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新知速遞 第278期|楊程德主任醫師發表白細胞免疫球蛋白樣受體A3通過激活中性粒細胞參與成人斯蒂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成果

2021-02-23 瑞金醫院圖書館

[Abstract]

Objectives Adult-onset Still's disease (AOSD) is a severe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 Neutrophil activation with enhanced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 (NET) formation i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OSD. Functional leuk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A3 (LILRA3)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many autoimmune diseases.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LILRA3 with susceptibility and neutrophil activation in AOSD.

Methods The LILRA3 deletion polymorphism and its tagging SNP rs103294 were genotyped in 164 AOSD patients and 305 healthy controls (HCs). Impact of LILRA3 on clinical features and mRNA expression was evaluated. Plasma LILRA3 level was detected using ELIS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disease activity and   circulation NET-DNA level was investigated. LILRA3-induced NETs were determined using PicoGreen dsDNA dye and immunofluorescence in human neutrophils and neutrophil-like differentiated   NB4   cell line transfected with LILRB2 siRNA.

Results  We identified that functional LILRA3 was a risk   factor in AOSD (11.0% vs. 5.6%, p=0.034, OR=2.089; 95% CI 1.030 to 4.291),   and associated with leukocytosis (p=0.039) and neutrophilia (p=0.027). Functional LILRA3 mRNA expression was higher in LILRA3+/+ patients』 PBMC (p<0.0001) and neutrophils (p<0.001). Plasma LILRA3 level was elevated in AOSD (p<0.0001) and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activity indicators and circulation NET-DNA complexes. Finally, enhanced NET formation was identified in   neutrophils from HCs and inactive AOSD patients with LILRA3 stimulation, and   impaired in LILRB2 gene knocked down NB4 cells.

Conclusions  Our study provides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functional LILRA3 is a novel genetic risk factor for AOSD, and functional LILRA3 may play a pathogenic role by inducing   NETs formation.

【中文摘要】

目的:成人斯蒂爾病(AOSD)是一種嚴重的自身炎性疾病。中性粒細胞活化和中性粒細胞胞外捕獲網(NETs)參與AOSD的發病。功能性白細胞免疫球蛋白樣受體A3 (LILRA3)已被報導與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本研究旨在探索LILRA3與AOSD的易感性及中性粒細胞激活的關係。

方法:對164例AOSD患者和305例健康對照(HCs)進行了LILRA3缺失多態性及其標記SNP rs103294的基因分型。評價LILRA3對臨床特徵和mRNA表達的影響。採用ELISA法檢測血漿LILRA3水平,探討其與疾病活動度以及與循環NET-DNA複合物水平的相關性。用PicoGreen dsDNA染色和免疫螢光檢測了LILRA3對於人外周血中性粒細胞、以及轉染了LILRB2 siRNA的NB4細胞系誘導而來的中性粒細胞樣細胞的NETs刺激作用。

結果:我們發現功能性LILRA3是AOSD的危險因素(11.0% vs. 5.6%, p=0.034, OR=2.089;95% CI 1.030 - 4.291),並與白細胞增多(p=0.039)和中性粒細胞增多(p=0.027)相關。功能性LILRA3的mRNA表達在LILRA3+/+患者的PBMC (p<0.0001)和中性粒細胞(p<0.001)中較高。AOSD患者血漿LILRA3水平顯著升高(p<0.0001),並與疾病活動指標和循環NET-DNA複合物相關。最後,在LILRA3刺激的HCs和非活動AOSD患者的中性粒細胞中發現NETs形成增強,而在LILRB2基因敲除NB4細胞中發現NETs形成受損。

結論:該研究首次證明了功能性LILRA3是AOSD的危險因素,而功能性LILRA3可能通過誘導中性粒細胞NETs形成而發揮致病作用。 

相關焦點

  • NK細胞激活型受體分子DNAM-1及其與配體的互作機制研究獲進展
    通常而言,具有多個Ig樣結構域的蛋白,其Ig樣結構域間通常形成一種「頭尾相接」的串聯方式(見CD155分子)。這種「念珠」樣的排列導致相鄰兩個Ig結構域之間具有一定的柔性,便於其通過構象調整而結合受體/配體分子。研究人員發現,由兩個V型免疫球蛋白(IgV)結構域構成的DNAM-1分子,其兩個IgV結構域呈現獨特的「肩並肩」的並排排列模式。
  • 「綜述」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是重症哮喘潛在的治療靶標
    顯然,亟需闡明重症哮喘的發病機制,並據此研發新的精準治療方法。重症哮喘根據氣道炎症病理表型,可分為嗜酸粒細胞型、中性粒細胞型和少炎症細胞型。其中,嗜酸粒細胞型主要緣於患者對糖皮質激素治療不敏感,或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TSLP)誘導的Ⅱ型固有淋巴細胞(ILC2)激活對激素治療產生抵抗性[14]。
  • 研究人員揭示中性粒細胞驅動非常規T細胞介導抗腫瘤免疫機制
    文章揭示中性粒細胞通過IL-12調控CD4-CD8-非常規αβT細胞極化,產生IFN-γ,介導抗腫瘤免疫;同時在部分腫瘤患者中,中性粒細胞的浸潤和I型免疫反應、良好臨床療效呈現相關性。  首先,研究人員敲除G-CSF-R(Csf3r-/-)造成小鼠外周血的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
  • 人人學懂免疫學:第六期|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免疫系統|-健康界
    與巨噬細胞不同,中性粒細胞不是抗原提呈細胞,而是血液中隨時待命的「職業殺手」。一旦它們被召集,那麼僅僅需要半個小時,中性粒細胞就能離開血液並被完全激活。  在這種狀態下,中性粒細胞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吞噬能力,一旦它們的獵物被吞入,一整套強力的化學物質就在等待這個不幸的「客人」了。  中性粒細胞也可以產生細胞因子,警示免疫系統的其他細胞。
  • Cell:經過先天免疫訓練的中性粒細胞可對抗癌症
    他們證實用β-葡聚糖(β-glucan,一種從真菌中提取的化合物)「訓練」先天免疫系統,激發了先天免疫細胞的產生,特別是中性粒細胞,這些細胞在動物模型中經激活後可預防或攻擊腫瘤。造血幹細胞是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等髓系細胞的前體細胞。這些研究人員接下來想了解這種記憶被編碼的機制細節。Hajishengallis說,「β-葡聚糖幫助你對抗腫瘤的事實並不一定意味著它是通過訓練性免疫進行的。」
  • 名稱故事丨成人斯蒂爾病
    名稱故事丨成人斯蒂爾病 2020-10-29 0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慢性蕁麻疹免疫學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目前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 楚, 公認的核心環節是皮膚肥大細胞激活並釋放組胺 和其他促炎遞質, 這也是造成 CU 皮損血管擴張的原 因, 然而肥大細胞活化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未知 的;自身抗體如抗 IgE 抗體、抗高親和力 IgE Fc 受體 (FcεRI)抗體也是蕁麻疹重要的發病機制,但是該機制 僅涉及部分患者; 研究表明其他免疫遞質也參與發病 機制。
  • 專家論壇|老年重症感染患者免疫失衡的發病機制及免疫靶向治療策略
    卷第12期專家論壇欄目 DOI:10.19538/j.nk2020120109 引用本文:何婉雪,解立新.老年重症感染患者免疫失衡的發病機制及免疫靶向治療策略[J].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2020, 40(12): 1005-1009.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95期|楊程德主任醫師發表關於成人斯蒂爾病肝臟受累患病率、臨床特徵及預後的隊列研究成果
    【中文摘要】目的:成人斯蒂爾病(AOSD)是一種系統性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常伴有肝臟受累。本研究旨在闡明AOSD患者肝臟受累的特徵,評估其對預後的影響。方法:我們連續入組並隨訪了瑞金醫院風溼免疫科從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符合AOSD Yamaguchi診斷標準的128例住院患者。記錄了患者的人口學特徵、臨床特點、實驗室檢查、治療及預後。採用Spearman檢驗分析了肝功能檢查(LFT)與疾病活動性及實驗室指標的相關性。對難治性AOSD的危險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 髓樣抑制細胞(MDSC)綜述
    因此,靶向這些細胞可能代表有吸引力的治療機會。背景髓系細胞是高度多樣化的種群。單核髓樣細胞包括終末分化的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DC),以及單核細胞,它們在炎性條件下在組織中分化為巨噬細胞和DC。粒細胞髓樣細胞包括終末分化的多形核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對病原體刺激作出反應的髓系生成是保護宿主的基本機制。
  • Nature Immunology:嗜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研究新進展
    由Src激酶引起的含有免疫受體酪氨酸激活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io  motif  ,ITAM)的接頭蛋白(adaptor)的磷酸化,是嗜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和巨噬細胞整合素信號途徑胞內過程的第一步。
  • 什麼是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有什麼作用
    中性粒細胞的作用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於機體抵禦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當炎症發生時,它們被趨化性物質吸引到炎症部位。由於它們是藉糖酵解獲得能量,因此在腫脹並血流不暢的缺氧情況下仍能夠生存,它們在這裡形成細胞毒存在破壞細菌和附近組織的細胞膜。
  • 固有免疫系統在骨關節炎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及研究進展
    傳統觀點認為OA是一種非炎症性疾病,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滑膜炎症與OA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並開始將其定義為一種低度炎症狀態。該觀點從免疫系統的全新視角對OA發病機制進行了探索,為OA的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潛在靶點。現對固有免疫系統在OA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及相關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旨在為深入研究OA發病機制及開發幹預性藥物提供證據及方向。
  • 基於NK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
    CD56bright NK細胞具有產生豐富細胞因子的能力,而CD56dim NK細胞具有更強的細胞毒性,表達更多的免疫球蛋白樣受體和FcγRIII(Fcγ受體III,又稱CD16)。激活性受體和抑制性受體均在NK細胞表面表達,有助於NK細胞執行功能。MHC-I(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Ⅰ類)抗原特異性的抑制性受體可密切調節NK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和淋巴因子的產生。
  • Nature: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
    2019年5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許多慢性疾病都是由免疫反應失調引起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中性粒細胞通過誘導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而且一種定製的肽可抑制這一過程。
  • 瑞金新知速遞 第六十六期|費健主任醫師發現胰腺腺泡細胞通過上皮-樹突狀細胞轉分化參與急性胰腺炎炎症損傷病理過程
    作者簡介費健  主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普外科,上海市瑞金康復醫院院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甲狀腺疾病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研究方向:急慢性胰腺炎的免疫機制研究及甲狀腺疾病的臨床診治。
  • HBV介導的肝星狀細胞和天然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
    因此,探究HBV作用下HSC與肝內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明確HBV引起的肝臟疾病的發病機制具有重要指導作用。肝臟內單核/巨噬細胞通過其強大的吞噬能力、細胞表面高密度的模式識別受體以及釋放的細胞因子調節肝臟的天然免疫,抵禦病原體的侵害維持肝臟環境穩定。在肝損傷後單核/巨噬細胞通過降解細胞外基質和釋放抗炎細胞因子緩解炎症和纖維化。
  • 神經精神性狼瘡的臨床表現及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 HOME NPSLE多樣的臨床表現與錯綜複雜的機制相關,遺傳因素、血腦屏障功能障礙、血管病變、多種自身免疫抗體、細胞因子和神經細胞死亡等均可能導致NPSLE的發生。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NK細胞缺乏基因重排抗原受體,但仍能識別和直接裂解異常細胞,無需事先致敏。這是通過在NK細胞表面表達的一組成熟而獨特的受體來實現的,這些受體通過與被感染和惡變的細胞上的配體相互作用而激活。雖然配體仍未完全表徵,但NK細胞受體的分類依據其作用:激活、抑制和混合功能。
  • 專家論壇|施軍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關肝細胞癌的發病機制
    IL-6可以激活致癌轉錄因子——信號傳導與轉錄激活因子(STAT3),從而增加細胞增殖,促進細胞存活、血管生成、侵襲、遷移和腫瘤的生長。趨化素樣因子1可以通過IL-6/STAT3信號通路誘發在原發性肝癌中的炎癌轉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