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治療癌症新方法:紅外雷射對人體每秒發10萬次脈衝

2020-12-01 驅動之家

為了治療癌症,科學家也是在尋找更多有效的方法,比如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已經設法縮小技術以適合計算機晶片,這可能導致更精確的癌症放射療法。

在常規的加速器中,粒子通過真空管射出並加速到令人難以置信的高速。SLAC加速器通過用微波照射粒子來加快其速度,而LHC使用超導電磁體。這樣做所需要的機械設備使這些系統非常笨重,並且難以按比例縮小尺寸以用於醫院和較小的科學機構。

過去,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設法創建了一個較小的原型,其長度約為6.5英尺(2米)。現在,來自史丹福大學和SLAC的團隊已經創建了一種甚至更小的版本,可安裝在單個矽晶片上。

藉助新設計,電子可以通過真空密封的通道發出電子束,該通道長30微米,比人的頭髮更細。斯坦福裝置通過紅外光加速了其粒子,紅外光通過穿過通道壁的矽線漏鬥。紅外雷射每秒發出100,000次脈衝,每次發出一束光子,這些光子以直角撞擊電子,以加速電子向前移動。

那麼,粒子加速器實際上可以用於什麼呢?研究人員說,第一個應用可能是針對性更強的癌症治療方法。例如,可以將真空管的一端直接指向腫瘤插入患者體內。通過該設備加速的電子可以通過該管漏鬥直接撞擊癌細胞,而不會撞擊附近的健康細胞。

- THE END -

轉載請註明出處:快科技

#生科醫學#雷射#癌症

責任編輯:雪花

相關焦點

  • 雷射與光療治療斑禿的研究進展
    Arakawa 等[10]報導了 11 例難治性普禿( aopecia universalis,AU) 患者接受 308 nm 準分子雷射治療,每次間隔 2 周,總治療次 數大於 16 次,初始能量≥200 mJ/cm2 ,每次治療後 增加 50 mJ/cm2 ,36. 36% ( 4 /11) 患者 > 70% 頭髮再 生,18. 18% ( 2 /11 ) 患 者 10% ~ 70% 頭 發 再
  • 最強X射線雷射器升級:每秒1百萬次射線脈衝 亮度是原先1萬倍
    加州的科學家們將為直線加速器相關光源(Linac Coherent Light Source,簡稱LCLS)添加一道新的雷射束,亮度是原先的10000倍,速度是原先的8000倍,從而提高該雷射器的功率。這道新雷射束名為LCLS-II,將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看清原子在生命系統中的運動方式。研究人員稱,該雷射器的能量得到提升之後,將幫助我們在電器、能源和醫學等領域做出新的發現。
  • 科學家治療癌症新方法:納米機器人殺死癌細胞
    納米機器人或許將成為治療癌症的新方法,但前提是,科學家需要大量研究來證明它們在人體中的安全性。你還記得電影《我,機器人》(I, Robot)裡的場景嗎?蘇珊·卡爾文博士給智慧機器人桑尼注射了納米粒子,以消除他的人工智慧。注射液中那些銀色的小東西怎麼可能毀掉機器人的全部智能呢?
  • 雷射物理學——神奇的光波的脈衝
    光波以每秒300000公裡的速度傳播,波前在同一時間間隔內振蕩數百萬億次。在可見光的情況下,光波的連續峰值之間的物理距離小於1微米,峰值在時間上的間隔小於百萬分之三百萬分之一秒( 這種脈衝只包含一些波的振蕩,可以用來研究分子及其組成原子的行為,而新的探測器在這方面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工具。超短雷射脈衝使科學家能夠在分子甚至亞原子水平上研究動態過程。
  • 遠紅外線「溫熱療法」 提高人體免疫力
    這也可能是現今各種癌症高發的一個原因。根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最新的統計數據,2015年中國估計有429.2萬例新發腫瘤病例,281.4萬例癌症死亡。相當於平均每天12000人新患癌症,7500人死於癌症。
  • 雷射技術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
    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波長的雷射,調節光斑的大小,覆蓋人體病變區域進行照射,透入不同深度進行治療,或者在計算機與X光等儀器配合下,將雷射通過光導纖維導入體內病變器官處進行治療。目前,雷射已在心臟、癌症、眼、耳、鼻、咽、牙、皮膚、婦科、骨科以及美容等方面開展臨床醫療,形成全新的醫學分支--雷射醫學。
  • 科學家製造出了一種晶片大小的粒子加速器
    現在,史丹福大學和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首次製造出了一種矽晶片,該晶片可以使用紅外雷射以小於頭髮寬度的速度來加速電子。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最近的《科學》雜誌上。在論文中,科學家們解釋了如何從矽中雕刻出納米級通道,將其密封在真空中,並通過紅外光脈衝將電子通過該腔體—矽是矽像玻璃對可見光一樣透明-通過通道壁傳輸以加快電子的運動。
  • 美華人科學家納米研究新成果為癌症病患帶來福音
    中新社舊金山6月22日電 題:美華人科學家戴宏傑納米研究新成果為癌症病患帶來生命希望  中新社記者 劉丹  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戴宏傑教授的辦公室裡,有一張外表平實卻不同尋常的木製椅子,椅背上方刻著戴宏傑名字的漢語拼音。戴宏傑對這把椅子的解釋是「一種榮譽吧。」
  • 《Nature》子刊:研究發現可以使用紅外雷射來探測測量氣體中的分子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製造紅外脈衝的雷射,目前,這一目標在維也納技術大學(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得以實現,他們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合作研究實現了這一目標。
  • 短波紅外結構光,實現人體水和脂肪的無標記非接觸、寬場量化成像
    此外,水和脂肪在組織中含量和分布的改變往往對炎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諸多疾病及相關生理過程有著重要意義。目前的光學成像方法難以對組織中的水和脂肪進行非接觸量化測量,也無法對血液中的脂肪進行非侵入式測量。
  • 將雷射調諧到紅外波長的創新方法
    美國國家科學研究所(INRS)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經濟有效的方法,可以將雷射的光譜調到紅外波段,這對許多雷射應用都很有意義。
  • 癌症患者的新生?荷蘭科學家意外發現新器官,或改寫癌症治療史?
    在生物學如此發達的今天,雖然我們已經攻克了很多疾病,可以在細胞甚至是分子的層面上對人體進行研究,甚至能夠利用基因編輯的手段來改變一個生物體的性狀,但是對於人體來說依舊有很多的未解之謎。例如我們人類最關心的衰老問題,癌症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但是最近荷蘭科學家的一個新發現可能有助於減少某些癌症治療的副作用。
  • 雷射可以治療痤瘡嗎?
    雷射治療通常需要進行三次治療,間隔大約一個月,治療費用相對昂貴,每次要上千元。醫生有時會根據痤瘡的嚴重程度推薦更多的治療和/或更頻繁的治療。雷射治療並不能根治痤瘡,也不能使痤瘡皮疹在短期內完全消退,且有一定副作用。因此,不作為痤瘡的首選治療。
  • 雷射脈衝讓運算速度提升百萬倍 室溫量子計算有望
    ,全新雷射脈衝技術或帶來超快運算速度,最快可達每秒一千萬億次!來自德國和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演示了如何藉助紅外雷射脈衝讓半導體中的電子在兩種不同狀態間轉換,也就是經典的1和0狀態。這是一項全新的計算機技術,這項技術藉助雷射脈衝創建計算的基本單位原型,也就是1比特,它能夠在開、關或者0、1狀態間轉換。它的運算速度是每秒10^15次,運算速度大約是現代計算機的一百萬倍。包含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在內的所傳統計算機所進行的運算,比如說解決數學難題或者運行遊戲世界,依靠的都是記錄非常詳細的1或0、是或否進行運算。
  • 由數千個光纖雷射器的大規模陣列組成的革命性雷射系統
    通過用光纖放大器和電信組件網絡代替通常為雷射器配備的單片式棒狀放大器,科學家旨在利用光纖雷射器的效率,可控性和高平均功率能力來產生高能量,高重複頻率的脈衝源。國際相干放大網絡(ICAN)提出了一個新的雷射系統,該系統由成千上萬的光纖雷射器組成,既用於CERN實驗室的基礎研究,又用於質子治療和核such變等更實際的任務。這項研究的結果今天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超脈衝二氧化碳雷射特點及應用
    為了得到較好的CO2雷射輸出模式,要求CO2雷射器的放電管內徑較小,而且內壁具有嚴格的同心度和垂直度。  3.為了保證輸出高能量高脈衝雷射的需要,在結構設計中要求CO2雷射器具有雷射快恢復特性(超脈衝雷射的脈衝間隔在毫秒級或更小)。例如雷射諧振腔組件應該選用耐電衝擊性能更好,不易蒸散的真空材料。
  • 電場治療癌症:下一個十億級美元金礦?
    此前,直流電化學療法在血管瘤治療[1] 領域有廣泛實踐應用,而使用電化學方法治療癌症,是瑞典科學家諾登斯強姆的發明。諾氏於1978年使用電化學療法治療人體轉移性肺癌,1983年,他正式創立人體生物閉合電路學說。1987年,諾氏到中國講學。
  • 脈衝雷射促進汽車製造業的發展
    去年,由歐洲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團隊正在開發一種新型的精密脈衝雷射器,該雷射器用於汽車製造業中,將使廢品減少10%,底盤成本減少5%,製造時間減少三分之二,從而促進汽車行業的發展。這種新型雷射以1.5 km/s的速度運行,功率足以以每秒
  • 乾眼症治療新方法 OPT雷射來拯救
    原標題:乾眼症治療新方法 OPT雷射來拯救寶雞市人民醫院成功實施全市首例乾眼OPT雷射治療隨著生活中電子產品普及、化妝、隱形眼鏡、環境汙染等影響,乾眼的患病率在不斷增加。在未來5年中,乾眼症患者人數還將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上升。乾眼已成為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一類重要的眼表疾病。
  • 對青蛙卵研究有助於開發新的癌症治療方法
    1月23日,據外媒報導,研究發現,對青蛙卵的研究有助於開發新的癌症治療方法。研究人員研究了青蛙卵的提取物,它們的蛋白質與人類細胞的蛋白質非常相似。研究人員希望新的研究成果能夠長期用於開發更有效的癌症治療方法。DNA會不斷修復受損的組織。但是,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掌握確切的DNA修復機制。但是,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發現了一些細胞用來修復DNA損傷的途徑。有害的DNA損傷可能以多種方式發生,可能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