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上8月14日最早人類足跡被發現

2020-12-02 中關村在線

  1992年8月14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傳來喜訊: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徵二號E」捆綁式運載火箭順利起飛,成功地把美國研製的澳大利亞「澳賽特B1」通信衛星入預定軌道。

  發射結果表明,「長徵二號E」捆綁式運載火箭將「澳星」送入了軌道傾角為28度、近地點高度為202公裡、遠地點高度為1049公裡的橢圓軌道;火箭控制系統為「澳星」建立了所需的入軌姿態,航天測控網及時間用戶提供了衛星軌道根數等主要參數。這次我國為澳大利亞發射第一顆通信衛星的合同完成後,「澳星」今後的測控,將由美國休斯公司負責。


長徵二號火箭發射澳星成功


長徵二號火箭發射澳星現場畫面

  1997年8月14日,美國和南非的兩名科學家在華盛頓宣布,他們發現了11.7萬年前人類祖先腳印的化石,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人類祖先的足跡。這組腳印是由美國古人類學家李·伯格和南非地理學家大衛·羅伯茨1995年9月在南非開普敦以北約97公裡處的大西洋海岸的巖石中發現的。經過近兩年的研究,他們認為這組腳印是人類祖先留下的,腳印長21.6釐米,可能是一名身高1.6l米的婦女的腳櫻當時,暴雨過後,沙灘潮溼,腳印留下後很快被大風吹來的細沙掩埋,後經漫長歲月形成砂礫巖石,腳印因此被保留下來。


科學家發現最早的人類足跡

  2001年8月14日,由西南交通大學、長春客車廠和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聯合開發研製的第一輛國產磁懸浮客車在長春客車廠竣工下線。 

  據該科研項目負責人、西南交通大學磁浮列車與磁浮技術研究所連級三教授介紹,這輛磁懸浮客車是為「青城山磁懸浮列車工程示範線」生產的專用車,為常導吸浮式磁懸浮車,採用電磁吸力將車輛浮起,與軌道間距始終保持在8至10毫米之間,採用直線電機驅動,運營時速60公裡,最高試驗時速可達100公裡。昨天下線的這輛磁懸浮客車體長11.2米,寬2.6米,內設28個座位,載重2噸。車體採用鋁合金板梁焊接車體,重量輕,自重僅16噸,由於沒有輪軌與車輛之間的機械摩擦阻力,車輛運行時具有平穩舒適、低噪音、無汙染等優點。


中國第一輛國產磁浮客車在長春客車廠竣工下線

  2002年8月14日,北京市第一個通過網上審批獲取的營業執照誕生。7月22日,西城分局登記註冊科網絡工作室收到深圳市某兒童用品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登記材料後立即予以受理,昨天該公司即領到了營業執照。該公司共跑了兩趟工商局,一次交材料,一次領證。而據介紹,用原來的方式註冊審批,當事人至少得跑四五趟,多的時候得提交三十幾份材料。


北京誕生網上審批的第一張營業執照

  欄目簡介:《科技史上的今天》是由電腦事業部出品的一期全新類欄目,本著尊重歷史回味過去科技先行者走過的路,銘記那些已經逐漸被我們忘卻的記憶,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本欄目每日更新,每天早間準時與您見面。

nb.zol.com.cn true http://nb.zol.com.cn/598/5988476.html report 2232   1992年8月14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傳來喜訊: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徵二號E」捆綁式運載火箭順利起飛,成功地把美國研製的澳大利亞「澳賽特B1」通信衛星入預定軌道。  發射結果表明,「長徵二號E」捆綁式運載火箭將「澳星」送入了軌道傾角為28度、近地點高度為202公裡...

相關焦點

  • 科技史上1月14日人類成功克隆出了獼猴
    1948年1月14日,蔡楚生、鄭君裡聯合編導、朱今明攝影的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自去年10月完成後上映至本月,創造了賣座的最高紀錄,連映3個月,觀眾達712874人次。  影片的情節是:女工素芬(白楊飾),與教師張忠良(陶金飾)結成夫婦。
  • 中美科學家在三峽地區發現世界最早動物足跡化石
    三峽發現世界最早動物足跡化石  遠古動物或為長約2釐米爬蟲 兩列足跡間相距1至2釐米陳哲展示發現的古生物足跡化石 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  6月6日,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刊發了中美科學家在中國三峽地區發現距今5.4億多年前動物足跡化石的研究成果。
  • 科技史上的4月25日DNA被證實雙螺旋結構
    脫氧核糖核酸的DNA基因組  2002年4月25日,我國發現世界最早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化石。2002年4月25日,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壽嘉華在京宣布:我國遼寧省凌源市新發現的攀援始祖獸化石,最近被確認是世界最早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化石。這為真獸類哺乳動物的起源和最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 哈勃望遠鏡確認宇宙膨脹加速;智利發現約15600年前人類足跡丨科技...
    【今日封面】近日,日本青森縣弘前市,弘前公園月2600棵櫻花樹迎來最佳觀賞期,繁花組成浪漫心形吸引世界各地遊客前來觀賞。圖片來源:ICphoto純科技●德國弗勞恩霍夫智能分析和信息系統研究所日前發布了利用人工智慧進行油氣勘測的最新成果,這將幫助相關行業更有針對性、更高效地勘測油氣資源。這套人工智慧系統通過物體識別可自動發現巖層中不尋常的結構,再依靠人工神經網絡對地震數據的分析,推斷出最有可能勘測出油氣資源的地點。
  • 科技日曆|440萬年前的「最早人類化石」被發現,揭秘人類與類人猿...
    科技日曆|440萬年前的「最早人類化石」被發現,揭秘人類與類人猿之間的進化  Evelyn Zhang • 2019-09
  • 科技史上12月7日撲朔迷離的時光倒流現象
    從賽車運動的賽道上以致每天駕駛的道路上,人們都可以看到鄧祿普的足跡。第一個充氣輪胎受專利保護 1957年12月7日,蘇聯科學院發表了一個聲明,已經繞地球飛行了五十八天的蘇聯第一個人造衛星的運載火箭,12月1
  • 沙漠古湖發現12萬年前足跡化石,古人類首遷入最早證據
    科學家在沙烏地阿拉伯內夫得沙漠(Nefud Desert)的阿拉特哈古湖(Alathar lake)遺蹟中,發現數百個因沉積物侵蝕而成的足跡化石(路透)科學家原本認為,人類祖先起源於非洲,並在6萬年前出現第一次大遷徙,不過近年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古人類早在12萬年前就開始從非洲多次向外遷徙。最新發表的研究中,科學家在中東一座古老湖泊中發現人類足印的生痕化石,可能是人類首度遷入該地區的最早證據。
  • 科技史上11月8日第一張傳真照片誕生
    1907年11月8日,阿瑟·柯恩教授成功地製造了一種傳真電報,能夠將照片的圖像傳至遠處。巴黎的《畫報》和倫敦的《明鏡日報》立刻購買傳真圖片的專利,而且馬上派上用常1907年11月8日(距今109年),第一張照片從巴黎傳真到倫敦。
  • 科技史上1月2日世界首報染色體異常核型
    1959年1月2日,前蘇聯發射的世界上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球-1號」從月球旁飛過進入繞日軌道。月球1號是蘇聯、也是人類發射成功的第一個星際探測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號」命名的探測器中的第一個成員。
  • 浙江自然博物館發現我省最早的恐龍足跡化石
    記者19日獲悉,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金幸生團隊最近在化石愛好者吳立功、黃力等協助下,對諸暨、永康和建德等地的魚化石點進行野外調查,在建德和浦江交界的魚化石層位發現足跡化石,經初步鑑定為小型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這是在杭州市域首次發現恐龍生活痕跡。
  • 在沙烏地阿拉伯發現12萬年前的人類足跡
    在沙烏地阿拉伯一個古老的乾旱湖附近發現了人類,大象和其他動物的腳印。足跡可以幫助了解人類如何擴散到非洲。在沙烏地阿拉伯發現了12萬年前屬於人類的腳印。在塔布克(Tabuk)北部地區的一個古老乾燥湖周圍發現的這七個人類足跡集是阿拉伯半島人類的最早證據。
  • 科技史上2月7日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實驗
    1834年2月7日,元素周期表的發現者德米特裡·門捷列夫誕辰。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準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
  • 河北承德發現大量恐龍足跡!為什麼恐龍感覺人類樣子沒變化呢
    央視網消息:中美澳科學家宣布,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恐龍足跡研究,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據介紹,經過詳細考察,承德地區發現多種類型的恐龍足跡:實雷龍足跡、蹺腳龍足跡、韓國鳥足跡等。承德地區豐富的足跡記錄表明,華北的恐龍演化記錄基本上是連續的。
  • 科技史上2月3日國務院規定新工時制
    1966年2月3日,蘇聯發射的不載人宇宙飛船「月球9號」首次在月球表面進行軟著陸成功,並向地球發回月球全景照片。  為了完成這一人類創舉,蘇聯從1959年1月開始發射了24顆系列月球飛行器。其中有三次從月球表面帶回標本,拍攝了月球表面498個形成物,並成功地拍攝到月球背面照片。
  • 大面積恐龍足跡群落被發現 專家起名「劉慈欣卡利爾足跡」
    新浪科技訊 5月10日消息,今天,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瑞士巴塞爾自然歷史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等機構組成的恐龍足跡聯合研究團隊宣稱,他們在古藺縣桂花鄉石廟溝地域發現了大面積的恐龍足跡群落,這對研究早白堊世恐龍的分布、演化、行為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古生物學意義。
  • 科學家在賽普勒斯發現史上最早家貓 距今9500年
    科學家在賽普勒斯發現史上最早家貓
  • 科技史上的4月6日 DNA雙螺旋結構被發現
    1909年4月6日,美國北極探險家皮裡成功地到達北極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到達北極的人。北極點位於北冰洋北極海域的中部。那裡終年寒冷,各類浮冰分布面積廣,海洋生物種類和數量都十分缺乏,生存環境十分惡劣。也正是由於這樣,它吸引了世界上的很多探險家。
  • 報告:人類已用光2019自然資源定量,滿足人類需求要1.75顆地球
    【天極網IT新聞頻道】7月31日消息,據《全球生態足跡網絡》報告顯示,截止7月29日,人類已用光2019年全年的水、土壤和清潔空氣等自然資源定量。「地球生態超載日」在過去的20年中提前到來了2個月,今年這一天的到來是史上最早的。  報告顯示,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需要1.75顆地球生產的自然資源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 中國發現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太空人,也是第一個在地球外星體上留下腳印的人類成員。   那麼,問題來了:在地球上最早留下腳印的是誰?答案是:可能是一隻蝦!
  • 科技史上的3月23日 和平號空間站墜毀
    (原標題:科技史上的3月23日 和平號空間站墜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