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內容中我詳細給大家用概率圖的方式展示了微觀粒子的「速度」和「位置」精確度不可兼得,但是我只是解釋了這種詭異的現象:把一個粒子的「速度概率圖拉瘦」(把速度確定),這個粒子的「位置概率圖就會變胖」(位置不確定),相反把「位置概率圖拉瘦」(把位置確定),速度「概率圖又會變胖」(速度不確定)。如果你想同時確定一個粒子的「速度」和「位置」,也就是等效於把兩副概率圖同時拉瘦,這是不可能的,如下圖所示。
如果你看不懂上面的圖我再解釋下,左邊圖是「位置概率圖」,就是把粒子空間上的所有位置放到橫坐標,然後計算出每個坐標粒子出現的概率,然後把所有點連起來形成波形圖。左邊的圖可以看出,粒子只在很小的範圍內有概率,其餘地方沒有概率,表示粒子在這個很小的範圍內,也就是粒子位置比較確定。
右邊的圖是「速度概率圖」,就是把粒子當前所擁有的所有速度放到橫坐標,然後計算出每個速度出現的概率值,然後把點連起來形成波形圖。右邊的圖可以看出,粒子啥速度都有,速度的跨度範圍非常大,每個速度都分到了一部分概率,這說明粒子的速度非常不確定。
你可以想像下如果把左邊的圖弄的更瘦,右邊的圖會自動變得更胖,反過來也是這樣,這就是微觀粒子「速度」和「位置」非常詭異的特徵,但是這種特徵是啥原因造成的,前面文章我並沒有告訴大家,今天我來詳細講解。
首先「位置」和「速度」精確度不可兼得這是我們通過實驗做出來的,並不是由某個理論推導出來的,所以實驗得出了兩副概率圖具有「一胖一瘦」的特徵,那麼我們就要用理論去解釋它。
其實如果你學過複變函數等相關知識,你就會對上面的兩副圖有點熟悉,沒錯,這與數學上面的某個「變換」極為相似,那就是「傅立葉變換」。當然這裡我並不打算詳細講解「傅立葉變換」,因為這會使得科普文章過於枯燥,你只需知道這個變換的作用:一個「很胖的函數圖」經過傅立葉變換後會變成一個「很瘦的函數圖」,一個「很瘦的函數圖」經過傅立葉變換後也會變成一個「很胖的函數圖」。所以傅立葉變換,其實是用來對函數圖像做變換的。
經過我們大量的實驗,把微觀粒子的「位置概率圖」和「速度概率圖」畫出圖像後,請注意,此時的兩幅圖是實驗做出來的,我們暫時把「位置概率圖」叫圖A,「速度概率圖」叫圖B。我們要驗證A和B是否滿足傅立葉變換,那麼我們就把A取出來,對它進行一次傅立葉變換,看看變換出來的圖C是否等於圖B即可。
經過我們把A進行傅立葉變換後圖C出來了,是否等於圖B呢?答案是不等於!
大家是否頓時傻眼了:我去!不等於那你還拿傅立葉變換說了半天,逗我們耍嗎?別急,雖然變換出來的圖C不等於圖B,但是變換出來的圖C卻等於「圖B這個函數圖乘以粒子質量」。
這下所有線索都串在一起了,得出結論就是:圖B*粒子質量=圖C=圖A經過傅立葉變換。
而圖B是啥呢,是速度概率圖,所以圖B*粒子質量,就變成了「動量概率圖」(動量=速度*質量)
所以我們揭曉答案了:粒子的「位置概率圖」進行傅立葉變換後就會得到粒子的「動量概率圖」。
由於數學上「傅立葉變換」的特性就是,胖的函數圖變廋,瘦的函數圖變胖,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粒子的「位置概率圖」和「速度概率圖」也具有這種特徵了,這也解釋了為啥粒子「速度」和「位置」就是不能同時精確。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我們在物理世界尋找事物的本源有時未必能找到答案,但是如果求助於數學世界,也許就能很快找到答案。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準確來說應該是動量和位置)竟然滿足數學的「傅立葉變換」,真的非常神奇。所以說數學通常都是發展在其他科學前面,數學世界裡人們發明各種數學工具先放到哪裡,發明人也許自己也不知道這個「數學工具」可以幹啥,但是若干年後人們研究物理規律發現之前的「數學工具」恰好可以用上。
我是百家號《小彭來給您解惑》,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如果對文章有異議可以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