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對於中藥、化藥、生物藥及基因工程的看法一向存在分歧,抱有不同觀點的人各執己見,自媒體為流量蜂擁而上。相對於劍拔弩張,互補共生或許才是實現平衡的健康關係。
從人類進化史上講,天然藥物(中藥)、化藥、生物藥、基因工程均是人類進化到不同階段的產物,保證人類的生命健康與進化。它們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通過互補和共生,可以實現共同保護人類健康的目的。
中藥:人類臨床幾千年的天然藥物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經過數千年的臨床驗證,中藥的優勢已不言而喻。中醫藥行業的發展也印證其價值,據統計在過去7年間,我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持續上升,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尤其隨著中醫藥法頒布實施,中藥產業迎來黃金髮展期。
中醫對疾病的認識採用邏輯推理的方式,除了觀察疾病的外在表現和詢問病史外,醫生的思維活動貫穿於整個辨證論治的始終。中藥在預防疾病和治療慢性病方面優勢突出,在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發病率逐年提升的背景下,中藥將發揮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時,在和平時期,隨著人們的生命生活提高,富營養化和長壽將是人類面臨的主要問題,而天然藥物和中藥對長期病、慢性病有效,費用低,所以中藥需求將進一步上升。
除此之外,中藥具有多靶點的優勢,病毒永遠無法進化到對抗多靶點(此產品永遠有效),例如,屠呦呦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與化學合成的青蒿素(單靶點)相比,就具有多靶點的優勢。
化藥、生物藥:見效快的科研產品
化藥與生物藥與中藥不同,臨床治療中,凡以局部表現為主的或以病原致病改變為主的疾病,較中醫優勢大,如某臟器局部病變、急性傳染病、感染性疾病等,具有單靶點、療效快的優勢。
除此之外,與中藥主要集中於國內市場相比,化藥和生物藥在全球範圍內的市場相對也更加廣闊,但中藥、化藥的研發是一場停不下來的長跑,其研發存在投入高、成功率低和專利懸崖式下跌的風險。
基因工程:謹慎推進的科學工程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對基因進行操作的複雜技術,是將外源基因通過體外重組後導入受體細胞內,使這個基因能在受體細胞內複製、轉錄、翻譯表達的操作,包括基因測序、基因編輯、基因重組、基因修復、基因檢測等。
2018年「基因編程雙胞胎」引發熱議,大眾或科學家持反對態度的原因在於基因工程的不確定性,基因編程或許對人類健康及長壽具有顛覆性的作用,但同時也有可能出現「超級人類「、」優等人類「等挑戰現有社會倫理道德的問題。
總體來說,天然藥物對慢性病、長期病優勢明顯,多靶點理論可以恢復人體的自然免疫功能,改善身體健康,抵抗病毒,病毒也很難產生抗體;化藥和生物藥對急性病、傳染病療效極好,能快速的消滅病毒與病種,但因是單靶點,無法解決病毒的變異和進化,也無法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基因工程可能是人類的打開生命與健康、長壽的奧秘的唯一鑰匙,但因存在著倫理問題,目前人類不敢輕易挑戰,技術上已經成熟。
無論是中藥、化藥、生物藥還是基因工程,不可否認的是都需要科學家投入大量的研究與臨床試驗,其不同的特點造就了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隨著研發投入和技術進步,更多有效的產品會出現,但不同品種的藥物優劣互補,共同守護人類健康才是拯救陷入疾病的人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