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美國宇航局NASA的局長布裡登斯汀在參議院接受諮詢時,表示,中國已經開始在低地球軌道取得戰略優勢,美國再不行動,國家利益就要受到威脅了。
也不怪他氣急敗壞,就在他說這段話時,中國的天和空間站正在按計劃組裝建造,為進入正式部署階段努力,而美國聯合諸多西方國家建立的國際空間站卻坎坷不斷,馬上要進入沒錢維持的窘境。
事情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呢?
非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大家應該都聽過一句俗語,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但NASA的這位現任局長可不管這些,身為宇航局局長的他甚至都不是一個科學家,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政客,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傳統白人精英,他當過兵,開過公司,之後又從政,最後成為位高權重的NASA局長,他此前和航天唯一的交集只是當過美國一個地方航空航天博物館的館長。
他之所以上位成功,關鍵是會審時度勢,剛當上議員就提出了《美國航天復興法案》提案,讓航天界把這個外人當做了朋友,而2016年的總統大選中,他又押對了寶選擇支持川普,鋪平了之後成為科技重臣的路。
在川普上臺後,原先的黑人宇航局長几乎是立刻就被趕出了NASA,隨後這個職位空缺了一年多,最終花落到布裡登斯汀頭上。而他的當選可以說驚險萬分又順理成章,創下了世界航天史上的一個奇觀。2018年的投票中,所有的共和黨議員都全票贊成,而所有民主黨議員全票反對,而因為共和黨議員多出一個,所以布裡登斯汀當選。
由於美國在太空領域的願望和能力之間的巨大落差,美國對於載人航天發展路線的鬥爭殘酷而激烈,如今的美國已經不是阿波羅時代的美國,不願意再拿出那麼多錢來搞載人航天,在2004年之前所有的資金幾乎都投進了國際空間站,但是因為在2003年發生了史上最嚴重的太空梭事故,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事件後,美國開始反思自己的做法,決定延展目標,伸向更深遠的領域,建立月球基地,並且以此為跳板,前往火星。這就是"星座"計劃
不過這個宏偉的目標並沒有繼續做下去,歐巴馬執政後,認為登上月球的意義不大,不能展現美國的偉大,這個計劃立刻便被砍掉,轉向實行小行星重新定向計劃,這個計劃是捕捉一顆近地小行星,然後把它拖到月球附近,讓太空人上去研究,也看不出怎麼就偉大了,不過總統想搞,還是搞下去了。
命途多舛的空間站
這時候 ,就有一個問題了,搞了這個小行星,那國際空間站怎麼辦,國際空間站項目是1998年開始的,當時的計劃只做到了2020年,因此後面的錢就不知道該誰出了,歐巴馬原本的計劃是把它變成私人經營,但是在科學界的苦苦哀求下,歐巴馬還是決定把撥款延長到2024年,川普上臺後,否定了歐巴馬的大部分政策,但這個時限並沒有改動,當然也沒有加長,這也就是說,如果到時候美國真的不再撥款,這個奢華的空間站只能依賴歐洲,日本和俄羅斯來養活,恐怕長久不了。
從2004年開始NASA就陷入了經費嚴重不足的狀態,不管是"星座"、"小行星重新定向"還是川普新提出的"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都需要SLS重型火箭和"獵戶座"飛船,而這方面的研發費用相當之高,比一些國家的軍費開始還要多,除此之外,為了養活空間站,還要花據說每張8000萬美元的高價買俄羅斯"聯盟"飛船的船票,更是讓他雪上加霜。
而川普的"阿爾忒彌斯"需要建立一個地月軌道空間站,這個空間站比現在的國際空間站還要更複雜,更艱難,也更燒錢,以現在NASA的撥款規模根本承受不起兩個空間站,想要做下去只能停止國際空間站的撥款,把錢都集中到地月軌道空間站上。
唯一的空間站
但廢棄掉國際空間站實在是有些浪費,如果按照美國此前的設想,把它轉為私人運營,承包商可以把空間站隔成一個個房間,租給太空人居住試驗,NASA也可以租。但是這個美好的設想可能沒有那麼容易實現,企業經營不是做慈善,利益還是根本,要想運營一個國家空間站,一年的花費至少在10億美元,加上維護成本,費用更高,各項成本計算下來每個床位每年的收入至少需要達到2.5億美元,即使不算往返的船票錢,世界上又有幾個人能住得起這麼貴的"酒店"。
沒有足夠的客人,足夠的收入,本都保不了,最後的結局只會是投資人撤資,空間站被扔到大氣層燒毀。而中國的天和空間站那時候已經開始運行,也就是說到那時,中國很可能會是世界上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近地軌道的控制權會牢牢把控在中國的手中,這也是布裡登斯汀最擔心的事情。
但他現在能想出來的辦法只有和私人企業主合作,把國際空間站承包出去,然後由NASA充當長期住客,逐步招攬國際客戶這唯一一個。
但是現在有一個問題。
根據計劃中國的天河空間站將在2022年建成,而中國已經向世界承諾,會向全世界開放這個空間站,並且各自承擔各自的成本,誰也不謀求利潤,誰也不吃虧。德國航天局前段時間在神舟八號上的搭載試驗就是採用的這種模式,受到了科學界的高度評價。而俄羅斯航天局更是明確表示,今後在空間站上會選擇和中國合作。而截至2020年6月,已經有來自17個國家的23個科研項目申請進入天和空間站。
該怎麼選,誰都不傻。
也許有人會把希望放到美國未來的地月軌道空間站上,覺得它建成後,美國會繼續保持航天領域的領導地位,但先不說美國換個總統就換個目標,現在,空間站的多項關鍵技術都沒有得到解決,進度一拖再拖,說不定都要拖到2035年。這個時間差,足夠中國大展拳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