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揚/陸洋:高價態金屬位點驅動晶格氧參與電催化水氧化反應

2020-08-27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後 張寧、香港城市大學博士生 馮曉斌、江蘇大學副教授 饒德偉;通訊作者:柴揚 副教授、陸洋 副教授
通訊單位: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

論文DOI:10.1038/s41467-020-17934-7

全文速覽

該工作將多組元合金FeCoCrNi薄膜用於電催化水氧化反應,反應過程中在薄膜表面生成多金屬羥基化合物作為活性成分。結合譜學表徵和理論模擬,研究表明Fe組分促使高價態Ni4+物種的動態形成,並促使晶格氧的活化並直接參與到析氧反應中。

背景介紹

對諸如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的有效利用是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電解水技術被視為可以將這些間歇能源有效存儲的革新手段,因為其陰極產物氫氣被認為是理想的能源載體。然而,當前限制電解水效率的瓶頸仍然在於其陽極的析氧反應(OER)。由於該反應涉及多步的四電子轉移,實際中往往需要較高的過電勢來克服其反應能壘和緩慢的反應動力學。Ir和Ru基催化劑是已開發的最有效的催化劑,但是這些貴金屬基催化劑的高成本和不穩定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們的進一步開發和實際應用。


當前研究表明,在鹼性條件下,以3d過渡金屬為活性位點的催化劑可以體現出優異的OER性能。同時,實驗和理論的研究發現,高價態的金屬位點往往可以體現出更優異的催化活性。一方面,高價態可以提高金屬-氧(TM-O)鍵之間的共價性,有利於電荷轉移。更重要的是,在高價態金屬位點中,金屬的d band能量上會發生下沉,甚至可以穿入氧配體的p band中。這種情況下,在熱力學上,電子會優先從氧p band上失去,留下空穴,從而達到活化晶格氧的效果。受活化的晶格氧一方面可以體現出親電性,促進後續OH—的親核進攻,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參與到氧氣的生成,進一步降低反應能壘。相對於傳統的OH-吸附活化機制(AEM),晶格氧參與的過程被稱為晶格氧氧化機制(LOM)。


因此,通過對高價態金屬位點的調控,促使LOM機制的發生,是提高OER催化劑反應活性的有效途徑。但是,根據Pourbaix圖可知,高價態金屬往往需要在較高電勢下形成,同時熱力學上也更不穩定,從而使得LOM機制無法很好的預測。因此如果有效可控地對高價態金屬位點進行調控,並研究其對LOM機制的觸發,是開發高效OER催化劑的一個重要思路。

研究出發點

基於以上科學問題,香港理工大學柴揚副教授課題組與香港城市大學陸洋副教授、江蘇大學饒德偉副教授合作,報導了一種沉積在碳布上的FeCoCrNi多組元合金薄膜催化劑用於高效的鹼性OER反應。該合金薄膜在反應中會在表面生成一層多金屬羥基化合物作為活性成分,通過譜學測試和理論模擬的研究表明,高價態Ni4+位點通過多原子間電子相互作用有效構築。Fe組分的存在有效地確保了高價態Ni4+位點的生成,同時Ni2+→Ni3+→Ni4+的多步演化降低了熱力學上Ni4+的生成能壘。高價態 Ni4+促使晶格氧中的電子流失,使得晶格氧配體得到活化並促進晶格氧之間的偶聯,觸發LOM機制。在OER循環中,形成以Fe-Ni雙金屬為高效的活性位點,體現出了優異的鹼性OER活性。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後張寧、香港城市大學博士生馮曉斌和江蘇大學副教授饒德偉,共同通訊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柴揚副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學陸洋副教授。

圖文解析

A.催化劑的製備與表徵

該工作中多組元合金薄膜採用磁控濺射方法鍍在碳布上,並通過電化學循環伏安法對其進行活化(圖1a)。活化後的FeCoCrNi、FeCrNi和CoCrNi催化劑分別標記為EA-FCCN,EA-FCN和EA-CCN。圖1b-1e為FeCoCrNi催化劑的表徵,其中TEM圖顯示合金薄膜中包含大量的多晶合金顆粒,3D APT重構顯示所有金屬元素都均勻分布於薄膜之中。圖1f-1h為活化後的催化劑薄膜電子結構表徵,其中表面Ni以+2價為主要成分,O主要以M-OH形式存在。此外通過Ni L-edge sXAS譜圖可以看出,不同薄膜催化劑中Ni的d軌道中的電子密度有所不用,這是由於不同催化劑中不同金屬位點通過橋聯氧進行的電荷轉移的程度不同。這一原子間金屬位點的電子相互作用,對其催化活性具有深遠的影響。更多的催化劑表徵和分析請參考文章正文描述和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的數據。


B. OER活性評估。

通過在1-M KOH的電解液中對OER活性進行評估,結果發現,EA-FCCN具有最優異的催化性能,如圖2b所示,在過電勢為300 mV時,所得到的質量活性和轉化頻率(TOF)分別為3601 A gmetal-1和0.483 s-1。同時,EA-FCCN也具有最快的反應動力學,Tafel斜率抵制38.7 mV dec-1,並體現出良好的穩定性。


C. 活性位點的動態追蹤和研究。

為了研究反應活性與催化劑之間的構效關係,我們通過in situ和ex situ譜學表徵動態追蹤了催化劑在OER反應中的演變。通過CV中Ni2+的氧化峰可知,在不同催化劑中, Ni2+的氧化難易收到了變化,一方面是由於Ni2+中d電子密度造成,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生成不同的高價態Ni3+或Ni4+造成。In situ Raman光譜表明,EA-FCCN中Ni經歷了從β-NiOOH到γ-NiOOH的演化,由於γ-NiOOH中Ni的平均價態為+3.4,一般認為含有大量Ni4+位點。因此,在EA-FCCN中,Ni位點被認為是通過Ni2+→Ni3+→Ni4+的多步演化生成高價態Ni4+位點。相比之下,EA-CCN中一直保持β-NiOOH,難以形成Ni4+位點,而EA-FCN則直接生成γ-NiOOH,形成Ni4+位點則需要更高的能壘。Ni位點的演化進一步通過在OER條件下的ex situ Ni L-edge sXAS進行驗證,結果可知,對於EA-FCCN和EA-FCN,在OER反應中確實存在大量Ni4+位點。通過DFT的PDOS計算得知,在Ni4+存在時,d band center發生明顯的下移,從而導致d band下沉到氧配體的p band中,使得電子從氧的p band中流失,活化了晶格氧配體,這一結論通過ex situ O K-edge sXAS得到驗證。因此可以斷言,高價態Ni4+位點的生成以及其促使的晶格氧活化,是高催化活性的關鍵原因。


D. 反應路徑的模擬與驗證

通過理論模擬反應路徑可以得知,對於FeCoCrNi(OOH)和FeCrNi(OOH)而言,晶格氧在活化之後可以通過分子間偶聯作用形成O-O物種,進而脫附生成氧氣,實現LOM反應機制,同時形成Fe-Ni雙金屬活性位點。其中,FeCoCrNi(OOH)模型得到的整體OER路徑的限速步驟的能壘為1.43 eV,有效地印證了其對應的EA-FCCN催化劑的高反應活性。而缺少Ni4+的EA-CCN,模擬結果發現傳統的AEM路徑能量更優,限速步驟的能壘計算為1.94 eV。同時,pH值-反應活性關係曲線表明,EA-FCCN和EA-FCN都表現出更強的pH效應,表明其限速步驟為non-concerted electron-proton transfer反應,驗證了其LOM路徑的合理性。同時,18O同位素標記實驗更是直接表明晶格氧在OER反應中的參與。

總結與展望

該工作中,我們研究表明FeCoCrNi多組元金屬合金薄膜作為OER電催化劑經歷不可逆的表面重建,形成Cr浸出析出的多金屬(氧)氫氧化物後的高效OER電催化劑作為高效的催化活性成分。其中高價態Ni4+是通過原子間電子相互作用動態形成和巧妙設計的而形成,在構建最終催化中心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Fe組分被認為可以誘導Ni物種中的電子耗盡,從而確保Ni4+的形成,同時,Ni2+→Ni3+→Ni4+的多步演化減輕降低了Ni4+形成的高能壘。動態形成的Ni4+物種通過引入空穴使氧配體具有親電性,從而有利於分子內晶格氧配體通過類似於Mars-van Krevelen的機制實現偶聯,激發LOM途徑。動態構建的Fe-Ni雙位點動態作為最終真正的催化中心,實現較高的OER活性並加速反應動力學。這項工作為高活性OER電催化劑的開發提供了指南,並拓寬了多組分合金材料在催化領域的深度應用。

作者介紹

本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後張寧,香港城市大學博士生馮曉斌以及江蘇大學副教授饒德偉。張寧博士整體負責文章的構思、實驗和寫作,馮曉斌同學負責催化劑的製備和表徵,饒德偉副教授負責理論計算和模擬。同時本論文也得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熊宇傑教授課題組在同步輻射和原位拉曼測試中的幫助和支持。


課題組介紹
香港理工大學柴揚副教授課題組:柴揚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香港科學院青年院士,香港物理學會副主席。目前的研究興趣為低維材料在電子器件與能源領域的應用,發表論文超過100篇, 包括Natur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等學術期刊。獲得過一些學術獎項,比如IEEE Distinguished Lecturer, 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arly Career Award, ICON 2DMAT Young Scientist Award 等。

課題組主頁:https://www.polyu.edu.hk/~ap/Y.Chai.html


陸洋,香港城市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及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納米製造實驗室(NML)主任。專注微納米力學,長期致力於對金屬和半導體材料在微納尺度下的力學行為及其尺度效應進行探索。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香港研究資助局、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等多項科研項目。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 Science Advances等學術刊物發表文章七十餘篇。曾獲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港澳)、2013/14香港研資局「傑出青年學者獎」、2019香港城市大學「傑出研究獎(青年學者)」、2018香港城市大學「校長獎」,並擔任Materials Today副主編、《中國科學: 技術科學》青年編委等。 主頁:http://www.cityu.edu.hk/mne/yanglu/

相關焦點

  • 單個過渡金屬位點用於水氧化:從單核分子催化到單原子催化
    本文從均相單核分子催化到異相單原子催化總結了單個過渡金屬位點應用於不同催化水氧化反應體系中的研究進展。,有機金屬配合物)和單原子催化劑(SACs),可最大限度地暴露金屬位點,來進行高效催化水氧化。內層配體球(含有吡咯或吡啶環的咔咯、卟啉和吡啶二酚等有機配體)直接與高價的TM離子結合,形成穩定的四配位的TM−N4單元。額外的含氧基團(如碳酸鹽、醋酸鹽)也會佔用部分配體的軸向位置, TM離子可以與N和O原子鍵合,形成TM-Nx-Oy活性單元。外層配位球中引入取代基(R)有助於降低大環分子的電子態密度,提高SMMCs的催化性能。
  • 模態組合探測揭示電催化表面無序化演變機理
    區別於傳統的熱催化,通過引入電化學勢來加速電極上的催化反應的電化學催化為此提供了新的途徑。在水基電解質中,氧氣析出反應(OER)是完成氫氣,氨及碳氫化合物等化學原料生成的關鍵給電子反應,其催化劑主要為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催化原理最初脫胎於金屬表面的氧氣析出機理 – 依靠過渡金屬的氧化還原對,反應物與中間產物在催化劑表面的脫附與吸附,而催化劑自身結構在整個催化過程中不發生任何變化。
  •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由氧化物中晶格氧參與的氧化還原循環廣泛存在於催化氧化反應中。其中,晶格氧的釋放速率是反應的速控步驟,因此,增強晶格氧的活性,從而加速氧化還原循環,是促進催化氧化反應的重要手段。該團隊利用高溫淬火的方法,在保證氧化物晶體穩定形成的同時,削弱了氧化物中金屬—氧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晶格氧處於過飽和的亞穩定狀態。
  • 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碳資源小分子與氫能利用創新特區研究組副研究員孫劍、俞佳楓團隊利用火焰噴射法(Flame Spray Pyrolysis,FSP)的高溫淬火過程,將金屬氧化物中的晶格氧鎖定在亞穩態
  • 中科院大化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碳資源小分子與氫能利用孫劍、俞佳楓副研究員團隊利用火焰噴射法
  • 多價態鈷氧化物薄膜體系B位陽離子遷移驅動的多態拓撲學相變
    研究表明,通過控制離子的有序遷移,可在過渡金屬氧化物ABOx中誘導產生拓撲學結構相變(topotactic phase transformation),從而實現材料在磁、光和電方面的物性調控。同時,離子遷移驅動的拓撲學相變過程的人工調製在化學傳感器、離子分離膜、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離子電池、氧化還原催化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 進展 | 多價態鈷氧化物薄膜體系B位陽離子遷移驅動的多態拓撲學相變
    研究表明,通過控制離子的有序遷移,可在過渡金屬氧化物ABOx中誘導產生拓撲學結構相變(topotactic phase transformation),從而實現材料在磁、光和電方面的物性調控。同時,離子遷移驅動的拓撲學相變過程的人工調製在化學傳感器、離子分離膜、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離子電池、氧化還原催化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 進展|多價態鈷氧化物薄膜體系B位陽離子遷移驅動的多態拓撲學相變
    研究表明,通過控制離子的有序遷移,可在過渡金屬氧化物ABOx中誘導產生拓撲學結構相變(topotactic phase transformation),從而實現材料在磁、光和電方面的物性調控。同時,離子遷移驅動的拓撲學相變過程的人工調製在化學傳感器、離子分離膜、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離子電池、氧化還原催化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 科學網—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俞佳楓)近日,大連化物所孫劍、俞佳楓團隊利用火焰噴射法(FSP)的高溫淬火過程,將金屬氧化物中的晶格氧鎖定在亞穩態
  • Nano Letters:「金屬邊緣驅動」超薄二維PdPtCu三金屬乙醇電氧化
    二維(2D)納米材料邊緣位置的原子具有驚人的催化性能,然而,關於2D金屬納米催化劑邊緣位點的調控仍然是一個難以克服的挑戰。有鑑於此,華僑大學謝水奮教授報導了通過一鍋法合成超薄的二維PdPtCu三金屬納米片和納米環。在保留組分均一性的前提下,其低配位邊緣位點的面積比例從11.74%逐步提高到23.11%,45.85%,為研究邊緣不飽和配位原子位點的乙醇氧化反應(EOR)催化活性提供了理想的模型催化劑體系。
  • 基於STM實現單原子催化過程中的活性位點可視化
    單原子催化是一類新興的催化劑,其中貴金屬原子可以以極高的效率進行參與催化反應。隨著相關的研究越來越多,在單原子催化能力方面的爭論也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有些研究顯示單原子是活性催化中心,但是另外一些研究則表明在相似的體系中納米顆粒才是活性種。此外,反應過程中的單原子是否依然呈現分散分布?它們在反應中的穩定性如何?它們的電荷態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是進一步理解單原子催化機制的關鍵所在。
  • 南師大李亞飛:雙金屬位點催化劑,電還原 CO₂ 趁「勢」起飛
    因此,開發具有高催化活性、高選擇性和高穩定性的廉價催化劑是 CO2 電化學還原領域亟需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相比於金屬催化劑,單原子催化劑有著獨特的電子和結構特徵,在能源儲存與轉換領域具有非常大的應用潛力。特別的是,在引入第二種金屬原子 (雙金屬位點催化劑)可以進一步提高單原子材料的催化性能。
  • 【Science】MoS2電催化制氫的活性邊緣位點的鑑定
    固態催化劑具有多種不同的催化位點,且難以識別和量化,而確定活躍的活性位點對於催化材料的開發和設計至關重要。美國史丹福大學Thomas F. Jaramillo教授工作團隊確定了納米顆粒MoS2的氫釋放反應(HER)2H++ 2e-→H2的活性位點。
  • 湖南大學王雙印教授Chem:親核試劑電催化氧化活性起源
    圖文解析▲圖1.在OER和NOR期間,β-Ni(OH)2的表面狀態和界面反應分析基於詳細的材料表徵,對於β-Ni(OH)2來說,發生OER反應時,電催化劑的形貌會崩塌,同時產生高價鎳和金屬氧鍵。而發生NOR反應時,電催化劑的形貌與化學態保持不變。研究人員進一步採用原位電化學阻抗譜追蹤OER和NOR。
  • 原子級分散Ni–Ru–P界面位點用於高效全pH電催化產氫
    ,該催化劑表現出優異的電催化析氫性能,尤其是在鹼性條件下性能更加出色。在此,開發高性能、價廉、穩定的HER電催化劑對氫能源經濟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過渡金屬磷化物(TMPs)已成為一種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非貴金屬電催化產氫催化劑。然而,TMPs材料的電催化活性和穩定性仍然不如鉑基催化劑,尤其是在鹼性介質中。此外,鹼性介質中還存在的額外水解離過程以及催化機理不明確等問題。因此,實現TMPs催化劑的合理設計與精準合成,對提高電催化性能和理解催化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敏感材料的構築及增強電分析行為研究中獲進展
    CeO2作為半導體材料,由於其具有比表面積大、價態豐富、催化活性高等特性,在汽車尾氣處理、光催化、燃料電池及CO催化氧化等領域有廣泛應用。由於CeO2材料導電性差及表面活性位點較少,限制了其電化學催化活性的進一步提高。研究表明,通過引入氧空位及負載活性較好的金屬可以有效提高CeO2的催化活性,在增強電分析行為方面的相關機理仍需進一步探究。
  • 易被忽視的半導體催化劑光誘導表面活化現象
    然而,由於半導體光催化劑在光輻照下產生的高能電子和空穴在光催化反應中起「反應劑」的作用,不僅參與外表面的表面催化反應,而且還涉及到可能的重整或自活化。在光生電荷到達外表面之前的光催化劑,使光催化機理難以捉摸。各種原位表徵技術已被廣泛用於電解中的原位表面活化以及光生電荷與半導體之間以及光電催化中的助催化劑之間的相互作用,表明界面區域存在豐富而複雜的轉化過程。
  • 謝勁課題組在基於錳催化的轉金屬化基元反應取得系列進展
    但由於其較低的催化活性,錳催化參與的許多金屬有機化學的基本科學問題仍屬於空白領域,涉及金屬有機化學基元反應性質等科學問題仍不明確,如Mn(I)參與的轉金屬化、氧化加成、遷移插入等。導致錳催化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是大多數低價態錳催化劑,特別是一價的Mn(CO)5Br催化劑穩定性較高,反應活性較低。為此,低價態錳催化仍面臨著反應類型偏少、催化效率偏低、配體效應不明確等諸多挑戰。
  •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RIKEN)Ryuhei Nakamura研究團隊合作,在酸性條件下非貴金屬電催化分解水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太陽能研究部長期致力於光催化、光電催化和電催化分解水技術:在電催化方面,相繼發展了鎳鐵氫氧化物(Angew. Chem. Int. Ed.,2014;J. Am. Chem. Soc.,2016)、多金屬雙功能催化劑FeCoNi(ACS Catal.,2018)、CoOx納米顆粒催化劑(Chem.
  • Rev.綜述:有機羧酸鹽類MOFs及其衍生物在電催化水氧化方面的應用
    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羧酸鹽基MOFs的結構特點和合成方法,然後將不同結構的羧酸鹽基MOF類材料在OER電催化中的表現作了對比和總結,並討論了結構變化對催化活性的影響。接著,總結了相應幾種羧酸鹽基MOF衍生物的OER表現。最後,對這一類材料的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