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他被質疑謀殺害莫扎特,然而真相是這樣的

2020-12-06 文與史A

提到著名的音樂家,你會想到誰?

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德彪西,還是浪漫主義作曲家勃拉姆斯,或者那位偉大的音樂巨人,約翰·克裡斯多弗的原型貝多芬。毫無疑問,他們都是出類拔萃的藝術家,給全人類創造了一筆又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所有人都對這位來自神聖羅馬帝國薩爾茨堡的音樂天才不陌生,他在六歲的時候就能開展自己的巡迴演出,七歲的時候與父親在歐洲多國開始了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其中,莫扎特不僅對於當時最先進的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器樂等題材都有初步的認識,與此同時,他還有幸結識了包括巴赫在內的多名著名作曲家。

(莫扎特)

在這之後,他更是步步創新,受到狂飆思潮的影響,古典主義音樂的作品形式被他進行改良。可以說,他重新定義了古典主義音樂,但是這位天才在他的一部名為《安魂曲》的宗教音樂還未完成之時,在當天午夜離奇去世,年僅三十五歲。

天才的隕落固然讓人覺得惋惜,但是,人們悲傷之餘,卻將質疑的矛頭指向了另一位同時期偉大的音樂家——安東尼奧·薩列裡。

(薩列裡)

他的出生地是列戈納果,當時威尼斯共和國的一個小鎮,所以史書上包括他本人一直認為自己就是威尼斯的公民。薩列裡的哥哥教他彈奏小提琴和大提琴,之後,他出色的才華引起了作曲家佛羅裡安·伽斯曼的注意,隨後他去了維也納,並且進入了約瑟夫二世的音樂機構進行創作,薩列裡創作了他第一部傳世的歌劇《Le donne letterate》,這部歌劇標誌著薩列裡歌劇創作生涯的開始。在1770年到1804年年間他創作超過40部歌劇。

他和莫扎特曾經是同僚,1786年,莫扎特曾經在給他父親的信件中提到,「薩列裡和那些義大利人阻礙了他的演藝事業」,當時的薩列裡在在歐洲音樂界的地位很高,在維也納擔任宮廷作曲家,地位相比於莫扎特要高得多,也是說,他們之間真要有人會嫉妒,那個人極有可能是莫扎特。

回到莫扎特信件中的那句話,在當時,歐洲音樂界也存在著黨派之爭,二人可以說處在相互對立的兩派,「德國學派」和「義大利學派」,薩列裡因為受到「德國」的影響超過「義大利」(他本人出生於威尼斯),以及創作過多部德語歌劇,因此也被人歸於「德國學派」。但是,又史料記載兩人私底下關係還是不錯的,莫扎特的歌劇《魔笛》在公演的時候,甚至邀請薩列裡前去觀看,歌劇演出過程中,薩列裡不斷地起身高呼「bravo」(法語:精彩)。

(莫扎特在維也納的墓地)

莫扎特死亡的原因也許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在他去世以後,薩列裡在他的葬禮上表現得比他的妻子還要難受。沒有任何直接的證據指明薩列裡就是害死莫扎特的兇手,但是這並不影響喜愛陰謀論的人們充分發揮想像。

俄國文學家普希金的故事詩中,將薩列裡塑造成一個嫉妒他人才華的小人形象,另一位音樂家又將這部詩改編成歌劇,這時候,似乎所有人都認為是薩列裡害死了莫扎特,也因此,薩列裡許多優秀的歌劇作品沒有得到流傳,只有少數被用口頭和其他形式保存下來,這是令人十分遺憾的。

(薩列裡作品唱片)

但是,就目前新發現的線索來看,這項罪名很大程度上是不存在的,甚至可以肯定的說,薩列裡從來沒有謀殺莫扎特;當時有記載,莫扎特死後,他的妻子還將他們的孩子送到薩列裡那裡學習音樂,如果莫扎特生前他們關係很緊張,怎麼會有這種事情發生。

與此同時,在2016年,在捷克博物館發現了一份被存放了50年的樂譜手稿,這份200年前的不知名手稿,經過研究,正是當時薩列裡與莫扎特,以及另一位作曲家為紀念當時的女高音歌手復演而寫的一首獨唱康塔塔,名字叫《祝奧菲利亞康復》。

歷史的真實是,薩列裡在莫扎特死後漸漸遠離的創作中心,開始從事音樂教材的編寫,他的學生包括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梅耶貝爾等著名作曲家。晚年的薩列裡身體狀況十分糟糕,精神失常,也就是這時傳出的謠言,說他承認了殺死莫扎特的罪行,這無疑是虛構的。

在1825年,他去另一個世界見了莫扎特。

總而言之,這是一位被謠言所湮滅百年的偉大作曲家、音樂家。有時候,人們更應當相信歷史的真相,而非經過完美加工,跌宕起伏的陰謀故事。

對此,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

相關焦點

  • 《莫扎特傳》:音樂是他的生命,成就了他短暫輝煌的一生
    這樣坎坷的人生和他的性格息息相關,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莫扎特我行我素,不修邊幅,這也是他最終走向如此悲慘命運的主要原因,在音樂中莫扎特毫無疑問是個天才,他的才華令世人傾倒,但在生活中莫扎特確是不能生活自理的一個人,他的一切都由他的妻子來照顧,他單純的沉迷於他的音樂世界,不世俗,不懂得人情世故。
  • 神奇的音樂——莫扎特效應
    相信關注過胎教的朋友都知道這樣一個觀念:傾聽莫扎特的音樂是非常好的胎教方式。這一觀念還真不是空穴來風,這是多位專家和學者經過實驗研究得出的結果。1993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兩位教授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音樂和空間任務能力》的文章,文中介紹了他們所做一個實驗:讓學生聽10分鐘莫扎特的音樂後立即進行智商(IQ)測試,發現聽過音樂後學生的智商水平顯著提高了。
  • 這部莫扎特權威傳記,首次從女性視角解讀莫扎特天才而激蕩的一生
    當這一切都結束了,煩亂欲狂的康絲坦瑟爬到他的身邊,好像要試圖去「感染上他的疾病,以隨他而去」。等到那沒用的醫生離開了,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城市,天還沒亮人們便開始聚集在樓下的街道。至近的朋友們進到公寓來看望遺體;他們之中便有可貴的凡·施維登男爵,他不顧剛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故(剛剛被朝廷從教育和監察委員會主席的任上罷黜),牽頭操辦起實際的事務。
  • 聽莫扎特能幫助大腦發育?這個風靡全球的謠言是怎麼來的
    1781年,當莫扎特在伏案譜寫K.448,即D大調雙鋼琴鳴奏曲的時候,一定不會想到,有朝一日,他的這首曲子還會被科學家當做重點研究的對象,甚至有一個以他的名字而命名的詞語被創造了出來並廣泛使用,即「莫扎特效應」。值得玩味的是,雖然各位讀者可能還沒有欣賞古典音樂的習慣,但是大家對這個詞或許都多少有點耳聞。
  • 音樂天才莫扎特,是一個永遠在跳躍的音符
    那一天,尚未完成《安魂曲》的莫扎特離奇死亡,35歲的音樂神童英年早逝,而其至今未明的死因也為他更添一份傳奇色彩:他人生的跌宕起伏、面對世人質疑與宮廷排擠時的堅持與叛逆,成為了藝術作品最佳的改編對象。當小莫扎特巡演至德國的時候,他寫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的歌劇《巴示亭與巴士亭納》,這時他才剛剛滿十二歲。這個記錄在後來的人類歷史上直到今天再也沒有被打破過。而對於小莫扎特來說,他「傳奇天才」的成就才剛剛開啟。
  • 莫扎特音樂與電影的化學反應
    其實,孟德爾頌的音樂比莫扎特從內到外都更令人愉快溫柔,舒伯特的音樂比莫扎特更憂鬱傷感,但莫扎特音樂最大的特徵莫過於渾然天成,他的作品基本只傳遞美好。這是個謎,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2005年上映的電影《新世界》講述了17世紀一隊英軍登上北美大陸,與印第安部落發生的衝突和感情經歷。男主角史密斯邂逅了酋長的女兒波卡洪塔斯,這個單純的女孩讓他陷入了世外桃源一般的愛情。
  • 遇見莫扎特
    我們知道歌劇是專門有歌劇音樂家來創作的,像普契尼、威爾第就是專門寫歌劇,不寫其他的。但是莫扎特他什麼都能寫,他這麼全面,這真的是太天才了,基本上沒有音樂家能夠到達他那個高度。並且莫扎特死了以後,他老婆馬上經濟條件就好轉了。他老婆把莫扎特的那些音樂遺產經營得非常好,家裡邊也不欠債了。所以我覺得莫扎特的理財能力,還是有點問題的。莫扎特他們家有七個孩子,莫扎特是七個孩子當中最小的那一個,但是其中有五個都沒有活到成年,真正活到成年的只有他的姐姐南內爾和他。
  • 被誤讀的莫扎特:聽莫扎特不會讓孩子更聰明
    被誤讀的莫扎特  音樂家莫扎特肯定想不到,在他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應」這一名詞。有人說,莫扎特效應是法國醫生託麥提編纂出的一個術語,比較靠譜的來源其實是16年前的一個小研究。聽莫扎特音樂的學生空間推理能力增強,表現為空間感增強,摺紙、辨別事物等任務完成得也更好。若運用數字來評價,聽莫扎特音樂的學生,其斯坦福·比納智力量表得分比其他學生高3分,若換算成IQ值則高8分。勞舍爾作出結論稱,莫扎特音樂能增強人的空間推理能力。  次年,《紐約時報》在題為《聽莫扎特音樂真會讓你更聰明》的文章中,對此大加讚譽。
  • 神奇的「莫扎特效應」被證確實存在 樂曲節奏是關鍵
    科技日報北京1月21日電(記者 王怡)「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變聰明?」的流言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準媽媽間流傳,莫扎特樂曲一下成為最熱賣的胎教音樂。然而,被學術界稱為「莫扎特效應」的命題一直是科學家們爭論的焦點。
  • 10個被誤傳事件的歷史真相:愛因斯坦數學很爛?班傑明·富蘭克林發現了電?
    而最早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這種現象則在幾百年之後。威廉·吉爾伯特,英國16世紀的一位科學家,他曾受到伽利略的表揚,因為他建立了電和磁的產生的基本規律,甚至發現地球本身也會產生磁場。生活在克利奧帕特拉死後兩百年的羅馬歷史學家卡西烏斯·狄奧將克利奧帕特拉的死描述為平靜而毫無痛苦的死亡。由於被蛇咬了之後的症狀是嘔吐和呼吸困難,所以一杯有毒的雞尾酒更符合歷史真相。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莫扎特於1756年生於薩爾茲堡,1791年卒於維也納,莫扎特的生命雖然短暫,卻為後人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他創作的體裁遍及交響樂、歌劇、重奏曲等,幾乎無所不包。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與海頓同時代的古典樂派的第二位大師。
  • 帶你解讀一代音樂巨匠《莫扎特傳》
    那一刻,「上帝之聲」莫扎特慘澹收場化為凡塵。32年後的一個雪夜,維也納精神病院裡陰暗悽冷。一個名叫薩列裡的老人不停地哀嚎著「原諒我吧,莫扎特!是我謀殺了你,願上帝寬恕我。」當晚他割頸自殺,送醫院後僥倖撿回一條性命。然而世人只知莫扎特,卻無人聽聞薩列裡。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哀,對此一直無法釋懷。傷愈之後他向神父懺悔,講述了自己暗害莫扎特的經過。
  • 一部電影,說一個神童的一生《莫扎特傳》
    作為古典時期歐洲音樂史上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莫扎特在短短的華裡中創作了近40首音樂歌曲,被公認為「音樂神童」,而在米洛斯福爾曼這個《莫扎特傳》中,導演並沒有盲目地將莫扎特塑造成「音樂神童」的扁平化形象。相反,我們用莫扎特死去的對手薩列裡和第三人稱記憶來講述莫扎特的情感、生活和成長,給觀眾一個生動的莫扎特自己的形象。
  • 聽莫扎特能提高智力,你是認真的?這不過是一個極成功的營銷案例
    無論是兩百多年前的莫扎特,還是論文作者勞舍爾,誰也不會料到,這篇論文不僅改變了全世界的寶媽,還引發巨大爭議。勞舍爾在論文中,詳細描述了他所進行的音樂實驗。他邀請大學生志願者收聽音樂,在聽了10分鐘後,勞舍爾對他們進行智商測試。大學生們要聽的音樂,不止有古典音樂,也包括現代音樂、舞曲和搖滾樂,實驗結果也表明,不同音樂效果不同。
  • 莫扎特的音樂提高智商?莫扎特K448這麼神奇?
    愛因斯坦說,死亡就是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除了莫扎特的音樂,很多音樂都能令人精神愉悅、心情舒緩,但莫扎特的音樂似乎更特別。     有研究稱,莫扎特的音樂可以提高聆聽者的智商,特別是莫扎特創作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又稱K448樂曲。
  • 世上的天才十幾歲就成名了,他就是莫扎特,音樂小神童
    對於莫扎特,大家可能不會陌生,對於學習鋼琴的人來說更是熟悉的,學習的很多曲目都有莫扎特的曲子,大家也都知道他的音樂造詣很高,我們今天就來聊聊他。莫扎特的人生雖然很短暫但是她也經歷了幾個時期。他的出生也不平凡啊,1756年,新的一年伊始他就出生了,雖然仍舊有冬季的殘留,但他是一道光,他在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誕生了。父親是宮廷小提琴師,在4歲時,父親就給他灌輸音樂知識了,再瞧瞧我們四歲的時候在幹什麼,回到正題,下一年莫扎特就開始創作曲子了,果然天才的動手能力不是我們平凡人能夠想像的,三歲能杯唐詩三百首也沒他厲害。小小人兒有大力量,所以他從小就有音樂神童之稱。
  • 《a小調鋼琴奏鳴曲》的誕生,源於莫扎特的悲傷之旅
    10月中旬到了奧格斯堡,莫扎特的一個叔叔在那裡,顯然也是一事無成。直到曼海姆,倆人才安頓下來。這裡有非常好的藝術氛圍,管弦樂隊很成熟,莫扎特也不打算再走了,準備在王室裡找個固定工作。他給巴伐利亞選帝侯的兒子和女兒上課,自己也寫寫曲子。然而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三世突然暴斃於天花。最後父親決定,讓莫扎特從曼海姆直接去巴黎找工作(兩地距離不遠),儘管他很不樂意。「除了演出,我在那兒什麼也做不成。
  • 這位來自俄羅斯的「小莫扎特」,一上臺就震驚世界
    然而他手指落到琴鍵上的那一刻,卻能震撼到臺下的每一位觀眾!這樣一位被譽為「小莫扎特」的鋼琴小神童會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呢?下面就為大家來揭開他的神秘面紗。在這場演出中,這位鋼琴小神童和鋼琴家丹尼斯·馬祖耶夫進行了四手聯彈。他們飛一般的手速令每一位觀眾都為之震撼。小男孩名叫以利沙·梅辛,獻上這場精彩的演出時,他還不到5歲。
  • 莫扎特的效果:家長應注意音樂啟
    然而我們都知道,如果聽音樂對孩子的大腦發育真的有幫助,那麼每個家長都願意為他們的孩子這樣做!我要告訴所有的家長,根據「莫扎特效應」,聽音樂,對孩子的兒童智力,對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兒童的情緒都有很大的幫助。當我們在聽音樂中時,我們會被快樂和滿足等積極情緒所刺激,進而提高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處理能力,這種現象稱為莫扎特效應。
  • 他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被譽為「數學界莫扎特」!
    愛因斯坦智商是160,霍金的智商是161,而他的智商高達230,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他就是澳大利亞人,華裔美國科學家陶哲軒。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智商超群的牛人。大部分人知道陶哲軒這個名字是因為前段時間非常火的一個電視綜藝節目《最強大腦》,因為參加《最強大腦》的人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全國各地智商很高和記憶力超好的牛人,陶哲軒在接受國內媒體參訪是曾被問道會不會去參加《最強大腦》的比賽,對此他本人也很驚訝表示智商居然可以用比賽來決定,後面引發了網友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