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三裡屯的24小時書店
一般來說,每座城市都有那麼一個地方。24小時燈火通明,但是白天和黑夜裡容納的人卻像來自兩個世界,截然不同。
北京的三裡屯尤其如此,讓它遠近聞名的,是酒精與荷爾蒙浸泡的夜晚。但是,這裡有一座24小時的書店——三聯·韜奮書店,突兀落座於喧鬧和音樂中。
每當過了12點,這座24小時通宵營業的書店就更像有了一層結界,把屋裡屋外的世界劃分開。雖然,一開始還人來人往的書架旁便漸漸沒有了人。靠窗的讀書區人們依舊滿滿當當,大多數人依舊在閱讀,但有些人已經伏在桌上做起睡前準備。
從1點開始,雖然燈光明亮,但幾乎每張桌子都承載了一對臂膀和一顆頭。
店員說,每個夜裡的韜奮,都是我看到的那個樣子「你看底下,帶著箱子的就是誤了點又嫌住宿貴的。沒帶箱子穿著破片兒的就是想省錢沒地兒住的。三五成群是喝完酒誤點晚車了的。」
趁人們還沒睡熟,趕緊聊聊
中年危機的青年導演x劉通
35歲,戀愛中,導演
和劉通搭話時,已經兩點多了,店裡幾乎沒什麼醒著的人。他正遊蕩在商品展示區,聞香薰。
他語速很快,我跟他借火的時候,他說「行啊,讓我聞完這排香。」
劉通來三裡屯韜奮純屬偶然,平時他都是背著電腦去美術館那邊的雕刻時光碼劇本的。
但最近那家店關門了,他就臨時更換了地點,結果發現這裡睡覺的人實在太多,完全不意思打開電腦噼裡啪啦敲字。
作為一位長期在公共場所熬夜碼字的人,可能也出於職業習慣,他發現了一些規律。比如就在一個咖啡館待著,隨著時間的推遲,越往後出現的階層就越低。中午可能是大家拿著筆記本對著 ppt 侃侃而談,聊項目。越往後就越是飽受摧殘的人,比如他這個焦躁到進入瓶頸期的影視人,或者是流浪漢。
「深夜,其實看書的人不多,基本都是來睡覺的。」
就像人們說的那樣,夜晚的麥當勞是城市的另一面。
但看得清大邏輯的人,也並不能處理好自己的問題。
年初疫情還未降臨的時候,他有位同學的電影火了,在首映禮上,許多業內人士對這部電影表示了認可和讚揚。
最令劉通意外的是,在現場連線VCR中,竟然出現了劉德華,而且劉德華僅僅是出於對監製饒曉志的信任便對這部電影熱情誇讚併力頂。
在首映結束後,劉通忍不住和同學說「如果是我的話,不管電影成敗,在劉德華出現的那一刻,我這輩子已經值了!」
畢竟對於創作人來說,人生中再沒有什麼時刻能比有人明明白白告訴你「你成功了」更有力量。更何況那位認可你的人是中國電影的代言人劉德華。
他最近的焦慮焦躁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已經35歲了,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依舊算得上是位青年導演。但成就呢,也不好說,吃飯肯定是沒問題的,但論作品的分量卻還差得遠,畢竟中國拍電影的人那麼多,一年才能出來幾個「新」導演啊。
他說自己前幾年,每天最舒服的時候是下午兩三點到晚飯前的那段時間,可以悠閒地看看書,倒騰點自己喜歡的東西。
但三十歲之後,他的這個時間段越來越短,稍不注意就焦慮起來。
「你逐漸從青年變成了中年,很多東西就開始慢慢逼你。」
如果沒法把欲望消滅的話,就只能被它繼續追著跑,說實話還真是個挺典型的危機中年 。
離開書店時,他買了幾本書,其中一本叫做《絕對自控》,看封皮和書名都十分機場讀物,但他覺得翻開后里面竟然還真挺好,可以讓他平靜一點,而且也印證了他的一些人生感悟。
那些想要找到附和的感悟,就像是那還差1%就到100%的,但只有99%時才稱得上是藝術的藝術。
就這麼一直讀到博士了 x Claire Ouyang
30歲,單身,博士在讀
看到這位女生時,她正在翻《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戴著口罩很文靜的樣子。
那時已接近3點,她是從附近的家中溜達過來的。
聊天的過程中她全程表情淡淡的,只是整理著手邊剛找齊的小說,她經常凌晨步行過來隨便轉轉。
對她來說,只有夜晚才能看小說。即使是休息日,白天時只要稍微有個事情分心,再拿起書也不就看不下去了。
當夜幕降臨,雖然牆另一邊的鄰居依舊在熱熱鬧鬧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刷劇、聊視頻、吃外賣,但夜色可以給一切攏上一層紗,讓一切都舒適起來,沙發變得柔軟,口也不再渴,即使是工作消息,在夜晚12點後也基本停止,一天中真正的獨處時刻正式到來。
作為一位金融學博士,來書店是萬萬不可能看專業書籍的。
「我們都是看文獻,出版物的研究數據太滯後了。」
有的人選擇在夜裡享受工作,有的人卻只在夜裡享受「沒用」。而書店給了她足夠多的「沒用」產品。
作為一個湖南人,她已經在北京呆了快10年,今年博士畢業後,打算去國外工作。但具體做什麼她還是沒想好。
「當時讀研其實就是不想那麼快去工作,結果現在都讀到博士了。」
不過她也不覺得自己適合繼續在學術這條路上走下去。雖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樣的工作,但她十分確定自己不是那種能靜下心來做Excel工人或者能找到新奇角度的研究型人才。
她當年的同學們,很多已早早工作。現在的她偶爾也會覺得好像還是工作兩年後再開始讀書會比較好,畢竟一直呆在學校裡,環境過於單一,只是茫然地讀書,很難找到自己有熱情的東西。
不過對於尋找真愛這件事,她一點也不焦慮。
「現在壽命都這麼長,就努力健康活長一點吧,能給自己多一點試錯的時間」。
臨告別時我熱情安利《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畢竟要在夜裡做最放鬆的自己,沒什麼比稀奇古怪的變態童話更適合的了。
一個丟了手機的女人 x 未知
36歲,單身 ,流浪
一開始我本來是不想打擾她的,當時她靠在書店二樓一面沒有擺放書籍的書架旁。好像已經睡熟了,而且還有一點點臭。在我和同伴饒了一圈又返回來的時候,對上了她遞來的茫然眼神。
當時她在看一本林徽因的傳記,但卻是倒著看的。她說看名人傳記可以從裡面學到她們說的話「我學歷太低了,說不出來他們那麼有水平的話。」雖然她至今也沒看完過任何一本。
我提出跟她聊聊的請求時,她瞬間警惕起來,身子開始向後靠,好像想躲開我。後來聊天過程中我才發現,她可能是怕我會傷害她,畢竟作為流浪人員,無緣無故被保安踢的事情沒少發生。
據丟手機的人講,她輟學前學習還是蠻好的,但是因為完美主義,再加上當時和父母姐妹關係不好,於是牴觸叛逆,念到初二就不讀了。
那之後她去過工廠打零工,也去看過店,做過售貨員和服務員。有的老闆對她很好,管吃管住還給工資,給她分配的活也不重,甚至可以讓她一直在值班室躺著。
「但是我受不了,我有幽閉恐懼症,在封閉空間待久了,我會瘋的。而且我腰不行,就是得躺著。」
曾經她在家裡的幼兒園幹了總共七年,那七年她一直呆在幼兒園,都沒有時間出門玩,因此開始怕憋,腰也是那時候傷到的。過於盡職盡責,累壞了身體,還累傷了姐妹親情。
她最近一次從幼兒園離開,是兩年之前,這兩年來她便一直流浪,六個月前手機還沒丟時,她家裡人總是打電話給她,讓她要麼在外面找個工作,要麼就回家在幼兒園幫忙。但她兩個都不想選。
「我一回家我姐她們就打我。在外面工作我身體又不行,最近腦子也比較亂,再想兩天再說吧。」
當然,即使是撿紙箱這樣的零活她也是不會去做的。在我見到她的時候,她剛剛從好心人那裡得到一整套衣服和鞋,她捨不得這些衣服,覺得去撿紙箱會糟蹋了它們。
這個時候我提議去做停車場的保安,可以找那種露天的,雖然也在一個地方呆著,但出了門就是戶外,而且每天車來車往也不無聊。
但她面露難色,說自己太愛擔心了。比如常常會想像媽媽會不會闖紅燈被車撞到,這樣的心態在停車場肯定會控住不住去管別人。
總之就是不管做什麼都不行不合適,身體和心理都沒準備好。
這麼任性的36歲中年人,我也是第一次見到,不過她任性離群的代價,一般人也確實不願承受。
臨別時她說,實在不行就別寫她的故事了,畢竟也不是什麼值得宣揚的健康向上的東西。但我覺得,好像也不算太差勁,至少她的衣服看起來確實很乾淨。
看不出年齡的老頑童 x 陳歌
51歲,已婚,玩具設計師
和丟手機的人聊完天后,我頭暈腦脹地從過於暖和的二樓下來,在畫冊區看到了戴著帽子穿著工裝牛仔的陳歌,初看來年齡不算太大,大概三十多的樣子,但聊起來才發現,他竟然已經51歲。
陳歌從19歲開始,就進入了玩具設計行業。當時只是單純因為喜歡,而且他也並不會製作,只是負責建構、規劃、設計。「長出手不難,但腦子只有一個。」最近他想要嘗試做個寵物家居的項目,所以來韜奮書店隨便看看書。
在書蟲圈裡,陳歌是一位傳奇,他曾經在書店的最高紀錄是三天四宿。而且因為去過的書店足夠多,三裡屯韜奮在他眼裡並不算優異。
「這兒選書的眼光不太行,而且二樓的圍欄建造標準不合規。」
陳歌天生就是睡眠少的人,每天只要兩三個小時睡眠就足夠,等從書店出去後,陳歌還準備走回家,他經常沿著北京六號線走個大貫通。
他的朋友圈子都是些年輕人,還常常會幫年輕的朋友抄書,基本四五天就能抄完一本,書上會有一些重要段落的摘抄和他的一些重點梳理。
陳歌的筆記本
「首先我認為就不該有建立焦慮這個詞。」
可能是因為看我對他的身體精神狀態過於羨慕,話題不知怎麼就引到了焦慮。現在的年輕人確實什麼都好,但實在太容易把焦慮和不適掛在嘴邊了。比如累死了、凍死了、嗆死了、渴死了,全都是些帶有強烈情緒卻並沒有什麼實際價值的內容。
陳歌說自己就是冬天不說冷,夏天不說熱,每個季節就該有它的溫度,你抱怨也沒用。這一套十分自洽且毫無不滿的生活哲學,應該就是他保持年輕的秘訣。
「你其實很容易被人們影響,帕斯卡爾有句名言,說是幾乎人類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與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
安靜呆著這四個字,遠比看起來難得多。
臨別時,陳歌推薦一本書,名叫《北京的城牆與城門》,這是一本真實記錄還原了20世紀20年代時北京城牆和城門的書。
「我也不是在惋惜城牆之類的,一個事物的消失是必定的,傳承也有傳承的機緣,既然有這麼一本書記錄了些東西,那咱們就看看唄。不然你都不知道自己每天來來去去的路上,都發生過什麼。」
雖然是個獨行俠,但也可以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凌晨4點41分,我從書店走出來,周圍一片寂靜,人們都在沉沉睡去……新的太陽馬上便要升起。陳歌還在二樓的書架旁,不知在翻看著哪本。
撰文:阿澤
圖片:阿澤
編輯: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