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註定是個不同尋常的年份,全世界人都在緊盯東方疫情的時刻,東非和中東地區又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蝗蟲災,目前已波及到巴基斯坦大有入侵印度的架勢。根據權威媒體的報導,這次世界性的蝗蟲災很可能讓一些國家陷入糧食危機,對世界糧食行情產生重大影響。
那麼這個蝗蟲到底是個啥東西?為什麼會對人類社會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人類可以製造毀滅世界的超級武器,為什麼對付這種小小的昆蟲往往卻是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呢?
雖然蝗蟲災在世界各地及歷史上頻繁發生,但沒見過蝗蟲災場面的人是無法想像那種震撼人心的場面,有人說蝗蟲災爆發時的場面太過壯觀,太過讓人感到驚恐不安,鋪天蓋地的蝗蟲猶如漫天刮過的風暴,風暴過後地平線上的綠色就看不到了,把蝗蟲風暴比作是"植物收割機"再恰當不過了。可以想像我們農民的莊稼地一旦被鋪天蓋地的蝗蟲洗劫一空,這一季的糧食就顆粒無收了!
世界歷史上至今主要發生過哪些重大蝗蟲災?
實際上蝗蟲災相對於農業而言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它不光是農民的噩夢,它還是三大自然災害之一,跟旱澇災害並駕齊驅,其破壞力遠超其它生物災難。縱觀世界歷史就可以知道,自從人類進入農耕社會開始,蝗蟲就在給人類農業的發展使絆子添亂了,最早記錄蝗蟲的是在一些史前壁畫中,而《聖經》裡面也有蝗蟲的記載。
我國最早記錄蝗蟲的文獻是《詩經》和《春秋》,有專家預測中國近3000年的農耕社會發展史上,至少出現過1000次大大小小的蝗蟲災,到了隋唐時期蝗災治理的緊迫意識才得以被朝廷重視,明清時候的治理手段和力度最強。歷史上平均每3年發生一次蝗災,較大的蝗災通常發生在特殊的旱澇災害時期,但往往會緊跟著發生一些次生災害的發生,如特大旱澇災害後蝗災肆虐農民絕收後就會發生大規模的暴動,導致了政局不穩和朝代更替。
據世界糧食組織統計數字,全球預計每年會有約20%的陸地面積受到蝗蟲的侵擾,約10%的人口受到影響,下面是近150年來所發生的一些重大蝗蟲災害事件:
1875年8月,北美落基山脈地帶發生了300-500億隻規模的蝗災;
1929年我國11個省發生了特大規模的蝗蟲災;
1954年非洲發生了5000億隻規模的特大蝗蟲災,受災面積1000平方公裡;
1994/2014年馬達加斯加發生了特大蝗災;
1999年阿富汗發生了重大蝗災;
1999-2001年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土庫曼斯坦及我國新疆發生了特大蝗蟲災害;
2000/2010年年澳大利亞分別發生了1000億隻級別的超級蝗災和50平方公裡受災面積的特大蝗災;
2003年美國西部發生了3個省份的特大蝗災;
2004年以色列發生了重大蝗災;
2008年我國發生了9000萬畝面積的重大蝗災;
2013年5月非洲及中東50個國家3200平方公裡土地發生了超級蝗災;
2015年7月我國內蒙古發生了3000多萬畝的重大蝗蟲災害;
2020年東非、中東地區發生了3000多億隻的規模蟲災,目前數量和受災面積還在成數十倍地擴展當中。
蝗蟲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昆蟲?
1全世界大約超過了1.2萬個種類,在地理分布上除了南極大陸之外大部分地區都有存在;在我國有1000餘種,分布範圍涵蓋了沙漠、草原、高原、平原、丘陵及雨林地帶,蝗蟲分為飛蝗和土蝗,能夠聚集成災的大多是飛蝗家族,而全世界分布最廣的和數量最多的也是飛蝗家族,有10個亞種主要分布於舊大陸和澳洲大陸,其中草原蝗和沙漠蝗家族成員最廣。
蝗蟲分布在我國也是飛蝗和土蝗兩個家族,其中仍然是飛蝗佔據了大多數,我國的飛蝗主要有3種,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東亞飛蝗佔據了大多數,是構成蝗蟲災興風作浪的最大禍首。
2 蝗蟲的生存特性喜歡乾旱,以吃禾本科植物為主,主要對農業構成巨大的危害,數量過多食物貧乏時其它植物同樣會受到破壞。我國民間有"旱極必生蝗"、"旱出螞蚱澇出魚"的諺語,就是描述在大旱的年份或者澇災過後必定會出現蝗災現象,主要原因是蝗蟲的繁殖特性決定,蝗蟲的卵在水分大的環境裡很難孵化或生存。
3 蝗蟲成蟲依靠產卵的繁殖特性而存在,蟲卵一般產在10釐米左右深的土壤中,靠地溫能量孵化蟲卵,蝗蟲一生可分為3個生長階段,受精卵幼蟲(若蟲)-成蟲,受精卵的孵化時間3周左右,若蟲階段羽化(脫皮蛻變)5次,時間在8周左右即可成成蟲,成蟲3周左右開始性成熟交配,幾天後開始產卵。
蝗蟲一年至少繁殖2代,春季4-5月份蟲卵孵化後出土,等幼蟲成熟到了6-7月份,便成了夏蝗,下一代成蟲要到了8-9月份就叫秋蝗,趕上大旱氣溫偏高年份會產生3代,但大多數都會被冬天凍死,有句話叫"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就是這個原因。在不同地域每年所產生的代數各不相同,我國黃淮以北地區通常會產生2代,長江流域則會產生2-3代,兩廣、雲南、臺灣、福建等地通常3代,海南則會出現一年4代。
蝗蟲雌性成蟲每次產50-60個蟲卵,蟲卵大小成橢圓膠囊形狀,長8毫米左右,蝗蟲產卵對土壤的鬆軟度、水分、酸鹼度及地形等有針對性的要求,溫度25-30度10-20%的土壤溼度最適合蝗蟲卵孵化,更讓人驚訝的是,蝗蟲的卵在土壤中居然有選擇性孵化時間,如若氣溫溼度達不到要求,可以在土壤中延後孵化時間,最長可達10年,等到條件適宜時再孵化;成蟲有綠色、灰色、褐色及黑灰色等,大小根據種類各有不同,最小的飛蝗也有2-3釐米左右,最大的可達8-9釐米左右。
為什麼蝗蟲會發生大規模的群居遷徙現象呢?
一隻蝗蟲一生的食量在200-300克之間,蝗蟲的蟲口密度低的時候,蝗蟲的侵略性不強,通常不會發生大面積的轉移飛行,因為食物相對豐盛構不成搶奪食物資源的條件。一旦蟲口超過了一定密度值造成了食物緊缺,蝗蟲就會發生大規模的群居和遷徙現象。特大蝗災時蝗蟲的遷徙飛行速度每天可達數百公裡,最大的"蝗蟲大軍"可綿延上百公裡長數十公裡寬,數量可達幾千億的規模。
2009年,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雪梨大學三家大學對蝗蟲展開了細緻的研究,共同發現了一個秘密,在蝗蟲的體內發現了控制胸腔和腿部神經的一種神秘物質,叫做"血清素"的化學物質,可以讓蝗蟲在數小時內產生群居的特性,並變得異常兇猛,這種化學物質一般在食物貧乏時產生作用,這可能是蝗蟲在進化中演變出來的一種生存策略,為的是提高自己的生存率而結伴同行尋找新的食物來源。
另外蝗蟲的糞便中可以釋放一種由木質素轉變成的蝗酚物質,蝗蟲對這種物質非常敏感,此物質被釋放得越多,蝗蟲觸覺到信息後就會變得越有侵略性,更多的蝗蟲就會加入到遷徙飛行的隊伍中來。
一旦蝗蟲形成大規模的超級社會群體,它們的身體狀態也會變得更加強壯,顏色則變成了讓人恐怖的黑褐色,且飛行移動速度更快更遠。
為什麼世界上的蝗蟲災難以徹底治絕呢?
蝗蟲災爆發儘管發生在乾旱或旱澇交替的年份,但由於具有突然爆發的特性,再加上蝗蟲的遷徙飛行速度快數量太過龐大,讓人類應接不暇,一旦蟲災大規模爆發,再實施殺蟲治理往往會效果低微而導致損失慘重的後果。
地球上發生蝗災最多的種類是沙漠飛蝗和草原飛蝗,這是因為全球人口稀少的草原和沙漠地帶佔據了大部分比例,人類活動頻繁的可耕地範圍卻只佔據很少的一部分,在人煙稀少的地帶治理蝗蟲絕對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挑戰,這也就造成了這兩類蝗蟲容易泛濫成災的直接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沙漠和草原地帶的氣候非常適合它們生存,一旦蟲口密度超出飽和狀態跟天敵失去了生存平衡的指數,就有發生蝗災的可能性。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氣候異常和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問題也是蟲災屢屢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高緯度地區由於氣候異常造成的暖冬或夏季高溫時間延長,植物提前發芽生長,蟲卵提前孵化從而引發蟲口密度過大造成蟲災。
蝗蟲災爆發時人類採取最高效的剿滅方法就是噴灑農藥,但農藥往往會造成"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卻也會傷及到了其它動物,所以任何國家政府都對這一方法保持謹慎和保守的態度,儘可能的研發一些有針對性的藥物滅蟲。
治理蝗蟲有哪些有效的辦法呢?
1 治理蝗蟲災最好的辦法就是未雨綢繆提前布局防治工作,在人口密集的可耕地區,除了噴灑具有針對性的農藥,春秋兩季對土地深翻細耕,讓深層土壤翻到地面把那些蟲卵被凍死或陽光曬死。
2 蝗蟲的天敵非常廣泛,利用生物天敵殺死蝗蟲也是一個非常高效的辦法,通常蝗蟲的天敵是鳥類、家禽類、青蛙等,保護鳥類和蛙類就是在保護環境不被蝗蟲騷擾,在大面積的草原或林地可採取放牧家禽的辦法。
3 打好基礎水利設施,改變荒地種植擾亂蟲卵孵化的環境,改變蝗蟲適宜生存的小氣候區域。
4 採用微生物天敵,廣泛傳播能殺死蝗蟲的真菌袍子,利用真菌袍子在蝗蟲體內生長並殺死宿主的作用。
5 蝗蟲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有對人體非常有益的十幾種高級胺基酸和其它多種微量無機元素,非常有利於人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及抗衰老等;在我國的一些地區蝗蟲還是一道美味佳餚,當前還又很多地方正在發展人工養殖;另外蝗蟲還是一道地道的中藥材,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都有詳實的醫用描述。
蝗災治理問題在全世界範圍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各國政府對此任重道遠,我國在治理防控蝗災方面已經富有成效,但仍然面臨著一定的風險壓力,同時此問題還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這一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