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9月27日報導稱,美國宇航局(NASA)局長吉姆·布萊登斯汀,上周三(9月23日)告訴國會議員,必須保住美國在地球軌道上的航天建設,才能阻止中國獲得航空領域的戰略優勢。
為此,「ABS-CBN」時事新聞9月24日消息稱,美、俄、日、歐、加共同合作的國際空間站項目,預計只能維持到2030年。對此,布萊登斯汀給出的解釋是,這個項目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那麼「正確」做法是什麼呢?
布萊登斯汀認為,美國希望看到的是,公私合營的空間站,NASA將和商業空間站供應商合作,比如美國航天界巨佬馬斯克,通過外包將空間站的巨額費用甩給私人企業主,美國只需要在使用之時提供「床位」租金。這樣的共同經營模式,不僅方便美國派人上天搞研究,同時還能省下一筆巨款。
為了讓國會議員認為這是一個火燒眉毛之時的好主意,布萊登斯汀秉承拿中國說事的傳統,對議員們說道,中國空間站計劃,有望在2022年投入運營,並且已然在國際上大力推銷了這一空間站的合作項目。而美國,如果沒了國際空間站,那美國航空領域的霸主地位就不復存在了。
因為,美國現在的空間站,是和俄、日、歐、加共同合作的項目,要維持這一空間站,美國的付出,自然是五方中最多的那一個,然而以現在美國經濟條件,運作也十分困難。如果美國退出,沒有哪一個成員能夠補上這個大窟窿,那國際空間站就離關門不遠了。
實際上,即使外包出去,要想讓科技、經濟頭腦爆棚的企業主馬斯克,通過高效經營運轉賺錢養活這個國際空間站,想法和理論是可行的,但實際操作起來,哪找那麼多有錢人獻祭自己的荷包呢?「環球時報」算了一筆帳。
每年國際空間站的運營成本至少是10億美元,空間站目前能夠容納7名「住戶」,假設其中1名是服務人員,還剩6個「床位」。如果外包,算上升成本,一年營業額15億,不計算稅務的情況下,每個「床位」一年得賺2.5億,還不包括路費。
根據2020年福布斯公布的世界富豪榜,最有錢的人士是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所有財富1130億美元,在聽過「床位」單價之後,這一數字似乎也不是多麼震撼。這也能間接反映出,空間站自2000年首次使用以來,近20年間的開銷多麼龐大。
同時,NASA還有一個延緩多年的大計劃——建成地月軌道空間站,即,以月球為跳板,建立長期基地之後,展開對其他星球的探索之旅。這個計劃,在美國唯一黑人總統歐巴馬之前,被稱為「星座」計劃,歐巴馬之後叫做「阿爾忒彌斯」,而歐巴馬以「小行星重新定向計劃」替換了這個計劃,尚在探討與測試過程中。
要實現現在的「阿爾忒彌斯」,首先,要有一個地月之間的中轉站,以逐步建成月球基地。這也是美國之所以對國際空間站愛莫能助的一大原因,需要建造更多的SLS重型火箭和「獵戶座」飛船,來滿足美國領導者對星辰大海的追求。這兩個大項目每年耗資對於一些國家來說,相當於一年的軍費。
一旦美國對國際空間站的改造計劃,因為隊友不給力而落空,或者直接改造失敗,將會被迫直面慘澹的現實:中國空間站2022年就投入運營了,並歡迎世界各國加入合作;而美國的地月軌道空間站,還有大量硬性建設要求沒有達成,按照現在NASA所能夠用於航空方面的資金力度,這一地月中轉站將不會早於2030年初具規模。這也是NASA向國會議員「深情訴苦」缺錢花的主要原因,想在地月中轉站建成之前,盡力留住「命不久矣」的國際空間站上的實驗基地。(貓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