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珊瑚——獻給為保護珊瑚而奮鬥的科學家》
劉先平 著,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7年1月版
6月21日,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追夢珊瑚》作品研討會。
《追夢珊瑚》是中國當代大自然文學之父劉先平的最新力作,是一部描寫我國珊瑚礁科考和保護的紀實文學作品。該書生動展現了我國科學家們為保護和恢復珊瑚礁生態系統所做的艱苦卓絕的奮鬥,既有他們長年累月冒著生命危險考察珊瑚的精彩實錄,又有繁育、移栽珊瑚的奇思妙想。書中還附有大量精美圖片,展示了多彩而神秘的珊瑚世界,同時也展現了我國海疆特別是南海海域豐富的海洋資源。作品將文學性、知識性、趣味性融於一體,力求喚起大眾的海洋意識,樹立生態道德觀念。據悉,該書已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研討會上同,與會嘉賓就《追夢珊瑚》作品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思想價值、科學價值;創作的時代背景;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與現狀、迫切性與重要性;「大自然文學」所包含的深意;用文學抒寫科學和科學家等議題開展了深入的分析和熱烈的探討,認為在當前的形勢下這樣一部作品的問世具有重大意義。
「情懷、情感、情趣」,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用這三個詞概括本書。「情懷,是指劉先平一直呼喚的生態道德。劉先平的情懷四十年如一日,用他一部一部書、用他一個一個腳印、用他一次又一次的探險,給我們的孩子留下了具有獨特色彩的屬於劉先平痕跡的大自然文學。情感,是指劉先平自始至終對大自然的一種敬畏。他咬準大自然文學,從四十歲盯到八十歲,這是非常重要難得的情感。情趣,是指本書具備了作為兒童文學應有的趣味性。書中對海洋奇特生物的描寫運用了漂亮的文筆,對皇甫暉、小笪等人的細節描寫也非常有趣。這樣的情趣,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劉先平在八十歲高齡依然有旺盛的創作力,他的智慧和體能令人敬佩,值得我們宣傳和敬重。」
中國文聯副主席郭運德則用了「野趣、童心、願景」三個關鍵詞來評價劉先平和他的新作。郭運德表示,野趣,是劉先平大自然文學作品中最張揚、最出彩的。他筆下自然風光的粗獷、清幽、險峻,動物世界的野性、兇險、趣聞,以及海洋世界的五光十色,野外科考的艱辛、刺激,展現的都是野趣的心態。童心,涵蓋兩個方面:一是劉先平不為世俗所誘惑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充滿激情的探險天性;二是在他的作品中,透出兒童般的純真的眼光去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給我們帶來一個嶄新的認識自然的視角。願景,是劉先平對生態道德的呼喚和對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嚮往。劉先平對以皇甫暉為代表的科學家的追蹤以及對他們的敬重態度,都表現了他對目前海洋生態、海洋意識的一種強烈呼喚。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金波感嘆,劉先平的作品是跋山涉水、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是蘸著他的汗水寫出來的。與他的早期作品相比,《追夢珊瑚》中所表現出的自然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表明劉先平對大自然文學的思考也在一步步深入。《追夢珊瑚》這部書的意義不僅僅是向讀者介紹了自然的知識,提高了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他還說得非常具體,告訴我們怎樣去保護大自然,特別是「生態道德」這個概念的提出,這對於全民,特別是少年兒童的愛國主義教育是非常有幫助的。
北京師範大學王泉根教授則用三個維度和特點來概況了劉先平的大自然文學創作。第一個維度與特點,從人類的中心主義走向地球中心主義。第二個維度和特點,直面現實,基於憂患,堅守現實主義精神的大自然文學的美術取向。第三個維度和特點,大自然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類型,體現在它是跨文化的對話,跨代際的溝通,跨文體的寫作。
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公眾教育幹事柳茵表示:「我們不缺好的海洋故事,缺的是像《追夢珊瑚》這樣好的海洋作品。2016年,國家海洋局會同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全民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和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講好海洋故事,推動海洋意識大眾傳播。」柳蔭說,「《追夢珊瑚》正是我國海洋事業急需的優秀的海洋正氣歌。」
會上,曾在2011年陪同劉先平和李珍英在西沙群島考察的原西沙守衛戰士吉貴群回憶了當初考察的幾件小事,並認為劉老師的作品有「真實」「樸實」「現實」三大特色。他帶來西沙群島駐島戰士們的殷切希望,希望有更多像劉老師這樣深入到基層的作家,讓更多人關注海洋。
劉先平最後表示,「我在大自然中跋涉四十多年,寫了幾十部作品,其實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喚生態道德——在面臨生態危機的世界,展現大自然和生命的壯美——因為只有生態道德才是維繫人與自然血脈相連的紐帶。我堅信,只有人們以生態道德修身濟國,人與自然的和諧之花才會遍地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