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度,鄭州夜間人體體感溫度,把宋英傑「嚇壞」!

2020-12-05 看看鄭州

昨天鄭州最高溫度達到39度,這成為入夏以來最熱的一天,雖然下午市區下了一陣雨,但雨後的鄭州更顯得悶熱難耐!

上圖是中央氣象臺發布的溫度監測情況,在7月24日晚間,一直到晚上23點,鄭州的人體體感溫度還高達40度,在所預報的城市中高居榜首。氣象先生宋英傑甚至說,像鄭州這樣的情況,如果家裡沒有空調的話,夜裡都有可能中暑。鄭州真是熱得讓人「崩潰」!

鄭州的這次高溫情況不僅溫度高,而且持續時間長,中央氣象臺七月份已連續發布12次高溫預警,鄭州次次「中招」,也就是說,鄭州已經連續12天最高溫度超過35度,這也追平了鄭州高溫持續時長的歷史紀錄。

根據預報,鄭州今天和明天都有降雨。今天鄭州預計有陣雨,最高溫度相比昨天會略有下降,但仍然處於36度的高溫狀態。明天鄭州有小雨,溫度將降至31度左右,這也將成為近半個月來鄭州最「涼爽」的一天。

相關焦點

  • 昨日鄭州最高氣溫36.5℃ 為何體感溫度比這個高?
    而體感溫度可能根據不同的因素有所差異。記者王亞鴿攝影&nbsp&nbsp&nbsp&nbsp□記者 劉瑞朝&nbsp&nbsp&nbsp&nbsp核心提示|昨天鄭州的高溫究竟有多少攝氏度?手機上的氣溫軟體顯示36℃左右,溫度計一量卻在40℃以上,哪個更準確些?
  • 體感溫度40℃+!華南「高溫季」強勢開啟初夏似盛夏
    預計一直到本周末,華南大部都將持續高溫高溼天氣,體感溫度直逼40℃+,廣州、南寧等地還將出現歷史同期少見的持續高溫天氣,提醒當地的小夥伴們務必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在強大的副熱帶高壓與旺盛的暖溼氣流共同影響下,從昨天開始,華南地區的高溫天氣開始露頭。海口在經過了多次衝擊失敗之後,終於迎來了今年首個高溫日,和常年同期相比偏晚了一個多月。
  • 什麼是「體感溫度」?
    今年夏季,伊朗有一天當地的體感溫度達到74℃,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這麼高的溫度,人體組織不會出現變化嗎?解決這個問題前,請先注意「體感溫度」,什麼是」體感溫度「?溫度是真的,但它並非天氣預報通常播報的「氣溫」,而是指「體感溫度」。何為「體感溫度」?簡單說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
  • 華北多地氣溫近40度 體感溫度可達43至44度
    高溫橙色預警 冀魯豫今衝40℃  高溫天氣比去年提前20天  本報綜合消息 連續幾天範圍最廣、強度最強的高溫天氣席捲北方多地。今天,高溫天氣達到頂峰,華北多地氣溫創下歷史同期極值,天津、河北、河南、山東部分地區最高溫直逼40℃。中央氣象臺昨天發布了首個高溫黃色預警,較去年提前了20天。今晨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
  • 昨天的體感溫度讓人迷惑 23℃的天為啥感覺比30℃還熱?
    一看實時溫度,才23℃。這怎麼可能?前段時間先後幾次30℃,都沒感覺這麼熱。昨天,在鄭州市區開車,關上車窗如蒸籠,冷風空調不得不提前打開了。這氣溫怎麼才23℃?23℃的氣溫咋給人炎熱的感覺呢?我們首先來解答第一個疑問,即昨天的氣溫究竟有多少度。
  • 臺灣北部、花蓮臺東地區體感達40度
    今(21日)是二十四節氣的夏至,全臺依舊高溫炎熱,「氣象局」針對臺北市、新北市、高雄市、花蓮縣及臺東縣發布36度高溫警示,北部、花東體感溫度上看40度。明日周六深夜會有新一道的梅雨鋒面接近臺灣,預計在周日及下周一會影響臺灣。    據報導,今日就是「夏至」了!依照二十四個節氣來看,「夏至」這天的太陽會直射北回歸線,使得北半球受光最多,所以是一年當中白天最長、晚上最短的一天。
  • 體感溫度和溫度間有啥關係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曾提出炎熱指數的概念,這個指數綜合考慮了溫度和溼度對人體感溫度的影響。儘管這是美國「標準」,或許和中國人的感受稍有差別(人種不同,體表的汗腺、體毛可能有一些差異,導致散熱的能力不同),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根據美國炎熱指數的標準,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溼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
  • 【空氣溼度與體感溫度】
    > 日常生活裡,常有人感到天氣預報中的氣溫與自身實際感受到的冷暖程度不一致,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今天體感溫度40℃
    溼度大,溫度也高。今天江蘇最高氣溫30到33℃,體感溫度最高可能超40℃!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徐岑   昨天鹽城東臺雨最大  江蘇18地發布暴雨預警   昨天早上,梅雨如約而至,8點前後南京電閃雷鳴、大雨如注,地上「綻開」一片片水花。
  • 今天夏至,體感溫度將達38度!天津大長腿姑娘出沒地圖了解一下!
    體感溫度將達到38℃看看天津人的打扮↓離開了空調,小編的真實感受↓氣象專家介紹,本周,在降雨沒有覆蓋的華北、黃淮及華南一帶,高溫天氣逐步發展並持續。今天起,華北、黃淮地區的高溫明顯增多。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將出現35-37℃高溫,石家莊、鄭州均在其中。
  • 美國中東部「遭炙烤」 部分地區體感溫度高達46度
    美國中部和東部大片地區連日遭熱浪侵襲,部分地區體感溫度高達46攝氏度;紐約、芝加哥等城市原定舉行的體育賽事或慶祝活動因天氣酷熱而取消。   法新社報導,全美將近1.5億人遭高溫「炙烤」。
  • 多哈田徑世錦賽:即便是午夜開跑的馬拉松,體感溫度也有40度!
    不過,即便已是9月底,多哈當地白天的氣溫仍然接近40攝氏度。運動場上相互競爭的同時,運動員們還要和當地炎熱的天氣「對抗」。組委會專門為路跑項目安排了特殊的時間和路線,包括馬拉松、競走在內的場地外項目,都在深夜舉行,以避開日照帶來的高溫。
  • 體感溫度是什麼?空氣溼度和體感溫度的關係如何?
    【氣溫、相對溼度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體感溫度」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溼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氣溫越高,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
  • 溼度和風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在沒有風的時候,哪怕零下十幾度,裹厚一點很多人感覺不會太冷,而一颳風,人體就會感覺就非常非常冷,且風越大越冷,為什麼呢?這就是風寒效應,並且這是不分南北方的。乾燥空氣導熱能力差,不易滲透到身體裡面,也就不易帶走身體的熱量。因此,北方冷是周圍的溫度低,但身體周圍最近那層空氣維持相對穩定,所以人的身體溫度以及身體和衣物之間的那層空氣的溫度並沒有太大變化。
  • 臺灣北部地區體感溫度達40度!
    今(28日)依舊為多雲到晴天氣,西半部、東北部高溫36度,北部體感溫度甚至上看40度。第12號颱風「楊柳」已於昨日8點生成,短時間內對臺灣天氣沒有直接影響,然周四(29日)起,各地降雨機率增。    據報導,熱翻天!這幾天受被太平洋高壓壟罩影響,今日臺灣各地及澎湖、金門、馬祖大多為多雲到晴,高溫炎熱,僅東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各地山區有零星短暫雷陣雨。
  • 體感溫度已到-30℃!風力每增加2級:體感下降6-8℃!
    最冷天氣已上線,除了氣象溫度,其實還有個體感溫度,更能反映人體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會受到氣溫、風速、相對溼度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經常會比氣溫還要更低。昨天晚些時候,北京市的體感溫度就已經降到了-30℃!這是什麼概念?
  • 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當體感溫度達74℃ 人會變熟嗎?
    因為,對人的肉體來說,40℃的體溫仍然是危險的信號,42℃往往會導致不可逆的器官損傷甚至死亡。74℃的體感溫度不是開玩笑的7月31日,在伊朗胡齊斯坦省馬赫夏赫爾港,當地的體感溫度達74℃。經過氣象專業人士的考證,這個溫度確實存在,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感覺,天氣預報明明是32℃,但體感溫度卻不止於此,這是為什麼呢?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溼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乾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