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Keita Kirito. Myeloid neoplasm with isolated del(5q) and the MPLW515L mutation fulflls the WHO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matology. doi.org/10.1007/s12185-020-02872-3
5q-MDS
特點是5q染色體部分缺失,可以單純缺失,或是伴額外一個細胞遺傳學異常,但不包括單體7或del(7q)。臨床表現包括貧血,通常呈大細胞性貧血,血小板計數正常或升高,白細胞計數正常。骨髓(BM)通常增生活躍,紅系增生偏低,最特徵性的改變是出現不分葉狀的巨核細胞/單圓核巨核細胞。
5q-MDS是低級別MDS,很少轉化為AML,而轉化為AML患者中常伴TP53基因突變。
其他基因突變情況較少,但已知一小部分5q-MDS患者(6-12.7%)中存在JAK2 V617F突變。
5q-MDS伴JAK2 V617F突變與JAK2 V617F野生型5q-MDS患者相比:
1. JAK2 V617F突變型5q-MDS患者,Hb貧血不嚴重,MCV常正常範圍,WBC與血小板計數常更高;
2. JAK2 V617F突變型5q-MDS患者,骨髓檢查出現5q-核型的巨核細胞形態學改變,即單圓核巨核細胞增多。同時伴有ET樣的巨核細胞形態改變,即多分葉核的大型巨核細胞增多。
3. JAK2 V617F突變型5q-MDS患者骨髓纖維化程度較野生型嚴重。但未見巨核細胞雲朵狀、球狀核、核染色質異常濃集等異常改變;
4. 長期隨訪兩者在AML轉化與OS上無統計學差異。
5q-PMF
巨核細胞出現雲朵狀、球狀核、核染色質異常濃集,以及密集分布等改變,這在鑑別JAK2突變伴5q-染色體改變的髓系腫瘤,尤其是PMF有重要意義。5q-PMF主要影響年輕患者,男女均受累,而5q-MDS主要以老年女性為主。5q-PMF中巨核細胞呈大片密集、成簇分布,核呈球狀和/或異常形態,而JAK2突變型5q-MDS中無這種形態改變。
5q-ET
也有報導JAK2 V617F陽性ET出現染色體5q-案例(見doi.org/10.1016/j.leukres.2009.09.016),此外也有報導MPL與CALR突變的ET伴染色體5q-改變的案例。臨床表現為單純性血小板增多;BM增生活躍,伴大型多分葉核巨核細胞增多,及類似5q-樣的巨核細胞形態改變。 伴5q-同時JAK2突變髓系腫瘤在臨床和病理上兼有骨髓增殖和增生異常的重疊特徵。部分患者並無任何血細胞減少(診斷MDS的必要條件)。骨髓出現5q-樣巨核細胞和ET樣大型多分葉核巨核細胞。這部分患者可能是JAK2突變引起的「增殖」特性,表現為血細胞計數正常或升高(無血細胞減少)和骨髓形態改變。但所有病例均無PMF的巨核細胞形態特點,即無異常核染色質團塊、球狀或「雲狀」核或「裸」核巨核細胞。
治療上來說,來那度胺常用於5q-MDS的治療,來那度胺可減少5q-異常的惡性克隆,並降低JAK2V617F基因負荷。但有幾個問題值得關注:首先,尚不清楚來那度胺是否會增加血栓風險,文獻報導長期來那度胺治療,增加5q-MDS患者的靜脈血栓事件;另一個問題是來那度胺增加轉白風險,研究表明來那度胺治療的5q-MDS患者有更高的轉白傾向。所以對此類伴JAK2突變和5q-染色體改變的髓系腫瘤,治療上是否應該考慮採用ET的治療方案。 因此上述案例是否應該診斷骨髓增殖性腫瘤未定型(MPN-U)或骨髓增生異常/骨髓增殖性腫瘤未定型(MDS/MPN-U)更適合。最近有研究者Sangiorgio提出建議診斷為同時伴JAK2突變和5q-染色體改變的髓系腫瘤。因病例較少,需要深入研究其是否為一組獨特的實體疾病,以及確定合適的治療策略。
(轉載自 iMorp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