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女神孫文文:把傳統金屬發在《Science》!

2021-01-21 材料科學與工程


日前,我們報導了來自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和迪肯大學的一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於2019年3月1日在《Science》雜誌發表《通過非熱處理手段實現鋁合金的析出強化》一文,孫文文博士(第一作者)和Christopher Hutchinson教授(通訊作者)在鋁合金領域的研究工作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很多讀者好奇這篇工作的創新點究竟在哪,究竟有哪些重大突破才發表在頂級期刊上?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這項成果及背後的故事,我們與本文一作孫文文博士進行了專訪。(點此查看上期→重磅!鋁合金也能發《Science》新型室溫強化方式!)


△孫文文博士


高強度的鋁合金是一種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航空、艦艇及兵器等領域的重要輕量化材料。自從Alfred Wilm於1906年發表了第一個有關通過熱處理的方式析出強化鋁合金的專利以來,在過去的100多年中,製造高強韌鋁合金的方法只有一種,即通過數小時的時效熱處理來實現析出強化,該方法可稱為「bake」。對於析出強化這個早已成形的方法,除了通過熱處理來實現,還能有什麼其它途徑呢?本論文打破了100多年來人們固有的觀念,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析出強化方式,即室溫循環強化,也可稱為「shake」。

 


本論文是基於對前人所研究的鋁合金動態析出相析出機理的理解、總結、提煉與升華,研究人員發現,在室溫下通過控制加載在樣品上的應力並在一定頻率下以反覆單軸拉壓的方式處理過的棒狀鋁合金樣品,其在更短的時間內(數十分鐘)達到了與傳統峰時效熱處理(T6狀態)相近甚至更優越的力學性能。該方法不需要任何升溫的時效熱處理,其強化機理為:反覆的機械變形驅動鋁合金內部位錯的往復運動,從而源源不斷地產生空位,空位的產生驅動了溶質原子的擴散從而形成大量細小而均勻的原子團簇,這些原子的聚集可以強有力的阻礙位錯運動,從而達到強化效果。通過該方法強化的鋁合金組織在晶界附近未發現無析出帶,所以組織更加均勻,這點是時效熱處理無法媲美的,因此預測其有更強的抗破壞能力和更優異的抗腐蝕性能。未來有希望廣泛應用於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場景。



該文章第一作者是莫納什大學的孫文文博士,本科畢業於中南大學與莫納什大學,博士期間師從ChristopherHutchinson教授研發超高強度低合金馬氏體時效鋼。博士後期間與Hutchinson教授合作研究鋁合金動態析出、開發第三代先進高強鋼和利用表面析出相提高鋁合金的抗腐蝕性能,Hutchinson教授也是此工作的通訊作者。Hutchinson教授擔任金屬材料頂級期刊《Acta Materialia》和《Scripta Materialia》的編輯,長期從事金屬材料(包括鋼鐵、鋁合金、鈦合金和銅合金等)的相變、力學、熱力學模擬方面的研究。

 


從高中到博士後,努力是她的標籤,Chris教授曾向其它人評價「孫文文工作起來就像一臺機器」。在國外讀書和做科研的9年多裡,工作到半夜是家常便飯,但並不會因此而覺得苦和累,每次實驗的一點小進步都會讓她充滿成就感,樂在其中。


這篇《Science》裡很難攻克的點不佔少數,例如原子級別的表徵 – 透射電鏡和原子探針。透射電鏡部分的表徵是由第二作者有名的電鏡專家朱玉滿完成,憑藉其精湛的技術和完美的表徵,使我們對細小析出相有了最初的認識。



原子探針部分是孫文文在Deakin大學Marceau博士實驗室裡完成的,而原子探針的樣品製備、數據採集和數據分析是本項目的一大難題,在連續半年多的時間裡,經過數次的實驗一直採集不到可用的數據,在大家快要放棄原子探針的情況下,在Marceau博士的幫助下,孫文文進行了最後幾次嘗試與改進,終於收集到了可用的數據。白天在Deakin大學收集數據,驅車100多公裡晚上回到Monash連夜分析處理到凌晨3點多,最終得到了能夠清楚地解釋問題的結果。這篇文章的發表,除了孫文文自己的堅持與努力外,她更要感謝導師Chris通過長期的積累後給她提供的機遇和良好的實驗條件,還有其它作者的大力支持,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當然更離不開家人在國內的鼎力相助。

 


合作導師Chris Hutchinson是在孫文文在讀本科的金屬材料的授課老師之一,由於孫文文經常課後去找Chris問問題,所以Chris對她的印象很深刻。在2010年末,孫文文本科即將畢業考慮讀博的時候,由於其它幾個要好的同學及學長學姐都留在Monash讀博士了,所以她也毫不猶豫地選擇和他們一樣的發展,於是她找到了Chris問能否在他的課題組讀博,出於對她的信任,Chris把一個剛剛申請下來的比較重要的工業項目當作博士課題交給了孫文文來做,後來在2014年末該項目完成企業所要求的目標並順利結題。

 


聰明而且努力是Chris給所有他帶過的學生留下的印象,他的努力程度可以說是超過了99%的土生土長的澳洲人,這也是他學術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做為金屬材料頂級期刊的編輯,他對稿件的處理也得到了很多科研人員的好評。他的這種努力帶給孫文文的影響就是「我導師都這麼努力,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當然,科研也不是佔據了她全部時間,除了做實驗,最大的愛好就是購物。她有很多很多的衣服、鞋、包和化妝品是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室友們對她的印象,幾乎每周都有收不完的快遞,連郵局的快遞員叔叔不用看駕照就認識這個Wenwen。實驗進展順利就買件衣服獎勵自己,亦或者實驗進展不順利就買支口紅安慰一下自己,總會找到各種買買買的理由。



在國外學習工作9年多的時間裡,孫文文一直都懷著感恩之心,希望回國工作。她近期已經將回國提上日程,將在國內一所高校擔任教師。我們祝福孫文文能繼續在相關領域取得更多成果!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西交大鋁合金性能高2-3個數量級

重磅!鋁合金也能發《Science》

讓更多人了解你的成果、產品!

投稿郵箱:mse_material@163.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vae6791

或者QQ1248284077

長按識別,材料行業都在關注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三星發完Nature發Science
    上個星期我們還在感概惠普、三星接連在Nature上發表重要成果,沒想到現在才過去十天,三星又在Science上發文章了。這速度,大寫的服!背景介紹迄今為止,精細金屬掩膜(FMM)和彩色濾光片已在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的開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已成為這些應用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關鍵
  • MXene再發《Science》:中科院金屬所任文才、成會明團隊發現二維層...
    8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在新型二維材料方面的最新進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layered two-dimensional MoSi2N4 materials」。
  •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巨型冰行星(如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地表大氣層中含有大量的惰性氣體He,傳統的觀念認為,在巨型冰行星形成的過程中,He由於其化學惰性不能與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且其較輕的質量導致其聚集在地表大氣層中。巨型冰行星內部含有大量的NH3,CH4和H2O,且處在高溫高壓的狀態。
  • 學術不端or學術不當?都是紗布惹的禍
    學術不端的新聞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畢竟假的真不了,造假的數據是不可能被重複出來的,而對於一篇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論文來說,實驗結果可重複,是衡量其學術價值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前提,否則無論擁有多麼漂亮的實驗數據,也難逃被撤稿的命運
  • 上海交大 本科12篇一作SCI,讀博再發《Science》
    在新能源儲存方面,可充電的金屬負極電池是一個嶄新的發展方向。這類金屬電極在能量密度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卻無法控制電池充電時金屬的生長方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17屆本科畢業生鄭景旭引入了外延生長(epitaxy)的概念來調控金屬的沉積形貌,以鋅金屬負極為示例,使得鋅沉積/溶解的可逆性達到了99.9%,循環壽命達到了傳統鋅電極的100倍。
  • 讀博7年,終以一作發Science畢業的蘭大女博士,近日再發Science!
    等  從本科時的學校主持女神、辯論女神的蘭大風雲人物,到讀博讀成了沒有paper的實驗室最老的「老師姐」,再到一作發Science博士畢業的科研女神,馬天瓊用了十二年。厚積薄發,近日,馬天瓊再次利用該研究報導的新方法,和同事合作,以第二作者身份再次發了篇Science研究,將COF化學推向了新的價態。
  • 中科院金屬所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b9704背景介紹在1-100 nm尺度的孔道內流動的納米流體會由於分子和離子所受的強限域作用而產生非常規的流體效應。近年來,已經發展了Nafion膜、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生物衍生材料、二維材料等用於質子交換膜。其中,Nafion膜是目前商業化最成功的質子交換膜,在相對溼度較高時質子傳導率可達0.2 S/cm-1。但是Nafion膜在高溫(> 80℃)和低溼條件下,含水量會降低,導致傳導性和效率嚴重下降。對於二維材料組裝成的薄膜,納米孔道內產生的類毛細作用力,可以顯著增強離子的傳輸性能。
  • 「清華學術女神」顏寧在線打假@顏寧!
    眾所周知,清華教授顏寧因學術成就卓越,被網友稱為「paper大神」、「清華學術女神」。所發的微博,從內容上看,大多是對日常生活的記錄。
  • 深圳外國語學校校友鄭景旭科研成果首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
    在新能源儲存方面,可充電的金屬負極電池是一個嶄新的發展方向。這類金屬電極在能量密度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卻無法控制電池充電時金屬的生長方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鄭景旭及其同事引入了外延生長(epitaxy)的概念來調控金屬的沉積形貌,以鋅金屬負極為示例,使得鋅沉積/溶解的可逆性達到了99.9%,循環壽命達到了傳統鋅電極的100倍。
  • 《Science》:金屬疲勞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導讀:金屬的疲勞損傷表現為不可逆的位錯運動,隨後是裂紋的萌生和擴展。在循環加載過程中,金屬中會形成持久滑移帶,是表徵從無裂紋到有裂紋金屬轉變的最重要方面之一。金屬是許多結構應用的首選材料,因其最佳折衷了強度和延展性之間的關係。對於施加循環載荷的應用,疲勞失效困擾所有金屬,因而減輕疲勞失效非常重要。在延性金屬中,疲勞裂紋是從小的、微觀結構的疲勞裂紋開始,隨著加載循環次數的增加而增加。儘管許多研究致力於裂紋生長,但表徵從無裂紋到有裂紋金屬的轉變仍然是金屬疲勞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
  • 深外校友科研成果登上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
    在新能源儲存方面,可充電的金屬負極電池是一個嶄新的發展方向。深圳外國語學校校友、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鄭景旭也正發力於電池技術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日前,以鄭景旭為第一作者的論文《Reversible epitaxial electrodeposition of metals in battery anodes》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上發表。
  • 美麗「女神」敲門 送來「金屬維生素」-化學,元素,金屬,維生素,釩...
    鮮為人知的是,「金屬維生素」牌元素的名字來源於希臘女神,其發現過程頗富戲劇性,用前輩的話說,就是美麗「女神」送給某位科學家的禮物……半途而廢的研究1831年春,瑞典斯德哥爾摩醫學院化學和藥物學教授貝採尼烏斯收到一封從德國柏林理工學校寄來的信和半塊黑色礦石。信是學生弗裡德裡希·維勒寫的。
  • Science:消失的學術期刊
    這項發表在arXiv的預印本論文中還顯示,另有約900種僅在線出版的學術期刊也可能因為不活躍而面臨消失該研究沒有發現有著名學術期刊或論文消失的例子,也沒有收集有關期刊影響因子和文章引用率的數據。這些消失的期刊中大約一半是由研究機構或學術團體出版的。而這些消失的期刊沒有一個是由大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儘管如此,這項研究依然表明,各個學科、各地區均有處於消失的危險中的研究成果,出版商應該投入資金改善當前的保存條件。
  • 女神節發朋友圈的祝福句子 簡短有趣句句俘獲女神芳心!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女神節發朋友圈的祝福句子 簡短有趣句句俘獲女神芳心! 今天就是女神節了,同志們想好朋友圈怎麼發了嗎?如果還沒有想好的,我給你支幾招,讓你俘獲女神芳心!一、向長期戰鬥在試衣間、西餐廳、咖啡店,看韓劇、不做飯、逛大街、魅力十足並掌控老公錢包的傑出女同胞致   原標題:女神節發朋友圈的祝福句子 簡短有趣句句俘獲女神芳心!     今天就是女神節了,同志們想好朋友圈怎麼發了嗎?如果還沒有想好的,我給你支幾招,讓你俘獲女神芳心!
  • 半個月,中科院金屬所兩篇Science
    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任文才、成會明團隊製備出一類由二維過渡金屬磷硫化物(MPX3,其中M = Cd、Mn、Fe、Co、Ni、Zn、Cr等,X = S 或 Se)納米片組裝而成的膜,發現過渡金屬空位使該類薄膜具有超快的離子傳輸性能。
  • 中科院金屬所任文才再發《Science》:超高質子電導率的質子交換膜
    因此,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尋找基於不同材料的質子交換膜,包括有機聚合物、有機無機納米複合物、金屬有機骨架、生物衍生材料以及二維層狀材料(石墨烯、石墨炔等)。然而,上述膜材料的質子導電率(10-5到10-2S/cm),比商業化的Nafion膜要低得多。
  • 可以探測蜘蛛腳步的超級橡皮泥 Science 論文推薦
    但在你手裡,橡皮泥始終是橡皮泥,而科學家卻可以將它改造成「血壓計」,不僅玩出了驚人的技術突破,順便還能發一篇 Science。此外,G-putty 還可以對呼吸及血壓進行持續監測,有可能替代臂式電子血壓計等傳統醫療器械。 最值得注意的是,G-putty 的靈敏度是目前市面上最便宜的金屬傳感器的250倍;它甚至可以感知到飛奔過去的蜘蛛。而且,G-putty 具有易生產和低成本的特點,有望實現商品化。
  • 中國近海頻發的海洋生態災害2013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預告
    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以博士生自主開展學術交流和研究活動為主,同時,積極發揮導師和著名專家的指導作用,幫助博士生開闊視野,啟迪智慧,提高創新能力。「2013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中國近海頻發的海洋生態災害」將於2013年11 月12 日至11 月13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
  • 牛人施一公:剛發1篇Nature 又背靠背連發2篇Science!
    剪接體是一個由大量蛋白因子介導、核酸(RNA)催化的金屬核酶(protein-directed metalloribozyme)。  近年學術成果豐碩,屢獲大獎  近年來,施一公先生學術成果豐碩。根據Scopus資料庫的統計,施一公院士這些年來總共發表了超過165篇重量級論文,其中發表在Nature、Science、Cell、PNAS和Nature子刊等全球最頂尖期刊上的頂尖論文就高達80篇。
  • 剛發Science,又發Nature!博士小姐姐曾打破校史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的文章,研究報導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並對傳統開爾文公式進行了修正,使其能夠更好地描述亞納米尺度的毛細凝聚現象,為解開毛細凝聚這一百年謎題提供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