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富凱IPO財經解讀公司第341期,本期關注成都立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立航科技」)。
ID:ipofinance
作者 | 宋旭光
編輯 | 李浩楠
校對 | 孫 恆
成都立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設計、製造飛機地面保障設備、飛機裝配工裝、飛機零件加工、飛機部件裝配、專用測試與試驗設備等。公司依靠自身技術研發優勢,多次參與了國家863計劃、火炬計劃等重大項目。立航科技作為軍工航空工業的配套廠商,在「軍民融合」的政策背景下,軍工行業逐漸對民營企業放開,軍工航空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
據了解,立航科技成立於2003年,由劉隨陽、嶽永明、王東明出資設立,截至招股說明書籤署,劉隨陽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方式控制立航科技88.64%的股權,為其控股股東及實控人。截至招股說明書籤署日,立航科技共有多個全資子公司,富凱IPO財經關注到昱華航空、這公司都是立航科技近期向實控人收購的。
2016年5月,立航科技以0元收購了昱華航空100%的股權(劉隨陽持有70%的股權)。資料顯示,昱華航空成立於2015年11月,截至2016年5月1日,昱華航空的淨資產為-0.89萬元。為何立航科技要收購一家剛成立不久的「破產公司」?
富凱IPO財經發現昱華航空被收購時僅成立半年,為何當時立航科技不出資設立昱華航空而是由劉隨陽出資設立?需要指出的是,2019年昱華航空的淨利潤為739.39萬元,佔當期立航科技淨利潤的10.85%。換言之,劉隨陽似乎給予立航科技注入了一個不錯的資產。然而,昱華航空給公司做出了業績貢獻,但恆升力訊卻拖了公司的「後腿」。
立航科技於2019年6月19日首次披露招股書,2020年4月7日更新招股書,富凱IPO財經發現兩份招股書存在重要數據不一致情況。兩次招股書主要系2018年和2017年的營業總成本不同,相比於2019年招股書,2020年更新版招股書中,2018年和2017年營業總成本分別減少了258.97萬元和445.74萬元,但是,營業收入沒變,營業總成本發生了變化,立航科技的營業利潤和淨利潤卻依舊保持不變。
一般來說,數據發生變化,發行人都應該在招股書中說明原因,是會計政策變更還是會計差錯調整。但是對於經營業績這樣如此重要的數據,立航科技未作出任何解釋。根據招股書,立航科技在2019年多出1247.55萬元的信用減值損失,主要系應收帳款壞帳損失,而2017和2018年均不存在這種情況。這筆損怎麼產生?
富凱IPO財經財經查看招股書發現立航科技2017年,2018年,2019年前五大供應商存「疑似」空殼公司和「疑似」利益關係不當行為。「成都聖美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聖美特」),「成都佳利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利泰」)作為立航科技2019年第一大供應商採購金額823.37萬元,佔比10.64%,2018年作為第二大供應商採購金額815.97萬元,佔比10.21%,「成都聖美特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作為第二大供應商採購金額641.97萬元,佔比13.21%。富凱IPO財經通過企查查查詢,聖美特成立於2011年5月5日法人吳枑薴,年報顯示聖美特2013-2019年社保繳納人數「0」人。一個空殼公司怎麼生產「外協定製件-結構件」?
製圖:富凱IPO財經 來源:企查查
然而讓富凱IPO財經感到詭異的是,聖美特和佳利泰兩個公司法人和股東均是「吳枑薴,吳洪林」兩個公司註冊電話為同一手機號碼。2017年聖美特作為「空殼」公司入選立航科技第二大供應商,2018年和2019年美特和佳利泰分別成為第二大和第一大供應商,吳氏兄弟到底怎麼做到的?
對此,富凱IPO財經致電聖美特和佳利泰進行了暗訪,當富凱IPO財經問到「外協定製件」有多少在市場應用,吳總回答也沒有多少,並強調「我們是小公司」;當富凱IPO財經問到「你們2019年繳納社保人數0人這個怎麼回事?」對方立刻警覺起來,表示想加富凱IPO財經微信後續了解情況,不予以回復。
那麼吳總是怎樣以一家「空殼公司」拿到立航科技大單,一度三年成為第一、第二大供應商的?是一這家公司的經營體量,是否能夠對應年近千萬元的購銷交易?立航科技與該供應商的交易是否存在真實的採購背景?是否虛構交易、採購資金空轉?
製圖:富凱IPO財經 來源:立航科技招股書
同樣問題還存在於「成都聯耘機械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耘機械」),聯耘機械成立於2016年12月7月,2017年立航科技採購金額146.09萬元,佔比3.01%,讓富凱IPO財經不惑的是剛成立不到一個月便成為立航科技2017年第五大供應商,同樣,2016年-2019年聯耘機械社保繳納人數「0」人,聯耘機械簡直是立航科技而「生」。
製圖:富凱IPO財經 來源:立航科技招股書
製圖:富凱IPO財經 來源:企查查
免責聲明:[富凱ipo財經]原創文章,轉載必究。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內容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