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兒童,我們經常從小都會聽到這麼一句話: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將兒童比喻為花朵,可以看出兒童未來的發展趨勢。而讓花朵能夠健康的成長,父母教養方式至關重要。
童年作為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礎階段,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需要家長的陪伴,但是現在大多數的家長工作都很忙,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更別說教育了。
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一個孩子是不希望父母多陪自己的,但是家長們卻因為忙碌和高壓力的工作以及高消費,無法好好地陪伴著自己的孩子。這在孩子內心多少都會留下一些傷心、沮喪、難過的心理,即便是長大成人之後在回憶童年時光的時候會感覺有些難受。
孩子長大之後肯定要離開父母、離開家,面對著社會上複雜的人際關係,孩子健康的交際心理尤為重要,而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影響孩子交往焦慮和學習焦慮的重要因素。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偏袒,尤其使孩子產生自私、任性、刁蠻的性格。
同時,孩子也有可能因為過於依賴父母,缺乏必要的鍛鍊,對自己的能力和優勢認識不足,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對自己的能力和學習產生否定。而父母若是經常對孩子的話語、行為進行拒絕,則容易使孩子在交往的時候產生膽怯、不自信的心理,說話十分小心翼翼,深怕受到他人的指責,甚至導致個性變得自卑,所以,作為家長需要給予自己孩子多點支持與肯定。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成語我們都聽過,從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看出就是:不管種什麼,都是種什麼,得什麼,沒有相應的付出,哪裡會有收穫呢?
我們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同樣的道理。總不可能種芝麻,得西瓜吧?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從生下來的那刻起,什麼都不懂,就像一張白紙一樣,是色彩斑斕、讓人欣賞、極具價值的畫像,還是沒有條理、雜亂無章的雜畫,這就需要我們成人的正確引導,尤其是作為啟蒙教師的父母,更需要從小培養孩子。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小時候不需要過多的教育,即便現在什麼都不懂,等孩子大一些之後自然就會懂了。可他們不知道的是,沒有引導、沒有教育,當孩子逐漸長大的時候,已經養成了各種習慣,要想改正過來是非常難的。
有關研究可以發現,從「零歲」開始教育的孩子長大後比其他未接受教育的孩子,頭腦更為靈活、極具創造力和創新力,尤其是注意力相對較高,這也就難怪會有「胎教」這麼一說了。
眾所周知,我國著名鋼琴家郎朗能夠取得現在卓越的成就,其實離不開他父親的從小培養,他父親為了培養他甚至連工作也辭掉。即便在培養的過程,小郎朗承受了很多苦,可不經歷「風雨」,哪來「彩虹」呢?也正是在郎朗父親的耐心和堅決培養下,郎朗成為了著名的鋼琴家。
試想一下,如果一棵小樹要想成長為參天大樹,那麼則需要有牢固的根基,其樹根必然深入地下。對孩子教育來說,同樣如此,從小開始教育對孩子只有好處,沒有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