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金井鎮2米高「巨人稻」試種成功,畝產破1噸

2021-01-15 三湘都市報

頭頂是連片的防鳥「天網」;田裡,剛抽穗就有一米多高的水稻排成「綠色長城」;腳下,魚兒、泥鰍塘子裡暢快遊弋,不時有青蛙蹦到田埂上……

近日, 記者來到位於長沙縣金井鎮湘豐村的巨型稻研發種植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和諧靜謐的畫面。

個頭兩米,禾下乘涼不是夢

在長沙縣金井鎮,巨型稻試種成功。

「現在還剛開始抽穗,最高可以長到2.25米,禾下乘涼不再是夢。」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夏新界介紹,巨型稻穗長粒多,圓潤飽滿,稻穗的粒數多的可達800粒,每千粒稻穀重28克左右,此前在常德西洞庭種下巨型稻「試驗田」畝產突破1000公斤。

2016年,夏新界帶領課題組和湘豐集團合作,在長沙地區種下第一批巨型稻,挑戰更高產、更優質、更高效的「巨人稻」。

此外,夏新界與其團隊研發出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蛋白分子配方」,既保障糧食多產,又提高單畝地的價值,更重要的是無汙染、綠色環保,可多季生長,保持土地肥性。

一畝多收,畝產收益五六萬元

夏教授介紹,巨型稻健壯結實,莖稈直徑粗約1釐米,光合作用充足,不光抗病、抗倒伏能力強,還能為植株帶來充分的營養,為水產、哺乳類動物遮蔭避涼,提供最佳棲息場所。

與一般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相比,稻穀產量至少提高一倍以上,青蛙、泥鰍、稻花魚等養殖動物的成活率亦提高一倍以上,生長周期縮短15-20天,個體重量提高20%以上,產量提高1.5倍以上。

夏教授給記者算了一筆細帳,巨型稻單季畝產在1000公斤以上,以出米率60%折算,產出的生態米在市場上可是備受青睞的「香餑餑」,每公斤價格在40元左右,僅稻米一項,每畝收益超過2萬元;每畝稻田產出的青蛙約1000公斤,泥鰍約500公斤,預計每畝稻田綜合收益在5萬-6萬元。

■記者 李成輝 實習生 龔怡菲 劉孝敬 周哲

相關焦點

  • 金糧滿倉丨南嶽:2米多高的「巨人稻」喜獲豐收
    衡陽市南嶽區紅星村龍武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巨豐6號稻田裡,2米多高的「巨人稻」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頭,畝產達1000公斤。只見「巨人稻」身形筆挺,穗長粒多,圓潤飽滿。紅網時刻衡陽9月25日訊(通訊員 繆雯 記者 石珊)秋風送爽,稻穀飄香。
  • 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在玉林試種畝產超700公斤
    今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由袁隆平團隊培育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與7月測得的早稻數據綜合顯示,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畝產達到1530.76公斤。消息傳開,萬眾矚目。此時,在距衡南縣700多公裡的廣西玉林市博白縣那林鎮雙六村一塊金黃的稻田裡,第三代雜交水稻也將迎來晚稻測產。
  • 海拔3600米藏區成功試種出稻穀
    在海拔超過3600米的藏區高原試種出稻穀了。10月29日,記者在甘孜州理塘縣甲窪鎮俄曲村的瑪吉阿米花園農莊看到,大棚裡試種的兩畝旱稻已穗滿枝頭,即將成熟收割。在高原種稻穀,是從未有過的嘗試。該農莊負責人丁方麗告訴記者,旱稻種植的海拔最高極限是2000米,這裡試種的旱稻基地是已知海拔最高的實驗基地。「高原旱稻種植最大的問題是氣溫,我們在大棚上特意蓋了一層『棉被』,即使棚外溫度在零下20攝氏度,棚內也能保證在10攝氏度左右。」丁方麗說,基地大棚是特意打造的,一個大棚1畝地,造價在32萬元左右,目前實驗有2個大棚。
  • 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在玉林試種畝產超700公斤
    第三代雜交水稻有穗大粒多、結實率高、適應性廣等特點。曾任博白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的李耀球,退休後依然致力研究水稻新品種選育工作。得知第三代雜交水稻在全國水稻產區試種,他與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聯繫,表達了在廣西「糧倉」——玉林試種的想法。今年5月,通過嚴格審核後,他如願拿到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的稻種,共11個組合。
  • 雙季稻畝產超3000斤!豪言推廣一億畝
    晚稻現場測產結果顯示:平均畝產達到了911.7公斤,加上此前測得的早稻平均畝產量619.06公斤,雙季稻畝產量達到了1530.76公斤,實現了袁隆平院士雙季「畝產3000斤」的目標,袁老及其團隊再次刷新了雜交稻的畝產紀錄。
  • 鹽城鹽鹼地頭年種稻實現「超高產」 畝產破千斤
    喜看稻菽千重浪。10月6日,曾是茫茫灘涂的東臺條子泥墾區湧起無邊的金色稻浪,在紅色鹽蒿鑲邊映襯下,構成金秋鹽鹼地上令人振奮的豐收圖景。「新墾灘涂第一年種稻,畝產破千斤,部分田塊有望突破700公斤。滄海變良田,條北只用一年,創下沿海灘涂大面積快速高效改良的成功範例,堪稱奇蹟。」
  • 第一代高產海水稻青島試種成功 形成穩定品種仍需三年
    「試種成功了!最高畝產620.95公斤!達到普通水稻的平均產量了!」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專家組組長劉世平教授視頻連線遠在長沙的袁隆平院士。經過153天的精心培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青島試種的我國第一代「海水稻」,於今天下午收割、測產。
  • 海水稻試種成功 形成穩定品種仍需三年 鹹水中種出來的水稻是不是...
    「試種成功了!最高畝產620.95公斤!達到普通水稻的平均產量了!」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專家組組長劉世平教授視頻連線遠在長沙的袁隆平院士。經過153天的精心培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青島試種的我國第一代「海水稻」,於今天下午收割、測產。  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的30多名專家組成的測產專家組,實地挑選了灌溉用水鹽度為0.6%的四份試驗海水稻進行評測,經過小區域收割、脫粒、除雜、測水分、稱重環節,測產結果讓大家驚喜不已:4份畝產均超過400公斤,其中「YC0045」海水稻畝產高達620.95公斤。
  • 吉木薩爾縣熊掌菇試種成功
    天山網訊(通訊員楊玉清 王金龍報導)3月20日,吉木薩爾縣泉子街鎮上九戶王高峰的大棚裡非常熱鬧,摸索試種的熊掌菇終於出棚了,最大的成品菇為6.7公斤,每畝效益10萬元。  熊掌菇幼時菇型酷似熊掌而得名,王高峰從2013年夏天到今日,從發現到研究到試種到成功,歷時4年多時間,終於成為了一道集食用,藥用為一體的美味,走向了人們的餐桌。
  • 年畝產3075斤!袁隆平華南雙季超級稻破世界紀錄
    19日中午,在廣東省梅州興寧市龍田鎮環陂村,「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測產驗收組測產後宣布:該項目年畝產量達到1537.78公斤,項目實驗獲得成功,並創造了水稻畝產量新的世界紀錄。11月的廣東正值秋收季節,測產驗收在秋陰裡展開。
  • 農民在稻田裡養它,畝產值2萬元
    可隨著農業成本的增長,雖然稻穀年年豐產,但是豐收卻不容易,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香稻甲魚」這種生態立體種養模式,被起魅力深深的吸引了。為了徹底的搞清楚在稻田裡養殖甲魚的優勢,於清民採取了試種的方式,在2011年搞了2畝田做起了試驗。在試種的第一年,雖然沒有大獲成功,但是其經濟效益比單種水稻要高很多。
  • 碩士棄20萬年薪回鄉種紅薯:加工後賣15元1斤
    近萬農戶已加入到他的「紅薯合作社」  今年40歲的彭煥新出生在長沙縣金井鎮,從小因父親重病而飽嘗家庭貧困之苦。1994年,他從湖南師範大學畢業後進入海南一家大型期貨交易所工作。幾年後,彭煥新升任公司副總經理。
  • 甘肅華銳藏區山旱地佔耕地八成 跟進藜麥產業冬季試種成功
    圖為甘肅武威市天祝縣冬季日光溫室裡,藜麥已近成人高度,這意味著當地在冬季試種藜麥成功。 伏潤之 攝中新網蘭州2月14日電 (記者 崔琳)春寒料峭的2月,在甘肅華銳藏區武威市天祝縣境內的日光溫室裡,原本秋季才能開花結穗的藜麥已近成人高度,這意味著當地冬季試種藜麥成功,進一步推廣後,可以為製作藜麥花卉提供原材料,每棚年可實現產值9萬元左右。該縣松山鎮阿崗灣村種植戶包貴珍,家中有五口人,昔日靠種植馬鈴薯生活,畝均收入300元左右。
  • 雜交水稻畝產1200kg,但我們多數吃粳米,那麼雜交水稻幹啥了?
    惠農圈來專門分析分析:雜交水稻從70年代就已經推廣,1976年時種植面積為206萬畝,但僅僅六年後就已增加到了8425萬畝,如今雜交稻更是佔比50%左右,相比常規稻1000斤每畝而言,雜交稻的畝產更高一些,通常可達到1500斤左右。正是雜交水稻的出現,讓14億人的吃飯問題得以解決,中國人也不需要擔心吃不飽飯。
  • 長沙縣推廣「用速生植物捕碳儲碳修復大氣環境」技術
    在長沙縣「零碳縣」科技中心,這裡種植著一種速生、豐產、捕碳效率高的陸生草本植物,該植物能最大限度地捕獲二氧化碳。曾詩怡 攝  紅網長沙縣站8月13日訊(星沙時報記者 林暢)「發展零碳模式,不是說讓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零,而是將化石能源釋放的二氧化碳捕獲並封存起來,這就相當於零排放了。」作為湖南省長沙縣「零碳縣」發展模式試點工作顧問,雷學軍是省精細化工研究所所長、全國勞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什麼是「零碳」?雷學軍對此進行了解釋。
  • 中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我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央視網消息:「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1500公斤是個什麼概念?這會給我們國家的米袋子帶來什麼影響?
  • 納米研究新成果:金屬納米粉體運用於小麥 大面積試種獲高產提質
    甘肅省科學院近日披露今年5月到7月的實收實測結果顯示,河南省襄城縣試種的冬小麥846畝,將納米粉體浸種和兩次噴灑處理,畝產提高27.3%;在新疆種植的600餘畝冬小麥,兩次納米噴灑處理,平均畝產提高13-15%。
  • 中國最大沙漠邊緣長出「海水稻」,畝產超千斤
    嶽普湖地處喀什地區最低處、鹽鹼化比較高,試驗地耕種前土壤表層鹽鹼層厚度達5cm,農作物很難存活。整個縣90%的耕地受到鹽鹼化的侵害,很多土地無法開墾和耕種,有的已經棄耕。長期以來,土壤沙化、鹽鹼化制約著嶽普湖農村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