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發文僅16篇!西安交大頂刊綜述:約束增強陶瓷力學及防彈性能

2020-10-23 材料material


陶瓷材料具有的獨特力、電和熱性能,使其在工程結構與電子裝備中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價值。其中,具有低密度、高壓縮強度、高硬度的陶瓷材料應用於防彈領域已有50餘年的歷史,並且逐漸成為高性能裝甲系統中的關鍵材料。但與傳統的金屬材料不同,陶瓷的壓縮強度遠高於拉伸強度,且通常展現出脆性的斷裂方式。更為重要的是,防彈陶瓷的力學性能與防彈性能會展現出極強的約束相關性。


近日《International MaterialsReviews》刊發綜述文章《Confinement effects oncompressive and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ceramics: a review》,對防彈陶瓷材料中的約束效應進行了評述。文章第一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張瑞博士,通訊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韓賓副教授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盧天健教授。《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作為國際材料頂級綜述期刊,受到行業人員的廣泛關注,年文章數只有16篇,只面向行業領域的知名專家邀稿。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80/09506608.2020.1830665


文章系統地探討了各種約束形式對陶瓷的力學和彈道性能的影響,以及潛在的機理。首先介紹了由缺陷引起的陶瓷脆性破壞,討論了陶瓷強度與約束壓力的關係:隨著約束壓力的增大,裂紋的形核和擴展受到抑制,從而在壓縮載荷下提高陶瓷強度,如果約束足夠高以防止過早的脆性破壞,則可能發生延性變形。還介紹了施加約束壓力的動靜態實驗技術,如液壓容器、平板撞擊、改進的霍普金森杆技術等。此外,總結了基於翼裂紋擴展的微機理模型,可很好地表徵陶瓷壓縮強度與約束應力間的關係並揭示微觀作用機理。陶瓷的唯象本構模型則為實驗測得的強度與靜水壓力之間的經驗關係,適用於大規模的仿真計算。


圖:應力狀態控制的陶瓷壓縮行為

通過比較不同應力狀態下陶瓷的斷裂模式,發現陶瓷在單軸壓縮下的斷裂模式為軸向劈裂,在雙軸壓縮下出現板狀碎片,而在三軸壓縮下表現為剪切斷層。剪切斷層的兩個斷裂面之間可發生摩擦滑動,使陶瓷失效後仍具有一定的剩餘強度,且約束壓力越大,剩餘強度越大。由於陶瓷的低拉伸強度和低韌性,在受到彈丸撞擊後會表現出特定的損壞模式,如徑向裂紋、粉碎、錐形裂紋以及拉伸應力波引起的動態損傷等。相關研究發現,當陶瓷處於約束應力狀態下時,彈丸衝擊所造成的陶瓷破壞損傷程度更小。隨著預應力的增大,錐形和徑向裂紋可以得到有效抑制。


圖:約束對陶瓷斷裂損傷的影響

文章闡明了約束效應在增強陶瓷抗彈性能上發揮的作用。在裝甲系統中,約束形式通常為側向約束、蓋板約束以及施加預應力約束。其中對陶瓷施加蓋板和側向約束可以阻止陶瓷碎片的散射運動,並迫使陶瓷磨損彈丸。側向約束從本質上而言為邊界效應,應當具有與陶瓷材料類似的波阻抗,且當陶瓷橫向尺寸足夠大時側向約束效應可以忽略。此外,蓋板充當著緩衝層的作用,可有效減緩初始撞擊時陶瓷內部的壓力。進一步施加預應力可以提高陶瓷強度,限制陶瓷錐裂紋與徑向裂紋,並防止由拉伸應力波引起的陶瓷損傷。


圖:約束效應增強的陶瓷抗彈性能

約束陶瓷的設計理念已在若干重型裝甲系統中得到應用,以用來對抗具有超高速度與巨大動能的彈丸。最簡單的約束陶瓷裝甲形式由蓋板,側向約束,後面板和嵌入式陶瓷塊組成。基於此配置可進行若干改進,如在蓋板設計中加入石墨或軟銅,對陶瓷進行過盈配合,使用其他高性能材料等。由於陶瓷的約束效應對長杆彈的駐留現象起著重要作用,經過合理設計後,裝甲系統可在陶瓷表面截停彈丸。


圖:不同約束陶瓷裝甲結構示意圖

文章綜述了防彈陶瓷材料壓縮、斷裂與抗彈性能中的約束效應,從而為研究人員和工程師進一步探索開發陶瓷材料和基於陶瓷的裝甲系統提供科學見解。文章的最後,作者指出了在基礎物理機制和實際應用方面的研究前景以及挑戰,為後續的研究提供了參考思路,以期陶瓷材料及其複合裝甲的研究有著更好的發展。


作者簡介


盧天健教授與韓賓副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於輕量化防護材料與結構設計、防彈抗爆領域研究工作,產出系列化成果。


課題組侵徹領域成果展示:(a)Compos.Struct. 2019, 111258;(b)Ceram. Int. 2020, 46(15),23854-23866; (c) Compos. Part A-Appl. S. 2013, 46, 69-79; (d) Compos. Struct.2020, 1112686.

  1. Zhang,R., Han, B., Li, L., Zhao, Z. N., Zhang, Q., Zhang, Q. C., Ni, C. Y., and Lu,T. J., 2019, "Influence of prestress on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bi-layerceramic composite armors: Experiments and simulations," CompositeStructures, 227, 111258.
  2. Zhang,R., Qiang, L. S., Han, B., Zhao, Z. Y., & Lu, T. J., 2020, "Ballisticperformance of UHMWPE laminated plates and UHMWPE encapsulated aluminumstructures: numerical simulation, " Composite Structures, 112686.
  3. Han,B., Zhang, Z. J., Zhang, Q. C., Zhang, Q., Lu, T. J., and Lu, B.-H., 2017,"Recent advances in hybrid lattice-cored sandwiches for enhancedmultifunctional performance," Extreme Mechanics Letters, 10, pp. 58-69.
  4. Zhao,Z. N., Han, B., Li, F. H., Zhang, R., Yang, M. and Lu, T. J, 2020,"Enhanced bi-layer mosaic armor: experiments and simulation,"Ceramics International, 46( 15), 23854-23866.
  5. Ni,C. Y., Li, Y. C., Xin, F. X., Jin, F., and Lu, T. J., 2013, "Ballisticresistance of hybrid-cored sandwich plates: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assessment,"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46, pp.69-79.
  6. Ni,C. Y., Hou, R., Xia, H. Y., Zhang, Q. C., Wang, W. B., Cheng, Z. H., and Lu, T.J., 2015, "Perforation resistance of corrugated metallic sandwich platesfilled with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Composite Structures, 127, pp. 426-435.
  7. Ni, C. Y., Hou, R., Han, B., Jin F., Ma G.W., Lu T. J. Normal and oblique projectileimpact of double-layered pyramidal lattice truss structures filled with ceramicinsertions. Journalof Thermoplastic Composite Materials, 2017, 30(8): 1136-56.
  8. Li,L., Zhang, Q. C., Zhang, R., Wang, X., Zhao, Z. Y., He, S. Y., Han, B., and Lu,T. J., 2019, "A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technique for simulating combinedblast and impact lo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134, 103382.

*感謝論文作者團隊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博士生發現增強弛豫鐵電體性能的新機制
    科技日報 孟祥麗 記者 史俊斌記者26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多學科材料研究中心博士生楊陽和青年教師紀元超副教授在院長任曉兵教授指導下,首次發現了一種能有效增強弛豫鐵電體性能的機制,為設計高性能弛豫鐵電體材料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超輕可壓縮碳化矽陶瓷氣凝膠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自1931年氧化矽氣凝膠問世以來,陶瓷氣凝膠就以其低密度、高氣孔率、大的比表面積、優異的抗氧化性能和熱穩定性,在高溫隔熱、催化劑載體、過濾和輕質結構材料等領域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前景。但是,傳統的陶瓷氣凝膠基本都是由氧化物納米顆粒構成,其實際應用往往受限於陶瓷材料的脆性和高溫下的體積收縮(氧化矽氣凝膠的尺寸穩定溫度在600oC以下)。而陶瓷材料的脆性是由於其強的結合引起的,若想改善其力學性能,必須從材料的微觀結構上下功夫。
  • 超150篇論文,55項發明專利!這8位「男神」全是博士,都來自西安交大
    他已同導師在公共管理主要核心刊物合作發文20篇,其中,學科權威期刊7篇,6篇論文為期刊封面文章。作為唯一入選的社科類博士生標兵,吳佳在碩博連讀期間,4次獲得國家獎學金,曾擔任學院研究生會主席、團工委副書記、辯論隊隊長等職務,現為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理論宣講團成員。
  • 西安交大引領國際陶瓷學前沿發展!
    近日,美國陶瓷學會在線頒發了2020年度國際陶瓷學領域各獎項,西安交通大學李飛、徐卓教授榮獲Ross Coffin Purdy獎。時隔35年,西安交大再次問鼎國際陶瓷之巔!1949年設立Ross Coffin Purdy獎,用於獎勵陶瓷領域前兩年出版的學術文獻中作出最有價值貢獻的作者,全球每年只獎勵一項研究成果。
  • 他讀研3年發16篇SCI!西安交大直接發他博士證?
    近日,「西安交大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這一話題登上知乎熱搜,討論熱度達到857萬。超模君大眼一瞪,三年發16篇SCI!這位仁兄,要不要這麼強?孫光宇仁兄大名孫光宇,是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就讀於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專業。
  • 西安交大在柔性鐵電領域取得新進展
    褶皺的形成主要利用硬質膜/彈性基體中薄膜與基體存在的熱膨脹差異,當膜/基複合體系受到外界影響(如力、溫度、溶劑等),可在表面形成壓應力,當應力達到臨界值後材料表面產生力學失穩而形成褶皺。基於褶皺的形成機理,薄膜層應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因此目前褶皺薄膜層主要以高分子和金屬材料為主。很少有功能氧化物薄膜被應用於褶皺結構中,這極大限制了微納米尺度褶皺的應用範圍。
  • 上海交大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來分享經驗了!
    》學術成果:在本領域權威SCI期刊上已發表一作論文5篇,累計IF>24,近兩年內單篇最高被引用>40次;就多體系中的金屬-石墨烯界面問題撰寫長篇綜述至材料領域頂級綜述期刊Prog.(NMCs)領域的幾個重要問題展開研究:納米碳在銅基體中的均勻分散製備工藝;納米碳增強體構型與複合材料界面、微結構、宏觀性能之間的關係;納米碳增強體對複合材料塑性變形及織構形成的影響。
  • 材料學院周濟課題組在《材料科學進展》發文綜述力學超材料相關...
    材料學院周濟課題組在《材料科學進展》發文綜述力學超材料相關研究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12月21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周濟教授課題組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權威期刊《材料科學進展》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上發表題為《關聯強度
  • 西安交大研發獲得具有高壓電性能的透明鐵電單晶—新聞—科學網
  • 西安交大引領國際陶瓷學前沿發展
    西安交大引領國際陶瓷學前沿發展!】近日,美國陶瓷學會在線頒發了2020年度國際陶瓷學領域各獎項,@西安交通大學 李飛、徐卓教授榮獲Ross Coffin Purdy獎,其所在團隊的「設計具有高壓電效應的鐵電陶瓷材料」成果在高性能壓電陶瓷設計合成方面取得突破。美國陶瓷學會於1949年設立該獎項,用於獎勵陶瓷領域前兩年出版的學術文獻中作出最有價值貢獻的作者,全球每年只獎勵一項研究成果。
  • 西安交大採用軋膜工藝製備出高質量的鈦酸鋇基薄層化陶瓷
    科技日報記者 史俊斌 記者7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電信學部電子學院魏曉勇教授團隊無鉛弛豫鐵電陶瓷組分設計中,提出了「極化失配」理論,採用軋膜工藝製備了高質量的BT-BMT薄層化陶瓷,展現出重要的工程應用價值。
  • 西安交大又一最新研究成果登頂《科學》!
    作為柔性電子器件的核心,半導體材料期望具有良好的電學性能與優異的可加工和變形能力。然而,現有的無機半導體儘管電學性能優異,但通常具有本徵脆性,其機械加工和變形能力較差;而有機半導體雖具有良好的變形能力,但電學性能普遍低於無機材料。開發兼具良好電學和力學性能的新型半導體有望推動柔性電子的迅速發展。
  • 西安交大前沿院在國際納米科學技術領域權威刊物《Nano Letters...
    西安交大前沿院作為第一單位完成的論文「平頭壓迫納米線:徑向彈性測量」,2012年4月20日在國際納米科學技術領域權威刊物《Nano Letters》(納米快報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nl300103z)線上發表。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Advanced Science發表綜述文章
    近日,西安交大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生物物理學系醫學工程研究所蔡文副教授與廈門大學分子影像暨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劉剛教授合作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Science(2017年影響因子12.441)發表了題為「Metal-Organic Framework-Based Stimuli-Responsive Systems for Drug Delivery」的綜述論文。
  • 盤點西安交大近期6篇《科學》
    西安交大研究成果在《科學》刊發  發現單晶鐵電氧化物薄膜超彈性行為  北京時間  聚焦此關鍵科學問題,西安交大劉明教授團隊和丁向東教授團隊合作,對鐵電單晶薄膜材料柔性和彈性的力學行為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採用水溶性的Sr3Al2O6作為犧牲層,製備並剝離出大面積的自支撐BaTiO3 (BTO)單晶鐵電薄膜。
  • 西安交大在《自然》集中發表6篇論文!最全面的癌症多組學研究...
    由西安交大生物信息計算團隊參與的 6篇論文在《自然》雜誌齊發! 西安交大生物信息計算團隊躋身 國際腫瘤前沿研究第一梯隊! 大寫的贊!
  • 金屬頂刊《Acta Materialia》:金屬陶瓷雙相材料表面損傷新機制!
    金屬陶瓷在苛刻環境下服役時,由溫升、磨損等引起的熱-力耦合損傷是其失效的重要原因,亟需從原子、分子層次和熱力學與動力學基礎理論上認識多因素耦合表面損傷機制,這同時是開發新一代環境適應型金屬陶瓷材料的理論基礎。目前,對金屬陶瓷在寬溫域、變載荷條件下的耐磨性能已有相關研究報導,但對其在熱-力耦合苛刻服役條件下的化學成分及微結構演變尚缺乏系統性研究。
  • 西安交大在《科學》發文揭示鴉片罌粟基因組及嗎啡合成原理—新聞...
  • 西安交大博物館開館 鍾明善捐贈2667件藏品
    2004年,西安交大決定建立一所藝術博物館,並將籌建任務交給西安交大教授鍾明善。之後,鍾明善邀請交大文物考古專家李家駿一起先後訪問、考察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希臘雅典教育技術學院,以及國內多所高校博物館。他們看到,國外一流高校的博物館,已成為國家博物館的組成部分,也是該國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之一,他們決心盡最大努力把西安交大博物館建好。
  • 西安交大《Nature》: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
    1月16日,英國《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安交大壓電單晶研究團隊的最新學術成果:「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