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從人的發展規律和人格的社會化規律出發,結合自身實際,確立了以「尊重人本,享受教育」為核心的學校文化理念,提出了「尊重自己、學會自信;尊重他人、學會自省;尊重規則、學會自律;尊重規律、學會自能」,用「尊重」之橋,託起「人本」思想,希望師生在校園中享受和諧的愉悅,享受發展的精彩,享受成長的快樂,享受成功的幸福。
課堂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支點。課堂文化著眼於學校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賦予學校文化永久的生命力。構建一個師生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通過恰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激發的課堂,在師生共度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以有生命力的激情、精要的語言、適時適度的評價,通過師生情感交流,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方法、經驗、習慣、思維、情感等得以提升和發展,這是我們的課堂追求。近幾年,經過探索,我校形成了「RQE」問題導學型課堂學習模式。
「RQE」的內涵
「RQE」是「尊重規律、問題導學、體驗成功」英文字頭的縮寫,在這裡,尊重規律是根本,問題導學是核心,體驗成功是升華。
尊重規律,一是要遵從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客觀規律,二是要遵從知識學習的基本規律,三是要遵從建構教育基本理論和原理,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實踐性、創造性和社會性。
問題導學,要求教師要善於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把教學內容轉化成具有內在聯繫的循序漸進、環環相聯的問題情境,使教學內容問題化、生活化、活動化、系統化。以高思維含量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學習隱藏在問題背後潛在的隱性知識、思想和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課堂主要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經驗、基本思想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得以提升和發展。
體驗成功,緊密的師生關係學生能夠積極適應學校生活,努力發展親社會化行為,同伴交往傾向於同伴接納。親密的師生關係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參與、學業成績都具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支持、關心、鼓勵、期望都有助於學生「自尊」的發展。讓學生通過每節課的學習,都能享受到收穫的快樂。
問題導學型的課堂特徵
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到能啟發、實觀察、善糾偏、真解惑。能啟發是指教師針對學生的想法或問題,適時適當地予以肯定、升華或拓展,把問題及時轉化為一種課堂生成資源。實觀察,一是觀察教學設計與教學進程的適合度,依課堂實際進行針對性、靈活性的調整。二是觀察學生的學習情緒、狀態,及時通過和諧情境的創設、積極的評價等形式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亢奮的學習狀態。三是觀察學生的學習形式、方法的實效性並及時指導。四是觀察學生實際參與度,適時調控,防止出現邊緣小組或小組中的邊緣人。五是觀察學習效果,及時查漏補缺。善糾偏是指及時發現、引導、培育學生對知識的發現、理解、應用,知識網中存在的問題。真解惑是指要「指明」思考的方向和角度,「指向」學生的思維過程,「追問」不僅能夠讓學生「講」出自己是怎樣思考的,更要回歸到題目中的信息點、條件、潛在因素,穿透文字表面的敘述,尋找延伸到知識點,幫助學生學會「檢索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以達到對「問題」的破解。
衡量這樣的課堂,要看學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目標的達成度。多給學生自主合學時間,在學習內容、問題解決設置上學生完成的額度,問題解決的策略方法上學生的角色定位。合作效度要看生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程度,思維交鋒深度和師生信息雙向交流頻度。探究深度要看有沒有教師針對學生學習中問題的舉例啟發。目標的達成度上,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弄清楚每一個知識點,更要引導學生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有機聯繫,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本學科的思想與方法。學生通過借鑑別人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方式,達到對自己思維品質的全面提升,對學習內容問題的徹悟,最大程度達到學習目標的要求。
課型及其結構要素
這種學習模式共有六種基本課型,即問題發現生成課、問題解決評價課、問題拓展訓練課、問題綜合解決課、單元回歸評價課、情感發展體驗課。在這種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是抓節點、求細節、把質量、培方法、顯評價。學生主要是激思維、強能力、重動筆、建模型、全拉動。前四種課型的課堂結構呈現五個模塊,即課前知識儲備、目標解讀、問題引領、訓練評價、總結學習。根據學科教學需要,模塊相互組合最優化以達到最好學習效果,不一定每課都包括五個模塊。
課前知識儲備,教師提前1-2天布置預習,要求學生按照「六字訣」把書讀實、讀厚、寫滿,落實自評。由學科組長組織對組員的預習完成情況進行組評,將個人問題提煉生成小組問題,並由學術助理篩選組合生成班級問題提交學科教師,學科教師二度備課。教師要關注潛能組和潛能生,做到一般潛能生小組幫,重點潛能生教師幫,要求教師每課抽查1/2組的數量。
目標解讀,首先要依據課程標準和單元目標確定本節課學習目標,目標定位到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描述目標時要強調關鍵詞語,具體化,讓學生一看即知。然後教師用自己的語言解讀學習目標中的核心要素,年級不同,教師解讀的語言也不同,達到讓學生聽懂、記住。教學活動要圍繞著目標逐次有序展開,目標與教學活動的匹配適度,目標對所學知識具有可評價性、達到可測量的程度,最終實現目標的完成。
問題引領,以問題為主線,問題發現方法和問題解決策略是新課型的關鍵要素。「問題發現」是指在教師備課和學生預習中,根據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和問題分類去發現文本問題,學生將通過預習中發現的尚未解決的問題提交給學科教師,教師將學生未知問題作為重要課程資源融合到結構化備課中。「問題解決」要抓實兩點,一是用問題引領學生自學或小組合作交流學習。即學生自學要求必須熟讀課本,踏實看書,把信息抓出來,自學要紮實有效,為後續做好鋪墊;對學要求同桌、前後桌成對,靈活搭配,對學要求要明確,不能簡單對答案、念答案,要把信息變成自己的語言去描述,及時將生成的問題寫出來;合學要求教師、組長、學科長、組員都應認真完成自己的任務,學科長組織本組成員將各自的觀點進行匯總,以達成小組共識,作為小組成果保存下來,不管誰展講,都要按小組的共識來回答。二是學生展示交流學習成果。學生展講要講問題的信息點,講應用了什麼知識,講過程與思路,講注意事項,講形成學科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一人展講,組內、組間都可以進行補充。質疑的問題,必須讓被質疑者真明白。教師要在學生疑難處適當點撥;在學生不求甚解的地方,教師要追問,殺「回馬槍」;在學生出現多元見解時,教師要善於觀察與傾聽,在有價值的、能夠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的地方,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在學生出現偏差時,教師要引導他們與標準答案進行對比分析、修正完善;在學生百思不解時,教師要通過舉例,引導學生互相啟發,互相交鋒;在學生落實不到位時,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檢查督促。
訓練評價,教師根據知識點精選訓練題型,不要試圖一節課就想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要把最重要的問題解決透徹,「選題高於一切」,「做透重於一切」。每一組題型,設置要有梯度,形成題串;每一組題解決的是一類問題;每個小題體現一個知識點。學生學會標準就是:滿分、建立模型、舉一反三、熟練。建立必要的糾錯反思機制,引導學生深入到知識的內核中去,真正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與知識的本質內涵。
總學評價,總學時要有目標、重質量。總學主要關注本節知識點,知識的應用方向或類型,注意事項及與其他知識的網絡構建。要求總學的時間不能過短,至少3—5分鐘。
單元回歸評價課。「單元回歸評價課」主要是回到原點的複習,當學完後面一個單元進行複習時,不僅要把本單元複習一次,而且要涵蓋前面的單元內容再組織回到原點的涵蓋式複習。讓學生多重建構單元知識重點,教師要抓住單元關鍵問題,促使學生將知識和問題有效融合起來。
實際操作中要做好知識點的提煉與串聯。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單元知識歸納、整理形成結構化的知識網,要求學生通過討論、口述、回憶的方法,以知識樹或圖表等方式呈現本組結果。展講時,要用例子解釋概念性原理知識、講知識點、講注意事項。
選擇有針對性、典型性、啟發性、系統性問題,以題組形式呈現。
情感發展體驗課。「情感發展體驗課」主要是通過「小組團隊」體驗創建合作團隊學習機制,通過「營造氛圍、體驗過程、總結提升」的三段過程,實現「個體學習願景化、同伴學習合作化、小組學習承包化」三化學習,以達到小組學習最優化的效果。
總結提升階段要注意: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參照自定目標,由小組長把評價結果跟學生以前的表現進行比較,核實本組成員發展情況。小組展示本組成員亮點,其他組針對展示優點作補充,或作友情提示。通過學生及時發現自己近期培養和發展了自我的哪些品質,找出自己需要加強的地方,再提出整改措施。
學習模式中學生與教師的行為
課堂學習主要是在問題引導下,運用學習策略,師生共同完成對知識的感知、理解和掌握。
課前知識儲備策略包括與新知相關的舊知識的回顧,與新知相關的生活經驗和常識,新知的預習和必備資料的準備。
學生預習行動策略包括讀、導、作、問四點。讀是走進文本策略:查、劃、寫、記、練、思。根據不同課型、不同科目、不同問題指導學生對六字訣靈活運用。如對於概念性問題,學生在結構化預習時要做到勾畫核心內容,標記重點詞語,寫出自己的理解,歸納前後有聯繫的知識點;對於習題性問題,學生要做到對文本中的習題結合概念、原理進行理解,嘗試寫出解題步驟、要點及注意事項,若習題有多種解法,將寫法寫在習題旁。導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完成「問題導讀—評價單」。作是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嘗試著自主完成課後習題。問是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生成問題,並將未解決的問題整理到評價單上。
導學與自學:學生在問題引領下,走進文本,全面閱讀,抓出重要信息點,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生成問題,通過眼看、口誦、心想、手動,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進行嘗試、探索,形成自己的見解與思考,以及自己在解決問題中的困惑、疑惑,記錄在學習工具單上以便提交小組解決。對於自學效果的評價一般採用多元評價、自評、同伴評、組長評,教師整體把握。
對學與合學:組內對學,在自學解決問題後,同桌對講,強弱聯合,在說與做的過程中,理解鞏固知識,提高單位時間利用率。小組合學時需解決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學生自己對問題的看法、解決思路,在交流中相互補充,不斷完善;二是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發揮小組的力量,形成本組對問題的理解。組內解決不了的,注意記錄好,以便在全班展示時交流。合學時,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有明確的分工,組長組織,建立秩序,動口、動筆,人人有事做。
展示學習:展講要講題目的信息,解決問題時所需知識點、解題過程與方法,以及注意事項。講清思維過程,意在引起其他同學的思考、質疑,進行思維的碰撞,生生互動起來。展講時,其他同學注意傾聽、記錄,這是分享學習成果與質疑交流的基礎,也是對展講者的尊重。評價注重對過程方法的評價。
拓展學習:以本節課的知識為立足點,針對知識的前後聯繫,學科間知識的聯繫,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繫等方面拓學。
總結性學習:總結本節獲取的知識點及應用類型或方向,注意事項,構建知識網絡、總結學習方法等,學生動筆寫出來,在寫的過程中鞏固所學,提升能力。也可以概括為:重動筆,建模型。
總之,學生通過導學自學初步弄懂力所能及的內容;通過合學展學弄清自學中發現的問題、教師的預設問題;通過拓學總學,拓展自己的思維,進一步獲得比較完整的知識與技能。
課堂中教師的行為,主要強調在問題引導下,依學科和教學內容的實際,在採用不同的學習模塊時,教師主要把握學生知識、能力、經驗、方法、思維培樹和訓練方面的核心點:問題引領、學習知識——問題解決、思維交融——形成思想、培樹方法——多元思考、多元歸一——扶正糾偏、情知並進——知識梳理、網絡建構。
學習工具的開發使用
依據教學內容、解決的問題指向性的不同,把課堂教學設計按任務類型主要劃分為三種類型:問題導學評價教學設計(單)、問題解決評價教學設計(單)、問題拓展教學設計(單)。學習工具單的開發,注重與教材的結合,反映出知識、方法、思想的探究與學習,又以豐富且有層次的問題、知識、方法、思想體系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是使學生自主、高效的完成知識構建的重要媒介。開發遵循五項原則:目標性、導學性、問題性、評價性、指向性。做好五項研究:一是研究教材、課程標準,以明確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深入挖掘知識點的能力價值;二是研究學生的元認知和學習方法,以確定對學生進行指導的方向和策略;三是研究知識規律,特別是知識點的銜接,以確定知識流通線、學法指導線和能力培養線;四是研究知識運用範圍,特別是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方面,以確定學生訓練的方向與內容;五是研究近幾年小、中考題。在五個方面研究的基礎上,將知識點進行拆分組合,設計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問題導學工具單主要呈現基礎性問題,問題解決工具單主要呈現發展性問題,包括學生在預習時生成的疑難問題和教師預設的問題,問題拓展訓練工具單主要呈現提高性問題,包括重難點、易錯點設計的鞏固性訓練的問題和話題拓展、遷移閱讀、語境拓展、能力提升性訓練的知識熱點問題。
練習題的設計不在多而在精,學習工具單可結合學科的特點、課時的安排、不同課型的需要靈活設計與使用。可能配合某種課型一課時一單、兩單或三單。導讀單根據需要可提前下發,課前讓學生獨自完成一部分、再由小組合作交流完成一部分,每組歸納疑難,組長告知學科教師。
學習模式要達到的目標
高限目標:一是「民主、互助、共榮、智慧」的教師團隊建設。二是「傾聽的意識、思考的習慣、質疑的素養、辯論的能力、包容的品質、創新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學科的思想」八個目標培養為方向。使學生學習的快樂、素質得到發展、成績達到優異,為學生的一生負責。
低限目標:首先要學會,學會要做對,做對要做好,做好要做快,學生不但會學,而且會考、會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把好「學會」關,掌握紮實的基礎知識、技能,並熟練地運用於解決各種問題。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把好「做對」關,閱讀要全,審題要細,分析要詳,運算要準。培養學生書寫能力,把好「做好」關,理科要步驟簡潔規範,合乎邏輯,格式整齊清晰美觀。文科對語言的組織與書寫要求更高,組織簡潔、通順緊密的語言,能準確地表情達意,書寫要規範,字詞正確,能更好地保證做題質量。提高學生做題速度,把好「做快」關,練習即是考試,練習即是分析,練習即是過關。
推進學習模式動力系統的構建
為保障這一課堂學習模式的推進,我們著眼從學生、教師、家校幾方面,構建起了課堂教學改革的動力系統。
第一,構建學生團隊系統。一是科學建立學習小組,在組建小組時儘量使成員在性格、才能傾向、個性特徵、學習成績等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學生學科強弱上優勢互補,根據學習水平擔任不同學科的學科長,負責不同學科的學習組織活動。以4人為一大組,2人一為小組,合理安排座次,組員之間互相幫扶、監督。二是建立小組合作學習「公約」,引進激勵機制,培養合作交往意識和小組合作學習技能。制定班級、小組、個人願景,用看得見的目標激勵每個成員天天有進步。制定組名、口號、組規、組歌,強化團隊的共同追求。開展讀書活動,以讀書交流為平臺,豐富學生的讀書儲備,提高綜合知識素養。三是建設班級文化建設,創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約束力的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潛能。
第二,構建科學評價制度。實行「互助+競爭」的小組捆綁式評價,各項評比均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成員的表現都代表著小組,重點從「課堂合學、課下作業、學業成績、活動開展、遵規守紀、讀書收穫」等方面進行客觀評價。通過「建崗立責——體驗競爭——評價提升」等環節過程評價,喚醒他們的責任感、任務意識、合作意識,在互助競爭中加快進步的節奏,全面健康地發展。
健全「5+1」學習評價機制,全面落實學習責任。「5+1」評價是:同伴評價、學科長評價、小組長評價、學術助理評價、教師評價+小組團隊成績評價。實現「5+1」學習評價,監督和保障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穫。體現生生是「主體」、生生是「代表」、生生有「責任」的學習理念,使學生學習責任化、評價多元化,確保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評價主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八個能力目標維度,即傾聽的意識、思考的習慣、質疑的素養、辯論的能力、包容的品質、合作的團隊精神、學科的思想方法策略、創新的品格。周評、月評、學期評,讓評價前後聯繫;個人評、小組評、班級評、年級評,讓評價從點到面。
第三,構建教師團隊系統。打造「個體優秀,整體優化團隊」,強調教師的精誠合作,團結向上是落實這一學習模式的重要動力。以目標引領教師發展,每個學期初,都以年級學科組為單位,召開教師願景構建會,以教研組為單位,構建教研組願景。大力推進組本教研,每學期初以年級學科組為單位進行學期總備課,制定詳細的計劃、進度以及質量考核標準;每周針對每一單元進行單元備課,確定單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每周兩次就下周所指導的每節課內容進行集體備課,確定好目標、重難點、教學內容、教學流程、教與學的策略等。開展主題角色體驗觀研課、常態課、質量評估等不同主題的觀研課。以「德為前提,能為本位」的標準,建立多元化的教師個人工作評價機制,將教師個人的業績與所在年級的整體業績捆綁考核,同時教師之間的差距有一定的數值限制,差距不大則在同一評價範圍內,讓教師「在競爭中發展,在合作中成長」,使有真實才能的教師有機會施展其本領,使後進教師感到有生存的壓力,以讀書研修、教研推動等為支撐,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第四,構建師生攜手共贏系統。學校建立了以班主任、主任助理、小組長、組員組成的行政體系,召開行政團會,主要關注「學不學」的問題,關注組員的思想意識和學習態度,關注團隊管理和效果,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由班主任和學科教師組成學科教學團隊,由班主任主持,主要解決「會不會」的問題,關注學習方法、學習質量和潛能生的轉化。
第五,構建家校互動系統。學校每學期都有家長開放日,家長可以走進學校,參與管理;走進教室,體驗學習;走近子女,傾聽心聲。通過參與活動,家長與教師及時溝通想法和看法,理解、認同學校教育的理念,並轉化為行動的支持。搭建家校溝通的三個平臺:校訊通平臺使家校溝通無時限,面對面家訪共同解決孩子成長中面臨的問題,主題式家長班會,營造良好教育氛圍。
第六,開發校本課程開發。從人格培養的角度將校本課程主題化、系列化,開發了主題文化型校本課程和學科型拓展校本課程,豐富發展完善了課程體系,強調以人為本,進一步挖掘了學生的個性潛能,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健康發展。通過過程體驗增強知識、提高技能,學會做事、學會創新、學會交往、學會做人,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作者為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銀豐學校校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