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B | Brangwynne組發現轉錄凝聚物放大基因表達

2020-10-04 BioArt

撰文 | 十一月


通過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形成的無膜細胞器或者凝聚物(Condensates)被認為是從核仁到轉錄凝聚物中基因轉錄的基礎【1-3】。轉錄凝聚物被認為在基因組特定位點發生相分離並促進與基因表達相關的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鮮有關於活體細胞中將動態轉錄輸出與相分離過程連接起來的定量模型。

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Clifford P. Brangwynne研究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上發表文章Nucleated transcriptional condensates amplify gene expression通過光遺傳學的方式對FET家族轉錄調節因子在活細胞中的相分離傾向進行記錄和展示,同時對FET家族中的TAF15因子通過獨特的電性分布特徵與RNA Pol II的C端結構域CTD相互作用降低TAF15發生相分離的能量勢壘,從而進一步地通過招募RNA Pol II驅動轉錄輸出,建立起了一個定量監測轉錄因子元件驅動特定位點相分離從而放大基因表達的正反饋環路模型。



轉錄凝聚物和其他的一些細胞核小體富含一些包含內在無序序列(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regions, IDRs)的核酸結合蛋白【4】。其中包含FUS的FET蛋白家族尤其引發科學家的研究興趣。FET蛋白家族除了FUS之外還包含EWT以及TAF15。以上三個蛋白的N端均富集不帶電的極性胺基酸以及芳香族胺基酸、一個RNA識別基序以及精氨酸和甘氨酸富集結構域。體外蛋白純化的實驗開始對於這些胺基酸在分子相互作用以及結合特異性方面的功能進行鑑定,但是這些序列編碼的相分離行為是否會功能性地影響轉錄動力學的變化還不得而知。

為了解決FET蛋白家族的序列特異性依賴對轉錄功能的影響,作者們使用他們實驗室先前建立的optoDroplet系統【5】進行檢測,該系統利用藍光控制多聚化的隱花色素蛋白(Cryptochrome 2, Cry2)來控制蛋白質無序序列的多聚化,檢測蛋白片段驅動相分離的潛力(圖1)。與先前結果相似【5】,optoFUS可以在細胞核和細胞質中均出現誘導的相分離液滴的現象(圖1)。之所以在細胞核和細胞質中均有相分離的液滴形成,是因為N端的IDR區域不包含入核序列。對於這種雙重定位作者們認為可以對不同空間的相分離行為進行比較,一方面是在細胞質中IDR序列本身所具有的相分離特性,另一方面對細胞核中被調控的相分離行為進行研究,比如在此構成中翻譯後修飾以及內源核相互作用因子的存在對細胞核部分中蛋白相分離行為的影響。


圖1 利用optoDroplet系統檢測FET蛋白家族IDR區域發生相分離的特性


先前的研究表明,IDR區域的芳香族胺基酸尤其是酪氨酸對於IDR介導的相分離作用非常關鍵。為了對FET家族蛋白中IDR區域的酪氨酸功能進行解析,作者們對這三個蛋白IDR區域的酪氨酸進行了突變。在對optoDroplet系統檢測相分離特性結果中,作者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TAF15的IDR在細胞質與細胞核中的相分離的傾向是不同的,與其他的FET家族蛋白相比,TAF15在細胞質中發生相分離的傾向要弱很多。作者們對這些蛋白序列進行分析後發現,TAF15的IDR區域與其他蛋白相比包含很多的帶電胺基酸(TAF15 IDR=35;FUS IDR=6;EWS IDR=7)。這引起的作者們的研究興趣,為了對這些帶電胺基酸對optoTAF15在細胞核與細胞質中相分離行為不同的影響,作者們對optoTAF15中的帶電胺基酸進行突變將其變為不帶電的胺基酸,結果作者們發現正是這些帶電胺基酸的存在降低了TAF15 IDR在細胞質中發生相分離傾向

進一步地,作者們對TAF15在細胞質中相互作用強度增加以及形成凝聚物的偏好性形成的根源進行探究。TAF15是一個關鍵的轉錄調控因子並且被發現與RNA Pol II CTD存在相互作用【6】。隨後作者們對CTD區域與optoTAF15進行共表達,發現在藍光誘導的情況下CTD穩定地被TAF15所招募。Pol II的CTD區域會經歷周期性的包括磷酸化在內翻譯後修飾來調節轉錄活性【6】,而磷酸化過程會改變電性依賴的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們對TAF15 IDR區域電性對於招募CTD的影響進行檢測,發現帶電數降低的突變型TAF15 IDR 對CTD的招募顯著降低。因此,作者們認為電性介導的TAF15與CTD之間的相互作用對TAF15在細胞質與細胞核中不同的相分離行為可能具有一定的貢獻。

隨後作者們想知道CTD的磷酸化狀態是否會影響optoTAF15的相分離。作者們對CTD的激酶進行加藥抑制後發現,未發生磷酸化的CTD與optoTAF15的相互作用更強,從而增強細胞核中的相分離行為。因此,CTD地磷酸化程度會調節轉錄因子的IDR在細胞核中的相分離。

隨後作者們對高濃度的CTD對於TAF15富集的凝聚物成核的作用檢測,作者們使用了一個穩定地將CTD表達在端粒的系統,將端粒相關蛋白TRF1與eGFP-CTD進行融合(TRF1-CTD)。TRF1-CTD能夠在端粒處形成點狀凝聚物,而且通過抗體的染色體作者們發現內源的TAF15會被強烈地招募到TAF15凝聚物處。為了進一步Pol II CTD的內源不同狀態對TAF15凝聚物招募Pol II 的影響,作者們使用CTD本身、Ser5位磷酸化的CTD以及Ser2位磷酸化的CTD抗體對Pol II在optoTAF15凝聚物處的分布進行檢測(圖2)。通過該實驗作者們發現,TAF15凝聚物會招募CTD本身而非磷酸化狀態的CTD。因此,TAF15的凝聚物更更傾向於與顯示轉錄起始而非轉錄延伸狀態的Pol II結合。


圖2 CTD本身與TAF15共定位而磷酸化狀態到的CTD環繞在TAF15凝聚物之外


總的來說,Clifford P. Brangwynne研究組的工作發現Pol II的CTD會招募以促進FET家族蛋白的成核作用促進相分離凝聚物的產生,放大活躍轉錄位點驅動進一步的轉錄延伸。CTD被磷酸化後可以從凝聚物中釋放出來進行轉錄延伸過程,最終促進凝聚物不穩定性的產生,達到轉錄激活的動態調控。

圖3 工作模型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56-020-00578-6


參考文獻

1.Brangwynne, C. P. etal. Germline P granules are liquid droplets thatlocalize by controlled dissolution/condensation. Science (New York, N.Y.) 324,1729-1732, doi:10.1126/science.1172046 (2009).

2.Li,P. et al. Phase transitions in theassembly of multivalent signalling proteins. Nature 483, 336-340,doi:10.1038/nature10879 (2012).

3.Shin,Y. & Brangwynne, C. P. Liquid phase condensation in cell physiology anddisease. Science (New York, N.Y.) 357, doi:10.1126/science.aaf4382(2017).

4.Feric,M. et al. Coexisting Liquid Phases UnderlieNucleolar Subcompartments. Cell 165, 1686-1697,doi:10.1016/j.cell.2016.04.047 (2016).

5.Shin,Y. et al. Spatiotemporal Control ofIntracellular Phase Transitions Using Light-Activated optoDroplets. Cell 168, 159-171.e114, doi:10.1016/j.cell.2016.11.054 (2017).

6.Kwon,I. et al. Phosphorylation-regulatedbinding of RNA polymerase II to fibrous polymers of low-complexity domains. Cell 155, 1049-1060, doi:10.1016/j.cell.2013.10.033 (2013).

相關焦點

  • NCB|楊輝/周海波組開發新型基因表達動態示蹤技術
    該研究建立了一種通用的內源基因轉錄門控系統,為活細胞中實時標記低表達基因和lncRNAs,研究其生物學功能提供了有效工具。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優化了高度敏感的CRISPR激活相關的報告系統,命名為SPH-OminiCMV。
  • 錢文峰研究組發現組蛋白修飾分工調控基因表達水平和基因表達噪音
  • 諾獎得主團隊通過「相分離」理論解析基因轉錄調控「暗物質」
    8月8日,來自麻省理工學院 (MIT)和 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其中包括1993年因發現內含子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Phillip A Sharp教授在內,在《Molecular Cell》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結果,發現疏鬆結構蛋白的弱互作模式能夠誘導「相分離」從而調控基因轉錄。
  • 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
    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綜述單細胞入門-讀一篇scRNA-seq綜述今天分享的文章是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變化情況。本研究,使用超過5000個從6周到25周不等的人類胚胎消化道細胞,從單細胞水平探索了自噬相關基因的動態表達,並發現自噬相關基因的轉錄活性顯著增強。特別是在早期階段(6 - 9周), 有趣的是,第9周的小腸細胞顯示出自噬相關基因的富集程度高於其他任何階段。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結果首次揭示了自噬可能在人類胚胎早期的消化道發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小腸而言。
  • 靶向單細胞多組學方法,可在低深度下同時檢測蛋白表達和低豐度轉錄組
    通常,轉錄組的表達水平要比蛋白質低得多,而蛋白質的動態表達範圍則較大,拷貝數跨度約為6-7個數量級,轉錄本拷貝數跨度約為2個數量級。平行檢測蛋白質表達和轉錄組數據方法的開發,如CITE-seq、REAP-seq,解決了僅評估轉錄組所固有的一些限制,但也幾乎使每個單細胞的測序深度增加了一倍。
  • NCB | FoxO家族轉錄因子與肌肉乾細胞的維持
    通過對上調基因分析,作者們發現Cd34——一個許多幹細胞種類中細胞表面標記物——出現了明顯的上調。通過耦聯靜息衛星細胞相關的細胞標記物進行免疫染色的方法,作者們確認了CD34的表達與靜息衛星細胞相關。但是靜息衛星細胞中CD34的表達也並非均質的,作者們發現其中各有約15%的細胞具有極高與極低的CD34的表達,分別被標記為CD34H以及CD34L。
  • 掀開空間轉錄組學技術的面紗:可視化觀察組織中的基因表達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典卡羅琳斯卡研究所和皇家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被稱作空間轉錄組學(spatial transcriptomics)的高解析度方法研究一種組織中哪些基因是有活性的。這種方法能夠被用於所有類型的組織中,而且在臨床前研究和癌症診斷中是有價值的。
  • 基因表達是基因經過轉錄、翻譯,產生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的過程
    基因表達(gene expression)是指儲存遺傳信息的基因經過一系列步驟表現出其生物功能的整個過程。典型的基因表達是基因經過轉錄、翻譯,產生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的過程。rRNA或tRNA的基因經轉錄和轉錄後加工產生成熟的rRNA或tRNA,也是rRNA或tRNA的基因表達,因為rRNA或tRNA就具有在蛋白質翻譯方面的功能。
  • IF10+發文攻略——轉錄組+ATAC
    首先,我們要針對不同樣本進行ATAC-seq和轉錄組測序,獲得樣本的染色質開放peaks和基因的表達信息;第二步:計算ATAC-seq和轉錄組數據的相關性;第三步:獲得差異開放區域的差異基因,並進行富集分析等功能方面的研究;第四步:對相關的轉錄因子進行挖掘,研究轉錄因子的調控網絡。
  • IJMS:全基因組水平解析小麥抗葉銹病Lr47基因轉錄調控網絡
    本研究以三個攜帶Lr47基因的普通小麥材料「Lr47-Yecora Rojo-BC6F5」、「Lr47-UC1037」、「Lr47-WhiteYecora」為實驗組,以感病小麥材料「Thatcher」為對照組,分別接種我國小麥葉鏽菌主要流行生理小種THTT,接種8天後在對照組中觀察到大量葉鏽菌夏孢子堆形成,而所有攜帶Lr47基因的小麥材料均表現出高抗表型。
  • 上海大學揭示虎頭蜂毒腺轉錄組基因
    原標題:揭示虎頭蜂毒腺轉錄組基因 《科學報告》本周發表了首個墨胸胡蜂(俗名虎頭蜂)的毒腺轉錄組(基因組中被表達的那部分序列),同時也發表了對其毒腺的分析。 人被墨胸胡蜂蟄後可能會出現嚴重的過敏和毒性反應,進一步發展為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 多組學揭示胰腺癌發展早期Kras基因突變調控的表觀與轉錄網絡
    Cre酶的激活導致了LSL-YFP的切割,使YFP螢光蛋白表達。通過追蹤YFP表達的細胞,並將其通過流式細胞儀分選成單細胞。進而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的分析,確定了表達YFP細胞的特定狀態。motif分析c, 病人hPDAOPEN染色質區域的轉錄因子motif分析考慮到Kras突變基因對癌細胞生存的重要性,作者在小鼠癌細胞系中利用CRISPR技術,進行了在人類胰腺癌中高表達的轉錄因子的篩選。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測dna受體的全雙工轉錄信號的兩轉錄本等等。測vxrna:測vxrna。測smallmrna:測smallmrna等等。從目前的情況來看,mirna相對普遍但受到的關注不是很多。主要還是基因晶片市場比較小,但dna晶片的研究比較多,工業化也有一段時間了。
  • ...DISC:使用半監督深度學習推斷單細胞轉錄組的基因表達和結構
    「dropout」事件使單細胞轉錄組中的基因表達變形並導致錯誤地分類細胞類型。儘管插補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改善基因表達和下遊分析,但也不可避免地會引入額外的噪聲。本文開發了DISC,這是一種新型的深度學習網絡,具有半監督學習功能,可以推斷出因「dropout」事件而被遮蓋的基因結構和表達。在十個實際數據集上與七種最新的插補方法相比,DISC始終優於其他方法。
  • Nat Immuno |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新的淋系祖細胞
    多個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研究也在轉錄組層面揭示了類似的造血幹細胞異質性【2】。然而,如何發現新的基因標記,並且對具有不同基因表達譜的細胞類群進行分離和功能鑑定依舊是當前研究的重點。該研究首先利用自研的單細胞測序方法分析了小鼠造血幹細胞(HSC)轉錄組的異質性,並且鑑定了Dach1表達下調作為標記早期淋系分化的標誌事件。
  • MYC-MYB轉錄因子調控擬南芥維管束鞘特異性基因表達
    此外,參與硫代葡萄糖苷生物合成的MYB76及其他MYB結構域轉錄因子的轉錄本也優先與維管束鞘核糖體相關聯【3】。但是目前尚不清楚這種特異性基因表達模式的調控機制。近日,英國劍橋大學Julian M.該研究通過對公開數據的GO分析發現,參與硫代葡萄糖苷合成的基因大多在維管束鞘中高表達。MYB和MYC轉錄因子在控制硫代葡萄糖苷合成相關基因表達中發揮作用,該研究發現,MYB28、MYB29和MYB76的基因在維管束鞘高表達。
  • 希望組正式推出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分析服務
    ,發現單細胞特異表達基因 與二代單細胞轉錄組相比,納米孔單細胞測序獲得的全長轉錄本,能夠發現許多短讀長測序遺漏的新轉錄本(圖8)。可以從圖中看到,屬於參考基因注釋的isoform佔比為64.23%,發現已知基因的新轉錄本佔30.70%,新基因佔5.08%。這些已知基因的新轉錄本和新基因,就是我們潛在的研究基因功能的有力工具。
  • Nature:利用CRISPR-CAS9進行全基因組基因轉錄激活篩選
    2015年2月1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在國際期刊Nature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利用結構導向的方法改造了CRISPR-CAS9複合物來系統性研究基因功能,並通過構建sgRNA文庫大規模篩選抵抗BRAF抑制劑的激活基因。該文章利用CRISPR-CAS9技術研究基因功能,對後基因組時代的基因功能研究具有推動作用。。
  • 版納植物園通過轉錄組分析鑑定風箏果種子油脂代謝基因
    為了揭示風箏果種子累積蓖麻油酸的分子機制,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藥用植物栽培技術研究組研究人員田波等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合作者對風箏果種子發育過程中的轉錄組進行了比較分析。結合發育時期種子的三代全長轉錄組和5個種子不同發育時期的二代轉錄組數據,從差異表達基因中鑑定得到71個參與油脂代謝的重要基因以及246個轉錄因子和124個長片段非編碼RNA(lncRNA),通過共表達網絡分析,進一步鑑定獲得與關鍵油脂代謝基因高度相關的轉錄因子57個及lncRNAs35個,分別對重要的油脂代謝基因及轉錄因子和lncRNAs在風箏果種子蓖麻油酸累積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構建了展示各基因表達模式的風箏果種子油脂代謝的網絡圖
  • 基因表達,男女有別
    這些數據集包括 838 名捐贈者 49 個組織的 15201 份 RNA 測序樣本和每個捐贈者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該團隊將 GTEx 數據與疾病和其他性狀的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相結合,進一步詳細闡述了編碼區和非編碼區的遺傳效應如何影響基因表達和剪接調控,這也是疾病的驅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