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莫扎特權威傳記,首次從女性視角解讀莫扎特天才而激蕩的一生

2020-12-09 騰訊網

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

《莫扎特的女人:他的家庭、朋友和音樂》是英國當代著名指揮家、莫扎特研究專家、牛津大學教授簡·格拉芙暢銷15年的權威傳記。首次從女性視角解讀莫扎特天才而激蕩的一生。

全書分為四個章節,另有簡短的序章和尾聲。《家庭》一節主要以莫扎特家族的通信及其姐姐的日記為基礎材料,鋪陳莫扎特結婚之前的生活和工作事跡。《另一個家庭》敘述莫扎特同以往的金主及家庭切割,隻身赴維也納,結婚、自由執業乃至最後離世的這「後半生」。《女人》則著眼於莫扎特自幼年直至晚年的創作生涯中所作一系列歌劇中的女性角色,以此為線索,描寫並分析了他的生活世界中的一眾女性。《身後》交代了在其過世後,世界對莫扎特及其藝術的認識,以及其個人文件、音樂遺產、生平事跡逐漸集成的情況,並一一道出了前述的某些女性親友(其中有些在他過世後又存活了半個世紀)的歸宿。這一章,倒有些像是寫給莫扎特本人去讀的。

在敘述傳主生前、身後這些事跡的時候,作者試圖客觀理性地梳理和應用「第一手」資料,文字簡靜,沒有用力太過,也絕不妄下己意。而如此一來,莫扎特多舛的命運,以及他人生選擇背後複雜而確鑿的人際牽纏、社會背景和心理依據,也宛然呈現了。

《莫扎特的女人:他的家庭、朋友和音樂》原版封面

「讓永繼的光芒照耀他們」

文 | 簡·格拉芙

譯 | 韓曉 董維璽

他所做的最後一件事情,便是嘗試他的安魂曲中的定音鼓聲部,並用嘴發出聲響。我現在還能聽見那聲音。

電影《莫扎特傳》中莫扎特彌留之際創作《安魂曲》

我們知道莫扎特在彌留之際,正投入在《悲悼》(Lacrimosa)一章中,於是,他所配樂的最後的辭句是:

那悲悼之日

塵埃中站起的

是待審判的罪人

這一章的起首幾乎是一支溫柔、緩慢、幽幽起伏的舞蹈,從第二句開始一轉變為了苦惱沉鬱的攀爬,升起整整一個半的八度,先是全音程的上行,之後在臨近峰頂的時候,轉成更為吃力的半音程:音樂變成了死神的行進。在恐怖的「待審判的罪人」一句,音階和不可阻擋的漸強達到了頂點。也正是在這裡,沃爾夫岡建議蘇斯邁耶加入蘇菲所說的定音鼓,與其一道的是它們一貫的搭檔小號,在他還是孩子的時候,它們曾令他深深恐懼。接著他的生命便結束了,在一個未獲解決的屬和弦上。

電影《莫扎特傳》劇照

據蘇菲的描述,沃爾夫岡是躺在她的臂彎中走的,他死於1791年12月5日。當這一切都結束了,煩亂欲狂的康絲坦瑟爬到他的身邊,好像要試圖去「感染上他的疾病,以隨他而去」。等到那沒用的醫生離開了,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城市,天還沒亮人們便開始聚集在樓下的街道。至近的朋友們進到公寓來看望遺體;他們之中便有可貴的凡·施維登男爵,他不顧剛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故(剛剛被朝廷從教育和監察委員會主席的任上罷黜),牽頭操辦起實際的事務。凡·施維登選擇了最基礎的喪葬安排,沒有不必要的裝飾和奢華。在先皇約瑟夫二世的時代,為了經濟和衛生的考量,整個喪葬程序一概從簡。在嘉布遣會教堂(Kapuzinerkirche)的哈布斯堡祖塋,他父母墳墓的繁複雕飾的建築腳下,低調地安置著皇帝那樸素的墳冢,這也顯示了他的信念之堅定。同時代大多數的維也納人,於是也就接受了經濟型的墓葬。對沃爾夫岡來說,這也不過是個平常的選擇。12月6號下午,康絲坦瑟及其家人跟凡·施維登一起,連同幾位至交,參加了在聖·施臺凡大教堂的一個邊堂舉行的簡單儀式。隨後,一駕租來的靈車拉著棺材穿過城市,到了郊外一處叫聖·馬科斯的鄉野。沒有送葬人的陪同,這也是照著當時的慣例。在那裡,棺材給埋到一處「普通簡易墓穴」。

朗格在1782年繪製的莫扎特妻子康絲坦瑟的肖像

一代又一代愛音樂的人惋惜莫扎特肉身的遺失。甚至對丈夫確切的埋骨之地都顯得漠不關心,這令康絲坦瑟背上了粗率自私的名聲。儘管如今有那麼多的妥善安置的紀念碑和聖地供人瞻仰,然而那最為珍貴的遺骨的缺失,繼續煩擾著這個焦慮的世界,並且賦予其譴責、沮喪和內疚的機會。

對於這樣的焦慮,莫扎特本人大概會覺得訝異。不管他是否認同所有的埋葬都必須講究衛生、實惠,特別還有簡約,他定然不會考慮進入自己那個家庭的祖墳。死後便歸於「極樂」,這一說法對他來說更為重要。於是,無盡的光明圍繞離魂,就實在便是件值得慶祝的事了。在他的《安魂曲》中「讓永繼的光芒照耀他們」一句當中,音樂正面、樂觀,真可謂光芒遍照,便是他這種深遠的樂觀主義的明證;並且也證明了,即便在經由疾病和悔恨所帶來的痛苦焦慮而走向人生終點的時候,他對於來世之美,都依然抱持著不可或缺的莊嚴的信仰。

莫扎特《安魂曲》手稿的第一頁

因此,莫扎特也不會對他自己這身皮囊另作他想。然而他的確對他真正的遺產——音樂——的保存極為掛念。跟其他許多音樂家一樣,對於自己早期的作品,他更多的是厭棄:「隨著在作曲上的進步,我弟弟越來越少欣賞他較早的作品了。」囡諾在1799年甚為辛酸地寫道,因為和她關係最近的正是這些早期的篇章。自1784年,直到他去世前的三個星期,沃爾夫岡小心翼翼地編制著一份他自己作品的主題分類目錄。這倒不僅僅是他家庭的列表情結在他身上的又一次變現而已,而是他對於自己作品的傳諸後世的一種高度條理化的操作。因為他的永生之地是在這裡,而不是哪個黑暗的墓穴。通過他獨特的、無與倫比的音樂,他借演繹者和聆聽者的手與心,繼續活著。在某種程度上,與他相識的某些男人和女人們也是如此。因為借著為他所熟識的(有時候甚至是愛上的)歌手創作歌劇角色,他得以在後世的蒼穹中應許給他們一席之地。

莫扎特一家(1780年)

此時莫扎特的母親以牆上畫像的形式同家人在一起

在莫扎特所有音樂創作裡面,他的歌劇天才成就了一種神奇的結合:想像之獨一無二,以及手段之鋌而走險,這些都能以舉重若輕的流暢表達出來。他的想像力也會被經驗喚起。莫扎特是明察秋毫的人性觀察者,據康絲坦瑟說,他可以將自己隔絕於周遭的人和事,但實際上卻不會錯過任何所發生的,也從不會無動於衷。他愛著整個劇院的世界,還有居於這世界的人們,他最美好的歡會便是同他們為伍,從曼海姆和慕尼黑跟康納畢希的樂隊,到布拉格這些忠誠的樂師,還有在維也納的希卡內德的戲班。跟這些演繹者在一起,他的要求極高,對於那些達不到要求的樂手的責備也令人難堪。在很小的時候,據說他甚至因為父親演奏的錯音而對他不耐煩。對於薩爾茨堡的宮廷樂師他也是予以集體的、不折不扣的貶斥。他對於表演者要求的不僅僅是輝煌的技巧,曾因貶低星光奪目的克萊門蒂「僅僅是機器」而聞名。他一向所尋求的是情感和激情的額外原料,不可以錯誤或者粗淺地加以運用,而是要讓它們從演繹者的靈魂中燃燒釋放。每每在人身上發現這樣的品質,他都欣喜若狂。阿露西婭是如此,年輕的貝多芬也是,他曾在沃爾夫岡面前演奏過一次,深深吸引了沃爾夫岡。而對於他摯愛的伶界同事們,因他們的樂器(嗓子)裡面住著最為赤裸相見和易受傷害的激情和情感,他尤其能借之喚起自己最為深厚的表達。因此在莫扎特成熟的歌劇作品中,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是沒有意趣的。他的這些造物,飽含著人性和設身處地之感,以及剃刀般鋒利的精準,入木三分。並且,他們有著莎士比亞筆下人物般的變化多端,契訶夫筆下人物般的複雜性,像任何這些舞臺人物一樣的多維。

電影《莫扎特傳》中莫扎特指揮自己創作的歌劇

本文摘自《莫扎特的女人:他的家庭、朋友和音樂》

相關焦點

  • 《莫扎特傳》:音樂是他的生命,成就了他短暫輝煌的一生
    莫扎特在音樂上的成就眾所周知,他是奧地利古典主義作曲家,在他短暫的人生中,創作了近600 部作品,在音樂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小王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就是講述的莫扎特一生的《莫扎特傳》。這樣坎坷的人生和他的性格息息相關,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莫扎特我行我素,不修邊幅,這也是他最終走向如此悲慘命運的主要原因,在音樂中莫扎特毫無疑問是個天才,他的才華令世人傾倒,但在生活中莫扎特確是不能生活自理的一個人,他的一切都由他的妻子來照顧,他單純的沉迷於他的音樂世界,不世俗,不懂得人情世故。
  • 一部電影,說一個神童的一生《莫扎特傳》
    讓我們談談在電燈和陰影中轉瞬即逝的歲月/關注我每天與你的聊天一部電影,我想談談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關於音樂天才莫扎特傳奇人生的電影《莫扎特》。他的偏執,狂熱,對世界的無知,在別人眼裡的幼稚和瘋狂,以及他喜歡事物的決心,都是一個天才不能被普通人理解的東西,導演通過鏡頭語言向觀眾展示了所有這些,向觀眾展示了一個藝術天才的悲喜。
  • 音樂天才莫扎特,是一個永遠在跳躍的音符
    傳說中的天才——莫扎特,這一年他才六歲。小莫扎特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父親老莫扎特和母親安娜都是維也納的宮廷樂師,都是精通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古鋼琴的大音樂家。當小莫扎特巡演至德國的時候,他寫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的歌劇《巴示亭與巴士亭納》,這時他才剛剛滿十二歲。這個記錄在後來的人類歷史上直到今天再也沒有被打破過。而對於小莫扎特來說,他「傳奇天才」的成就才剛剛開啟。
  •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曇花一現的天才音樂家
    1月27年,在奧地利的音樂之鄉薩爾茨堡,出生了一位音樂界的天才作曲家,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對於音樂神童的探索,大家對莫扎特的父親充滿了好奇,莫扎特的母親雖熱衷於音樂,但卻從事於公務員的工作,而相對於父輩的基因,莫扎特的妻子是樂團的女高音,所以莫扎特夫婦在音樂方面的基因條件明顯優於他的父輩,但令人驚訝的是莫扎特的兩個兒子,並沒有在音樂方面取得什麼成就,所以大家的目光聚焦到莫扎特的父親身上,是什麼樣的男人,培養出了才華橫溢的天才音樂家。
  • 帶你解讀一代音樂巨匠《莫扎特傳》
    那一刻,「上帝之聲」莫扎特慘澹收場化為凡塵。32年後的一個雪夜,維也納精神病院裡陰暗悽冷。一個名叫薩列裡的老人不停地哀嚎著「原諒我吧,莫扎特!是我謀殺了你,願上帝寬恕我。」當晚他割頸自殺,送醫院後僥倖撿回一條性命。然而世人只知莫扎特,卻無人聽聞薩列裡。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哀,對此一直無法釋懷。傷愈之後他向神父懺悔,講述了自己暗害莫扎特的經過。
  • 夜聽|「第二個莫扎特」的讚譽
    他從小被父親逼迫進行高強度鋼琴訓練,以「神童」聞名;他師從海頓,得到海頓大力讚許,後來卻與恩師分道揚鑣;他曾當上宮廷樂師,受到王侯貴族爭相追捧,也曾主動隱退改做自由職業;他不擅與女性交往,幾段戀愛都慘澹收場
  • 遇見莫扎特
    在這本書裡提到了非常有趣的一點,真是讓我們感覺到人生的無常:莫扎特這一輩子掙的錢,很多都用來給他老婆治病了,因為莫扎特的老婆身體不好,一直需要在溫泉療養,所以莫扎特天天給別人寫信借錢,都是說:我老婆又病了,急需用錢。所以我們都認為莫扎特的老婆身體特別糟糕,但結果是莫扎特36歲死了,而他老婆活了80歲。並且莫扎特死了以後,他老婆馬上經濟條件就好轉了。
  • 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不一樣」
    如今,這部載譽滿滿的音樂劇將於2019年1月25日-27日來到深圳保利劇院,與深圳市民見面。 2009年9月《搖滾莫扎特》於巴黎體育宮首演並引起轟動,隨後在法國各地、日本、韓國、烏克蘭及俄羅斯展開的國際巡演亦獲成功。憑藉突破性的戲劇編排和視覺呈現,《搖滾莫扎特》更被多家法國媒體譽為「對整個音樂劇界的一次真正顛覆」。
  • 莫扎特音樂與電影的化學反應
    莫扎特作為歷史上最具利用價值的音樂天才,已經成為無數機構的招牌,比如莫扎特音樂胎教,莫扎特巧克力,以及直接用於電影、廣告和各種提示音的莫扎特作品。電影裡的莫扎特最著名的莫過於傳記片《阿瑪迪烏斯》(也稱《莫扎特傳》)。這部奧斯卡獲獎劇情片大大戲劇化了莫扎特,也成功地抓住了一代又一代觀眾。
  • 五部必看的傳記電影:認識這些了不起的人物!
    最近上映了兩部傳記類型的電影,一部是關於英國首相邱吉爾的《至暗時刻》,一部是關於著名畫家文森特·梵谷的《至愛梵谷》。兩部電影都很不錯,前者聚焦邱吉爾應對關鍵問題時所展現出來的非凡魄力與決策力;後者則通過一幅幅油畫為我們呈現了梵谷多彩又悲情的一生。
  • "驚嘆世界的神童"莫扎特簡介[圖]
    莫扎特,W. A.  奧地利音樂家莫扎特的智商:165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樂派最典型作曲家,與海頓、貝多芬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出生於奧地利的薩爾斯堡一個宮廷樂師之家。他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音樂。
  • 《外太空的莫扎特》:明年暑期完美亮相
    由陳思誠導演、編劇的全新原創科幻喜劇電影《外太空的莫扎特》宣布將於2021年暑期上映,電影由黃渤、榮梓杉領銜主演。電影主要講述了父親任大望(黃渤 飾)一心想把喜好天文的兒子任小天(榮梓杉 飾)培養成鋼琴演奏家的故事。
  • 在最冷的夜晚,被法扎點燃丨《搖滾莫扎特》repo
    大家被激蕩的音樂所影響,橫衝直撞,這種情緒足夠歡快,但千篇一律;而「燃」卻是一種狀態。或許激動,或許悲傷,或許聲嘶力竭,千姿百態,因為被點燃的是心中的火焰。而「法扎」(法國音樂劇《搖滾莫扎特》)的魅力就在於點燃你心中對美好的所有嚮往。
  • 人氣小生蔡程昱首次挑戰歌劇,莫扎特的《唐璜》到底難在哪兒
    莫扎特歌劇《唐璜》是世界各大歌劇院的常客,但以完整姿態在國內上演的機會不多,中國指揮家也很少在國際舞臺指揮演繹。今年初,許忠作為首位登上雪梨歌劇院的中國指揮家,執棒澳大利亞歌劇院一連演出了8場《唐璜》。時隔半年,7月24日-25日,他將把這部歌劇帶到上海大劇院,指揮上海歌劇院連演2場。
  • 百年來,他被質疑謀殺害莫扎特,然而真相是這樣的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所有人都對這位來自神聖羅馬帝國薩爾茨堡的音樂天才不陌生,他在六歲的時候就能開展自己的巡迴演出,七歲的時候與父親在歐洲多國開始了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其中,莫扎特不僅對於當時最先進的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器樂等題材都有初步的認識,與此同時,他還有幸結識了包括巴赫在內的多名著名作曲家。
  • 世上的天才十幾歲就成名了,他就是莫扎特,音樂小神童
    對於莫扎特,大家可能不會陌生,對於學習鋼琴的人來說更是熟悉的,學習的很多曲目都有莫扎特的曲子,大家也都知道他的音樂造詣很高,我們今天就來聊聊他。莫扎特的人生雖然很短暫但是她也經歷了幾個時期。父親是宮廷小提琴師,在4歲時,父親就給他灌輸音樂知識了,再瞧瞧我們四歲的時候在幹什麼,回到正題,下一年莫扎特就開始創作曲子了,果然天才的動手能力不是我們平凡人能夠想像的,三歲能杯唐詩三百首也沒他厲害。小小人兒有大力量,所以他從小就有音樂神童之稱。
  • 10部史詩級別的偉人傳記電影,每一部都是影史上最經典的影片
    美產傳記片有個莫大的優點:很大程度上地做到了「客觀」,這也是傳記片分高下的重要標準,對歷史人物的刻畫當然會有虛構成分,但在把握「度」上,這部電影堪稱典範。3.《甘地傳》像甘地這樣在西方擁有極高聲譽的「聖雄」,傳記片一定不敢馬虎,本片對印度社會實景的展現非常全面而深入,甘地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在電影中得到了深刻呈現,當時尚青嫩的丹尼爾·戴-劉易斯在片中也有出演。
  • 被誤讀的莫扎特:聽莫扎特不會讓孩子更聰明
    莫扎特甚或一切古典音樂,都未被證明有提高智商的魔力,但這不會妨礙人們去喜歡去聆聽——至少不會毒害你的身體,降低你的智商。  莫扎特效應  所謂「莫扎特效應」是指莫扎特的音樂可以作為胎教音樂,可以提高孩子智商」,這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結論。
  • 「莫扎特效應」是什麼鬼?
    編輯 / 倪彥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年來,由於所謂的「莫扎特效應」,有數十萬張封面上繪有面帶微笑的嬰兒古典音樂光碟被成功出售。「莫扎特效應」是指聽這位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的音樂,會有助於兒童智力發展。這個說法源自何處,是否真實呢?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莫扎特於1756年生於薩爾茲堡,1791年卒於維也納,莫扎特的生命雖然短暫,卻為後人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他創作的體裁遍及交響樂、歌劇、重奏曲等,幾乎無所不包。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與海頓同時代的古典樂派的第二位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