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公案是把古人悟道的經過,仔細研究一番,然後迴轉來於自己心地上體會。應該怎麼走?如何才能相符?都要會之於心,二祖去見達摩祖師時,把自己膀子都砍了,他這樣精誠求道的事跡,我們都曉得,但卻極少有人注意到,二祖在出家以前,學問已經非常好,是個大學者。他在山東一帶講《易經》,信仰他的人很多。後來,他覺得這個學問,並不能解決宇宙人生的問題,等到再看了《大般若經》後,他認為宇宙人生的真諦在佛法中,於是就出家了。
二祖出家後,在河南香山打坐八年,修了八年禪定。後世因無法獲得資料,所以二祖當時修定所走的路線,是修氣抑或觀心,不得而知。這裡要注意,修禪定八年,太不簡單了,又具備了第一流的學問修養,後來又跟隨了達摩祖師好幾年。書上記載二祖來看達摩祖師,在雪中站了三天三夜,達摩不理,反而對他說,佛法是曠劫精勤的無上大法,在雪中站幾天求法就行了嗎?二祖於是把膀子給砍了下來。後世有人研究,好像覺得達摩祖師要求得很不合理,事實上,從前那一代人的宗教熱忱,求法的情操,不是我們後世人所能了解的,高僧傳中也隨時可以看到。我年輕時,親眼見人修持求法,燃指供佛,刺血寫經等事實。像這種情形太多了,依現在人講,這是愚蠢迷信,不知是我們愚還是他們愚?古今時代不同,不要輕易對古人下斷語。
後來達摩祖師問二祖:你要求什麼?他當時又餓又痛又冷,只說:如何是安心法門?如果是我們就會問:老師,我就是念頭去不掉。二祖還遠勝於我們,他已打坐了八年,再加上以前的用功,他不說念頭清淨不清淨,問的是安心不安心,這個問題大了。
《指月錄》是一部大奇書,太好了,但難讀得很,要像看電視劇一樣,活看。這一段描寫二祖向達摩祖師求法時,達摩祖師面壁而坐,待二祖把膀子砍下來時,達摩當然拿藥給他敷,包紮一番。若是絕對不理,那就不叫達摩祖師了,也不是佛法了,這中間細節沒有記載。立雪、砍膀子、求安心法門的時間,並不在一起,各是一回事,書上硬是把這三件事連在一起。
安心是什麼意思?安的是什麼心?二祖這時膀子也砍了,又冷又餓,他的心當然不安。所以達摩祖師答他:你拿心來,我給你安!這時達摩祖師把印度人的大眼睛一瞪,一把粗鬍子,一定把二祖給嚇住了,這一罵,神光的魂都掉了。不是他膽子小,這個疑問太大,答案又太奇,搞得他心都掉了,魂也飛了。然後他說:覓心了不可得,找不出來。達摩祖師說:我已替你安好了,就是如此。
二祖跟了達摩祖師幾年以後,達摩祖師告訴他:「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走修證的路子,不管大乘、小乘、不管哪一宗、在家、出家,凡是修持的人,非照這幾句話走不可。
「外息諸緣」,外界一切環境都要丟掉,我們學佛修證不成功,就是這一句話做不到。我們的心都是攀緣心,這件事做完了,又去抓那件事,事情永遠做不完,外緣也永遠息不了。
「內心無喘」,就是十念中念安般法門裡頭,做到不呼不吸,進入四禪八定的境界。
「心如牆壁」,內外完全隔絕了,外界任何事情心都動不了,也沒有妄想出現,也無妄念起來。
注意,做到這樣的就可以入道了,可以去證悟菩提,可以去證「道」。
達摩祖師告訴二祖這一句話,應該是在問安心法門之前的事。達摩權衡二祖的禪定功夫,再教他禪定的路線。二祖問此心不安,應該是在功夫做到了以後的事。為什麼?假定一個人做到了「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敢說自己成佛了嗎?心安了沒有?悟道了嗎?這時究竟什麼是佛?什麼是菩提?還是搞不清。所以此心不得安。
後來二祖傳法給三祖,交付衣缽以後,比濟顛還有過之,到處吃喝亂逛。像他這樣大名鼎鼎的學者,出家以後專心用功,達摩祖師又付法印給他,等他交出衣缽後,晚年的生活完全不同,又喝酒,又在花街柳巷到處亂跑。人家問他:你是禪宗祖師,怎麼逛到酒家去了?二祖講了一句話:「我自調心,何關汝事。」
問題來了,他求的是安心法門,達摩祖師一接引,把安心法門給他,但是到了晚年他還要去調心,此心尚不得安,可見二祖所講禪宗安心,這個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仍是一個大問題。沒有成佛以前,誰的心都不能安,包括羅漢、菩薩,都沒有究竟安心,除了大徹大悟,誰都不能安心。
拿現在學術思想來講,唯心思想與唯物思想,兩者在爭戰。我們曉得心物是一元,究竟心怎麼樣能夠造成物,如果不到成佛的境界,誰都下不了結論。所以,在理上儘管誰都會講,事實上心卻安不下來。
《如何修證佛法》
「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懂了這個道理要「經營」,像做生意一樣慢慢一點一點賺起來。「養鄞鄂」,鄞鄂是堤防,自己要做一個堤防,像城牆一樣。我們常講達摩祖師的徒弟二祖神光問,禪宗要怎麼用功?達摩祖師講:「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其實佛道兩家都一樣,《參同契》成書的時候達摩祖師還沒有到中國來,是二百年之後才來的。
達摩祖師所講的這句話,和「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是同一道理,表達不同而已。達摩祖師說的「外息諸緣」,我們容易懂,修道人外面什麼都不管了,眼睛閉著打坐,死了人都不管,真正自私自利了。修道學佛是絕對自私的,自私自利到了極點才能大公無私呀,先把自己度好才能度人嘛!像遊泳一樣,你不會遊泳怎麼跳到海裡去救人啊!這個「無喘」是心不動念了,到這個時候呼吸已停住了,念頭也跟著清淨了。「心如牆壁」,內外隔絕了,牆外跟牆內隔開了,這樣還不是道哦!達摩祖師說「可以入道」 了。所以要注意後面這一句,有些人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就是道了,不對!這只是說做工夫要能內外隔絕,才有資格來入道進門,這也就是「經營養鄞鄂」,一陽來復的時候。
「凝神以成軀」,這時在學佛的人來說叫修定,得定;道家是講功用,不跟你講原理。「凝神」最厲害了,好像凍結不動,凝結攏來,「凝神以成軀」,把這個功能凝結攏來,慢慢構成一個身外之身,在生命之內或之外成就新的生命。
《我說參同契》
達摩祖師告訴二祖,當然他在那裡有多久沒有記載,也跟在他身邊了,在嵩山少林寺那邊,告訴他怎麼用功:「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是真東西來了。外面境界一切放下不管,這個外不是身體以外哦!你內心那些什麼念佛,念咒子,做各種各樣的功夫都放掉。「內心無喘」,「內」也不是身體以內的內,再深一層,你各種念頭、各種思想一概放掉。然後,呼吸也寧靜,不呼也不吸,沒有心息的往來,完全寧靜了。到這個時候,「心如牆壁」,內外隔絕了,外邊也打不進來,「可以入道」,可以進門了。功夫沒有到這一步,什麼都不要談。所以這一段記載很真實。
然後記載說,這個時候,二祖還跟在達摩祖師旁邊,跟了多久,這個查不出來。每一次,他向師父報告用功的心得時,達摩祖師「只遮其非」,不對!不對!否定了他。沒有告訴他什麼不起妄想,無念就對這類的話;也沒有告訴他怎麼去除妄想,怎麼就是道,一切只是否定而已。
有一天,二祖來告訴師父:師父啊,我做到了,我到達了,外緣都息掉了。換句話說,一念不生,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不起了。達摩祖師說,你不要落在斷滅見上哦!認為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沒有,都空了,那就不是了。他說:沒有啊,我都清楚啊。好,從此入門了。
這一段「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個時候也不打機鋒,也沒有什麼轉語!這些路線走的是真正的禪宗,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一條直路。而在這句話中有關功夫見地,你自己參一參,這個參不是去研究,是一邊做功夫一邊體會,保證你成功。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一切放下完了,既不落入昏沉,又沒有散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身自性自然現前,這是一個重點。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修行上,「致知在格物」是什麼呢?就是達摩祖師告訴我們,禪修的時候「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注意這四句話,「外息諸緣」,把外面物質世界的一切引誘、一切情緒都瀟灑的放下,就是格物了,不被引誘。「內心無喘」,不是不喘氣的意思,是心念知止而後有定,到誠意就是無喘了,呼吸也跟著自然停止。「心如牆壁」,到此時,好像內外分離,外物影響不了內心了,就是初步的格物。「可以入道」,如此打坐修行,慢慢深入進步,就可以入道了。
《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