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揭開兩大難題,科學家提出「太陽伴侶」假說,有兩個太陽存在
在2006年那一次國際天文聯合會之前,太陽系內還存在著九大行星。那次會議之後,太陽系九大行星變為了八大行星,因為冥王星存在多種不符合行星定義的情況而被降為了矮行星。即使如此,還是有科學家在之後的研究中提出了「第九行星」的假說,認為除了冥王星之外太陽系邊緣還存在著一顆遲遲未被人類發現的行星。
-
為揭開兩大難題,科學家提出「太陽伴侶」假說,有兩個太陽存在!
即使如此,還是有科學家在之後的研究中提出了「第九行星」的假說,認為除了冥王星之外太陽系邊緣還存在著一顆遲遲未被人類發現的行星。根據報導,近期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阿米爾·希拉傑和阿維·羅布提出了一種大膽的假設,認為早期的太陽系內應該存在兩顆恆星,這樣太陽系如今的影響力才有可能解釋第九行星的存在,同樣可以解釋為什麼八大行星之外還有一個奧爾特雲還處於太陽的引力範圍內,那麼他們是如何提出這個假說的?太陽系還存在哪些尚未被揭露的謎題?
-
為什麼太陽系銀河系都是扁平漩渦狀?整個宇宙是一個更大漩渦嗎?
從太陽系和銀河系的誕生說起太陽系誕生於一片星雲,這個說法最早是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來的,幾十年後法國物理學家、數學家拉普拉斯獨立提出了這一假說,因此又稱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儘管早期這些都是猜測,但事實上現代天文非常認可這個說法!
-
行星狀星雲的指向,揭露銀河系歷史
圖片來源:NASA/ESA天文學家使用美國宇航局(NASA)和歐洲空間局(ESA)的哈勃空間望遠鏡,以及歐洲南方天文臺的新技術望遠鏡(NTT),已經探索了100多個處在銀河系中央核球區中的行星狀星雲。他們發現,形狀類似蝴蝶的一大類行星狀星雲,它們的指向存在著某種神秘的傾向性——考慮到它們的形成歷史各不相同、其他性質也千變萬化,這個結果讓天文學家大吃了一驚。
-
變化的木星磁場 訴說著行星的哪些奧秘
有磁鐵的地方就有磁場,它能散發出一股看不見的神奇力量。 日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團隊在《自然·天文》在線公布的一項最新發現顯示,木星磁場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變化。這是科學家首次確定無疑地探測到地球之外天體內部磁場隨時間而變化的情況。 行星磁場是如何形成的?地球和木星磁場的變化模式類似嗎?研究木星磁場對我們了解地球有何意義?
-
事實證明:銀河系的磁場比地球弱幾千倍!那它有什麼作用?
我們知道,行星的磁場相當於其表面一層無形的保護膜,它可以保護行星不受恆星風粒子流的影響。地球也有自己的磁場,可以保護地球免受太陽風的侵襲。太陽風是太陽活動產生的高速粒子流,會破壞行星的大氣層,進而影響到生命的發展進程,而地球的磁場正是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
中國天文望遠鏡重大成果!銀河系比你想像的更大!
(當然,我們早已知道銀河不是王母娘娘金簪化成,銀河只是銀河系主體投影在天球上的亮帶)或者你會覺得哪顆遙遠星球上也有智慧生命體與你隔光年相望?人類對於宇宙的遐想和探索從未停止過。8月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北京舉行了郭守敬天文望遠鏡一期巡天科學成果新聞發布會,宣布為期5年的一期光譜巡天觀測已圓滿完成。
-
地球大氣層對天文觀測的影響及解決措施
射電主要來源於宇宙中磁場的運動以及射電星系,紅外線主要來源於冷塵埃雲以及氣體和行星,可見光主要來源於恆星發光、行星及衛星反射,紫外線主要來源於超新星遺蹟、熱恆星、活動星系核,X射線主要來源於星系團中的氣體、超新星遺蹟、恆星冕區、活動星系核,伽馬射線主要來源於吸積盤、超新星爆發、中子星碰撞等。
-
地球大氣層對天文觀測的影響及解決辦法
採用光學設備觀測天體輻射出的電磁波是實現天文觀測的一種有效方法,對天體輻射、大氣層對天體輻射的影響以及目前的主要觀測手段進行清晰認識是本文的主要科普內容,下面一起開始吧。在正式開始之前,先一起瞻仰以下這位首次提出太空望遠鏡概念的人物:小萊曼·史莊·斯皮策,(Lyman Strong Spitzer, Jr.,1914年6月26日-1997年3月31日)。
-
太陽系存在第九行星?科學界出現兩種假說,第九行星或是一個黑洞
眾所周知,如今太陽系內有八大行星,四顆巖質行星四顆氣態巨行星,海王星位於行星軌道的最外面,排在海王星後面的則是曾經被納入行星行列的冥王星。2006年的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冥王星「踢出」了行星的行列,它被降為了矮行星。從那之後,太陽系九大行星就變成了八大行星。
-
研究:銀河系形成初期被強大磁場限制
一份新研究進行的模擬顯示,銀河系在形成的初期被一個強大的磁場所控制,否則,今天的銀河系將比現在的體積大45%。據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雜誌報導,劍橋大學一份研究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稱在宇宙初期一個強大的原始磁場,對宇宙內天體的演化產生巨大影響。
-
地理未解之謎:宇宙起源、天文單位光年與秒差距、衛星
星雲說是為解決太陽系誕生問題而提出的學說。由於該學說提出最早,所以在當代天文學上也最受重視。最初的星雲說是在8世紀下半葉,分別由德國哲學家康德和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提出來的,他們都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團星雲物質通過萬有引力等自然規律作用而逐漸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陽,然後剩餘的星雲物質進一步收縮演化形成行星。人們一般稱之為「康德一拉普拉斯星雲說」現代觀測事實證明,恆星是由星雲形成的。太陽系的形成在宇宙中並不是一個獨特的、偶然的現象,而是普遍的、必然的結果。
-
中國天文望遠鏡重大成果!銀河系比你想像的更大!
中國天文望遠鏡重大成果!銀河系比你想像的更大!當你抬起頭,仰望星空時,是否也曾幻想過銀河的另一邊也有一雙清澈的眼眸與你凝望著相同的地方?實際上,銀河系遠比想像的更加遙遠,這一點是我國擁有著重大觀測成果的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總結而出」,郭守敬天文望遠鏡也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它打破了天文望遠鏡大口徑與大視場難以兼得的局面,它是大口徑兼大視場光學望遠鏡的世界之最,也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
科學家提出了兩種假說
要知道,太陽系中的所有行星都源於最初的一片星雲,所有的行星在形成時都應該和原始星雲具有相同的運動方向。科學家推斷,原始的太陽系和我們今天看到的穩定的太陽系不同,那時的行星數量更多,軌道運行也比較混亂,在之後長達兩億年的時間裡曾經發生過多次行星級的大碰撞。
-
「星雲假說」:17世紀,太陽系形成過程的科學起源之假說
為什麼太陽系的行星運動有這麼多的共同特點呢?單從天文觀測中是找不到答案的,要回答這個問題,不但要有天文和力學知識,還要有哲學思想。一、康德提出星雲假說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關於宇宙是永恆不變的形上學觀點束縛了科學家的思想,他們很少去思考太陽系或者宇宙的起源,沒法回答上面的問題。
-
太陽系8大行星太弱了,來看看這3個行星之最,各種打破現有理論
太陽系8大行星太弱了,來看看這3個行星之最,各種打破現有理論太陽系一直是八個行星,不過,曾經一段時間裡,冥王星也被當作是第九大行星,不過很快就被定義為矮行星,八大行星依然還是沒有變化。第一顆就是被科學家們命名為J1407b的行星,這顆行星距離地球420光年,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擁有一個非常巨大的光環,這是科學家們首次探索到擁有和土星一樣環狀系統的太陽系外的行星。這顆行星的光環由30多個光環組合成,這些光環的總直徑加起來達到了1.8億公裡,比土星環大200多倍。如果把這個星球的星環移到土星上的話,我們在地球上就會看到,一個比月亮最大時還要大很多倍的「光碟」。
-
哈佛:失散恆星可解釋第九行星和奧爾特雲
如果假說正確,那關於太陽系的一些更令人困惑的問題便能解決,如奧爾特雲的形成、第九行星等。 這是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提出的一個有趣的假說,但事實上,很多天文學家都認為太陽曾經有一個伴星早在1984年,美國物理學家理察穆勒就提出過太陽有一個伴星的假設——涅墨西斯假說。那哈佛大學團隊又有什麼證據可以支持這個假說呢?奧爾特雲和第九行星。
-
銀河系的「流浪行星」:磁場是地球400萬倍,正向太陽系高速移動
銀河系的「流浪行星」:磁場是地球400萬倍,正向太陽系高速移動在宇宙當中,絕大多數的行星,自從誕生的一刻開始,通常就會圍繞著所在星系的恆星,開始不停地旋轉。而就在我們銀河系當中,也存在著一些「流浪行星」,其中就有這麼一顆,正在不斷地向我們的太陽系運動。這顆行星被編號為「SIMP J01365663+0933473」,是一顆質量非常大的巨行星,大概是太陽系中質量最大行星木星的12倍左右——但是它的直徑卻只有木星的1.2倍,可以說是一個特別「結實」的傢伙。
-
哈佛:失散恆星可解釋第九行星和奧爾特雲!
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一篇研究報告稱,在太陽系的早期,太陽曾經有一個「雙胞胎(伴星)」,使它像銀河系的其他恆星一樣,也是一個雙星系統。如果假說正確,那關於太陽系的一些更令人困惑的問題便能解決,如奧爾特雲的形成、第九行星等。這是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提出的一個有趣的假說,但事實上,很多天文學家都認為太陽曾經有一個伴星。
-
地球磁場有什麼用?
這些電荷由於隨行星的自轉而做圓周運動,由於運動的電荷就是電流,電流必然產生磁場。這個產生的磁場就是行星的磁場,地球的磁場也是類似的原因產生的。這個假說和各個行星磁場的有無和強弱現象符合的非常完美。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地磁場理論概念的是英國人吉爾伯特。他在1600年提出一種論點,認為地球自身就是一個巨地球磁場地球磁場大的磁體,它的兩極和地理兩極相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