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是連片的防鳥「天網」;田裡,剛抽穗就有一米多高的水稻排成「綠色長城」;腳下,魚兒、泥鰍塘子裡暢快遊弋,不時有青蛙蹦到田埂上……
近日, 記者來到位於長沙縣金井鎮湘豐村的巨型稻研發種植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和諧靜謐的畫面。
個頭兩米,禾下乘涼不是夢
在長沙縣金井鎮,巨型稻試種成功。
「現在還剛開始抽穗,最高可以長到2.25米,禾下乘涼不再是夢。」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夏新界介紹,巨型稻穗長粒多,圓潤飽滿,稻穗的粒數多的可達800粒,每千粒稻穀重28克左右,此前在常德西洞庭種下巨型稻「試驗田」畝產突破1000公斤。
2016年,夏新界帶領課題組和湘豐集團合作,在長沙地區種下第一批巨型稻,挑戰更高產、更優質、更高效的「巨人稻」。
此外,夏新界與其團隊研發出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蛋白分子配方」,既保障糧食多產,又提高單畝地的價值,更重要的是無汙染、綠色環保,可多季生長,保持土地肥性。
一畝多收,畝產收益五六萬元
夏教授介紹,巨型稻健壯結實,莖稈直徑粗約1釐米,光合作用充足,不光抗病、抗倒伏能力強,還能為植株帶來充分的營養,為水產、哺乳類動物遮蔭避涼,提供最佳棲息場所。
與一般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相比,稻穀產量至少提高一倍以上,青蛙、泥鰍、稻花魚等養殖動物的成活率亦提高一倍以上,生長周期縮短15-20天,個體重量提高20%以上,產量提高1.5倍以上。
夏教授給記者算了一筆細帳,巨型稻單季畝產在1000公斤以上,以出米率60%折算,產出的生態米在市場上可是備受青睞的「香餑餑」,每公斤價格在40元左右,僅稻米一項,每畝收益超過2萬元;每畝稻田產出的青蛙約1000公斤,泥鰍約500公斤,預計每畝稻田綜合收益在5萬-6萬元。
■記者 李成輝 實習生 龔怡菲 劉孝敬 周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