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李白心目中的偶像呢?李白心中的月亮是他的鄉愁?還是初見呢

2020-12-05 語文360

魯仲連,戰國時齊國的高人,他胸藏甲兵,腹有奇謀,卻不想做官,他性情孤僻,行為近於狷介,經常混跡在齊趙的地面上,一代布衣可權行州域,力折公候,可見他當時知名度有多高。他舌燦蓮花,是戰國一代辯士,卻從不追求私利,哪裡有危難就到哪裡,蘇秦張儀之流又是大大的不同了,倒有點像墨家的人。

魯仲連少年成名,當時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三次請魯為門下食客。魯仲連性格豪逸,崇尚自由並不喜歡當個寄人籬下受人管束的食客。況且他也瞧不上孟嘗君門下那些長平之戰秦軍坑殺40多萬趙卒,進而包圍趙都邯單,逼迫趙國尊秦王為帝,天下喪膽,諸候們沒人敢來營救趙國。就連盟國魏國派的兵也只走到半路上停下來不敢走了,反而派了客將軍新垣衍悄悄潛入邯鄲勸說趙王尊秦為皇帝。這時魯仲連也趕到了趙國,聽到了這回事,就跑去找平原君說:秦人打到你家門口了你不反抗想幹什麼?平原君皺著眉頭說:我能幹什麼?之前40萬都給打光了,現在秦兵圍城我也沒辦法退兵,魏王又派來了新垣衍來讓我們王尊秦為帝,現在這個人還在這裡,我也不敢說抵抗的話。魯仲連指著平原君說:之前還以為你是個人物,現在才知道你根本算不上個人物,新垣衍在哪,你把他叫來,我幫你把他罵回魏國去。於是通過平原君把他帶到新垣衍面前,魯仲連指著新垣衍說出了魏王只顧個人安危而不顧大局終將也得把魏國拱手讓給秦國。並以商紂對待商末三賢王的歷史事件, 說明秦稱帝後必如商紂對待諸侯一樣對待投降他的諸侯,魏王也將來也不會有好下場。他以為能救魏趙的唯一辦法只能在戰場上打敗秦兵,激勵魏國在戰場上一決勝負;如果秦王稱帝,不僅魏國沒了, 而新垣衍也會一無所有。《史記》上的這套說辭不一定是當時的原話,有可能是後來文人再編出來,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魯仲連的一席話說得新垣衍灰溜溜走了,不敢再說尊秦為帝的事情了 。秦將聽說了魯仲連的事後知道魏齊很可能聯手,下令退軍五十裡。這時剛好平原君的妻舅魏無忌帶兵殺到,秦軍遂退去。事後平原君要送給魯仲連一座城池,魯仲連辭讓不要。平原君還要給他千斤黃金,魯仲連笑著說:最貴重的莫過於天下之士的氣節,就是做好事不要錢,我又不是生意人,做點事情就收錢那不就賣自己嗎?說完辭別平原君走了,一輩子再也不見他。20年後燕用樂毅連下齊國70餘城,燕王死了太子猜忌,樂毅便丟下兵權跑了,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軍,齊人開始反攻,李白大為折服,在李白寫的詩中有十來首出現過魯仲連,且大多用以自比,足見詩仙也把他當成了自己的偶像。李白以詩歌名世,公眾對其一些佳作耳熟能詳,但李白的身世卻存在一些爭議,史書記載李白「雙目哆如虎」,「身長不滿七尺」。

李白的父親李客從西域歸宗川西綿州,並未留在客商聚集的長安、洛陽,這很可能因為綿州當地法律比較寬鬆,「但李白說其少年曾經手刃數人,這並不太可能,至多是殺傷過人。」

正因為李客是商人,根據當時的制度,李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因此只能通過舉薦和獻賦做官。李白文採雖好,但一直未曾獻賦,原因大致也是因為身份問題。「李白27歲的婚姻也充滿『煙霧』,娶了一個家道沒落的『故相之孫』。」張大春介紹,有學者指出在這場婚姻中李白是入贅,但查閱《新唐書》發現,唐朝存在一種婚姻制度,「男方可居於女方家中,不入贅也不改姓,女方也不拜男方祠堂。」  但這並不意味著李白一生沒有「愛情」。張大春笑稱,李白存留的詩歌中多次提到月亮,並賦予其前所未有的多種意象。這或許因為李白心中有自己的「月亮」,可能與他的鄉愁有關,亦可能和愛情有關,「李白一直自認太白金星下凡。當時他有一個年長十歲左右的師母,兩人並不能常見。就類似金星與月亮在天象上的關係,因此李白有可能會將這種感情寄託到月亮上。」

長相思三首·其二

【原文】日色已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譯文及注釋】譯文夕陽西下暮色朦朧,花蕊籠罩輕煙,月華如練,我思念著情郎終夜不眠。柱上雕飾鳳凰的趙瑟,我剛剛停奏,心想再彈奏蜀琴,又怕觸動鴛鴦弦。這飽含情意的曲調,可惜無人傳遞,但願它隨著春風,送到遙遠的燕然。憶情郎呵、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邊,當年遞送秋波的雙眼,而今成了流淚的源泉。您若不信賤妾懷思肝腸欲斷,請歸來看看明鏡前我的容顏!

注釋①趙瑟:相傳古代趙國的人善彈瑟。瑟:弦樂器。②鳳凰柱:或是瑟柱上雕飾鳳凰形狀。③蜀琴句:舊注謂蜀琴與司馬相如琴挑故事有關。按:鮑照有「蜀琴抽白雪」句。白居易也有「蜀琴安膝上,《周易》在床頭」句。李賀「吳絲蜀桐張高秋」,王琦注云:「蜀中桐木宜為樂器,故曰蜀桐。」蜀桐實即蜀琴。似古人詩中常以蜀琴喻佳琴,恐與司馬相如、卓文君事無關。鴛鴦弦也只是為了強對鳳凰柱。

作品鑑賞】《長相思三首·其二》月亮已經升起來了,明如鏡、皎如絹,一種淡淡的愁緒讓她開始感到悶倦,難以安眠

「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一句,季節、時間、環境、情緒全出來了。春日的一個黃昏,日色將盡,夜幕降臨,花瓣上也似乎含著縷縷煙霧,女主人在幹什麼呢?月亮已經升起來了,明如鏡、皎如絹,一種淡淡的愁緒讓她開始感到悶倦,難以安眠。這樣一烘託,一幅溫婉細膩的場景率先浮現在了讀者面前。緊接著一副工整的對仗「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古代趙國的婦女善鼓瑟,故稱趙瑟,蜀中有桐木宜作琴,相傳司馬相如曾奏蜀琴來挑逗卓文君。詩人用這兩句排比在暗喻什麼呢。從字面上來看,趙瑟剛彈過,鳳凰狀的瑟柱停下來了,又不知不覺的拿起蜀琴,準備開始奏起鴛鴦弦。而鳳凰、鴛鴦都是成雙成對生活,正是男女之情的一種見證!哦,原來女主人是在思念她的愛人了。

《長相思三首·其二》「寄燕然」一句告訴我們,原來她的丈夫是從徵去了再來看下句「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男人在思念至極吶喊「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一片如火之熱情。女人則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滿懷心事託與春風,希望春風能把因鳳凰柱、鴛鴦弦帶給她的那深切的別離之苦捎給遠方的心上人。「寄燕然」一句告訴我們,原來她的丈夫是從徵去了。李白在《關山月》中曾經這樣描寫過徵客的心境「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這樣的思念,比起「一種相思、兩種閒愁」的「閒愁」更多了幾分煙火氣息和現實意義。心事已經寄予春風了,春風真的能給愛人帶去自己的一片相思嗎?女人心裡依舊一片茫然,於是她發出了一聲沉重的嘆息:「憶君迢迢隔青天」!山水迢迢,對你的思念如此遙遠,就象隔著那蒼茫的青天。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長相思三首·其二》採用了誇張、排比、想像、暗喻等手法,對出徵邊塞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

「昔日橫波目,今為流淚泉」,一句想像奇特、大膽誇張的對偶把這個美麗的女子形象刻畫出來了,舊日的那對顧盼靈秀、眼波如流的雙目,如今卻變成了淚水的源泉,可知二人分開之後,女子除了長夜無眠和深深嘆息之外,竟是常常的以淚洗面。末句「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使這個女子的形象更加鮮明豐滿了,你看她嬌嗔的說道:如果你不相信我因為思念你而肝腸寸斷,等你回來時,在明鏡前看看我憔悴、疲憊的面容就知道了。一副天真、調皮的樣子躍然紙上,讓人倍加愛憐和心痛。《長相思·其二》和其一相比,言語更加淺顯易懂、音韻更加曲調化。字裡行間採用了誇張、排比、想像、暗喻等手法,從多個角度把這個美麗多情的女子對出徵邊塞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

作者介紹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漢族,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本 名李白 別 稱李十二、李翰林 、李供奉、李拾遺、詩仙字 號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所處時代唐朝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出生時間701年(長安元年)去世時間762年(寶應元年)主要作品《靜夜思》《蜀道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等主要成就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祖 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去世地安徽馬鞍山市當塗縣墓葬地當塗青山西麓

相關焦點

  • 李白:酒仙醉成章,劍客舞劍狂——等一個李白要多久?
    在余光中先生的《尋李白》中寫到:「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誠如所言,李白是只屬於盛唐的詩人,他也是盛唐的代表。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意氣風發時大笑幾聲:「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惆悵落寞也不曾彷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失意落魄也只是笑談兩聲:「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愁緒紛飛不過寥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甚至在暮年流放之際聽聞赦免的喜訊,猶能作《早發白帝城》,借「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來表現出自己不服老而歸心似箭的朝氣蓬勃……誰又能想到,這是詩人在世最後的兩三年裡的詩作呢
  • 李白為何不提月亮?
    詩仙李白的《夜宿山寺》,整篇未見一個「夜」字。原詩如下: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山巔寺廟,神仙居所也。我們知道,無論是佛寺還是道觀,都喜歡遠離塵世,建在那大山之中。一則鳥語花香;二則空氣清新;三則沒有那麼多的閒雜人等。不過,最牛的,要算是把寺廟建在山巔之上了。高山之巔,往往被稱為雲頂。
  • 月光還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還是李白的霜。這句話怎麼理解?
    @星辰大海月光還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還是李白的霜——余光中《獨白》三十年已往了,月光還是和少年時的月光一樣;本身卻已不再是烏頭的少年。千年之後還是李太白腳下的流霜,我也和他一樣緬懷對岸的故裡!不絕如縷的鄉愁;剪不絕理還亂的鄉愁。
  • 李白一首寫月亮的精彩唐詩,一共4句每一句當中都包含了地名
    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有很多古詩都寫到了月亮。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月亮在中國古典詩詞當中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意象。
  • 月亮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有著重要意義,由月亮引起的趣事有哪些呢?
    在我們中國人眼裡月亮可以用來懷念家鄉或者家人的。從我們耳熟能詳的李白的《靜夜思》中「床錢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們從中感覺出李白對家人的思念以及對故鄉的留戀,明月是我們心中的一顆明珠,在李白的詩下我們好像感受到了明天縈繞於夢中。
  • 為什麼李白說對影成三人 不是我和影子二人麼
    孤單的李白在花前月下自斟自飲,只有自己人和影子,的確是」兩人「,為什麼「對影成三人」呢?一、第三人是誰,其實李白在詩中已經說出答案這個問題乍一聽,確實挺迷惑,但是對於這首詩很熟悉的朋友來說,這其實不是個問題。
  • 用100天研究李白,我發現了他成為天才的四點秘密
    李白看完老婆婆磨針之後,回去自己琢磨出來了一個不屬於他那個年齡應該懂得的道理。他發現:做事,要熬。不熬個十年八年,誰能把鐵杵磨成針?於是李白就立下大志!我一定要在老奶奶把鐵杵磨成繡花針之前讀成書!那麼怎麼讀成書呢?這也就是我發現的第二點。
  • 杜甫送別李白,寫下人生第一首七絕,讀之催人淚下,成為千古絕唱
    唐代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杜甫和李白就是如此。對此,「五四」時期著名詩人聞一多曾說:「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就像太陽和月亮在天空中走到了一起,我們應該敲三通鑼,打三通鼓,來慶祝他們的相逢」。聞一多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在唐代文壇,杜甫和李白堪稱真正的天才。
  • 月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究竟代表了什麼?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中秋是中國人每個秋天都不會忘記的節日水果月餅大閘蟹……除此之外誰都不會忘記抬頭的一輪滿月那麼月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究竟代表了什麼呢?幾年前,火遍全國的一首歌,第一句不就是:我在仰望,月亮之上……這裡需要強調一下的是,現在,每當我們提起蘇軾的《水調歌頭》,不管是原版的宋詞,還是現在王菲演唱的那首流行歌曲裡,「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一句都被用來形容美好的愛情。可是原本人家蘇軾這句話,跟愛情一點關係都沒有,是用來形容兄弟感情的。
  • 李白最寂寞的一場酒
    李白有「詩仙」之譽,是一個天才的詩人,是一個天才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贊他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同時,李白生性孤傲,嫉惡如仇。他從不肯與當朝的權奸同流合汙,因此,在官場便受到汙濁勢力的排斥和打擊。這也使得李白在政治上有深深的孤獨感,常常以酒澆愁,沉飲市井。有「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中酒家眠。
  • 唐詩裡的鳥,李白是大鵬,杜甫是沙鷗
    如崔顥只一首《黃鶴樓》,就寫出了神話傳說中黃鶴的神奇景象,連大詩人李白都自愧不如。再比如鷓鴣、燕子、大雁等這些普通的鳥,寫入唐詩的那就更多了。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意象。我們今天只說李白和杜甫。如果說李白是大鵬,那麼杜甫就是沙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李白總想成功一番事業,心中的形象就是搏擊的大鵬。而杜甫四處漂泊,無家可歸,就像沙鷗那樣飄蕩。
  • 「李白的錢哪來的」上熱搜,詩中的玉盤、珍饈、金樽都怎麼翻譯?
    本文轉自【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前些天,「詩人李白的錢從哪來的」上了熱搜。 李白的詩飄逸瀟灑,仙氣十足,他仿佛永遠在見證世間最美好的事物。他的詩裡有黃河之水自天上滾滾而來,有九天銀河一般的懸泉瀑布,有皎皎峨眉山月,有千尺桃花潭水。 但有人發出石破天驚的一問:李白整日旅遊,他的錢是哪來的?
  • 李白這些詩我是跪著看的,看完我確信他是天才!李白經典欣賞
    和尚有話說和尚繼續發李白的絕句,這次是七絕。(五絕請點擊:李白為何稱為天才?看完這20首五絕你就懂了)李白的絕思落天外,瀟灑飄逸,毫無湊泊之感。李白也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王和尚說:永王李璘徵召李白做幕僚,李白感覺壯志可酬,遂作詩歌詠。上一首寫自己,躊躇滿志;下一首寫軍勢,豪壯華麗。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四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地轉錦江成渭水,天回玉壘作長安。王和尚說:這首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意,不過不是諷刺,而是讚頌。
  • 李白:凡爾賽文學?你們起開讓我來!五首詩歌封神鼻祖之位
    詩仙李白大喊:讓開我來 弄明白了「凡學」的本質之後,把「凡學鼻祖」的名號強加給大唐詩仙李白,其實是極為不合適的。因為李白,他的自信和蒙的優越感完全是兩種概念:自信是我覺得我很好,誰也管不著;而優越感則是我覺得我比你好,就是比你好。
  • 詩仙李白為何不寫中秋詩?有人說《靜夜思》是中秋節寫的,真的嗎
    從古至今月亮都是表達人們美好祝願的事物,縱觀歷史最喜歡月亮的當屬「詩仙」了,李白喜歡月亮大家有目共睹,要是飛花令要飛「月」字那可就是李白的專場了。我們最熟悉的當然就是《靜夜思》了,很多人會背的第一首詩就是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關於這首詩你了解多少呢?有是否認為它是在中秋節寫的呢?
  • 真實歷史上的李白和杜甫,原來不過君子之交淡如水
    自從魯地一別後,李白就寫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加以前聚一起的兩首詩,李白就給杜甫寫了三首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答案有很多。有人說李白朋友太多,記不得杜甫。有人說,杜甫重情義,非常在乎與李白的友情。就像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些答案都正確,但是都不全面。其實呢,這都是因為李白和杜甫並不是朋友。無論是思想還是性格,巨大的差異,都註定兩個人成不了朋友。
  • 在江蘇啟東,發現石碑,碑文破解了李白的出生地之謎
    唐朝文學空前繁榮,「詩歌」最為光彩奪目,在眾多優秀的詩人中,李白就是最閃亮的「明星」,但一直有人再問:「李白是胡人還是漢人」?文物專家在江蘇啟東發現一塊石碑,研究上面的文字後,竟破解李白的出生地之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李白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稱為「詩仙」。
  • 一生愛月的李白,為何從不寫中秋詩?《靜夜思》真的是寫中秋嗎?
    但李白生前創作上千首詩作,首首堪稱為一絕,人們都稱李白一出,誰與爭鋒。 可他一生愛月,卻從不沒有中秋詩,這或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仔細商榷卻又是有史可鑑。中秋節雖說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節日,但是它源於上古時代,起於初唐但卻盛行於宋朝,可以說是前不見古人之創。
  • 李白的悲情之詩~秋風詞
    李白之所以成為偉大詩人,正是命運的窮厄玉成了他。李白的窮厄與憤怒,是他的理想與現實產生強烈矛盾的結果。齊、魯山水名勝之區,亦何所不登眺」他詩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對於祖國的壯麗山河的歌頌;祖國的很多重要地方,他都去過,也都有詩篇來歌詠。
  • 放浪的天才 凡人的悲喜——英語世界中的李白
    趙蕤的術士思想,使李白從少年時候就樹立了「濟蒼生」「安社稷」的遠大抱負;趙蕤的道家思想,也在李白心中勾畫了「功成身退」煉丹修仙的願景。更早之前,西域和南方少數民族的羌戎文化浸染,又使他酷愛自由,蔑視等級,有助於養成雄放、張揚、坦蕩的詩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的仙俠氣息,也是非常獨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