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年紀後,腰酸腿疼、關節疼痛等骨關節不適,似乎是家常便飯。然而,不少人認為生病了身體疼是自然現象,不僅忍受疼痛的折磨,甚至可能延誤治療,埋下隱患。
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總幹事、解放軍總醫院創傷骨科主任唐佩福教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我國中老年骨科疾病患者正逐年上升。無論哪種類型的骨病患者,疼痛都是最常見的伴隨症狀之一。在眾多的患者中,只有約20%的人主動跟醫生表示想治療疼痛,有20%左右的非專科醫生會主動關注疼痛症狀。
唐佩福認為,目前疼痛用藥存在很多不規範現象。第一,混用。有的患者不分病情輕重,盲目把中樞止痛藥和外周止痛藥混用,容易導致過量或不良反應。第二,濫用。如果不區分疼痛的性質,無論急慢性疼痛都用同一種止痛藥,不僅效果不好,還可能引發不良後果。第三,怕用。部分醫生和患者因為擔心副作用,不敢用藥,使疼痛不斷加重,反而影響身體康復。
唐佩福指出,無論哪一種疼痛,都要高度重視,及時、規範、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一方面止住疼痛,減輕痛苦;另一方面減少疼痛治療的副作用,達到舒適鎮痛、多模式鎮痛。應遵循三級止痛的原則,根據疼痛程度實行「階梯化給藥」。1.輕度疼痛:雖然有疼痛感,但睡眠不受影響。這類疼痛最好首選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如布洛芬、撲熱息痛等,或局部敷貼止痛膏藥。2.中度疼痛:疼痛使睡眠間斷,時而疼醒時而睡著。可選用弱阿片類藥物,如可待因、曲馬多、強痛定等,或適當聯合用藥。3.重度疼痛:疼痛導致無法入眠。此時一般止痛藥較難奏效,可適當使用阿片類藥物,如嗎啡、哌替啶(杜冷丁)等藥物。最後要提醒的是,疼痛用藥要從最基本的開始,能用局部止痛藥就不用全身的,能用非甾體藥就不要用更高級的。總之,要像關注體溫、血壓、脈搏、呼吸一樣,關注疼痛。
本報記者 陳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