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補共生——中藥、化藥、生物藥與基因工程的健康關係

2021-01-18 齊魯壹點

大眾對於中藥、化藥、生物藥及基因工程的看法一向存在分歧,抱有不同觀點的人各執己見,自媒體為流量蜂擁而上。相對於劍拔弩張,互補共生或許才是實現平衡的健康關係。

從人類進化史上講,天然藥物(中藥)、化藥、生物藥、基因工程均是人類進化到不同階段的產物,保證人類的生命健康與進化。它們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通過互補和共生,可以實現共同保護人類健康的目的。

中藥:人類臨床幾千年的天然藥物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經過數千年的臨床驗證,中藥的優勢已不言而喻。中醫藥行業的發展也印證其價值,據統計在過去7年間,我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持續上升,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尤其隨著中醫藥法頒布實施,中藥產業迎來黃金髮展期。

中醫對疾病的認識採用邏輯推理的方式,除了觀察疾病的外在表現和詢問病史外,醫生的思維活動貫穿於整個辨證論治的始終。中藥在預防疾病和治療慢性病方面優勢突出,在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發病率逐年提升的背景下,中藥將發揮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時,在和平時期,隨著人們的生命生活提高,富營養化和長壽將是人類面臨的主要問題,而天然藥物和中藥對長期病、慢性病有效,費用低,所以中藥需求將進一步上升。

除此之外,中藥具有多靶點的優勢,病毒永遠無法進化到對抗多靶點(此產品永遠有效),例如,屠呦呦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與化學合成的青蒿素(單靶點)相比,就具有多靶點的優勢。

化藥、生物藥:見效快的科研產品

化藥與生物藥與中藥不同,臨床治療中,凡以局部表現為主的或以病原致病改變為主的疾病,較中醫優勢大,如某臟器局部病變、急性傳染病、感染性疾病等,具有單靶點、療效快的優勢。

除此之外,與中藥主要集中於國內市場相比,化藥和生物藥在全球範圍內的市場相對也更加廣闊,但中藥、化藥的研發是一場停不下來的長跑,其研發存在投入高、成功率低和專利懸崖式下跌的風險。

基因工程:謹慎推進的科學工程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對基因進行操作的複雜技術,是將外源基因通過體外重組後導入受體細胞內,使這個基因能在受體細胞內複製、轉錄、翻譯表達的操作,包括基因測序、基因編輯、基因重組、基因修復、基因檢測等。

2018年「基因編程雙胞胎」引發熱議,大眾或科學家持反對態度的原因在於基因工程的不確定性,基因編程或許對人類健康及長壽具有顛覆性的作用,但同時也有可能出現「超級人類「、」優等人類「等挑戰現有社會倫理道德的問題。

總體來說,天然藥物對慢性病、長期病優勢明顯,多靶點理論可以恢復人體的自然免疫功能,改善身體健康,抵抗病毒,病毒也很難產生抗體;化藥和生物藥對急性病、傳染病療效極好,能快速的消滅病毒與病種,但因是單靶點,無法解決病毒的變異和進化,也無法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基因工程可能是人類的打開生命與健康、長壽的奧秘的唯一鑰匙,但因存在著倫理問題,目前人類不敢輕易挑戰,技術上已經成熟。

無論是中藥、化藥、生物藥還是基因工程,不可否認的是都需要科學家投入大量的研究與臨床試驗,其不同的特點造就了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隨著研發投入和技術進步,更多有效的產品會出現,但不同品種的藥物優劣互補,共同守護人類健康才是拯救陷入疾病的人類的方法。

相關焦點

  • 化藥、中獸藥及寵物藥品總結和分析
    從政策導向和行業發展趨勢來看,未來獸藥研發、生產和管理主要將圍繞「產好藥、用好藥、少用藥」和「禁抗、限抗、替抗」開展,最終目的一切為了健康養殖服務!下面結合此次其他六位專家報告內容,從化藥、中獸藥及寵物藥品三個技術方面進行總結和分析。
  • 如何搶灘中藥創新藥,在國際市場施展「中國功夫」?
    隨著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活的追求,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瑰寶——中醫藥也迎來了發展熱潮。  在《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中,中醫藥行業被提升至「國民經濟重要支柱性行業」的地位。對於這一新興的支柱性行業,各級政府不斷出臺鼓勵政策。  一些藥企試圖重新開拓這片新藍海並加快市場布局,但也有不少藥企因為中藥創新藥研發難等問題望而卻步。
  • 雲南憑藉天然藥材庫資源 擦亮「民族藥」品牌
    近年來,雲南省不斷加大資金、科技等方面的投入,憑藉天然藥材庫資源,著力擦亮「民族藥」品牌。  記者16日從雲南省發改委獲悉,目前,雲南省自主研發、全國獨家生產的「雲藥」品種達280多個,其中中藥、民族藥、天然藥就有250多個。民族藥產業已經成為雲南生物醫藥產業中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領域。
  • 遠泰生物 瞄準抗體藥產業的「獨角獸」
    遠泰生物依託領先的基因工程、蛋白工程等生物技術,加快特異性抗體藥物和基於抗體的細胞藥物科研攻關,不斷增強相關高質量產品供給能力—— 瞄準抗體藥產業的「獨角獸」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劉永濤單克隆抗體開發定製、CAR-T臨床研究……湖南遠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依託領先的基因工程、蛋白工程等生物技術,加快特異性抗體藥物和基於抗體的細胞藥物科研攻關,持續增強相關高質量產品供給能力,備受矚目。 遠泰生物崛起為國內領先的專業抗體藥物企業,秘訣何在?
  • 院士論壇 | 王軍志院士:開發抗體生物類似藥可推動原研進口藥大...
    數據來源:工信部 製圖:39健康目前,單抗類產品中,貝伐單抗為相對熱門產品。在全球單抗藥物研發和產業概況部分,王軍志院士回顧了生物藥的發展歷程: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1970年發現限制性內切酶1972年獲得了第一個體外DNA分子1975年雜交瘤技術創立1977年第一次在細菌中表達人類基因1982年FDA批准了第一個基因重組生物藥1986年第一個基因重組疫苗上市
  • ...制老百姓安全放心好藥——濟民可信金水寶的中藥高科技製造之路
    藥,《說文解字》解釋為「治病之草」,其明確指出「藥」乃治病之物。作為治病之物的「中藥」,從「神農嘗百草」、「伏羲氏嘗味百藥而制九針」到「伊尹制湯液」,經過世代中華先民們無數次嘗試和經驗積累,為我們留下了傳世至今的製作工藝與經典良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八峰藥化生物轉化生產L-絲氨酸項目通過驗收
    首頁 » 八峰藥化生物轉化生產L-絲氨酸項目通過驗收 八峰藥化生物轉化生產L-絲氨酸項目通過驗收 來源:中國化工信息網 2007-08-23 22:20
  • 創業邦《2020中國生物藥行業研究報告》發布:方興未艾,未來可期
    國內生物藥行業發展方興未艾,新的生物醫藥企業不斷湧現。生物藥市場規模增長強勁,年複合增長率達20%以上,生物藥行業從發展初期邁入快速發展階段。基因編輯和細胞工程等生物技術帶來的革命性改變,為生物醫藥產業的長足發展帶來了新動能。值此之際,創業邦研究中心推出《2020中國生物藥行業研究報告》。
  • 做好「藥」文章 打造大健康產業發展新高地
    做好「藥」文章 打造大健康產業發展新高地 ——烏當區推動中醫藥產業做大做強觀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為更好發揮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烏當區大力發展製藥產業,做精做優中藥和民族藥,推進中藥配方顆粒、中藥和民族藥產品發展,全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健康醫藥產業發展的實踐樣板、發展樣板、創新樣板。  ——醫藥製造產業集聚集群發展。
  • 是藥三分毒 中藥進補講究大
    隨著養生意識的逐漸提高,中藥進補也成了一種時尚的養生方式,但是專家提示,是藥三分毒,中藥與西藥一樣,如果不注意合理使用,會危害身體的健康。下面中醫為我們介紹中藥進補的8大雷區。雷區1板藍根板藍根有病沒病泡著喝甲型H1N1流感逼近,市民們紛紛繃緊神經,一些感冒藥因此熱賣。
  • 生物類似藥無法複製原研藥 與之相似不相同
    如何規範我國生物類似藥的臨床用藥,幫助醫生和患者正確認識生物類似藥這一新興的概念尤為重要。抓住問題的確定性才是良方Her2在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之後在乳腺癌中發現過表達的Her2蛋白。進而發現Her2基因擴增是影響乳腺癌生長與轉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約30%的乳腺癌中可出現Her2基因過度表達,與患者預後較差相關。
  • 中藥裡不乏動物藥,「禁野令」是對抗習慣,更是利益博弈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按照來源區分,中藥大致可分為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三類,我國最早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共記載了365味中藥,其中就包括動物藥67味,《本草綱目》裡的動物藥有461種,中藥資源普查曾統計到1581種動物藥。
  • 我國動物藥資源供給現狀及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藥用動物資源門類繁多,是中藥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1]。但隨著野生動物類資源枯竭加速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動物藥材的野生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面臨嚴峻挑戰。為避免因野生資源急劇減少甚至耗竭而出現動物藥材無藥可用局面,人工養殖和繁育成為解決動物藥材原料危機的主要途徑,對中醫藥事業與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 綠洲懷藥:匠心傳承 德善致遠
    「秉承『用良心做產品,用人品做事業』的理念,公司堅持弘揚和傳承中醫藥『藥食同源』文化,致力於發展中藥全產業鏈,努力讓更專業的中藥保健食品和懷藥精加工產品走入千家萬戶。」省政協委員、焦作市綠洲懷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付國福說。
  • 濫用靶向藥|基因檢測_網易財經
    對於缺乏臨床治療專業認知的患者來說,靶向藥物可能是「神藥」,又可能是徒耗金錢的無效藥,乃至變成「毒藥」——尤其當商業的利益,或者技術的無知凌駕於醫療的道德操守上時。檢測之亂「你的化療方案有點過激了。你聽說過靶向藥物沒有?它只殺死癌細胞而不殺死正常細胞。如果再配合中藥調理,你會舒服很多。」
  • 產業|關於加快我國菌物藥資源開發利用的初步思考
    「神曲」為中藥史上所特有,開創了生物製藥工程的先河。現代真菌藥物是利用微生物技術從真菌的組織或發酵菌液中,提取多糖、胺基酸、蛋白質、甙類等營養因子或代謝產物,其歷史不過100餘年。(一)我國菌物入藥歷史悠久。在古帶典籍中,由於古人認知的局限,菌物藥被歸入「本草」類,後逐漸演變為「芝草」。我國是世界上利用菌物最早的國家。
  • ...創新藥獲臨床試驗批准 為我國首個針對IDH1基因突變的選擇性...
    -1(IDH1)基因突變實體瘤的創新藥「KY100001」喜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臨床批件,意味著該新藥在中國獲準進入臨床試驗。這是我國首個自主研發進入臨床研究的針對IDH1基因突變的選擇性抑制劑。  據介紹,IDH是人體內參與細胞能量代謝的限速酶,研究表明由IDH突變導致的細胞內致癌代謝物積聚會促進腫瘤發展,而肝內膽管癌病例中近1/5患者攜帶IDH1突變。
  • 「海洋藥源生物資源及基因庫構建」項目通過驗收
    人民網北京6月10日電 記者陶世安報導: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徐洵院士和中國海洋大學管華詩院士共同主持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海洋藥源生物資源及基因庫的構建」,經過3年的努力,日前通過驗收。
  • 藥融資丨基因工程新技術!基因寫作融資超2.3億美元
    生物藥創新技術大會(BPIT)即將於2021年3月拉開序幕,點擊「閱讀原文」,立即報名!
  • 中藥湯的藥渣要怎麼處理
    中藥湯劑沉渣該不該扔?大多數煎過藥的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這是因藥而定的。煎好的中藥湯劑放溫服之,碗底常有泥糊狀沉澱物。這泥糊樣沉澱物,到底是加點水攪混服下,還是乾脆棄掉,則是面臨的實際問題,切勿小看,直接關係藥效。   中藥湯劑的沉澱物是喝還是扔,是因藥而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