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Treg突變產生常規效應T細胞表型並具有抗腫瘤活性

2020-11-23 生物谷

20166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調節性T細胞(Treg)對於介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腫瘤微環境中積累的Treg細胞則會抑制抗腫瘤免疫反應。腫瘤組織中存在大量能夠識別自身抗原的Treg,其中包括識別腫瘤相關抗原(TAA)的Treg細胞。這意味著我們通過抑制腫瘤相關Treg的活性,能夠提高抗腫瘤免疫反應的效果。

Foxp3+ Treg細胞以及Ly49+ CD8+ Treg細胞中表達一類叫做Helios的轉錄因子,它對於維持免疫耐受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前的研究表明Treg穩定表達Helios能夠通過IL2受體信號通路促進Treg的存活與穩態平衡,進而起到調節免疫反應的作用。另外,一些研究表明Treg一旦失去穩態平衡,將會產生效應T細胞的表型,並表達促炎性細胞因子。

目前在抗腫瘤的免疫治療方面,主要通過直接阻斷Treg細胞的活性,將其轉變為效應T細胞,但Treg細胞的減少會引發自體免疫的負效應。如何能夠在將Treg細胞轉變為Teff細胞的同時,不影響Treg細胞本身的數量是腫瘤免疫治療的新的研究方向。對此,來自哈佛醫學院的Hye-Jung Kim針對HeliosTreg中的缺失引發的效應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PNAS》雜誌上。

首先,作者對小鼠不同部位(脾臟,淋巴結以及腫瘤組織)的Treg細胞進行了表型分析。結果顯示,腫瘤組織中的Treg表達Helios的水平明顯高於淋巴結與脾臟。通過進一步的轉錄組水平的分析,結果顯示這部分高表達Helios的細胞具有更強的免疫抑制活性。

之後,作者向Treg細胞特異性Helios敲除小鼠以及對照組小鼠分別接種黑色素瘤,之後觀察它們的抗腫瘤免疫反應。結果顯示,Helios缺失後的Treg表現出更強的抗腫瘤免疫反應活性。

接下來,作者分別將野生型Treg和Helios缺失突變型TregCD4細胞混合注射入Rag2-/-小鼠體內,隨後接種腫瘤觀察腫瘤的生長速率。結果顯示,野生型實驗組中腫瘤的生長速度較快,而Helios突變組中的腫瘤生長速率則相對較慢。這說明Helios的缺失導致Treg失去了抗腫瘤免疫耐受的活性。進一步,作者發現這部分缺失了HeliosTreg表現出了效應T細胞的表型,具體體現在FoxP3的表達量下調,而IFN-gamma的表達量上升。

最後,作者篩選到了一種特異性激活GITRGlucocorticoid-Induced TNF Receptor)的抗體,該抗體能夠介導Helios的下調。試驗結果顯示,經過該抗體處理的Treg細胞表現出更強的抗腫瘤免疫活性。這為該研究的臨床應用打下了基礎。(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 10.1073/pnas.1604765113

PMC:

PMID

Instability of Helios-deficient Tregs is associated with conversion to a T-effector phenotype and enhanced antitumor immunity

Hidetoshi Nakagawa, Jessica M. Sido, Edwin E. Reyes, Valerie Kiers, Harvey Cantor, and Hye-Jung Kim

 

Expression of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Helios by Tregs ensures stable expression of a suppressive and anergic phenotype in the face of intense inflammatory responses, whereas Helios-deficient Tregs display diminished lineage stability, reduced FoxP3 expression, and 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Here we report that selective Helios deficiency within CD4 Tregs leads to enhanced antitumor immunity through induction of an unstable phenotype and conversion of intratumoral Tregs into T effector cells with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Induction of an unstable Treg phen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by tumor-infiltrating but not systemic Tregs and significantly delayed tumor growth. Ab-dependent engagement of Treg surface receptors that result in Helios down-regulation also promotes conversion of intratumoral but not systemic Tregs into T effector cells and leads to enhanced antitumor immunity.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elective instability and conversion of intratumoral CD4 Tregs through genetic or Ab-based targeting of Helios may represent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immunotherapy.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重新編程T細胞為超免疫細胞,具有強大的抗腫瘤活性
    在腫瘤微環境(TME)中,持續的有絲分裂刺激誘導效應細胞過度分裂,產生一種耗竭的表型,顯示出效應器功能的減弱,同時也影響免疫記憶的生成。抑制MEK(MEKi)增強了檢查點抑制劑免疫治療的抗腫瘤效果,以及過繼T細胞轉移治療(ACT)。然而,MEKi對T細胞功能、分化和記憶生成的影響尚不清楚。
  • Immunity:Treg細胞活性調控新靶點——Brd9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篩選得到一個能夠對患有炎症性腸病和癌症的小鼠內Treg活性進行調節的基因-Brd9。研究人員表示,通過利用Brd9對Treg細胞的活性控制,具有將其轉化為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一種潛在的治療手段。
  • Immuity:整合素分子介導Treg細胞在炎症反應中的活性
    2015年5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調節性T細胞(Treg)是一類特異性表達FoxP3,具有特殊功能的CD4+T細胞亞群,它對於抑制有害的T細胞反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在T細胞穩態調節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在炎症反應過程中為何作用受限的具體原因至今不清楚
  • 研究發現具有抗腫瘤活性口服非核苷酸STING激動劑
    研究發現具有抗腫瘤活性口服非核苷酸STING激動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8:52:37 美國默克公司George H.
  • 中國科學家發現提高T細胞抗腫瘤免疫功能新方法
    科學網3月17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許琛琦研究組和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伯良研究組在一項合作研究中發現「代謝檢查點」可以調控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
  • PNAS:揭示記憶T細胞產生之謎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密蘇裡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在記憶T細胞中運行的一種分子機制,經操縱後,這種機制可能在體內產生和維持更多的記憶T細胞。這一發現可能能夠改進疫苗接種和癌症免疫療法。在之前的一項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Science, 23 Jan 2009, doi:10.1126/science.1163612)中,Teixeiro和她的同事們研究了兩組小鼠:一組小鼠具有正常的T細胞,而在另一組小鼠中,它們的T細胞上的病原菌識別受體發生突變,從而破壞NKfB信號。
  • 科學家報導情感障礙躁狂情緒的產生機理
    在本研究中,課題組通過進一步研究,闡明了Syt7缺陷在大腦興奮性突觸中通過削弱GluN2B-NMDAR的活性產生躁狂樣行為異常的詳細機理,在躁鬱症機理研究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進一步,氯胺酮類藥物作為一類毒品,對普通人具有強烈的情緒亢奮作用,但是對雙相抑鬱卻療效溫和,幾乎不會產生矯枉過正的副作用。課題組據此推測,氯胺酮的靶點在躁鬱症病人體內存在較大程度的缺陷或失活,其直接後果是產生抗抑鬱效應,推動躁狂的發生;在由抑鬱體系主導的抑鬱期,病人服用氯胺酮只能阻斷殘留靶點的活性,產生有限的抗抑鬱反應,從而起到較好中和雙相抑鬱的作用。
  • 老朋友的新篇章:二甲雙胍再戰抗腫瘤免疫
    有趣的是,一些針對T2D患者的病例對照研究顯示各種癌症類型的發病率降低,這提示二甲雙胍可能擁有降糖之外的抗腫瘤作用。事實上,相當多的研究報告了二甲雙胍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對不同類型的癌症具有抗增殖作用。最近在免疫腫瘤學領域的研究報告了二甲雙胍與免疫相關的全身效應。
  • 通過改造光敏劑受體優化活性氧生成促進巨噬細胞向M1表型重編程
    通過改造光敏劑受體優化活性氧生成促進巨噬細胞向M1表型重編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44:19 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李凱研究小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他們發現可以通過改造光敏劑受體影響活性氧
  • PNAS:記憶T細胞產生之謎初步揭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密蘇裡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在記憶T細胞中運行的一種分子機制,經操縱後,這種機制可能在體內產生和維持更多的記憶T細胞。這一發現有望能夠改進疫苗接種和癌症免疫療法。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 肥大細胞增生、表型分化與凋亡研究報告
    1993年longley等觀察到可溶性SCF在肥大細胞增生症患者皮膚中含量增高,但其mRNA卻無異常改變,推測這種可溶性SCF增高是由於蛋白水解酶分解膜型SCF活性增強所致。該項實驗說明SCF可促進肥大細胞增生,從而第一次使人們認識到肥大細胞增生可能是一種反應性的增生,而並不一定向腫瘤或新生物方向發展。另外一些肥大細胞增生症具有與上述不同但相關的病理發生機制。
  • PNAS|揭示NADP-蘋果酸脫氫酶的氧化還原開關對維持植物在波動光和黑暗下最佳生長的具有重要作用
    許多光合酶具有保守的半胱氨酸對,它們充當氧化還原開關。這些酶通常在光合作用條件下被半胱氨酸還原激活,在黑暗中被氧化失活。這種還原激活系統是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它是由一種無處不在的氧化還原反應蛋白硫氧還蛋白(TRX)介導的。相反,葉綠體的氧化過程最近被認為是由Trx和Trx樣蛋白介導的。它們從氧化還原調節的蛋白質中接收還原的等價物,並通過2-半胱氨酸過氧化還蛋白將電子轉移到H2O2。
  • PNAS:姚駿/許琪等報導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產生的機理研究
    進一步,ketamine類藥物作為一類毒品,對普通人具有強烈的情緒亢奮作用,但是對雙相抑鬱卻療效溫和,幾乎不會產生矯枉過正的副作用。課題組據此推測,ketamine的靶點在BD病人體內存在較大程度的缺陷或失活,其直接後果是產生抗抑鬱效應,推動躁狂的發生;在由抑鬱體系主導的抑鬱期,病人服用ketamine只能阻斷殘留靶點的活性,產生有限的抗抑鬱反應,從而起到較好中和雙相抑鬱的作用。
  • 速遞丨靶向YAP介導的T細胞抑制或將改善BRAF突變型黑色素瘤患者預後
    新證據表明,YAP活化是黑素瘤BRAF抑制劑(BRAFi)的重要耐藥機制,YAP參與抑制抗腫瘤免疫應答。然而,YAP活性對CTL免疫應答的潛在直接影響仍是一個未知領域。近年來,通過單抗阻斷免疫檢查點受體PD-1的治療方式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表現出了顯著的臨床反應。
  • 三篇Cell | 訓練免疫與抗腫瘤免疫反應和病原體感染
    儘管,腫瘤及其微環境通常將髓系細胞的表型改變為促進腫瘤生長的表型。但先天免疫細胞也確實具有發揮抗腫瘤活性的潛力。因此,將先天免疫細胞的促腫瘤表型逆轉為抗腫瘤表型的免疫療法,代表了一種有力的新型抗腫瘤方法,可以與目前針對適應性免疫的免疫療法協同作用,發揮更強勁的抗腫瘤免疫作用。
  • PNAS:隱藏於HER2陰性乳腺癌中的HER2突變
    據近期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的文章稱,並非所有的HER2基因都會造成癌細胞的增殖與擴散,因此這種突變也不能用來預測HER2靶向藥物是否能夠產生緩解。大約5%的乳腺癌患者攜帶HER2錯義突變,錯義突變一般發生於無HER2基因擴增的情況下。
  • 第五節 基因突變
    生殖細胞的突變率比體細胞高,主要因為生殖細胞在減數分裂時對外界環境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如果顯性突變基因在生殖細胞中發生,它們的效應可能通過受精卵而直接遺傳後代並立即在子代中表現出來;如果突變基因是隱性的,則其效應就可能被其等位基因所遮蓋。如果突變發生在某一配子中,那麼,在子代中只有某一個有可能承繼這個突變基因。
  • 為何一個小小的點突變就能對T細胞的特性產生非常大的...
    當T細胞檢測到外來或發生改變的組織時就會誘發免疫反應,比如被感染或腫瘤組織,這通常是通過其細胞表面上的受體來完成的,這些T細胞受體隨後會向細胞內部發送信號,啟動免疫反應;第一步,其會激活特殊的轉錄因子家族,即激活T細胞的核因子NFAT,隨後NFATs會集合細胞核中的DNA並誘發諸如白介素-2等細胞因子的產生。
  • Eomes是自特異性記憶表型CD8+T細胞的前體細胞標誌
    Eomes是自特異性記憶表型CD8+T細胞的前體細胞標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9 23:12:46 美國芝加哥大學Peter A.
  • 研究揭示一種調節miRNA活性新機制
    在這篇文章中,戚益軍實驗室建立了一個正向遺傳體系,用於篩選調控miRNA活性的基因。他們首先獲得一個高效表達人工miRNA的擬南芥轉基因系,該轉基因系具有葉片表皮毛成簇的表型。利用表皮毛成簇這一顯而易見的表型作為遺傳標記,他們篩選得到了幾十個miRNA活性減弱的突變體(compromised miRNA activity,cma 突變體)和miRNA活性加強的突變體(enhanced miRNA activity,ema 突變體)。在該論文中,他們主要分析了一個ema突變體,ema1. EMA1 編碼一個Importin ß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