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天氣預報 這家公司打算把氣象做成一門生意

2021-01-08 侃科技頻道

The Weather Company(簡稱TWC)是一家來自美國超過20年的天氣公司。你可能不知道這家公司,但你一定用過它的服務,所有iPhone、安卓手機(除中國區)內置的天氣數據都來自TWC。

TWC的神奇之處不僅在於它的前身只是一家做且僅做 24 小時天氣預報的電視臺,還在於2016年IBM斥資20億美元收購了它的數據服務業務。

類似TWC提供的氣象數據服務在國外市場已經成熟,但在國內還處在蹣跚起步階段。究其原因在於,國內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氣象信息保護以及產業發展落後。不過,現在已經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正在積極挖掘氣象數據服務價值以及推動整個產業進步,這家公司就是墨跡天氣。

氣象數據蘊藏巨大價值

TWC是世界上最大的氣象數據公司,它在全球擁有超過4000萬個氣象站,10萬個天氣傳感器,在美國各地建有13個氣象資料中心,甚至擁有自己的氣象衛星和雷達網絡。其業務分為B端和C端兩塊,在C端TWC佔據了全美約51%的氣象服務市場份額,可為個人用戶定製各種各樣的天氣預報服務,比如上班路線上不同區域的雨量分布,3D動態街道路況信息等。

在B端,他們在航空、能源、保險和零售、物流領域有超過5000家客戶,包括Bloomberg、美國航空、加拿大航空等。以航空氣象服務為例,TWC能為航空公司提供飛行全時段的實時紊流、雷暴檢測和預警系統,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航線規劃和燃料添加。IBM稱整套服務能為航空公司減少50%因氣流造成的損失。

氣象數據服務在美國、日本、歐洲比較成熟,相關數據顯示,在美國活躍著350家左右的商業氣象服務公司,整個市場超過60億美元,並且保持著每年近25%的增長率。在日本,著名的氣象服務公司Weathernews In.(WNI),每天為超過6000艘貨輪、7000次航班提供氣象服務。

但是在中國市場,由於之前的政策壟斷導致商業氣象服務行業近乎空白。不過好消息是,2015年6月,氣象局頒布了一項法令宣布開放中國氣象信息,並於2020年完全放開,鼓勵民營資本和氣象局合作,國內氣象信息開放後的巨大創業機會已經顯現。

這確實是一個潛在需求十分龐大的市場。比如滴滴出行就曾開出10萬美金的價錢,尋找算法預測用車供需關係。在出行、外賣、農業、航天、運輸等各個層面,都存在大量專業氣象數據服務需求。

以外賣市場為例,餓了麼曾表示北京的一場降雨,因配送資源造成的損失就在百萬級別。因此餓了麼與墨跡天氣合作,尋求專業氣象數據服務為自己的配送運力實施動態調節。

在餓了麼與墨跡天氣的合作裡,雙方通過打通數據建立配送模型,該模型基於三大塊數據而來:歷史短時預報數據、歷史外賣配送數據以及最新短時預報數據,基於該模型餓了麼可制定未來2小時的配送計劃,降低天氣因素對外賣訂單的損失。

墨跡天氣:中國版TWC

像餓了麼這樣存在專業氣象數據服務需求的B端企業在國內還有很多,他們廣泛存在於出行、農業、運輸等各個領域,比如中石油、省氣象局、華東空管局等都在使用墨跡天氣的數據服務。

成立於2010年的墨跡天氣,如今佔據國內近70%的天氣應用市場份額,也是眼前國內為數不多的提供氣象數據服務的公司。與TWC一樣,墨跡天氣也看到了國內市場對氣象數據服務的巨大需求。據墨跡天氣高級技術總監王磊透露,針對B端的短時氣象數據服務於2015年底正式推向市場。

由於國內氣象數據服務的空白,對氣象公司的衡量標準我們主要以TWC這樣的公司為主。首先,看這家公司的氣象數據大不大;其次,這家公司的數據處理能力強不強;最後,商業化能力(即氣象數據與業務對接能力)如何。通過這三個標準衡量墨跡天氣是比較穩妥的辦法。

首先在數據積累上,據王磊介紹墨跡天氣擁有近10年的歷史氣象數據積累。墨跡天氣現在主要靠三個渠道獲取數據,一個是與專業氣象機構合作,比如美國氣象局的GFS、歐洲氣象局的EC以及中國國家氣象局的數據,大約每天在500G的量級;另一個是藉助具有傳感器的智能終端進行採集,比如墨跡天氣與魅族、華為、通用汽車等手機、智能硬體、汽車等的合作,每天大約有8000萬左右的數據;最後一個是墨跡天氣自身的時景社區,墨跡天氣用戶數已達5億,活躍用戶達到5000萬,據悉每天約有數十萬天氣照片上傳,其總氣象圖片資源已達億級,是國內的實時天氣圖片社區。

據我所知,墨跡天氣這個數據量級已經是國內行業領先水平。

我們再來看數據處理能力,墨跡天氣針對B端推出的數據服務主要集中在短時預報方面,在這方面墨跡天氣已經將AI技術應用到氣象預報中,利用FCN網絡(全卷積網絡)和Conv-LSTM網絡(長短時記憶網絡)技術,實現機器短時預報。

比如北京上空有一朵降雨雲,那麼十分鐘之後它是往順義飄還是往海澱飄呢?通過大量的數據訓練墨跡天氣能夠讓機器知道這個規律,通過它來預測這個雲的走向,我們就知道未來兩小時內哪個地方會降雨,哪個地方不會降雨,降雨量是多少,據王磊介紹墨跡天氣用來訓練機器的數據有將近十年的積累。

B端服務商業化市場成新藍海

墨跡天氣最廣為人知的是C端服務,大眾不了解的是始於2015年針對B端的服務如今也已成熟並且商業化。

在氣象服務上,墨跡天氣提供兩種服務,分別是短時預報和長時預報,上面我們提到餓了麼與墨跡天氣的合作就是採用短時預報。長時預報就是我們熟知的天氣預報,預測範圍在8到24小時或者更長,短時預報則是0到2個小時之內。

墨跡天氣對外提供的B端服務基本都是短時預報,短時預報的優勢在於如何能夠獲得短時間內精度最高的氣象數據,其官方稱綜合準確性達到90%。企業能夠基於數據做出快速調整和部署,比如餓了麼與墨跡天氣的合作,還有就是中石油的案例。

中石油旗下的一個物流配送業務採用了墨跡天氣的氣象數據服務。簡單來說就是墨跡天氣利用自己的歷史天氣數據對接中石油的銷售數據,再通過大數據模擬訓練預測,解決中石油周期比較長且跨省的資源調配問題。同時,墨跡天氣還利用短時預報和實時預報做天氣預警,幫助中石油這種高危險產品在運輸途中躲避危險天氣。

可以想像的是,國內氣象數據服務還處於起步萌芽階段,但是需求端已經逐步形成。據墨跡天氣商業化VP張明明透露,現在與墨跡天氣進行合作的一些企業基本都是主動尋求合作。

但是不同領域企業對氣象信息的需求往往有很大不同,降水、氣溫、風速風向、災害等之中各有側重。針對這點,墨跡天氣高級技術總監王磊表示,針對B端的氣象數據服務,墨跡天氣已經做到模塊化、定製化。比如墨跡天氣與河北氣象局關於防災減災的合作,後者就要求墨跡天氣的圖片識別不僅能夠識別雨雪,還要識別大風,墨跡天氣根據要求開發了相關功能。

據最新國家氣象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統計公報估計,當前中國按需定製氣象服務的價值超過2000億元。而且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逐步意識到氣象對公司業務的影響,在制定業務方案的時候會將氣象因素考慮在內。這對於墨跡天氣來說是一個好機會,同時對氣象數據服務領域的創業者來說,也是一片巨大的藍海。

相關焦點

  • 編者按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連天氣預報都飛鳥化鳳了。
    國外媒體如何玩轉天氣預報國外的天氣預報多與商業化的氣象機構或者科技公司合作,雖然在風格上不同國家、不同媒體各有差別,但總體上都是抱著新技術大腿,並且儘可能的本土化。MeteoGroup是歐洲最大的私營氣象公司,包括BBC,它一共為23個歐洲電視臺提供天氣播報服務。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今年7月,受連續降雨影響,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潘坪村突發山體滑坡。滾滾泥沙瞬間衝毀了道路,造成數棟民房坍塌。所幸山體滑坡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原來,依靠北鬥衛星監測系統發布的橙色預警,當地居民早已提前撤離。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入應用,天氣預報預警變得越來越精準。
  • > 氣象百科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_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是什麼意思...
    摘要 1980年7月7日,電視節目《天氣預報》誕生了,由於緊跟著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因此被稱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在30多個年頭中,《天氣預報》節目領航式地開啟了公共氣象服務的先河。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前段時間總是降雨天氣,陽光少見,這幾天終於天氣晴朗。氣象的變化總是多端,而天氣預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現代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02完成一份天氣預報,首先需要依次收集在一定時間段裡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包括氣溫、氣壓、風向、風速、溼度等。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_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是什麼意思-天氣網氣象百科
    摘要 1980年7月7日,電視節目《天氣預報》誕生了,由於緊跟著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因此被稱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在30多個年頭中,《天氣預報》節目領航式地開啟了公共氣象服務的先河。
  • 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天氣雷達|劉安寧|氣象臺|氣象預報
    天氣預報肯定有一席之地,作為每天出門前的天氣預警工具,它決定著你是否可能被淋成落湯雞。製作天氣預報是個非常繁瑣的過程,需要依次搜集過去一段時間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這些氣象數據從何而來?又到哪裡去?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告訴你,天氣預報數據採集於「天地空」,經過分析和會商,一份天氣預報產品就誕生了。
  • 蜻蜓天氣預報
    提供實時天氣以及天氣預報,天氣預報24小時、新增地震預警 未來15天天氣預報。實時溫度計算空氣品質指數、溫度趨勢、pm2.5等全面天氣信息。提供穿衣、紫外線、舒適度等生活指數。幫助出差異地天氣變化不會墨跡天氣,簡單快捷天氣預報,為您開啟每日彩雲好天氣,幫您美好生活小助手!
  • 3部手機3個氣象數據 手機「天氣預報」哪家強
    這家面向全球的綜合類天氣信息查詢網站,其發布中國城市天氣預報的數據,與我國官方中央氣象局發布的數據,在時間和精度上都存在一定差異。而安卓系統的華為和小米則一致使用了我國官方氣象信息發布源——「中國天氣網」的數據。來源一樣,為什麼顯示結果不同?業內人士華先生告訴記者,兩款手機使用的軟體更新頻率不同,可能造成氣象數據會有一定的差異。
  • 氣象局官員:氣象愛好者作天氣預報不會被"禁言"
    本報訊(記者 董鑫)昨天起,《氣象預報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辦法》規定,國家對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
  • 氣象工作者:天氣預報這樣出爐
    提高診斷的準確率嘛,氣象會商也一樣。」李江波1991年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原青島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專業,在省氣象臺已經工作了26年。 每天一上班,李江波就要對衛星雲圖、雷達和探空氣球等氣象設備採集的數據先過一遍,心裡有個數,這個工作,各市的天氣預報員也會做。同時,巨型計算機會根據海量數據,進行數值預報。 這是否意味著天氣預報已經完全自動化,不再依賴人了呢?
  • 墨跡天氣以氣象科學技術助力冬奧氣象預報精細化
    為此,此次墨跡天氣聯合北京市氣象臺、北京大學開展"冬奧精細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及示範應用課題"對冬奧賽事的氣象服務有著重要的意義。據了解,由墨跡天氣牽頭的"冬奧精細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及示範應用課題"將以提高預報準確率為核心,提升賽事氣象預報針對性、時效性及精細化程度,實現要素預報客觀訂正和極端天氣系統的相似識別。
  • 盤點各具特色的天氣預報節目
    由於美國大力發展私營天氣公司,在激烈的競爭中,電視媒體開展的天氣預報節目幾乎全是直播,從來不錄像播出。美國電視新聞每十分鐘插播一次天氣預報,電視新聞節目和天氣預報連在一起,中間沒有廣告,也沒有天氣預報節目的前奏片頭或標誌,顯得簡潔而緊湊。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直接經營的氣象廣播電臺,也是24小時連續播出,用戶可以通過專用接收機隨時隨地收聽。預報產品中使用大量的專業圖像。當突發性天氣出現時,美國的電視臺會中斷正常播出,插入天氣信息。
  • 中國天氣通6.0全面升級,震撼來襲-當天氣預報不再只是冰冷的數字
    中國天氣通6.0安卓版在原有功能基礎上,新增了美國AccuWeather氣象服務公司獨家首創的真實體感溫度預報科技產品「RealFeel」。很多人誤以為RealFeel就是體感溫度,其實並不然。UI界面的全新優化,徹底顛覆了天氣預報APP常規用戶界面,用當天天氣信息和重點天氣變化時間點作為整個UI頁面的核心視覺,在信息傳遞上做到了簡化而不簡單,信息傳遞直接清晰明了,讓用戶一眼掌握所需的關鍵天氣資訊。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和挑戰,讓人真的感受到了界面別出心裁的流暢利落和便利。
  • 「今日氣象」十六大成就片——數值天氣預報
    功能全面的氣象監測網絡,為每天的天氣預報提供了第一手觀測資料。當大量的溫度、溼度、氣壓、降水量、風向、風速被轉化成數字信息傳送到氣象部門時,接下來氣象工作者的任務就是依靠這些基礎資料分析明天的天氣狀況,並把它用最簡明、準確的方式公布於眾。  隨著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數值天氣預報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迅速發展起來。
  • 世界氣象日專家科普知識 天氣預報是咋製作出來的
    手機上3個天氣預報咋都不一樣 「手機上的天氣預報為何與氣象局發布的不太一樣?」市民李先生說,之前,他經常在報紙或者電視上了解天氣預報。前段時間,兒子幫他在手機上下載了天氣預報軟體,隨時隨地想看就能看。 李先生對比後發現,手機上的3個氣象數據,經常不一樣。
  • 天氣這麼悶熱溼度預報卻取消了?氣象部門回應了
    夏天到來,高溫天氣屢屢來襲,不少人感覺「又悶又熱、透不過氣」。但有傳言表示,氣象部門已經不再預報溼度!這是真的嗎?然而近日來不少公眾卻發現,氣象部門的預報或是手機APP的天氣提示當中,對於溼度的預報往往「一帶而過」,有時甚至直接略過。有傳言表示,氣象部門已經不再預報溼度!那麼,溼度預報到底重要嗎?氣象部門真的取消溼度預報了麼?絕對溼度≠相對溼度許多南方人冬天來北方,往往覺得空氣乾燥、皮膚難受;而許多北方人夏天去南方,又會感覺異常潮溼、無比悶熱。
  • 從天氣預報,到氣象類高校
    從霧霾的汙染程度,到氣溫驟降,帶來的南方雨、北方雪的極端天氣,人們生活在天氣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人們的生活不得不受到氣象變化的影響,因而關注天氣預報已經成為了人們的日常習慣。
  • 別再吐槽天氣預報不準了!這次,AI將帶來氣象預測服務進階
    然而一旦涉及到「海澱區未來兩小時是否降雪」等更精細的預報,天氣預報就好像到了「吐槽大會」現場。精細化程度不足,是氣象預報行業長期以來的痛點。2012年是我國氣象預報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當年,國家氣象中心大刀闊斧地推出了「大城市精細化預報」,規定「每六小時預報一次,降水量細化到毫米」。而2017年,隨著AI技術、氣象專業技術的發展,氣象預報也迎來智能網格化落地。
  • 世界氣象日:院士暢談數值天氣預報演變史
    為提升公眾對於氣象科學的認識,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IMO)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200餘名「科學求真營」的師生做科普報告「大氣科學的前身、現代與未來」,講述天氣預報的發展歷史與未來。
  • 道教與天氣預報
    《雨陽氣候親機》,就是一本記載了道教的氣象知識的專著,從書名就可以看出它與氣象變化有關,而且「親機」是說這些都是來自親自觀察的記錄。其主要內容是根據云氣在日月星辰等處出現的時間、位置、顏色、形體和移動的方向等因索,觀測氣象的變化,尤其是風雨雷霆何時出現,其大小強度等,類似於今天的「天氣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