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君寫在前面:
大家都看《信條》了嗎?
大概沒有人能否認,克里斯多福·諾蘭每部新作的問世,都能稱得上是影壇的一樁「盛事」。
從經典之作《記憶碎片》、《盜夢空間》到《黑暗騎士》三部曲,再到今天的《信條》,諾蘭的整個導演生涯都在用獨特的方式講故事。《信條》目前收穫豆瓣評分7.8,「看不懂」、「得三刷」、「看諾蘭前必讀」…是近期各大公號的標題。影評人刷了又刷、普通觀眾看了一臉懵,大伙兒都陷入一場討論的狂歡。
你如果將它看作一部動作片來欣賞,你想看的槍戰、肉搏、直升機和炮火,那些緊張刺激的大場面它都有,讓腎上腺素不斷伴隨著感官刺激一直飆升。作為一部科幻電影,他的理解難度就有些高了,對你的集中力,洞察力,理解力以及你的知識面都是一次考驗。
「不要試著去理解它,去感受它。」這是諾蘭給觀眾對《信條》的觀影建議。今天IDG君選取了諾蘭在2018年英國電影學院獎上的採訪,談及了職業經歷早期拍短片的經歷、和編劇哥哥喬納森·諾蘭的合作、電影配樂的那些亮點,以及給想要從事電影工作的人們的建議。如果你是諾蘭的粉絲,或者對他每次操作的電影故事選題有興趣,不妨讀讀此文,也許就更能了解諾蘭為什麼能屢屢拍出讓人們耳目一新的電影了。
▍起初也是從拍短片開始
對於我來說,曾在鏡頭前所做的一切工作都非常有用,尤其是當後來我真正去使用一些技巧和特效的時候,我感到如魚得水。我以前拍過電影短片——但其實電影短片沒大家想得那麼容易。短片的劇本就不容易寫,你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想法,這是非常有挑戰性的。短片的開頭、中間和合理結尾,能讓你學到敘事結構的調整。我之前拍攝過商業視頻、行業培訓影片,這些工作並不是簡單地跑去一家公司、調整一下燈光再採訪一下公司領導就可以了。你需要從中去學習拍攝技巧,如何平衡影片裡實打實的要求。
等時機成熟,你可以使用這些學到的強項,去做那些真正讓你興奮的事情,哪怕這些事情有時候看起來格格不入。就好像我非常喜歡使用非線性的敘述方式,這不是一個尋常的手法,但這卻能成為電影項目的亮點,也是你做得到但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堅持發掘並使用自己的強項,以及堅持自己的熱情。
▍現如今人們看電影不止看一次
現如今的電影行業非比往常——人們看一部電影往往不止一次。就算很多人不想,他們看過第一遍後,也很可能在電視臺、飛機、或是酒店房間裡再次看到同一部電影。跟我同時代的電影導演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有責任去製作出更有層次感的作品,讓觀眾看第二遍的時候會有不同的理解。我喜歡在敘事的過程中穿插層次,所以我做的一些電影意味朦朧,穿插著層次,這樣觀眾們看第二遍的時候往往有新的感悟。這是我喜歡的拍攝方式,但其他的一些電影人喜歡從非常視覺的角度來解讀故事,他們的視覺效果非常震撼,能讓觀眾在一幕劇中看到很多信息。
▍和哥哥的合作
《記憶碎片Memote》是基於我哥哥寫的短故事。當時他還沒完全寫完,但是他給我描述了他的大致想法。我覺得這個想法能做成一部很好的電影,就問他我能不能把他的這個想法改變成劇本。沒想到他同意了。於是我們同時都在開發這個故事,以至於我拍電影的時間和他寫完這個短故事的時間差不多。當時短故事出版在了男士雜誌《Esquire》裡,而我的電影那個時候也剛剛上映,這也算是一個非常有默契的合作了。正因為我哥哥給了我很多的自由來進行創作,在我進行劇本創作的時候我能跟他邊看邊討論,怎樣才能更好地呈現給觀眾。
諾蘭和哥哥喬納森·諾蘭,後者作為編劇有代表作《記憶碎片》、《黑暗騎士》、《疑犯追蹤》,同時也是美劇《西部世界》的導演
▍一開始沒想到《蝙蝠俠》會有三部曲
《黑暗騎士三部曲》的原型,需要塑造一個深受喜愛的懂得關懷的人物,並且把這個非凡人物重置於一個看起來正常的環境中。對我來說,這部影片更側重於將蝙蝠俠這個形象塑造在一個觀眾感到熟悉的日常場景中,但同時不能忽略漫畫中的原始故事。於是,我們去找尋流行文化中的差異化,去解釋某一場景如果發生在真實生活中會是怎麼樣的。我們把這個作為影片拍攝的基點,並讓這些影響貫穿於整部影片中。我們想要塑造的是像導演Ridley Scott在電影《銀翼殺手》塑造的氛圍,並且試著去使用一個真實城市的地理地貌來隱喻刻畫出蝙蝠俠和哥譚市的感覺,就好像是吃了興奮劑的紐約一樣。
我們開始並不知道我們會製作三部曲。我們最初製作《蝙蝠俠》只把它當作一部獨立影片來對待,但接下來我們總是會想如果我們再次回到哥譚市,我們可以試著開發出一個更大更廣的故事線,因為我們也很好奇我們怎麼才能更好地呈現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但現實是,他的人物故事有限,我們需要挖掘更多的角度來激勵哥譚市的人民,因為總有一天蝙蝠俠會有結局。
▍用最初激發你的元素來製造電影配樂
我對電影音樂的把握不太一樣。我不喜歡用temp music(編者註:temp music是一段現成的音樂,作為導演想在場景中追求某種情緒或氛圍的指導參考,很多導演習慣在電影製作的剪輯階段使用)。等電影拍完後你再找個作曲家來打造音樂,出來的成片感覺會完全不一樣。這就好比你已經把基調放在桌面上了,但是卻告訴自己能創造些不一樣的花樣——潛意識裡你斷定了自己要遠離最初激發你想法的元素。所以,音樂創作要在一開始時進行。我一直跟David Julian或者James Newton這樣的作曲家合作,他們會跟我討論劇本、討論想法然後有時候在我們開機之前給我發一些音樂的樣本。我也會給他們發一些現場素材,讓他們能更好地專注於創造針對某一段電影場景的音樂。
Hans Zimmer為《星際穿越》創作的電影原聲
▍早期電影非常鼓勵我
電影拍攝中,我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影響,比如,導演George Lucas的《星球大戰》——它充分展示了電影能表達的可能性。導演Ridley Scott(《銀翼殺手》導演)對我的影響也意味深重,我非常喜歡他創造出來的電影質感。導演Terrence Malick(《細細的紅線》導演)也是其中之一。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導演Stanley Kubrick是我非常尊重的導演,雖然他的技巧很難被學習模仿,但他的電影一直是我的靈感來源。每次我的電影拍攝時,我總能想像到在這些電影裡會是什麼場景,即使我還沒有對白或是現代的敘事結構。我覺得電影中更早的敘事方式非常鼓舞我。
▍別去迎合,專注你熱愛的事情
如果你想進軍電影行業,我想給出的唯一有用的建議是,看到劇本後首先要堅持你對電影劇本的構思和其他方面的想法。你要堅定你的信念。去發掘一些你能做到但是別人做不到的方面,即使這些方面可能一開始看起來非常不同,或者甚至讓人難以想像。但如果你能成功表達呈現出這種想法,你就能脫穎而出。
這真的就是堅信你自己,做你非常熱愛的事情,而不是想要去迎合別人可能會喜歡一部電影的契合點。你要做的就是直面你自己的熱情,和講故事時讓你覺得興奮的那些感受。
編譯:IDG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