地區高寒溼地類型野外調查
    中新社西寧9月20日電 (孫睿 金泉才)青海省氣象科研所20日下午向中新社記者透露,青海首次完成三江源地區高寒溼地類型野外調查。受今年降水增多的影響,科研調查人員發現,在玉樹隆寶灘溼地,今年溼地水位較往年相比升高了很多,植被被淹沒的高度也比較高。從玉樹到黃河源頭瑪多地區沿途,也發現嵩草、苔草、沼澤草甸的分布比較廣,面積也比較大。」張帥旗說,同時,今年在三江源地區,還加大了人工增雨的措施,這對三江源地區的溼地恢復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野外滅絕」的枯魯杜鵑重新被發現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野外考察過程中重新發現早已被宣布野外滅絕的枯魯杜鵑,由於目前僅在野外發現一株,亟需進行「搶救性保護」。
  • 陝西延安黃龍山褐馬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野生植物及大型真菌資源...
    前段時間,我們曾發布,陝西延安黃龍山褐馬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李登武教授團隊共同協作開展,野生植物及大型真菌資源多樣性調查圓滿完成消息。初步調查統計,保護區共有維管植物123科479屬960種,大型真菌40科100屬190種,與黃龍山國有林管理局2015年野生植物資源調查結果相比較,新增物種10科49屬195種。目前,李登武教授團隊正在對植物區系特徵及發生規律、植被群落結構和規律等進行深入研究論證,整體調查報告預計年內作出,想要一窺究竟的話,先來看看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吧!
  • 初識科學-真菌(Fungus)
    真菌不同於動物,植物和細菌,自稱一界。主要有酵母菌,黴菌,塊菌(蘑菇)和其它菌。目前發現的真菌有超過10萬種。 真菌的尺寸:真菌的大小變化非常大,從幾微米到地球上最大的生物體都有。真菌分為單細胞和多細胞菌類。單細胞真菌較小,如酵母菌,其大小約為2-13微米。 真菌的組成結構:真菌屬於真核生物,具有複雜的細胞結構,如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以及細胞器(如,線粒體,高爾基體,內質網等)。 真菌沒有和植物一樣的葉綠體。所以不能通過光合作用合成自己需要的營養物質。真菌只能通過降解周圍的物質來獲取營養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