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讀心頭盔」到「人造肌肉」 西媒盤點未來十大軍事技術進步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武器庫

西班牙《趣味》月刊11月號發表了題為《最前沿的十大軍事技術進步》的文章,西媒文章盤點了十種最前沿的軍事技術進步,包含了「讀心頭盔」、「人造肌肉」等。全文摘編如下:

保護士兵免受生化製劑威脅的「第二層皮膚」

在國際軍事行動以及與他國軍隊、遊擊隊等武裝力量作戰的行動中,士兵們還會遇到一個雖然「看不見」但同樣致命的敵人:能夠導致疾病的生化戰劑。微小的病毒和細菌能使整支軍隊陷入癱瘓。為了應對這種威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研發了一種透氣性很好的新材料,它能保護軍事人員免受生物和化學製劑的傷害。這是一種彈性高分子膜,其中含有微小的碳納米管,其作用是傳導溼氣。這種材料類似於「第二層皮膚」,能對環境做出反應。

受頭足綱動物啟發的「偽裝皮膚」

烏賊、章魚等頭足綱動物有什麼共同特點?它們能讓皮膚細胞在可見光波段調節反射率,改變身體顏色和圖案,從而實現能融入環境的動態偽裝效果。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化學工程與材料科學系研究員埃麗卡·梁(音)說:「頭足綱動物令人驚嘆,它們是利用偽裝的大師。」受這些動物偽裝機制的啟發,梁和同事們研發出能在紅外波段下實時(光學)隱身的新型人造薄膜材料。

無人機革命

如果我們抬頭望向天空,會發現近年來最大的科技創新之一就是無人機。在軍事領域使用的無人機機群已經相當具規模。西班牙陸軍上校胡安·曼努埃爾·岡薩雷斯說:「無論是大型無人機,還是小型無人機,都正在逐漸改變各種軍事行動的實施方式,而且未來仍將繼續改變。」

新一代士兵:機器人

今天,人形機器人出現在戰場上仍然還只是科幻小說中的情景。成為現實的是機器人車輛和裝備以及另一種自主工作的陸軍輔助裝備。

後者就是能協同行動和部署的小型地面機器人。它們可以完成戰場環境下無線通信網絡的建立等任務。美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的研發實驗室已經開發出這種機器人裝備的原型。

不會爆炸的水鋰電池

在涉及爆破和異常高溫的高風險任務中,士兵們的裝備需要抵禦嚴酷的環境條件。通信和其他電子裝備一般使用的是鋰電池,其電解液存在起火和爆炸的較高風險。美國馬裡蘭大學和美國陸軍研究實驗所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使用水鹽溶液作為電解液、電壓達到家用電器使用標準的鋰離子電池,顯著降低了爆炸風險。

大腦解碼器讀懂人腦

「這名士兵正在想什麼?」「他的下一個動作會是什麼?」雖然這些似乎不太可能預測,但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和企業正在資助一些項目,目標是「讀懂」人腦的想法。

「臉書」公司就是其中之一。這家科技巨頭資助了一個項目。在該項目中,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可將神經活動轉化為語句的人工智慧系統。研究人員利用大腦中已植入電極的志願者的神經信號來進一步精確該算法。

機器人士兵的「人造肌肉」

在未來的戰場上,機器人士兵將比任何人類士兵都更加強壯。這大概會歸功於模仿肌肉進行收縮和伸展的「人造肌肉」纖維材料。美國陸軍和兩所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種新型塑料纖維的收縮和伸展特性,並測量這種材料的性能數據。研究人員稱,這種「人造肌肉」有助於提高未來機器人士兵的行動能力。

實時監控健康狀況的單兵裝備

為了實時監控士兵的健康狀況和體能水平,由科學家和軍方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美國科研團隊研發了一種創新性的生物指標識別系統。這種系統體積小,可靠耐用,且成本較低。它能利用可攜式生物指標傳感器採集數據(出汗量、唾液分泌量和血液量等),對士兵的健康狀況和體能水平進行分析評估。

能自動修復的材料

材料科學領域的一大研究方向是尋找能在受損後自動修復還原的材料。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的研究人員與美國陸軍的科學家合作,研發出一種3D列印的自動修復材料。這種複合材料能在常規環境溫度下自動修復,而無需任何外界刺激。這種材料甚至能在研究人員設定的溫度下完成特定的形變。

人工智慧和大數據

效仿IBM強大的超級計算機「沃森」,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了一種基於機器算法的人工智慧系統。

這種名為Crystal(「水晶」)的系統能分析常規做法無法處理的海量可能性組合。該項目的主要資助方是美國軍方。研究人員利用Crystal系統對美軍的燃料儲備量進行分析,以計算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數值。

 

相關焦點

  • 美軍打造讀心"頭盔" 無需語言手勢直接大腦交流
    當志願者想像「ooh」,我看到黑條移到左邊。當志願者想像「aah」,黑條移向右邊。這說明計算機對黑色方塊區域內的波紋的分析是正確的。事實上,希沃克說,計算機的正確率接近100%.但是,他也承認,這距離理解多個單詞組成的完整句子還有很長距離。但是,僅僅從人腦深處讀取兩個簡單元音也是一個巨大進步。希沃克對於未來充滿信心。他告訴我,「這是通向讀心術的第一步。」
  • 郭繼衛:「人造生命」能否帶來軍事變革
    編者按:本文是一篇討論生物技術對未來戰爭影響的文章。作者敏銳地把握住了人工合成細胞、基因重組等最先進生物技術所帶來的巨大衝擊,特別是在哲學層面挖掘出了一些嶄新的內涵。儘管有些戰爭形式的預測,十分大膽和前衛。但這篇文章足以讓每一個關心國家安全的人有所警惕:人類新技術往往應用於軍事領域,積極應對總是必須的!
  • 美媒盤點50年後影響世界的12個關鍵詞:從藻類到AI
    來源:參考消息原標題:美媒盤點50年後影響世界的12個關鍵詞:從藻類到人工智慧參考消息網12月7日報導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2月3日刊文稱,想像一下50年後令人著迷的東西,位於列表頂端的將是什麼?然而,這方面的技術進步一直只是針對特定的應用。我們還沒有通用的人工智慧,即一種可以不斷學習並對若干不同的應用都有幫助的實體。儘管一些研究人員對我們最終將擁有通用人工智慧持懷疑態度,但另一些研究人員卻認為這種情況在未來50年中很可能出現。既然它迄今為止還不存在,那麼猜想它可以用於什麼類型的應用就只是臆測。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要是我們真的擁有真正智慧的人工智慧,那麼它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
  • 隱身鬥篷…… 西媒點評2019最具創意軍用黑科技
    (原標題:隱身鬥篷、意念控制無人機…… 西媒點評2019最具創意軍用黑科技)
  • 經典盤點:玩家心中十大軍事戰略遊戲
    【IT168評測】 對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來說,戰爭是如此的陌生;但對於玩遊戲的人來說,戰爭又是如此的熟悉,從古代冷兵器時代到近現代戰爭再到未來科幻戰爭,可以在任意一個虛擬的戰場上自由馳騁,運用自己的戰略和戰術來取得勝利。
  • 人造肉:食物科技的創新發展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2018年被《科學美國人》評為十大新興技術之一,於2019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這項技術不僅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方案之一,特別在疫情時代,也被認為是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和諧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重要應對方案之一。《福布斯》雜誌也曾預測,到2022年左右,人造肉將大量進入市場。  什麼是人造肉?
  • 陳根:《科學美國人》盤點十大新興技術,技術之變生活之興
    文/陳根《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11月10日刊發文章盤點了2020年十大新興技術,而獲得其認可的技術將具有推動社會和經濟進步的潛力,在有新意之外且可能會在未來三到五年內產生重大影響。這十大新興技術從科技到醫療,從環境到生活,覆蓋範圍極大。
  • 盤點遊戲中十大高科技武器 遊戲軍事領域的尖端科技
    現實世界中武器發展受到了科學技術與物理法則的制約,然而在遊戲中設計師們卻可以腦洞大開的發揮自己的天馬行空想像,話不多說,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遊戲中的十大高科技武器。  自從我們的祖先脫去一身濃密毛髮直立行走以來,武器便成為了人類進化道路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西媒關注新能源未來:核聚變發電被寄予厚望
    參考消息網6月9日報導西媒稱,正當人類下一代的生命因我們對化石燃料的濫用而受到威脅時,希望出現了:它是一種無需依賴風或太陽發揮作用的清潔能源,它的原料幾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然而問題在於,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科研項目能夠使溫度在10倍於太陽溫度的水平維持足夠長的時間,以確保這一過程的可持續性。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科研項目之一,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有望將之實現,不過時間預計是在2035年以後。該計劃必須先完成其位於法國南部的巨型反應堆的建設,並進行相關試驗。
  • 【技術前沿】人造肌肉新材料,比天然肌肉強200倍
    小而強大——這是形容一種由一個國際性研究團隊創造的人造肌肉:較之相同粗細的天然肌肉纖維,人造纖維要強壯200倍。
  • 美造出「萬能肌肉薄膜」 人造器官有望批量生產
    研究人員表示,MTF最大的應用前景在於製造出人造器官。如果這種技術得以廣泛應用,將使器官移植變得十分簡單。   讓細胞組成「合唱團」   如今,器官移植早已走出了科幻小說。人類目前主要進行的是異體器官移植,由於器官捐獻者有限,加上技術難題,這種移植方法的局限性十分明顯。人造器官研究已成為生物學界的一個前沿領域。
  • 西媒:2016年十大最奇特新物種出爐
    參考消息網5月25日報導 西媒稱,漂亮的粉紅色螽斯、外形很像電影《哈利·波特》中「分院帽」的蜘蛛、會流血的植物……據西班牙《先鋒報》網站5月22日報導,這些是美國國際物種檢定研究所發布的2016年十大新發現物種。
  • 俄媒:中國對蘇-35戰鬥機進行升級 飛行員將使用中國產新頭盔
    俄媒表示,蘇-35能夠與潛在敵人裝備的最現代化的戰鬥機進行空戰。然而中國軍方和工程師將按照他們的舊傳統對蘇-35進行改進,更準確的說,不是蘇-35戰鬥機,而是飛行員所用的裝備,即頭盔。此外,目前還出現了新的頭盔目標指示和發現系統JHMCS(聯合頭盔指示系統)以及信息顯示系統HMDS(頭盔顯示器系統),更先進的JHMCS系統可以讓中國軍方取代已經使用多年的舊系統,飛行員需要的所有信息:速度、高度、目標信息、警告等,都可以在頭盔面罩上顯示,而且頭盔可以根據飛行員瞳孔之間的距離自動調整,中國飛行員所用的頭盔信息顯示系統覆蓋著許多帶有LED傳感器的小凸起
  • 哈工大造出柔性機器人,人造肌肉能和象鼻一樣靈活了
    氣動人工肌肉,是人造肌肉(artificial muscle)的一種。人造肌肉即電活性聚合物,是一種新型智能高分子材料,是根據生物學原理由纈氨酸、脯氨酸和甘氨酸這 3 種胺基酸按一定順序排列構成,可在外加電場下通過內部結構的改變而伸縮、彎曲、束緊或膨脹,非常接近生物的肌肉纖維。
  • 西媒:人類生活中化學品不可或缺 回歸自然不一定正確
    參考消息網6月14日報導 西媒稱,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天然的就是最好的。因此無論是食品、化妝品還是服裝,很難想像各大品牌會在自己的廣告中添加人造因素。但是公認的不一定就是對的。如果不是因為人類純人造的發明,不但計算機或者網際網路不會存在,或許你可能早就死了或者根本不可能來到這世間。
  • 強大的人造肌肉,或將為未來的軟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提供動力!
    人造肌肉或將為未來的軟機器人和可穿戴設備提供動力。但為了設計和製造新設備,需要更多地了解這些強大結構的基本機制。現在,哈佛大學約翰·A·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人造肌肉纖維的一些基本物理特性。
  • 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小標題)讓人造皮膚會「思考」20年後,也許你的生活將是這樣的:你手腕上的人造皮膚能隨時監測心率、血糖,實現智能把脈;喉嚨上的人造皮膚能感受咽喉肌肉運動產生的壓力變化,為聾啞人「發聲」;你的整個身體可能成為一個「網絡中心」,體內的信息跟外界產生連接……這些看起來很遙遠,但其實正在孕育著
  • MIT成功研製人造肌肉纖維,仿生機器人已在地平線
    很多年裡,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創造出一種耐用、低成本的人造合成肌肉,但始終沒有成功。至今製造出的樣品要麼太昂貴,無法量產(比如碳納米管);要麼太脆弱,能耗又太高(說的就是你,形狀記憶合金),以至於沒有多大實用價值。
  • 圖文盤點:移植前沿十大仿生機械技術
    近幾年科學技術的任性發展,包括3D列印技術和生物/機械通信,研究人員和科學家們開始製造人類器官,「印刷」腫瘤用以評估化療的療效,設計思維可控制的假肢等等。這些科技的進步,顯著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在這裡,我們盤點移植仿生假肢/體10個尖端進展。1.機器人外骨骼
  • 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造肌肉
    中國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一種蜘蛛絲可根據環境溼度變化而扭轉變形,未來有望應用於開發人造肌肉或製造扭轉驅動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