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21世紀的利瑪竇式人物」雷立柏(中):中國基督徒要開始...

2021-01-14 基督教資訊平臺

西什庫教堂是北京最大最古老的天主教教堂之一。幾乎每周六下午,這裡總會想起陣陣讀聖經的聲音,臺上的老師與臺下的會眾都神情肅穆,一字一句朗讀、認真而緩慢;但最為特別的是,他們讀的是古希伯來文原文舊約聖經《詩篇》和古希臘語的原文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的部分篇章。

這是語言學教授雷立柏(Leopold Leeb)每周常規的日程之一。每周六這個時候,他會在這上三個小時的免費公開課程,志願教導拉丁語、古希臘語和古希伯來語。閱讀原文聖經中,他還會仔細分析每一個詞的語法形式,讓每個人都能直接深入感覺到其中每句話的豐富意義。除了大部分基督徒之外,不少對這三門語言感興趣的人士也慕名前來,體驗原文經典的魅力。

雷立柏教授,奧地利人,1991年偶然來到中國北京一下子就愛上了這裡、愛上了中文,於是1995年不遠萬裡來到北京,開始了他的中西文化研究之路,並且成為中國人民大學的一名文學院教授。他頗像是一位「21世紀的利瑪竇式人物」,他一方面不遺餘力地推進拉丁語、希臘語和希伯來語三種西方古典語言原文的學習,並翻譯國外文學與宗教、神學著作為中文;一方面努力希望把中國頂尖的宗教與學術思想翻譯成英文與德文介紹給西方、並且努力讓中文走向世界。

對他來說,拉丁語、希臘語和希伯來語好像三個孩子一樣,「我最怕自己的孩子死掉」,他希望中國人更多關注原文的學習,因為這對於中國了解西方原典和世界文化會起到無比深刻的作用。

作為一名基督教學者,他尤其希望中國的基督徒們能夠關注這三種原文的學習。畢竟,這三種語言在西方傳統中都被稱之為「神聖」語言,聖經與許多神學經典都是由三種語言寫成。翻譯了西方多部神學經典與基督教詞典的雷立柏最大的心願之一是希望促進中國的基督徒更直接的靠近原汁原味的聖經、靠近多姿多彩的正統神學,把信仰建立的更有根有基。

日前,基督時報邀請了雷立柏教授,請他分享了多年來的學術成果,以及他根據基督教會歷史與經驗對中國基督徒的建議,包括在基督教本土化、社會倫理等,與此同時,他也從歷史的角度談了對基督教研究的看法,並且飽含熱情地介紹了他獨創的「尋根字」的漢字新寫法:「世界用的漢語」,他希望藉此讓漢語走向世界,讓世界更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

分享中,他尤其呼籲說,中國基督徒要開始重視聖經原文的學習。對此,他甚至拿出耶穌的時代對比,說耶穌的時代就是個多文化、多語言的時代,耶穌也是會希伯來語、希臘語和亞蘭語等多種語言,而活在21世紀的我們更沒有理由,更要學習多種語言,尤其是聖經原文。

「現在的中國人漢語已經夠厲害了,不僅學漢字,小篆、隸書各種書法都學、都學的太好了,但是除了漢語之外呢?是不是腦子裡面還要留出一部分可以給ABC呢?」

基督時報:雷教授,您曾在2007年的一個專訪種談到個人發展規劃時說到「我現在追求的方向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基督教,多編一些語言方面的教科書。當然,我希望聖經學將來能夠在中國紮根」。八年過去了,您回首的話,覺得有哪些值得感恩的成果和收穫呢?

雷立柏:這個書架上是我這幾年來出版的部分的書,這可以說是我的心血和成果的濃縮和代表。

關於基督教研究的,我翻譯和寫作了10多本書,有《古希臘羅馬與基督宗教》《基督宗教倫理學》,《基督教導論》、《基督宗教社會學說》、《企業家的經濟作用和社會責任》、《論基督之大與小:1900-1950年間華人知識分子眼中的基督宗教》等,也編撰了一些辭典,《古希臘羅馬及教父時期名著名言辭典》、《基督宗教知識辭典》、《漢語神學術語辭典》、《中國基督宗教史辭典》等。

我最想推薦的一部教會史系列:《古代教會史》、《中世紀教會史》和《近代教會史》,這是我翻譯的德國一位很有名的學者畢爾麥爾的著作,畢爾麥爾是德國人、治史非常嚴謹,我認為這套書是每個基督徒家庭的書架上應該有的一套書。

還有我覺得十分權威的一本書是《基督教在華傳教史》(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這是我翻譯的美國歷史學家賴德烈(KennethScott Latourette)的書。賴德烈本人是耶魯大學博士畢業,後來1910-1917年還曾在長沙雅禮學校教書,雅禮學校是當時南方最好的教會學校之一,他對中國很研究。這本書上自7世紀下至20世紀20年代,縱貫整個中國基督教史,歷來就被認為是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的開山之作,還曾被著名的比利時教授鐘鳴旦先生評為是「大概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部深入和完整的通史著作」,我花了幾年的時間翻譯或校對它,最後在香港道風出版社出版,我非常感謝。

語言的教材方面也是非常感恩。說實話,我從來沒想過我一直用的教材可以出版,之前都是我自己列印出來的,學生也是只能這樣用,但有出版社給我把希臘語、拉丁語的教材出版了,現在已經有《簡明拉丁語教程》、《拉丁語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拉丁語入門教程》系列、《古希臘語入門課程》和《希伯來文(聖經)語法教程》。將來還希望能出版《孔子教拉丁語》和《拉丁語在中國》,已經交稿了。

我非常喜歡《古希臘語入門課程》的封面,標題是中文和希臘語並行的標題,再不再像之前中文和拼音並行的標題,我作為作者的名字是中文和英文並列的而並不是之前只有中文的慣例,我一直認為翻譯時不要所人名等專用名都翻譯成中文,要保留原文,我覺得這個封面就體現了這樣的原則。對比10多年前出版的一個希臘語辭典就可以發現,上面都是中文和拼音。現在中文、希臘語和英文三種語言能同時出現在一個封面上,這也算是10多年的進步。」

語言的詞典上也有《拉丁語漢語簡明詞典》、《拉丁語基督詞彙手冊》和《拉丁成語詞典》了。《拉丁語基本詞彙手冊》我很喜歡,因為拉丁語、英語和漢語並排出來這樣很方便。謝大任先生也曾經編寫一部小型的詞典,可惜絕版了。《拉丁語漢語簡明詞典》很有用,但還是太薄了,沒有例句,這還不夠,需要一個更好的,我已經編好了,這本是和謝大任先生的《拉丁語漢語詞典》一樣好的,如果一切順利明年就可以出版了,明年就會面世了;希臘語的詞典也不遠了。

另外,我很推薦《拉丁語橋》這本小書。雖然書小,但容量很大,拉丁語、中文和英文三種語言並列。最關鍵是,我希望搭建起拉丁語和現代漢語之間的橋梁,我始終認為,搭建「橋梁」很重要,我在中國教授拉丁語多年,發現拉丁語和漢語之間有很多相似說法、類似比喻和一些令人驚奇的相通格言。所以你一翻,看到一些詞根,你會覺得很清晰和通暢。

我本人還教授希臘語、拉丁語文學史和歐洲中世界文學史,因為學習語言不能和這些脫裂開,我花費了很大力氣編撰了四卷的《西方經典英漢提要》,是《古希臘羅馬經典100部》、《古代晚期經典100部》、《中世紀經典100部》、《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100部》,未來還要出版《文藝復興後的1750-1950年的100部經典》,之前沒有人編過這些,我編的過程中也很苦惱,到底哪些可以算到經典100部呢,考慮了很久、然後從綜合維度選擇出來進行了提要,希望對讀者了解各個時期的西方文化有幫助。

當然,我還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書,比如《畫說經典:西方學者眼中的中西文化》10本小書,是我自己畫了漫畫,然後對比不同文化的區別,比如其中一本是比較三個在不同文化傳統中面臨死亡的婦女:中國的竇娥、古希臘的安提戈涅和猶太婦女蘇撒納,還有一本是對比中國的劉備、古希臘的奧德修斯和《舊約》中的摩西這三個英雄和領導者的命運;我還很喜歡其中的一本是西方人看漢字的奧秘。

相關焦點

  • 專訪|思想史家彼得·沃森:21世紀或許也是科學的世紀
    彼得·沃森為這一反差而深深著迷,於20世紀末開始動筆寫作《20世紀思想史:從弗洛伊德到網際網路》,在政治和戰爭的黑暗敘事之外,構建起一條與之並行的、由種種天才思想串連起來的耀眼故事線。近日,彼得·沃森帶著這部剛剛在華出版的新作來到上海,並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他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是科學,而這也是西方思想引領世界的最後一個世紀。
  • 傳教士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各國地圖
    華夏即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四夷即「東夷」「西戎」「南蠻」和「北狄」,它們處於一種落後的狀態。從漢代張騫通西域開始,一直到明初鄭和七下西洋的1300多年間,中國人對世界地理的認知進展十分緩慢,使「四海之內」以中國為中心的「天下」意識,不斷地強化為一種「虛幻環境」,這在中國歷代刻印的「華夷圖」「廣輿圖」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 獨家:21世紀將是"亞洲世紀" 中國起主導作用
    《參考消息》駐孟買記者唐璐3月2日報導 對於「中國世紀元年」的提法,印度經濟學家桑賈亞·巴魯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認為,21世紀最大的特點將是「多極化」,中國是起主導作用的全球力量,但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也將成為重要的全球力量。
  • 利瑪竇的兩次運河之旅
    他覺得,要把傳教事業發揚光大,最重要是要獲得中國皇帝的許可。於是,利瑪竇準備北上覲見萬曆皇帝。1598年,利瑪竇第一次進京。他隨著南京禮部尚書王弘誨一道,沿著運河到了京城腳下,名義是向皇帝祝壽。但是,因為正值抗擊倭寇期間,明朝官員對於外國人非常敏感,廷臣與宦官的爭鬥也非常微妙,沒有人敢接待這樣一個外國人,利瑪竇不得不返回南京。
  • 宋黎明:利瑪竇研究資料匯釋梳理
    上個世紀之初,為了紀念利瑪竇逝世300周年,汾屠立在歐洲檔案館發現了利瑪竇晚年回憶錄手稿,以及利瑪竇書信和同時代耶穌會士的相關書信,進而編輯出版了《利瑪竇神父歷史著作集》。但是,汾屠立本人不懂中文,雖然得到一位法國漢學家的幫助,但利瑪竇著述中的中國人名、地名等無法甄別,書中多數內容也未加考證。 汾屠立深知其書缺陷,故力請正在中國的另一耶穌會士德禮賢(Pasquale M.
  • 明利瑪竇繪《坤輿萬國全圖》 將西方知識本土化
    中國有蓋天說、渾天說與天圓地方等見解,古希臘亞里斯多德以月偏蝕時,落在月球表面的地影呈現圓弧狀,證明地形為圓球,提出兩個圓球式宇宙論。地球靜止位於宇宙中心,日月五星與恆星皆為圓球,構成一個同心圓球形的宇宙結構。  在《天文學大成》(Almagest)中,託勒密以地心為中心,量度宇宙中星體距離地球遠近與其和地徑大小比。
  • 傳教士繪世界地圖,百姓認為中國乃天地中心,利瑪竇只好刪子午線
    16-17世紀,一批耶穌會士紛紛來華,在中國沿海、內地開展傳教活動。但中國是個千年大國,文化體系和信仰系統皆已完備,哪裡是一群傳教士就能隨意影響的。因此為了實現傳教的目的,這些傳教士採取迂迴折中的「適應性傳教策略」,先融入中國本土,適應中國的文化風俗,再進行外來文化介紹與傳播,如天文知識、地理、生物等西方先進的科技介紹。
  • 意傳教士利瑪竇400年前古地圖面世 中國曾是世界中心
    據美國《西雅圖時報》1月12日報導,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400多年前繪製的一幅地圖日前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展出,這幅珍貴地圖將當時的中國標示為世界中心,而將美國佛羅裡達州稱為「花卉之鄉」。利瑪竇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16世紀末第一位訪問中國北京的西方人。
  • 牧者分享:中國基督徒傳福音時當避免「帝國沙文主義」 和「徵服者...
    中國作為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從漢朝就有使徒多馬入華的傳說,之後歷經唐朝景教、元朝也裡可溫教,到明末清初的天主教、晚清入華的新教,可以說,中國這塊土地上曾經有過上千年作為宣教地的歷史。過去數十年間,伴隨著中國基督教的發展和基督徒群體的成長,中國教會也逐漸成為全球基督教越來越重要的力量之一,並且也有中國的基督徒陸續開始走出國門把福音帶出去,參與普世宣教。
  • 為400年前的「外教」利瑪竇點讚,他為中國培養了眾多科學牛人
    他的中文名字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年5月11日),原名直譯為瑪提歐·利奇,今天是他離世409年的紀念日,向他致敬!利瑪竇不僅是一名傳教士,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
  • 會議|「中國禮儀之爭與中西禮學」前沿研究首屆國際工作坊
    復旦大學的李天綱教授以《「中國禮儀之爭」:研究方法及其拓展》為題,論述了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是關於「中國禮儀之爭」,他強調在研究方法及其拓展方面不僅要引用西方文獻,還要引用漢語滿語等東方文獻;第二方面他指出,「中國禮儀之爭」名義上是關於「禮」,實質上牽涉到觀念,即上帝和天主,靈魂和Anima等;第三方面,他談到對「中國禮儀之爭問題」的深入探討,有賴於研究範式的不斷推進,在此過程中要面向新知開放胸懷
  • 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
    作者認為,東方傳統文化在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中將在觀念上、理論上、方法上、史料上、技術基因上、靈感上等方面發揮重大的啟迪或實用功能,東方文化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信息寶庫,亦是近、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典學者H.阿爾文曾經說過的: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孔子那裡汲取智慧。    近、現代自然科學確實首先是在西方產生的。
  • 創世紀以色列人為什麼要下到埃及的?故事讓基督徒學會什麼?
    這樣的疑惑從整部聖經的巨作來看, 大致可以歸納為三方面:一 神的信實創世紀15:13記載,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的確知道,你的後裔寄居別人的地, 又服侍那地的人,那地的人要苦待他們四百年。」神對亞伯拉罕的預言在亞伯拉罕孫子的身上開始成就。神的信實告訴我們凡是出於神的話, 沒有一句是落空的, 也沒有一句是不帶著能力和神權的。神的信實也告訴我們, 信實裡面有苦難,信實裡面有人所不願意接受事情。神的信實不同人的阿諛奉承,陽奉陰違,口是心非,誇誇其談,神的信實祝福就是祝福, 災難就是災難, 苦難就是苦難, 在神那裡沒有似是而非的事情。但是苦難的盡頭能帶給人拯救的除了這位神別無他神!
  • 中國的基督徒為何這麼容易受騙?——對溫家寶信主和楊利偉看見上帝...
    然而這並不能阻擋楊利偉是「基督徒」、「看見上帝榮耀」的假見證的瘋傳。我網上搜了一下,「楊利偉是基督徒」這個假見證被非基督徒列為「那些年,基督徒撒過的謊之六」。我不知其它五個是什麼,但這種假見證的傳播著實令教會蒙羞,在非基督徒中嚴重敗壞了基督教的名譽,以至於在一些非基督徒眼中撒謊似乎成了中國基督徒的一個特色。
  • 從未知國到異託邦:17-20世紀西方在中國的植物獵取①
    圖中利瑪竇身穿中國士人的服裝,金尼閣解釋為「中國博士」的服飾。最早進入中國的傳教士是利瑪竇。明神宗萬曆十一年(1583),羅明堅和利瑪竇抵達廣東肇慶府,租地買房,建立了仙花寺(中國第一個天主堂,當地人稱作「番鬼屋」),在裡面開始半隱蔽傳教。「……西洋人之入中國,自利瑪竇始。」
  • 【專訪】思想史學者彼得·沃森:除政治實體之外,21世紀的中國也應...
    與「驚駭之美」所強調的20世紀苦難與成就交織給人帶來的震撼相比,這個書名或許更加強調人類在20世紀取得的成就,也更加契合中國當下夾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現代」狀態。沃森在中文版序言中說,「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文明,總是不由自主地將目光投向過去,不過近幾十年來,它又一改過去的封閉,向整個世界敞開了胸懷,如今正躋身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行列,並將目光投向未來。」
  • 1595年南京被西方叫"藍鯨" 利瑪竇稱市民談吐文雅
    在利瑪竇的筆下,在這些遠道而來的外國人的眼裡,明朝晚期至民國時期的南京,是什麼樣子呢?我們從書中選摘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1595年  南京被叫做「藍鯨」  百姓精神愉快、談吐文雅  他是第一個詳細描寫南京的外國人  1582年(明神宗萬曆十年)8月,義大利人利瑪竇抵達中國澳門,從此在中國傳教、工作和生活,足跡遍及肇慶
  • 專訪世紀天成金波
    專訪世紀天成金波:《風暴戰區》將引領FPS新熱潮    2011年國內射擊類網遊激增,據eNet遊戲先鋒統計有近30款射擊類網遊產品蓄勢待發。其中世紀天成的《風暴戰區》也引起了玩家的廣泛關注。為此我們採訪了世紀天成的項目總監金波先生。
  • 21世紀的中國計算神經科學展望
    即使今天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中國的Nebulae今年排名世界第二),在重要的智能方面也不及人腦。了解大腦的生物學原理,包括從遺傳基礎到神經網絡機制,是21世紀最主要的科學挑戰之一。這個領域的發展將解開腦的奧秘,而且將會對社會發展的多方面有深遠影響。「腦科學與認知科學」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被列為八大科學前沿之一。 腦科學的研究越來越需要計算神經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