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發現1892年唐胥鐵路英制鋼軌

2021-01-16 河北新聞網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

近日,一根1892年(光緒18年)由英國巴羅鋼鐵廠生產的鋼軌,被唐山市一位藏友發現並收藏。這根鐵軌距今已有126年的歷史,堪稱唐胥鐵路東延至山海關間不可多得的鐵路文物。

▲1892年英制鋼軌,上面鑄有清晰的製造年月及英文字母

這根英制鋼軌長95釐米,鋼軌內壁上清晰地鑄有數字「7/1892」,表示它是1892年7月製造。字母「L.C.R」為英文「lmpenal(皇家)Chinesn(中國的)Railway(鐵路)的縮寫。可譯成中文「中國的皇家鐵路」。

1890年,唐胥鐵路東延至古冶。1894年,清政府決定使用官款繼續將唐胥鐵路向東延伸到山海關並通車,歷史上稱該鐵路為「北洋官(辦)鐵路」,這為開平煤礦日後在秦皇島修建運煤碼頭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鐵路大事記》有這樣的記述:「1890年秋季,李鴻章策劃實施前已獲準的展築唐胥鐵路至山海關的計劃,1891年6月30日,李鴻章奏準在山海關設立北洋官鐵路局。

唐胥鐵路東延,史籍多有記述,卻鮮見早期的實物。後來,北洋官(辦)鐵路於1893年底鋪設鐵道到了山海關,而湖北漢陽鐵廠至1894年才開始正式生產鋼軌。

收藏者說,「這段鋼軌正是在雷莊和灤縣鐵道線之間廢棄的英制鋼軌,也是迄今為止發現唐胥鐵路東延至山海關間最早的英制鋼軌。」

前幾年,唐山南站曾經發現並報導過1897年和1907年的英制鋼軌,此次發現1892年的英制鋼軌,又將唐山「進口鋼軌」的歷史整整提前了5年。

(燕趙都市報冀東版 通訊員信寶忠)

相關焦點

  • 用腳步丈量鋼軌的「鐵路B超醫生」
    鐵路探傷工利用儀器為鋼軌「尋醫問診」.齊齊哈爾新聞網9月4日訊 (董野)在火車平穩運行的背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推著沉重的儀器,一趟趟來回不停地為火車鋼軌「尋醫問診」。他們身穿黃色的工作服,在天亮的時候整裝出發,每天沿著鋼軌行走數十公裡,守衛著鐵路軌道的安全,因此他們也被稱為「鐵 路B超醫生」。「左邊無車,右邊無車,中間上道作業……」8月26日上午,記者來到濱州鐵路線上,在安全指示下,齊齊哈爾工務段探傷車間工長呂曉傑和工友們推著檢測儀器開始了鋼軌探傷工作,他們的任務和責任就是對火車鋼軌和鋼軌焊縫進行檢查,確保列車行車安全。
  • 世界貨運量最大鐵路試鋪攀鋼PG5鋼軌
    ; 它, 年累積貨運量超4億噸! 於近日 在世界年貨運量最大運煤專線—— 大秦鐵路上道試鋪。
  • 探訪鐵路探傷工:為鋼軌做「B超」的「醫生」
    太(原)焦(作)鐵路月山站,侯月、太焦、新焦、焦柳四條鐵路的交匯處,每天滿載煤炭等物質的火車在這裡來來往往交匯,分赴不同的目的地。鋼軌醫生為鋼軌做B超幾十股道的月山站,定期都會迎來一群專門為鋼軌進行體檢的醫生。這些醫生,是鄭州局集團公司月山工務段鋼軌探傷小組的8名「鋼軌大夫」。
  • 鐵路把脈人黃濤:行走3萬公裡為26000根鋼軌探傷
    他們就是鐵路鋼軌探傷工。十年磨劍強技能鋼軌探傷工作既辛苦又枯燥,既要有細心更要有耐心。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努力堅持,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執著追求,黃濤一幹就是13年。在黃濤家裡,厚厚的學習資料,掉頁卷腳的書籍,記錄著他的拼搏奮進。
  • 烈日燃激情 京唐鐵路唐山段跑出「加速度」
    新華社石家莊8月9日電(記者楊帆)為了確保工程進度,每天工作11個小時,平均喝下5升水——近日,在河北省唐山市,建設者頂著高溫全力奮戰,力推京唐鐵路唐山段建設跑出「加速度」。  在位於唐山市高新區的京唐鐵路跨唐山機場快速路特大橋下,兩個重型吊機高昂著巨臂並排矗立,十幾名工人頭戴安全帽、身穿長袖衫,小心配合著吊機把拆卸的掛籃模具從二十幾米高的橋面上運輸下來。  在橋面上,一條「攻堅克難披荊斬浪 全力以赴汗灑京唐」的橫幅高掛。走在橋上,隔著鞋底都能感受到路面的滾燙,工人們的臉上已是汗水涔涔,衣背溼透。
  • 西藏拉林鐵路首次長鋼軌無縫焊接順利完成
    施工人員正在進行除鏽工序(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拉薩4月16日消息(記者普布次仁 見習記者王宇 通訊員丁慶濱)今天(16日)11時許,拉林鐵路首次長軌焊接在貢嘎車站順利完成,標誌著全線無縫線路焊軌、鎖定施工就此拉開帷幕。
  • 雷射除鏽機用在鐵路鋼軌除鏽-worldtek
    鐵路鋼軌除鏽一般都用打磨,但是特別費時間,而且在清洗過程中有很多粉塵,特別汙染環境,雷射除鏽機是一種好的選擇,可以將鏽層直接清除並且自帶回收裝置,可以將鏽層清除變成粉塵後直接吸收,這樣就不會汙染環境,除鏽效果快達40㎡/h,操作簡單,單手即可清洗,大大減少了人力,對於企業來說無非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 鐵路探傷工每天走10公裡為鋼軌做「B超」
    2018-07-31 08:13圖文來源:新華報業網 烈日下,縱橫交錯的軌道上,有這樣一群忙碌的人,他們推著儀器在鋼軌上作業,而身後不遠處則是不斷駛來的列車。
  • 河南農民發現兩千年前「鐵路」,震驚考古界,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我們總以為對歷史很了解,其實不然,如果我說中國兩千多年前就有了「鐵路」,你是否認為是天方夜譚?我國在公元前221年時,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之後,對於國家的公路要求就非常高。明確提到要修建國道,而且國道旁的綠化要求還不低。
  • 川藏鐵路拉林段今天完成首次長鋼軌無縫焊接
    今天(16日)上午11點,在拉林鐵路貢嘎車站,隨著高原型焊機焊花四射,兩根500米長的鋼軌被牢牢地焊接到了一起,拉林鐵路首次長軌焊接順利完成,這標誌著全線無縫線路焊軌、鎖定施工拉開帷幕。拉林鐵路連接西藏拉薩到林芝兩大主要城市,全長435.48公裡,是西藏在建的第一條電氣化鐵路。設計行車速度160公裡/小時,設計為區間無縫線路。
  • 關改玉:鋼軌探傷工中的「花木蘭」
    他們往往要背上十幾斤重的精密儀器,一個焊點一個焊點地為鋼軌"揪"出病害,確保每個焊點都符合標準,保障列車安全運行。這是非常辛苦的職業,然而,卻有一位80後姑娘,在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7年。她就是關改玉。勤學苦鑽練硬功大學畢業後的關改玉,先是進入了中鐵十七局集團鋪架分公司海東項目部辦公室工作。
  • 1976年,大地震前夕的唐山
    1976年,大地震前夕的唐山唐山得名源於一個女人的死亡,這個人是唐王李世民心愛的老婆曹妃。話說645年,李世民打朝鮮得勝回朝,走到唐山這個地方,忽然之間,曹妃死了。打仗都帶著的媳婦,肯定寵愛有加,於是李世民就把這裡的山山水水賜為唐姓,從此這裡就叫唐山。歷史上的唐山曾經非常有名氣的,這裡的評劇,皮影,樂亭大鼓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號稱「冀東三支花」,這裡還有好幾個中國的第一:包括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等等。
  • 甘谷133RE鋼軌夾板、鐵路魚尾板規格
    甘谷133RE鋼軌夾板、鐵路魚尾板規格螺栓材質的屈強比值為0.9;螺栓材質的公稱屈服強度達1000×0.9=900MPa級螺栓性能等級的含義是國際通用的標準,相同性能等級的螺栓,不管其材料和產地的區別,其性能是相同的,設計上只選用性能等級即可。
  • 雙軌式鋼軌超聲波探傷儀上線 給鐵軌做「B超」
    小黃車  大展身手排除安全隱患  春運期間,列車高密度高強度運行,車輪對鋼軌不斷衝擊碾壓,很容易在鋼軌內部及表面造成損傷,甚至發生斷軌。春運過後,及時發現和修補這些傷痕,是保障列車行車安全的關鍵。父親劉鳳鳴是天津工務段滄州探傷車間主任,近40年的鐵路探傷生涯,他一個人就操控過六代不斷更新換代的探傷設備。大學畢業的兒子劉超,也與父親並肩作戰,現如今被分配到天津探傷車間幹起了探傷工,父子倆又因為工作的關係成為師徒。剛入路的時候,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劉超的鋼軌探傷技術業務突飛猛進。今年新型「雙軌探傷儀」開始正式上線運行,面對新技術、新設備,兒子反倒成了父親的「師傅」。
  • 牛宏亮:高鐵線上的「鋼軌醫生」(先鋒足印)
    於是便有了一支鐵路「特種兵」,他們每天從凌晨開始為鐵路鋼軌安全「把脈」,也被稱為「鋼軌醫生」。47歲的共產黨員牛宏亮是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公司濟南西工務段的一名探傷工區工長,就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1989年,牛宏亮子承父業,成為一名工務線路工,第二年便光榮入黨。
  • 為什麼說西南交通大學是唐山的痛
    1896年北洋鐵路總局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鐵路學堂,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鐵路學堂的建立很多人評價到「從此人才輩出,毋事借才異地。至其堂規周密,寓意遙深,專習鐵路工程,不雜另藝;自入學以至成才,無不優其廩餼,示以階級,獎勸畢昭,尤深欽佩;非他處之所習非所用也。」
  • 唐山機場發布疫情防控通知!還有鐵路部門最新消息!
    01唐山機場關於唐山機場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根據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為確保廣大旅客出行安全,唐山三女河機場現通知如下:1.凡有中高風險地區及境外旅居史人員進入唐山三女河機場,須攜帶7天以內核酸檢測證明,自行聯繫所屬地區疾控中心,並由疾控中心帶離機場。
  • 高鐵長鋼軌誕生記
    這得益於高鐵線路上鋪設的長鋼軌減少了鋼軌接頭間的撞擊,讓列車行駛更加平穩,旅客在車廂內更加舒適。近日,記者走進位於安徽境內的上海鐵路局蕪湖北焊軌基地,實地探訪年最高焊軌能力達2600公裡的現代化工廠,目睹了長鋼軌「誕生」的精彩瞬間。
  • 記者高溫體驗丨鐵路鋼軌探傷工的另類「蒸桑拿」
    上道前,身為工長的他開始布置作業任務,今天一早看了天氣預報,天氣過熱,路上董立清一直琢磨著要不要在探測的鋼軌上附上保護膜。  「探傷,像醫院裡做B超,只不過看的不是人,而是鋼軌。要看儀器面板的顯示,要聽儀器出波之後的提示音……」38歲的董立清家在河北保定,部隊退役後便入了行,與記者交談間透著自信。畢竟,他幹了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