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工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載體湖北迪潔膜科技公司,在鄂州市昌達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召開公司股權轉讓重組籤約儀式。昌達公司董事長孟憲群、昌達公司領導班子,武漢工程大學紀委書記徐慢、化院科技總經理葉健、碳化矽陶瓷膜研發團隊全體成員參加會議。
馮鏡宇、熊偉強團隊本次合計出資1292萬元購買昌達公司在迪潔公司的34%股份。經本次股權轉讓重組後,該公司股本結構為:註冊資本為3800萬元,技術團隊佔股50.4%、馮鏡宇23.9%、熊偉強10.1%、鄂州市昌達資產經營有限公司10%、武漢化院科技有限公司5.6%。
專利成果如果僅停留在實驗室"睡大覺",不能實現量產乃至產業化,這項成果的研發就沒有意義。武漢工程大學一直以來十分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武漢工程大學9成以上的科研成果都實現了轉化,極大地激發了一線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熱情。碳化矽陶瓷膜技術成果就是其中一個成功的案例。
科研階段
碳化矽陶瓷膜是無機膜的一種,系由碳化矽粉經高溫燒制而成,可分離出液體、空氣中的顆粒物。原料液或含塵空氣在壓力作用下,在膜管內高速流動,純淨的空氣或液體從膜中流出,而顆粒物被膜截留,從而達到分離、純化、濃縮效果。用碳化矽材料製備的碳化矽陶瓷膜具有強度高、熱震穩定性好、通量大、運行成本低、使用壽命長等綜合優勢,是面向未來的新一代陶瓷膜材料。在廢水處理與回用、空氣淨化、酒液及飲料過濾等方面,具有獨特、高效的功能。但是,碳化矽陶瓷膜的製備工藝複雜、技術難度大,且燒成機理有別於一般的氧化物陶瓷,僅有美國、丹麥、法國等國家的公司能夠生產,國內所用碳化矽質膜材全部依賴進口,且價格高昂。這一形勢深深觸動了研發團隊的心。"人家做成了產品,我們為什麼要讓技術躺在實驗室睡大覺?如果我們轉化成功並實現產業化,那就有望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碳化矽陶瓷膜團隊帶隊人徐慢說。
經過武漢工程大學研發團隊的不懈努力,最終取得成果。與其他主流陶瓷膜產品以及有機膜產品相比,武漢工程大學等開發的碳化矽膜可在強酸強鹼(pH值0~14)、高溫(800℃)等傳統膜分離材料無法勝任的苛刻環境下長久使用,產品的通量、開孔率(45%)、強度等關鍵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成果轉化階段
2016年,武漢工程大學碳化矽陶瓷膜研究成果在湖北省百大科技成果中脫穎而出,被鄂州市昌達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選中。2017年2月,以團隊研發的8項碳化矽陶瓷膜技術及專利,作價2128萬元技術入股,與昌達資產組建了湖北迪潔膜科技有限公司。武漢工程大學將專利評估所得收益2128萬元的90%獎勵給研發團隊,另10%由學校武漢化院科技有限公司代持。團隊(主要為9名科研人員)憑專利作價收益,擁有公司50.4%的股份。一項技術賣出2000餘萬元,這讓徐慢及他的團隊真正感受到了科技的巨大價值,極大鼓勵了科研人員的研發積極性。
2019年1月21日,湖北技術交易所在武漢組織專家對武漢工程大學和湖北迪潔膜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完成的"高性能碳化矽陶瓷膜製備成套技術與產業化"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與會專家認為"高性能碳化矽陶瓷膜製備成套技術與產業化"項目克服了兩大技術壁壘,研製出超濾/微濾系列非對稱多通道碳化矽陶瓷膜,並廣泛應用於化工、石油和食品等行業強酸、強鹼和油水等苛刻環境的膜分離裝備,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科技成果成熟度9級(最高等級),科技成果創新度4級(最高級別),技術先進度6級(最高7級),該項目整體技術和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碳化矽陶瓷膜團隊帶隊人徐慢說:"我們已經和迪潔公司合作建設了國內首條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2萬平方米/年陶瓷膜產品生產線,在2017年5月實現量產,同年10月達產。二期項目生產規模將達4萬平方米/年,屆時迪潔公司也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化矽陶瓷膜研發和生產基地。"
素材來源:武漢工程大學官網、中央電視臺經濟信息聯播官網、中國膜工業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