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戈培爾,可能不了解那段歷史的人都不太聽說過這個名字,或者是聽說過但是從未在意過。畢竟比起隆美爾、古德裡安、曼斯坦因等縱橫沙場的名將,戈培爾確實名氣太小,但是對於第三帝國,最不缺的就是無敵的統帥,但是對於第三帝國的宣傳戰來說,戈培爾卻是無可替代的。
其實從一件事就知道戈培爾在當時第三帝國的地位了,他結婚時,擔任他的男儐相的,是希特勒本人。可以說納粹黨和希特勒能登上權力巔峰,戈培爾高效和深入人心的宣傳機器功不可沒。或許後人認識不到,但是希特勒本人卻是很明白戈培爾的作用。
保羅·約瑟夫·戈培爾,1897年出生於萊茵蘭的一個紡織中心,家裡還算是比較殷實。在1921年獲得了海德爾堡大學哲學博士的學位,還專修了歷史,文學,藝術,兼修了拉丁文和希臘文。
與希特勒相識於1924年,可以說是命中注定的相遇,在讀了希特勒《我的奮鬥》之後,他完全被希特勒的政治藍圖吸引,因他的才華而折服,認為只有希特勒,才能拯救一戰失敗後的德國。從此,戈培爾將自己的忠誠完全獻給了希特勒。
在戈培爾的宣傳和包裝下,一個神話的希特勒出現了,他以一種德國救世主的身份出現在世人眼前,成為了第三帝國的元首。
1928年,希特勒任命他為納粹黨的宣傳部長,從此成為希特勒核心圈子的人物。並且開始為了造神計劃為奮鬥。1930年,納粹黨內,由戈培爾負責全國選舉事務。
戈培爾開展了史無前例的宣傳、造勢、拉票運動。他以鋪天蓋地又藝術效果極佳的商業廣告,宣傳納粹的政治主張。
1、演講集會
在他的安排下,希特勒乘坐印有「全德國的領袖」字樣的飛機在全國巡迴演講,一天之內最多演講的四十八場,並且他要求所有集會、遊行、紀念活動,場地必先布置,路線必須先勘察,必須整齊有秩序,必須有響亮振奮人心的集體演唱和呼口號環節。
2、利用多種娛樂手段
除了正式的演講集會宣傳,他還將宣傳任務發布到了整個德國人的日常娛樂中,他是最早利用電影、廣播劇、話劇等多種手段進行宣傳的人,宣傳納粹的各項主張,宣傳救世主希特勒。
3、細節
在傳播學上,有一個理論就是說外界環境對人的情緒的引爆作用是十分強烈的,或許戈培爾沒有提出這個理論,但是他卻是最早實踐這個理論的,他為自己和希特勒的演講設計一切細節,包括入場的時間和方式、燈光的明暗、牆上的橫幅、演說時的語速、語調、停頓的時間和姿勢等等。
盡力通過一切細節來引燃人們的氣氛和情緒。
「戈培爾效應」
這個效應就是由戈培爾所提出的。戈培爾認為,謊言也是一種力量。謊言重複一百次之後就會變成真理。實際上希特勒的造神在德國人的日常中不要說一百次,一萬次的重複在戈培爾看來都是不夠的,繼續瘋狂的宣傳。
成功
納粹黨從一個不起眼沒有影響力的小黨,僅用10年時間,就打敗了另外68個黨派,成為議會選舉中得票數最多的單一政黨,戈培爾的策劃、希特勒蠱惑人心的演講,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在希特勒掌權之前和之後,戈培爾除了神化希特勒,就是將納粹的意識形態裝進每一個德國人的腦子裡,排除其他意識形態。
而戈培爾本人被稱為「宣傳天才」「納粹喉舌」是希特勒的親密戰友。同時也被外界認為是「創造了希特勒的人」。二戰時期德國之所以上下一心一直對外,戈培爾功不可沒。
當然戈培爾可能是造神造的把自己也陷入進去了,陷入了對希特勒的無比崇拜中,直到希特勒生命最後一刻,戈培爾都陪在希特勒身旁。在希特勒自殺後不久,戈培爾就毒死了自己的六個孩子並在希特勒自殺的地下室外面自殺了。
用戈培爾的一句名言作為結尾:「宣傳只有一個目標:徵服群眾。所有一切為這個目標服務的手段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