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上海10月27日電(記者 仇逸)最新科學研究發現,人體內的環鳥苷酸-腺苷酸合成酶具有「善惡兩面性」,如果它置身於細胞漿內,能抗感染、激活免疫應答;而一旦從細胞漿內逃逸進入細胞核內,就開始作惡,抑制細胞的DNA修復,從而促進腫瘤發生。

  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毛志勇教授合作團隊的這一發現最新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首次系統闡釋了環鳥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完全獨立於DNA識別功能的細胞核內的全新功能,為基於幹預cGAS進入細胞核而開發新型抗腫瘤藥物提供了理論基礎。

  cGAS,名為環鳥苷酸-腺苷酸合成酶,是DNA識別受體,對它的鑑定發現在DNA識別和固有免疫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這一合成酶能促進I型幹擾素和免疫因子產生。

  細胞在正常生長代謝過程中,受各種內外因素影響,DNA總會受到不同形式的損傷。DNA雙鏈斷裂是眾多DNA損傷形式中最為嚴重的一種,它不能被修復或被錯誤修復都將會導致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增加,進而誘發染色體的重排以及遺傳信息的丟失,最終會使細胞進入凋亡、衰老甚至導致腫瘤的發生。

  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發現,cGAS在細胞發生DNA損傷時可轉入細胞核內,並被招募至DNA受損的位點,通過幹擾特定複合體形成,抑制DNA雙鏈斷裂損傷修復,進而增加基因組的不穩定性並最終增加腫瘤生成風險。

  「cGAS會抑制DNA修復、促進腫瘤形成,這是我們在國際上首次發現cGAS所具有的一個全新功能。」戈寶學教授介紹,以往對cGAS的認識都是集中在固有免疫上,即cGAS作為一個DNA受體,能夠對外界病原微生物以及人體細胞質內自身DNA進行識別,並激活免疫應答,對它的生理過程研究也只是在細胞質內。cGAS促癌功能是首次被發現,這一成果將把cGAS的功能研究推向一個嶄新的領域。

  這一發現為開發新型抗腫瘤藥物奠定了理論基礎。戈寶學教授表示,「cGAS好比是一個關在瓶子裡的惡魔」。「入核」是關鍵點,如果能對cGAS進行幹預,把它一直「關」在細胞漿內,它就不會闖進細胞核內幹壞事。這將成為抗腫瘤藥物開發中一個重要的靶點。

相關焦點

  • 頂刊《自然》雜誌在線發表浙江大學科研人員研究論文!
    4月8日,國際著名的《自然》雜誌在線更新了本期的研究文章,一共更新了18篇文章(article),以第一作者單位來看,中國大陸有三所高校的學者在本次發文,其中浙江大學一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篇,華中農業大學一篇。
  • [簡訊]中國科學家破解質子治療在線監測難題 最新研究成果在《Sensors》發表
    《Sensors》發表數字PET團隊在線精準監測質子治療研究成果CPTN訊,2018年9月初,國際權威期刊《Sensors
  •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琳):在世界範圍內,蝗蟲災害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成為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最近,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和確立了一種飛蝗群聚信息素,它不僅揭示了蝗蟲群居的奧秘,而且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大爪子 短胳膊 體型「迷你」  據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記者屈婷)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日前發現和命名了兩種新的恐龍
  • 新突破!湖南大學在國際頂刊《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
    3月11日,國際著名的頂級學術刊物《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湖南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這也是以湖南大學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在2020年發表的第一篇《自然》雜誌正文。這篇研究論文名為「General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arrays」,第一作者為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李佳、楊向東博士(Jia Li, Xiangdong Yang)為並列第一作者。
  • 《自然 通訊》雜誌報導交醫沈少明博士等在PTEN研究上的新發現!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癌基因與相關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沈少明博士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以「FBXO22 degrades nuclear PTEN to promote tumorigenesis」為題(連結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578-1),在線發表長文文章,報導泛素E3連接酶FBXO22通過泛素化降解核
  • 南開大學李魯遠課題組研究成果在Cancer Research雜誌發表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佟聞) 日前,我校藥學院教授、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魯遠教授的聯合研究團隊(南開大學與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在缺氧誘導因子HIF1α氧非依賴降解機制研究領域的一項成果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AACR)會刊
  • 中國科大等發現肝臟腫瘤逃脫自然殺傷細胞免疫監視新機制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 cells)是一種效應性淋巴細胞,在人體抗腫瘤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仍然有一些腫瘤細胞能夠逃避機體NK細胞的攻擊,逐步發生發展,侵襲轉移,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其機理有待進一步探討。
  • 中國科學家成果登上《細胞》雜誌 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治療研究有...
    北京時間4月8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在神經性疾病基礎研究上的重大進展。研究論文名為《通過CRISPR-CasRx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完成。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背靠背發表羅沙司他中國臨床研究
    》(NEJM)背靠背在線發表兩篇關於腎性貧血創新藥羅沙司他的研究論著,公布其在中國的兩項III期臨床試驗結果;並配發了國際知名腎病專家述評。研發企業在臨床研究期間也給予了大力支持,派出實力強勁的CRO團隊進行質量監控。正是有了多方的齊心協力,才有了今天成功的喜悅。  郝傳明教授補充強調,儘管這些年醫學科普發展很快,但目前公眾對慢性腎臟病的了解還遠遠不如腫瘤。羅沙司他臨床研究在頂級期刊的發表對推進公眾了解腎臟病、提升腎臟病的知曉度,也是一個良好的契機。  成功對於不懈追求的科學家來說,意味著一個新的起點。
  • 中國科學家巨資研究的成果,卻在國際雜誌上免費公開,這是為何
    所以,奇怪的現象便發生了,中國科學家巨資研究的成果,卻選擇在國際雜誌上免費公開,供人學習,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呢?但是為什麼這些科研成果最終卻被發表在一些國際雜誌上,供所有科學家查看呢?對於科學家來說,科學沒有國界之分,將全人類的智慧整合,才能誕生新的發明。而新的發明以誰先發表論文來判定發明權,在全世界科學家的監督下,才能找出自己的缺點並改進。
  • 《腫瘤雜誌》發表研究結果:義大利去年9月份可能就存在新冠病毒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今年年初,新冠病毒在義大利迅速傳播,有義大利的研究人員曾提出疑問:新冠病毒會不會早就在義大利國內存在了?2020年11月11日,《腫瘤雜誌》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義大利去年9月份就出現了SARS-CoV2受體結合區域特異性抗體呈陽性的人群。 這把新冠病毒在義大利的存在時間又往前推了5個月。 用該研究報告的原話說,這可能「會重塑疫情大流行的歷史」。
  • 蛋白質組研究:生命天書的新解碼?
    深科·淺說蛋白質組研究:生命天書的新解碼?前不久,《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在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這一研究測定了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表達譜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圖譜,發現了肝細胞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膽固醇酯化酶SOAT1。
  • 薛雷課題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為相關腫瘤的...
    薛雷課題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為相關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策略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20-11-23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科學家能夠為全世界上課
    英國《自然》雜誌9月23日社論,原題:中國研究人員擁有全世界都需要聽取的寶貴經驗聯合國上周確認全球再次未能實現保護自然的目標。嚴峻結論已被寫入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該報告來自《生物多樣性公約》,評估了參與國在實現10年前制定的20個生物多樣性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沒有一個目標將在今年底的最後期限前實現。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科學家能夠為全世界上課
    英國《自然》雜誌9月23日社論,原題:中國研究人員擁有全世界都需要聽取的寶貴經驗聯合國上周確認全球再次未能實現保護自然的目標。嚴峻結論已被寫入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中國擁有數十年研究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控制物種及生態損失的經驗。世界需要聆聽這些故事,全面了解其中的複雜性。其迅猛經濟增長使一代人脫貧,但也催生一系列環保問題,尤其加劇了空氣和土地汙染。在一定程度上為回應民意,中國有關部門已與來自國內和全球的研究人員共同努力,繪製出一條更綠色的前行之路。
  • 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在《自然》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探索基因及其表達的蛋白在特定生理、病理、發育等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儘管利用RNA幹擾鑑定高等生物基因功能的技術已經普及,但是這種方法經常伴隨脫靶現象;而且由於只能部分抑制基因表達,往往不足以造成表型變化從而影響對其基因型的判斷。
  • 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周利群教授...
    ,尋找到一種潛在的腎癌治療新策略。該研究結果(「Loss of 5-hydroxymethylcytosine is linked to gene body hypermethylation in kidney cancer」)於2015年12月18日在線發表在Cell Research雜誌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周利群教授的博士生郭中強、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的陳科和張靖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自然》論文發表指數:中國學術影響力持續上升
    《自然》雜誌今日出版了增刊「2013 年度亞太地區《自然》雜誌論文發表指數 (NPI)」。增刊編輯一致認為,中國在亞太地區科學界的主導影響力正在逐步上升。增刊編輯預測,中國「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將逐步成為亞太地區 NPI 的首要貢獻者」。中國在 2013 年已經取得不俗進展,中國科學院 (CAS) 首次將東京大學擠下 NPI 學術機構排名的榜首位置。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院科技攝影聯盟 謝震霖 攝中新網上海6月11日電 (鄭瑩瑩)據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11日發布的消息,中國科學家最新發現了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