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90後男神博士:3年看1800篇論文,研發成果超越谷歌,還入選福布斯精英榜

2020-08-26 西安交通大學研招辦

在號稱平均年齡僅24歲的曠視研究院,28歲的他已經開始領導團隊,為來自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員工討論和規劃研究方向,決定著公司下一個突破性的基礎技術;在高智商選手雲集的AI領域,自詡靠&34;成功的他,研發出多個重量級算法模型,已然成為AI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他就是曠視科技研究院基礎模型組負責人、西安交通大學2017屆校友張祥雨

始於西交大的科研之路

1990年6月出生的張祥雨,是一名&34;的西交大人,從本科到博士都在西安交通大學就讀。他於2008年考入西交大,2009年申請轉專業進入軟體工程專業學習,2012年獲得推薦免試資格在西交大進行碩博連讀。在大三那年(2011年),張祥雨拿下了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MCM)特等獎提名獎,當時創下西安交通大學參加該項競賽以來歷史最好成績。憑藉這次獲獎經歷,張祥雨獲得了後來到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的資格。


獲得實習資格的有三人,但最終只有一個人能留下。當時還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首席研究員的孫劍博士給這三人出了一道題:用一個月的時間,將人臉檢測的速度提升十倍。這個任務現在來看比較容易實現,但當時還沒有引入深度學習,張祥雨就靠著對模型調參,用了三天左右的時間完成任務,孫劍看過之後當場決定留下張祥雨


張祥雨之前並沒有做科研的經驗,這次實習考驗讓他初嘗到做科研的成就感。他也意識到走學術路線,需要到產業界去鍛鍊。到了微軟之後,張祥雨加入了視覺計算組,這個小組裡的每一位成員名字放在當下來看都是業界大牛:小組負責人孫劍,組員包括何愷明、危夷晨、代季峰、袁路、曹旭東、任少卿等。2013年,張祥雨面臨一個重要選擇——博士課題。當時受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的一些影響,張祥雨傾向於做人臉識別這個領域。但是導師孫劍果斷讓他去做深度學習,&34;。於是,張祥雨就成了孫劍組裡第一個做深度學習的博士生


張祥雨做的第一個深度學習相關的工作,就是復現深度學習經典論文AlexNet。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論文進行了復現,包括寫完底層全部代碼。復現 AlexNet 的經歷算是深度學習的入門,當時深度學習的框架非常少,於是張祥雨乾脆自己寫了一個。2013年底 Caffe 問世,為了對 Caffe 的模型做兼容,張祥雨就把接口也改成Caffe一樣,還起了個名字叫 Caffe Pro。它關鍵的一個亮點是支持圖優化,支持多卡,這為後來 ResNet 的誕生打下了基礎。

漸入佳境的科研生涯

在完成Caffe Pro後,孫劍就把何愷明、任少卿、張祥雨拉到一起做深度學習,在組隊之前,何愷明做了圖像重建和哈希計算,任少卿做人臉。經過一年的磨合,&34;組合在孫劍的帶領下小有所成,ECCV、TPAMI 等國際視覺會議的論文中開始出現這三個二十多歲中國人的名字


這幾位年輕人真正爆發是在2015年。當時包括谷歌、百度在內的大廠都在參加 ImageNet 大規模視覺識別挑戰賽,當時人類識別圖像正確分類的誤差率為5.1%,誰能打破5.1%,就代表在這一領域機器超越了人類。而2014年最好的成績是6.67%,由谷歌創造,但依舊沒能實現5.1% 。&34;組合決心跟大廠們硬剛一下。事實證明,想要突破大廠們都還沒打破的記錄並非易事。


在刻苦鑽研後,張祥雨推導出一組公式,後來在微軟內部命名為&34;。接著,&34;組合又引入一種新的修正線性單元(ReLU),將其稱為參數化修正線性單元(PReLU),並且通過對修正線性單元的非線性特徵進行直接建模,推導出一種符合理論的初始化方法,並直接從頭開始訓練網絡,將其應用於深度模型的收斂過程。


他們將這種方法應用到比賽之後,識別錯誤率已降低至4. 94%,超越了人類。不過,張祥雨認為,打破記錄確實可以長點臉,但是並不足以證明AI直接超過了人類。隨後,他們研發了ResNet,在當年取得了5項挑戰賽第一。&34;組合在導師孫劍的指導下獲2016年CVPR最佳論文獎,單篇引用超20000,ResNet 也成為計算機視覺領域最流行的框架之一

成長為公司的主力研發成員

2016年7月,孫劍加盟曠視,擔任首席科學家,張祥雨也在博士畢業後追隨導師,開啟了在曠視工作的歷程。而剛剛來到曠視,張祥雨便遇到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產品落地較為困難,特別是在手機領域,實在沒有一個靠譜的網絡可以去依賴。


張祥雨和同事周昕宇開始一起,在前期的工作基礎上提出了一個高性能模型Shuffle。二人以共同一作的身份中標了 CVPR,並且不論是從實驗結果還是對業界的影響上,ShuffleNet 都是成為移動端網絡模型的傑出代表之一。2017年,蘋果推出帶有 3D 人臉解鎖功能的 iPhoneX ,安卓手機廠商隨後跟進,ShuffleNet 憑藉輕量級低功耗和高性能,成功拿下 OPPO、小米等手機大廠的訂單,讓各種配置不一的手機都能實現毫秒級人臉解鎖。


在科研之路上,張祥雨的導師孫劍博士的建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年張祥雨還是博士生時,孫劍建議他做深度學習;2017年,孫劍建議他做高性能網絡,2018年,孫劍建議做 AutoML。AutoML 領域的研究,之前一直是被國外如谷歌、微軟等大企業&34;的狀態。經過一年多的研究,2019年4月,張祥雨作為共同一作發表了曠視的第一篇AutoML技術論文。實驗結果表明,在精度、內存消耗、訓練時間、模型搜索的有效性及靈活性方面最優,超過了谷歌、Facebook 等公司的成績。可以說,張祥雨的工作直接影響著公司未來業務。


在曠視研究院的工區,張祥雨的工位很難不被注意到,在他桌子上高壘著兩摞紙,全都是他最近在看的論文。他說:&34;粗略算一下,張祥雨平均每天看兩篇論文。而這只是他每天做實驗、管理團隊之餘,停歇片刻去做的事情。

張祥雨工位上厚厚的論文

2019年11月,張祥雨入選&34;;今年4月,他又入選&34;。作為西安交通大學的優秀學子,張祥雨也為後輩們提出了兩個建議:腳踏實地以夯實基礎,開拓視野以保持前瞻。他認為這兩點是AI領域從業者的必要素質,而他一直身體力行。對於他而言,徵途仍在繼續!


歡迎選擇西安交通大學深造,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34;頭條號


部分素材來源:西安交通大學軟體學院官網、曠視研究院官微

相關焦點

  • 電子科技大學2人登上2020福布斯中國精英榜!
    2020年11月9日,福布斯中國推出了最新的30歲以下精英榜(30 under 30),並選出了300位30歲以下活躍在中國各個領域的優秀青年。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童鑫研究員和2016級孫強強博士入選"科學和醫療健康"30歲以下精英榜。
  • 福布斯中國2020年度U30精英榜,疊境數字張迎梁博士入選
    近日,福布斯中國官方公布了2019年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30 Under 30),疊境數字研發副總裁張迎梁博士有幸入選榜單。
  • 我校學生榮登2019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
    西工大新聞網10月18日電(馮慧英)10月17日,福布斯中國發布2019年度30歲以下精英榜(30 Under 30),我校2018級博士研究生劉闖,2015屆本科生葉雨桐憑藉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大膽嘗試和變革創新入選榜單
  • 西南交通大學青年教師入選2020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
    11月9日,福布斯中國推出了最新的30歲以下精英榜(30 Under 30),選出了300位30歲以下活躍在中國的創業和行業創新者,包括文娛體育、時尚藝術、社會企業、教育、科技、工業製造等領域。在科學與醫療健康領域,全國僅有30人上榜,西南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孫強強老師榮登榜單,被福布斯譽為「未來的新星」之一。福布斯一貫以前瞻性的目光,尋找那些年齡在30歲以下,在業內嶄露頭角,或者是展現出成為未來行業及社會翹楚的潛力年輕人。這些青年精英包括創業家、傑出的經理人和演藝、體育、科技及文化界人士。今年的入圍條件是1990年1月1日以後出生。
  • 超150篇論文,55項發明專利!這8位「男神」全是博士,都來自西安交大
    他已同導師在公共管理主要核心刊物合作發文20篇,其中,學科權威期刊7篇,6篇論文為期刊封面文章。作為唯一入選的社科類博士生標兵,吳佳在碩博連讀期間,4次獲得國家獎學金,曾擔任學院研究生會主席、團工委副書記、辯論隊隊長等職務,現為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理論宣講團成員。
  • 看到 90 後成為教授的新聞,我突然覺得自己正在被同齡人拋棄...
    博士期間先後在 Nature Nano., Nano Lett., Adv. Funct. Mater. 等國際知名期刊總計發表 SCI 論文 17 篇 (總計影響因子 147),其中第一作者論文 8 篇 (總計影響因子 90)。
  • 中國90後CNS一作大盤點,博士三年6篇Science比曹原還開掛!
    下面且看國內90後CNS作者大盤點 ▽▽▽首先,當然先介紹最近火的:96後中國博士生!2018年3月5日,《自然》上連發兩篇論文,以背靠背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Jarillo-Herrero教授課題組墨烯超導重大發現。兩篇文章第一作者都來自MIT物理系的21歲博士生曹原,大神除了物理,還喜歡計算機和天文,學神的人生簡直跟開了掛一樣。
  • 有80後211大學副校長,有90後...
    顏寧老師的學習經歷和學術成果常常被媒體所廣泛報導,簡直用「開掛」都難以形容,絕對是實力超強的一線科學巨星。而顏寧老師的學生如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殷平、西湖大學90後博後鄢仁鴻等都已經獨立發表了Nature論文,他們也都迅速成長為國內的科研明星,顏寧老師如今也才不過42歲,已經可謂是桃李滿天下了。
  • 90後美女博士萬蕊雪,曾3年發5篇SCI論文,堅持在國內科研
    她是一個90後女孩,也是一位科學家。在2018年,她曾經獲得由《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是當年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優勝者。,可是畢業後,3年內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5篇文章,瞬間進入到了公眾視野之中。
  • 90後美女博士萬蕊雪,曾3年發5篇SCI論文,堅持在國內科研
    她是一個90後女孩,也是一位科學家。在2018年,她曾經獲得由《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是當年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優勝者。 她就是萬蕊雪。
  • 3年16篇SCI,碩士生破格拿博士學位,他的兩位前輩比他還牛
    接受採訪的時候,孫光宇說:飲水思源,我在瑞士讀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報效祖國。看,這活脫脫就是一位受校友錢學森精神感召的未來學術大牛啊。3年16篇SCI很牛嗎?碩士期間拿博士學位很牛嗎?西安交通大學孫光宇的經歷像極了兩位前輩,他到底牛在哪裡?一位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你說牛不牛?平均一個半月一篇SCI,你說牛不牛?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3個榮譽畢業生發表的文章分別為:榮譽畢業生A:SCI論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響因子大於120分。榮譽畢業生B:SCI論文30多篇。榮譽畢業生C:發表SCI論文31篇,影響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並列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0篇。
  • 博士寫不出好論文?上海交大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來分享經驗了!
    為激勵博士研究生專注於高水平、創新性科學研究,鼓勵導師對博士研究生的悉心指導和精心培養,建立崇尚學術、勇於創新的氛圍和導向,進一步提高我校博士學位論文質量,上海交通大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特制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辦法。優博論文評選活動每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出博士學位授予數3%左右的論文入選校優博和提名論文,其中校優博論文不超過15篇。
  • 電子科大博士用鑽石做實驗,成果發在了Nature Physics!
    合作者還包括南京工業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在Nature Physics上發表研究成果,代表著我校在物理學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本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四川省科技廳等項目的支持。
  • 他讀研3年發16篇SCI!西安交大直接發他博士證?
    他還曾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的Igor Kaganovich博士, Alex Khrabrov博士合作進行強電子發射對射頻等離子體作用的數值模擬與理論分析,並撰寫論文。孫光宇還為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 High Voltage 期刊擔任過審稿人,共審稿3次。在西安交大期間,孫光宇先後獲得「優秀研究生標兵」、國家獎學金2次、高電壓技術專業「嚴璋」獎學金和「遠東」獎學金、電氣學院年度人物等獎項。
  • AI領域僅5人入選!西安交大沈超教授入選重磅榜單!
    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20年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出爐。其中,AI領域相關人物共5人入選,西安交大沈超教授入選。西安交大沈超教授獲獎理由:沈超教授致力於智能系統的行為感知和可信計算,實現在對抗環境下智能系統的安全可靠和可信計算。
  • 西安交大雍佳樂博士學位論文獲得
    4月3日,第6期全國電子信息青年科學家論壇在北京召開。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陳烽教授指導的雍佳樂博士學位論文《飛秒雷射仿生調控材料表面浸潤性》獲得「2018年度中國電子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此次為西安交通大學首次獲得中國電子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
  • 電子科大美女博士用鑽石做實驗,成果發在了Nature Physics!
    合作者還包括南京工業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在Nature Physics上發表研究成果,代表著我校在物理學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本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四川省科技廳等項目的支持。
  • 上海交大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韓達研究員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自1999年起每年在全球範圍內評選35歲以下的科技創新領軍人物,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CRISPR技術創始人、麻省理工學院張鋒教授等人都曾入選榜單。畢業後,以製程研發工程師身份就職於美國Intel公司,於2018年全職回國加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組建課題組。
  • 北大30歲女博導獲2019 IEEE青年成就獎,全球僅3人
    今年全球共3人獲獎,黃芊芊是亞洲地區的唯一獲獎者,也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第二位來自中國科研單位的獲獎者。 如此傲人的「戰績」,引得網友們紛紛感嘆:「太優秀了,我仿佛是來地球湊數的」、「學問好,顏值高,頭髮還多,簡直神仙」、「獻上我的膝蓋」。 黃芊芊出生於1989年,2006年從江西上饒一中考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2015年,她獲得北京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