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人們推選古今第一詞人,也許還有所爭議;但要說第一女詞人,那麼非一個名字莫屬——李清照。
當然,如今提起易安先生的名號,非要在她的著名詞人身份前面加個「女」字未免太過狹隘與無知,但不可否認,女性的身份讓她在自己最擅長的「情詞」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
愛情,一直是人類社會經久不衰的話題。人們歌頌它、讚美它,它集世上所有美好、純粹為一身。
今人作歌曲、寫小說、拍攝影視作品讚揚它,古人則寫詩填詞、編戲曲唱詞、傳神話故事來傳頌它。
而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的婚姻,本身就是極其動人的愛情故事。這對年輕人結婚後,發現彼此志同道合,有說不盡的話題和愛好,好似知音,所以非常恩愛。
但可惜的是,好景不長,還沒有好好享受婚後甜蜜時光,趙明誠便負笈遠遊繼而外出做官,與新婚嬌妻李清照被迫經常分居兩地、聚少離多。
寂寞深閨,兩處相思,極具才情的李清照和丈夫互寄書信,寫詞表達思念之情。而《一剪梅》,這首堪稱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也是李清照最有名的詞作之一,就是在此時橫空出世。
「紅藕香殘玉簟秋,」
此時,已是秋天了,小河裡粉色的嬌嫩荷花早已經凋零,卻還能聞到一絲殘存的荷花幽香,詞人坐在竹蓆上,已感到了涼意。
只不過,不知是秋涼,還是獨處的悽涼。「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她仿佛起了小女生的興致,解開層層輕紗裙,換上便裝,獨自登上小船,大約是想去水上遊玩,排遣寂寞相思。
「雲中誰寄錦書來,」
可悵望雲天,但見白雲悠悠,又起懷遠之思,惦念遠在他鄉的丈夫的行蹤,盼望著能有書信寄來,告知歸期。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望斷天涯路,但見大雁飛回,潔白清冷的月光灑滿西樓,可依然沒有音訊。
「花自飄零水自流,」
落英自翩翩飛舞,流水自靜靜流淌,「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就像李清照和趙明誠,明明是心懷同一的相思的一對璧人,卻分居兩地,兩地分離,各自憂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這樣倍加煎熬、不知何時是個頭的相思愁苦,實在無法消除排遣,「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詞人本想把它忘掉,可是那愁緒,剛剛離開了微蹙的眉梢,卻又迅速地湧上了心頭,更難忘懷,更加難捱。
如此清秋時節,紅荷殘香,獨泛蘭舟,雁字飛回,月色清朗,獨上西樓。勾勒出一幅悽清卻美麗、色彩豐富鮮活的畫卷。
自然而然地,望眼欲穿盼著鴻雁傳書,卻始終沒有等到,獨守小樓的詞人形象栩栩如生,她那淡淡的幽怨之情,和濃厚的相思之情,躍然紙上。
而最後「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雖然短小卻精悍,已經勝卻無數描寫愛情的句子,比任何情詩都要動人。
這份表白不露骨,非常含蓄婉約,卻熾熱真摯,堪稱本詩精華所在。而幾乎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化用了範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懷舊》裡「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之句。
範仲淹此詞描寫思鄉之情,這份愁苦用「眉間心上」來形容。心上之苦,體現何處?那便是總也舒展不開的眉頭了。
這本就是創新之喻,李清照化用後,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範仲淹的原句,比較平直板實,而李清照將眉頭和心頭分開表達,相互對應,此起彼伏,更加巧妙,令人驚嘆不止。
此時的李清照才不過二三十歲,卻已經能寫出如此動人的詞章,甚至隱隱有超過前輩的架勢,可見其自少女時代便開始盛起的才名並非虛傳。
對這位千古第一才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本《李清照詞傳》,同一系列中,還有《蘇軾詞傳》、《李煜詞傳》、《辛棄疾詞傳》、《納蘭性德詞傳》和《倉央嘉措詩傳》,由作品我們可以窺得詞人的內心世界。
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就能購買。走近不同時期的李清照,既有少女時代的無憂無慮,又有婚後纏綿悱惻的相思,更有晚年時憂思家國的情懷。
史淚總結:
相傳這首詞寫成後,李清照將它寫在錦帕之上,在趙明誠回來後、再次出門前送給了他。
同一時期的詞還有《醉花陰》等同為千古名篇,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夫妻二人確實感情甚篤。
比較其後期南渡後的詞作,雖然此時李清照的詞也充斥著離愁,卻依然充滿了希望和盼頭,沒有後期家破人亡、生離死別後的悲慟、滄桑、悽慘與無望,只是深閨少婦極具才情的美麗相思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