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器移植技術已經成功,可人們還在爭議倫理問題

2020-11-30 網易科技

(原標題:Genital Transplants: Is Science Going Too Far, Too Fast?)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小小

微信|公號ID:WYKXR163

隨著器官移植技術的顯著進步,現在醫生已經可以移植受傷的生殖器了。外科醫生移植卵巢組織已有十多年的歷史,現在他們也可以成功地移植陰莖和子宮。

今年早些時候,一名在阿富汗被炸彈炸傷生殖器的美國士兵在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接受了世界首例陰莖和陰囊移植手術。然而,法律規範卻沒有跟上生殖器移植的發展速度,對於社會應該如何處理一長串棘手而又微妙的問題,人們也沒有達成共識。


圖1:醫務人員急忙地將器官送往外科進行移植 

德保羅大學(DePaul University)的生物倫理學家克雷格·克盧格曼說:「我們需要記住,人體不是具有可更換部件的機器。這些手術很複雜,操作非常困難,而且有潛在危險。人們需要在生理、心理、精神和經濟層面上進行深入考慮。」

現代生殖器移植的目的有兩個,分別是治療(女性)不育症和恢復(男性)生殖器的外觀與功能。外科醫生曾成功地將卵巢組織從一名女性移植到另一名女性身上。去年,美國阿拉巴馬州一名女子接受雙胞胎姐妹的活體子宮移植手術後,誕下一名男嬰。

美國和南非的外科醫生已經成功地將死去男性的陰莖移植到四名生殖器受損的男子身上。據報導,一名男子在手術後還有了孩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了第一例包括陰囊一起移植的手術。但由於倫理問題,睪丸沒有被移植。

外科醫生已經可以成功地將睪丸在人體之間進行移植,但這一過程並沒有更多實踐,因為測試顯示,睪丸會利用捐贈者的DNA產生精子。因此,受贈人可能生養一個與捐贈者有基因關係的後代。

生殖器移植是否值得冒險?

生殖器移植並不簡單。這種手術非常昂貴,子宮移植的費用估計高達25萬美元。此外,手術同樣充滿危險,因為病人通常必須服用強力藥物來阻止免疫系統對新器官的排斥。而且,這種手術在醫學上是沒有必要的。所有這些手術都有風險更小、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泌尿科醫生希登·帕特爾博士認為,這些因素加起來使得陰莖移植變得不必要。

關於女性生殖器移植也有類似的問題,它可以幫助不孕婦女懷孕,而不必求助於領養或代孕。麥吉爾大學研究子宮移植的雅克·巴拉伊拉博士說:「這不是救命的移植,即使沒有子宮女性也可以很好地生活。我們的底線在哪裡?懷孕是一種特權嗎?這是對的嗎?」

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泌尿科醫生亞瑟·伯內特二世表示,當其他替代療法不可行時,陰莖移植才是替代選擇。伯內特醫生是陰莖陰囊移植手術外科團隊成員,他補充說:「恢復常態也很重要。我們希望有人能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都能感受到男性的尊嚴,並恢復身體健康的正常感覺。」


圖2:進行陰莖移植手術的外科團隊成員,圖片右七為整形重建外科中心主任WP·安德魯·李(W. P. Andrew Lee)

至於那個匿名的生殖器接受者,據報導他在移植五個月後恢復得「非常好」。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網站上的一份最新報告稱:「他的泌尿功能正常,並且開始在移植組織中恢復知覺。」

當器官捐獻者進行活體捐獻時 

伯內特所在的機構宣布將開始進行陰莖移植手術後,許多奇怪的信息傳到了他的辦公桌上。幾名男子想捐出自己的器官。但就目前而言,移植的陰莖只來自已故的捐贈者,而且他們的近親已經同意了捐贈。伯內特並不希望活體捐贈者參與陰莖移植手術。但目前還沒有任何指導方針或政策來阻止外科醫生從活體捐贈者身上移植陰莖,或者移植睪丸。

目前,已經有女性捐獻了子宮和卵巢組織,這迫使她們自己也要面對移植手術的風險。麥吉爾大學的巴拉伊拉博士說:「這讓捐贈者處於危險之中,因為她必須接受非常昂貴的手術。而從技術上講,這種手術並不能挽救生命。」

當涉及到子宮移植時,這種風險甚至超出了捐獻者和接受者。巴拉伊拉博士指出,移植過程還涉及到第三個人——胎兒。他說:「免疫抑制劑可能會對嬰兒造成傷害,而你給嬰兒提供營養的是一種非天然血管,而是用針縫合起來的。」

對於外科醫生和倫理學家來說,存在指導鴻溝

生物倫理學家們正在討論生殖器移植帶來的其他問題:這種手術適合變性人嗎?男性是否應該僅僅因為整容原因就接受陰莖移植?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即基因親子關係。

假設一個女人接受了子宮移植,一個男人則接受了睪丸移植,他們用傳統方式生了一個孩子。孩子將與捐贈者有基因聯繫,而不是與孕育他或她的父母有基因聯繫。

也許是時候讓醫療領域或法律介入,來決定外科醫生手術的邊界。然而,到目前為止,只有子宮移植有相應的指導方針。而在其他情況下,由每個執行移植手術的醫療機構自行制定政策。

奧爾巴尼醫學院的生物倫理學家麗莎·卡姆波-恩格爾斯坦說:「我不知道醫療機構是否能夠做好自我調節工作。在這個國家,生殖醫學是個巨大的盈利性行業。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留給營利性的生育公司,就有可能出現剝削行為。」

而且,正如生物倫理學家克盧格曼指出的那樣,「指導方針畢竟不是法律,人們的確可以違反方針,卻不會受到任何懲罰。」克盧格曼認為,法律也不是解決生殖器移植帶來的倫理問題的最佳辦法。不過他說:「我們確實需要就這些話題展開全國性的探討,為醫生和病人提供指導。」

本文來源:網易科學人 責任編輯:喬俊婧_NBJ11279

相關焦點

  • 器官移植需要遵循生命倫理
    作者:張田勘  近日,兩則器官移植的重大成就引發了人們的關注:法國人熱羅姆·阿蒙近期進行了兩次整體臉部移植;一名美國老兵成功移植了新的陰莖和陰囊。  從新聞中可看出,兩種器官的成功移植體現出了高精尖的技術,但在身份和倫理認同上卻極具難度。傳統的心、肝、肺等器官移植,身份認同可以忽略不計,因為這些器官若移植成功,就會成為這個人的身體組成部分。當然,有時器官移植會改變受者的性格或行為方式,但並不影響受者的個人身份認同。但是,換臉、換生殖器,就可能極大地影響到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同時也會陷入一個哲學悖論——特修斯悖論。
  • 關於陰莖移植的倫理問題
    陰莖移植是器官移植和免疫學發展的結晶,是異體器官移植領域內新的突破,為陰莖缺失的患者帶來了新生,對患者心理、家庭和社會有著重大影響。但目前異體陰莖移植剛剛起步,技術尚不成熟,且陰莖是一特殊器官,涉及到的倫理道德問題很多,我們試圖從受者、供者、醫生和法律等方面討論陰莖移植所面臨的倫理道德問題,希望陰莖移植能真正造福於人類。
  • 哈醫大世界首例換頭手術成功了嗎?涉及倫理問題引熱議
    備受爭議的「頭移植」手術又有了最新消息:據澎湃新聞編譯的英國《每日郵報》11月17日報導,義大利神經學家塞爾焦·卡納韋羅當天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世界第一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經在一具遺體上成功實施,而手術地點正是中國。卡納韋羅說,中國哈爾濱醫科大學的任曉平教授參與指導了這次手術。
  • 世界首例遺體「換頭術」在中國成功了 倫理問題成世人熱議焦點
    到現在心臟、腎臟、肝臟等等人體器官的移植手術,越來越成為常見的手術治療方案。那麼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大腦能不能移植呢?答案是「指日可待」了。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卡納韋羅近日向外界宣布,人類的首例換頭手術,已經在遺體上獲得了成功。
  • 美國首例陰莖移植術咋整?
    據一名美軍軍醫所說,無論傷兵受傷程度如何,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醒來後問的第一句話就是:「醫生,我的『命根』還在嗎?」就在昨天,舉世聞名的麻省總醫院發布聲明,他們的醫生們為一名因陰莖癌切除陰莖的男子移植了一名死者的陰莖,該手術也是全美首例、全球第三例陰莖移植手術。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飽受倫理爭議
    ——訪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張新慶   至2015年以來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廣泛運用於生物學等多個領域由此引發學界大量哲學與倫理學思考,CRISPR的倫理和監管問題作為研討焦點。這一興起不到30年的基因醫學技術何以讓人們「想說愛她不容易」?
  • 器官移植的法制和倫理建設
    據統計,至今全球接受過器官移植已累計達到50萬人次。我國自1964年成功開展腎移植至今,每年的器官移植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近年來發展更快,腎、心、肺、肝、胰等移植的數量和技術普遍提升,肝臟移植技術已經達到或者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但是,由於法律法規建設和管理滯後,我國器官移植難以登上國際主流舞臺。
  • 專家宣布世界首例「換頭術」在遺體上成功實施 引各方爭議
    這個手術是成功的。任曉平教授將在未來幾天宣布完整的報告,公開更多信息。我們的下一步計劃是完成腦死亡器官捐獻者的腦移植手術。第一個移植人類即將到來。」  據報導,卡納瓦羅提到的該項目的帶頭人之一任曉平教授,此前已經完成小鼠頭部移植手術,成為全球首個完成該手術的人。術後小鼠們能睜眼、呼吸以及完成一些其他基本動作。從動物到人的遺體,該團隊向人類活體頭移植手術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 人體器官移植的倫理促進意義
    楊耕身  衛生部近日發布《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新規將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規定提出:對不符合法律法規和醫學倫理學原則的,不得開展器官移植。醫療機構每例次人體器官移植前,必須將人體器官移植病例提交本醫療機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與倫理委員會進行充分討論,並說明人體器官來源合法性及配型情況,經同意後方可為患者實施器官移植,等等。  人體器官移植倫理委員會這個機構名稱悄然地出現在一部法律當中,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同時也表明,在立法化解器官移植與傳統倫理的衝突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首例紡錘體核移植技術「三父母」男嬰出生
    首例紡錘體核移植技術「三父母」男嬰出生 避免破壞早期胚胎 可解決倫理問題 2016-09-29 科技日報 聶翠蓉 張進團隊用這種方法培育出5個胚胎,只有一個成功移植並最終誕生健康男嬰。新技術沒有破壞早期胚胎,可解決在美國頗受爭議的倫理問題。  張進團隊還對男嬰的線粒體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含有變異基因的線粒體不到1%,這個比例不會造成任何健康問題。他們還會繼續對現已5個月大的男嬰跟蹤檢測,確保這個比例一直保持,因為有可能變異基因會不斷複製,導致數量增加。
  • 克隆技術的發展及倫理討論
    摘 要 第一隻人工克隆羊「多莉「的誕生意味著同樣作為哺乳類動物的人類是可以被克隆的,至此整個世界開始對於未來克隆技術的社會倫理問題等猜想產生了激烈的爭議
  • 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
    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朋友圈看到這麼一個消息:
  • 世界首例遺體頭顱移植手術引爭議:換頭後「你」究竟是誰?
    然而,這場聽起來十分有突破性的「手術」,卻受到了廣泛的爭議。 有專家認為,這場在遺體上的手術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無法驗證移植後,腦部神經是否能重建成功。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副主任胡永生教授和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中心副所長吳中學在接受採訪時均表示,頭部移植手術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將神經功能再生和功能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將血管、神經、肌肉、骨骼吻合到一起。
  • 引發倫理爭議、法律無依據
    新聞分析:「換頭術」離現實還有多遠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 新聞分析:「換頭術」離現實還有多遠  新華社記者  近日,有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經在人類遺體上「成功」實施。消息一出即遭質疑:是科學突破還是博公眾眼球的「噱頭」?
  • 可辨別性取向的人工智慧引發爭議,專家稱應用需符合倫理道德
    可辨別性取向的人工智慧引發爭議,專家稱應用需符合倫理道德 澎湃新聞記者 於瀟清 劉樂凱 2017-09-14 17:54 來源:澎湃新聞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倫理問題
    與現有的基因編輯技術相比, CRISPR使基因編輯更容易、更精確、更快、更便宜和更全面,甚至被認為是改變幾乎所有生物基因組的突破性手段。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的大流行,研究者們已經開始著手應用CRISPR以對抗大流行帶來的挑戰。長遠來看,利用CRISPR的力量能提升人類健康和福祉,但CRISPR也存在一定的倫理問題亟需解決。
  • 器官移植須倫理委員會同意
    衛生部公布人體器官移植管理暫行規定7月1日起施行———  本報訊衛生部昨天公布的《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中明確,醫院不得擅自開展器官移植手術;器官移植先經過倫理委員會討論;器官捐贈者有權事先變卦;我國嚴禁人體器官買賣行為。該《規定》將於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 頭顱移植手術成功人類或將永生?距活人「換頭」一步之遙卻引巨大爭議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義大利教授塞爾吉·卡納瓦羅表示,世界上第一次人體頭部移植是在中國一具遺體上進行的。在18小時的手術中,專家們證明,可以成功地重新連接斷頭的脊柱、神經和血管。有爭議的教授聲稱,一個活人的類似行動將「很快」發生。
  • 美媒:美國完成世界最大面積陰莖移植
    上個月,他們在一臺極具實驗性的14小時手術中重建了這名男子的全部骨盆區域——移植了來自一名死亡捐獻者的陰莖、陰囊和部分腹壁。該大學整形與重建外科主任安德魯·李(音)4月23日告訴記者,這樣的移植手術「可以幫助那些失去生殖器的戰士,就像手和手臂移植改變了被截肢者的生活一樣」。
  • 新技術引發倫理爭議 專家呼籲強化全球治理
    他進一步說,在參與調查的全球科學家中,有30%同意「暫停基因編輯研究」,超過50%反對,「科技工作者內部都是分裂的,可見從業者並沒有對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基因編輯之外,人工智慧、腦機接口、自動駕駛……在現代科技快速迭代和社會應用不斷創新的今天,技術和產業創新緊密結合,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引發一系列倫理問題,衝擊著人類傳統的倫理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