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瘦結實的野雞,肉質多汁的山鶉,濃鬱香味的短頸野鴨和赤膀鴨
這篇文章給各位讀者介紹一下雞鴨的其他品種,有興趣的食客可以去買來親自嘗一嘗。野雞:據傳說,伊阿宋和阿爾戈英雄們在帶著金羊毛從高加索山返回時,也帶回了野雞,後來,野雞又從希臘被帶到了羅馬; 又從羅馬被帶到了歐洲。今天,這種最適合打獵的重要禽類向東最遠傳到了西伯利亞和中國。在歐洲和美國,人工養殖了大量的普通的野雞。在美國,野雞被叫做『環頸野雞」 或「 中國野雞」。
公野雞長得非常漂亮,但是大廚們要用的是體型更小、長相更為普通的母雞,因為母雞肉多且軟嫩。按照傳統的方法,在烹飪野雞前要將其脖子系住,懸掛多達十天,為的是增強它的味道和肉質。為保持雞肉的水分,幼野雞腹中會被塞進醃豬肉或裹上豬油後烘烤。老一些的野雞可以先蘸上黃油下鍋炸,然後在添加了紅酒或烈酒的濃湯中慢燉。在烹調時,通常會用到水果,以消除雞肉的異味。許多廚師喜歡單獨烹飪雞胸部分,而剩下的部分則做成肉醬、餡餅和砂鍋。野雞肉白皙、精瘦、結實,是最好吃的肉。雞胸肉油脂多,但也像胡桃一樣易碎;深色的雞腿肉則更加結實,也同樣多汁。
山鶉:在眾多的山鶉品種中,最受歐洲人青睞的有兩種:一種是常見的灰山鶉,另一種是紅腿山鶉。雖然在野味養殖場中,原產於土耳其的石雞山鶉最受歡迎,但是上述兩種山鶉也都被引進到了美國。雖然廣泛飼養這些鳥類是出於打獵的目的,但是同其他野禽一樣, 現代化的養殖方法對它們的自然棲息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整個歐洲向北直到瑞典、俄羅斯以及亞洲的部分地區都可以發現灰山鶉,紅腿山鶉則主要生長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的西南部地區。兩種山鶉都屬於個小而豐滿的禽類,都是極其鮮美的野味。其中,紅腿山鶉的肉更多一些,味道也更加柔和。
幼山鶉幾乎不需要懸掛,烹飪方法非常簡單,可以烘焙,也可以直接在火上烤;肉味濃鬱,並且容易消化。老一些的山鶉味道非常鮮美,要將其懸掛三四天,並且要用很長的時間慢慢烹製。這種肥胖的小型禽類著實令人垂涎。肉質多汁並帶有淡淡的野味。在沒有完全烤熟時,鶉肉的味道和質感與肝臟非常相似。
短頸野鴨:短頸野鴨屬於雁鴨科,是一種小型的野生鑽水鴨,很受捕獵者的青睞。歐洲短頸野鴨是半遷徙性候鳥。它們在歐洲南部的溼地和沼澤地過冬,那裡是適宜的棲息地。公的短頸野鴨長相俊美,頭是慄色的,眼睛周圍長有一條寬寬的綠色眼圈。在北美地區生存著幾種短頸野鴨,包括綠翅短頸野鴨和藍翅短頸野鴨。短頸野鴨是一種群居動物,因此它們總是大群地抵達過冬地。
短頸野鴨被認為是最難捕捉的野鴨之一,因為它們體型很小,並且能夠在飛行的過程中突然快速地改變方向。跟一般鴨子不同的是,短頸野鴨不會理會叫喊聲和誘餌,這對捕獵者的體能來說是一種挑戰。當食用這種美味的小型野鳥時,每個人至少一隻才夠吃。它們經常被用作開胃菜,但是如果當作主菜來吃的話,就得用大盤子盛了,有時候一個人最多要吃上三隻。短頸野鴨那無與倫比的味道,部分是來自於它體內大量的脂肪。而且,鴨肉的紋理精細,切開後的肉看上去十分平滑。
總的來說,跟大多數野鴨一樣,短頸野鴨在未完全做熟的時候食用最佳,因為烹飪時間過長會讓鴨肉變得又幹又老。用香料或者調味草藥烹飪,效果極佳。烹飪短頸野鴨的方法還有很多,可以簡單地將醃豬肉塞入其腹中一起烘烤,也可以直接燒烤、油炸或者加入紅酒來燉。短頸野鴨濃鬱的油香味來自於它的脂肪。靠吃大麥、海蓬子籽和草面長出的脂肪,對鴨子的美味起到了重要作用。
赤膀鴨:赤膀鴨是一種灰色的鑽水鴨,生長在鹹水和淡水溼地中,廣泛地分布於歐洲、亞洲和北美洲。夏末,它會高開北極圈的繁殖區,去歐洲南部過冬。獵人和屠夫經常把赤膀鴨誤認為是綠頭鴨,因為它們的羽毛和大小都很相似。區分它們的主要特徵是:赤膀鴨在飛行時會露出後翼上白色的羽毛。獵人們在獵鴨時,會在岸邊等待赤膀鴨飛過,或坐在它們進食處旁等待。赤膀鴨被認為是最易獵取的鴨類之一,因為它們喜歡沿直線飛行,並且比其他的野鴨更容易上當受騙。它們經常成群行動,因此要大量獵取它們就容易得多了。
赤膀鴨的名字最早出現在1966年出版的梅利特禽類大全中, 但是其名字的具體起源還不清楚。有人認為它的名字來自拉丁語中的擬聲詞, 對應英語中的。赤膀鴨在各個地方還有不同的叫法,有灰鴨、羅捷和沙地野鴨等。赤膀鴨與大多的家養鴨子都是同類。但是,由於在野外生存,赤膀鴨比與它同類的家鴨自然要瘦一些。赤膀鴨肉的紋理較相,適合搭配傳統的鴨醬食用,如橘子醬。脂肪少意味著赤膀鴨非常便於烘烤,還可以把醃豬肉塞進鴨腹中,也可以採用傳統的法式做法,配上蘿蔔一起烹調。在烤赤膀鴨體內塞進小牛肉和野蘑菇的肉餡,也是很美味。本膀鴨和綠頭鴨的味道很相似。最大多數鴨子一樣,它的皮下也有誘人的脂肪。是不是覺得每一種都是十分誘人,濃鬱的香氣,多汁的肉質,肥厚的脂肪,這就是雞鴨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