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瓦爾登湖》這本書、這個湖,跨越了好多年

2021-01-08 草根作家呂

#我的年度書單#

我讀《瓦爾登湖》跨越了好多年

1.我讀梭羅的《瓦爾登湖》這本書跨越了好多年。

而從閱讀書上的湖到實地的湖,從仰慕「梭羅」人名到親身拜謁其「人」,倒是來得很快的一萬個沒料到的驚喜。

最初得緣於徐遲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7月版的精裝本。我一讀就讀了兩個月。

因為人在喧囂或浮躁中,不可能讀進這書,讀了也無異於烏龜吃大麥糟蹋糧食;而沉不進靜謐境界的人,並無必要讀這書,因為唯有置身於靜謐境界裡,方能悟出這書的真諦與妙處。

斷斷續續地讀,每一面每一行是看在了眼裡,但我覺得尚未滲入心裡。

所以我當時即在讀書筆記裡備註:「吾當待時日以精讀之、細品之、沉玩之」。

之後的一個傍晚,自覺心定氣閒,便再度展卷,一口氣拜讀了好多我所喜歡並已標註的章節。

吾當精讀細品沉玩之

2.歲月「梭」過十三個春秋,我有幸來到美國離瓦爾登湖不遠的波士頓客居。

儘管雨很大,且下得起「煙子」(煙雨濛濛),停車場裡卻仍然已近客滿。更令人欽佩的是,好多先行者竟如鴻雁一樣,穿著五彩的泳衣嬉戲在湖中央了,其中不乏老者。

湖門口的松林裡,有一位小個子(銅像),伴一間帶煙囪淺灰色三角尖頂簡易棚屋獨自靜守,原來它就是當年梭羅及其小屋的仿製品,大小模樣並未改變。

耶,看見了我的偶像——小巧卻帥氣的梭羅!他眉宇間充滿睿智清朗,舉手投足間目光深沉專注,思想者的氣質一目了然。我情不自禁地連鞠三躬,胸中湧起一股暖流。

這樣的禮數之後,我依然甚覺不夠,又走攏偶像,挽著他胳膊照了個「全身像」,方才不舍地離開。

梭羅和他的小木屋

過了湖門居然是一條橫穿而過的公路,過路的車輛不少,可能系開發後所築,生生地破壞了湖的靜謐與荒涼。

穿過馬路走下坡,久負盛名的瓦爾登湖進入眼帘。

3.梭羅稱瓦爾登湖以它的深邃純淨著稱於世,值得對它詳盡描述一番。

原來它是一口清澈而黛綠的井,半英裡長,周長一又四分之三英裡,面積約有六十一英畝半;松樹和橡樹林中央,有一股終年井噴的泉水,除了雲霧和蒸發以外,壓根兒看不到它的入水口和出水口。

周圍的山巒陡然聳立,高出水面四十到八十英尺,雖然在東南角高達一百英尺,在東端更是高達一百五十英尺,綿延大約四分之一英裡或者三分之一英裡。它們清一色都是林地。

除了「井噴」,情形大致如此吧。

我們看到的是:歪葫蘆狀的湖泊,悄悄地躲在密密的森林中,遠觀碧綠,近瞧澄明,湖面似有煙汽嫋嫋升騰。

深林中的瓦爾登湖

女婿選中一處湖畔,沿卵石臺階下至水邊去垂釣,我們則踏上環湖小徑去飽覽湖光。密林小徑被米把高的鐵絲網夾著,遇到石階平緩處則開有小小出口。

小徑鋪了點不顯眼的碎砂石,其上有滿滿的落葉,雨中穿行起來,既軟乎,又不打滑,還不溼鞋褲。

樹木多較高大,其間躺著枯死和雷擊而歿的樹幹,一種好像白樺的屍身臥著很有趣,樹芯爛成渣了,樹皮卻依然完整如銀色塑料筒。

湖面的「皺紋」在愈下愈大的雨裡到處是密密的行蹤不定的「酒窩」,而走在樹林裡的我們卻不用打傘,樹葉太密啦。

雨中學梭羅垂釣處

小徑順著山勢和湖沿高低起伏著,沿途所見的湖景各有不同,卻皆成風景,美不勝收。

美是不同的,而相同的是靜謐與「原始」(細辨可見人工雕飾的痕跡)。

那樹木、花草、枯乾、青苔,那錯落的卵石、澄碧的湖水、玩耍的小魚兒,連同湖底清晰可見的沙浪,仿佛沒有被人動過,都是天然的、原生態的,是在這兒存在了千萬年、且還將永存下去的物質。

而我們人類卻是匆匆過客,就連悟透了大自然與人的關係真諦的「大人物」梭羅也是如此。

湖很大,邊走邊看邊拍照,半個多小時後才走到過半。

有路牌指引著我們從環湖小徑稍稍向一處山坡爬去,梭羅小木屋的舊址就在這裡。

不錯,「風水」很好,好得有點類似韶山毛氏祖墳。背山面湖,山埡凹若淺弧,半空松濤陣陣,葉縫漏雨滴答,梭羅哪會寂寞無聊。

小木屋不知什麼年代被毀,廢墟裡的石礎和卵石被後人清理出來,在原地基上打下刻有標記的石樁,卵石在一旁堆成小山並立牌註明,以資憑弔、體味。

梭羅的小木屋原址

4.這次遊覽參拜過後,時光又流過了六個年頭。

我在此將六年之後的「後話」先在這兒說說,為的是敘事完整,便於讀者集中了解。

因為伢們公司地址變動,我得以客居梭羅之康科德鎮的鄰鎮博克斯伯勒。

就近從容行走瓦爾登湖,再次通讀梭羅離群索居之心靈獨白,更加理解我之偶像當年的「清高」、「另類」作為。

他也跟我們一樣身陷浮世塵囂,隱居湖畔一為「逃離」,二為體驗。

我學梭羅,與女婿在梭羅的湖裡垂釣。

梭羅說湖裡魚兒多且特別。

「小魚、條鱈和鱸魚,還有所有棲息在這個湖裡的魚類,確實要比生長在別的江河湖泊裡的魚類更乾淨、更漂亮、更結實,因為這裡的湖水更純潔,人們一眼就能把它們區別開來。也許很多魚類學家可以利用它們來培育新的品種。這個湖裡還有一些品種乾淨的青蛙和烏龜,以及數量極少的淡菜;麝鼠和水貂也在這兒留下了它們的痕跡,偶爾一隻週遊四方的香龜都會到此一遊。

有時候,我一大早推船離岸時,不知怎的會把夜間藏身在船底下的大香龜給驚動了。春秋兩季,鵝鴨成群,往往在這兒出沒無常;白肚皮的燕子(拉丁文學名Hirundo bicolor)在湖上輕輕地掠過,還有一些斑鷸(拉丁文學名Totanus macularius)整個夏天淨在石頭湖岸上「晃來晃去」。

有時候,我還會驚起了棲息在湖邊白皮松枝頭上的一隻魚鷹;可我不知道海鷗有沒有來過這兒,如同它們常去美港一樣。潛水鳥到這兒來至多每年一次。現在常到這兒來的,全是一些不同凡響的動物。」

可釣了個把時辰沒魚兒咬鉤,也許是我們的釣法不對?

而我在整個大波士頓地區的幾個主要湖泊裡,都釣到過大魚比如鱸魚、梭子魚的呀。

青蛙、斑鷸倒是碰到不少,烏龜、魚鷹、潛水鳥也有謀面,海鷗也曾翩翩飛過湖泊上空的。

然對照當年的梭羅「釣事「一想,我未免太俗氣也太小氣了吧。

梭羅儘管要在湖裡和湖畔「撈生活」,他也並沒把釣不釣得到魚兒放在意下的。

我本家鼻祖姜太公的「釣法」早就名揚天下,難道我把「願者上鉤」的禪理禪趣都給忘了?

5.梭羅當年在此與魚兒、鳥兒一樣棲居,像古人一樣在此種豆「土裡刨食」,悟出了先前的哲人們都沒有發現的「兩個自我」的「超驗哲學」。

他知道他自己是作為一個有實體的人而存在的,就是反映他的思想和情感的舞臺;同時他又很清楚自己有一種雙重性,即「可以遠遠地看待自己,就像看別人一樣」。這就是他的「另一個自我」——可以像看別人一樣地看自己,像批評別人一樣地批評自己的高超的「另我」。

欲生出「另我」,就必須逃離喧囂汙濁求乾淨清靜,體驗簡單樸拙自勞自食的耕讀生。二者合一,才能為思想減負放飛。

巧合的是,恰恰我的此段人生,猶如自在無拘的老馬,藉助梭羅的「基地」與著作引領,正好撒蹄馳騁這異國他鄉的漠漠荒野。

梭羅告訴我們,有了思考,我們就會心智健全,欣欣若狂。通過心靈有意識的努力,我們就可以超然獨立於各種行動及其後果之外;世間萬物,不管好壞,都像激流似的打從我們身邊逝去,那就是名符其實的「身外事」了。

6.人世間,對自己的生活,能明察秋毫者又有幾人?

當今之世,太多熟悉環境、深諳世故、工於心計、長於權錢的人,這類人卻是多之又多矣!連原生態的居家過日子的人都愈來愈少。

其實有吃有喝有穿有住、能夠平平常常地居家過日子,這就夠了,完全沒必要給它附加上一些漂亮、沉重而專供別人觀看的東西。

「我的生活本身已成了我的娛樂,而且還歷久常新。它是一個多幕劇,沒有結局。而我的沉思默想幾乎沒有中斷過。我喜滋滋地看到,小鳥落在附近的樹枝上,永久花長在桌子底下,黑莓的藤蔓纏繞著桌子腿;松果、慄子以及草莓的葉子俯拾即是。仿佛它們這些形態就這麼著轉化為我們的家什、桌椅、床架子——因為我們的家什原先就來自這些草木之間。」

「一天之中大部分時間獨處,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誠齋斯言!然如此境界,既需勇氣,更需內涵——即梭羅前述的「另一個自我」。一個自我清醒著,另一個自我活躍著。喧囂,風光,那是專供心窩未滿之人的填充品。擁有「第二個自我」,心已滿盈,且若止水,其餘浮世絢爛再也難容。

7.反觀今世,當年梭羅隻身進入瓦爾登湖築屋墾荒自食其力,對我們似乎已成奢侈。可供我們全身心融入的大自然,走遍神州大地恐怕也僅幾處稀罕物,到處都被人佔領與開發著,若真存有人跡罕至之地,那一定沒有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因此現今我們讀梭羅學梭羅,只能退而求其次,局限於精神層面,著力於心靈自由。

日子慢慢流著,身體悠悠閒著,精神天馬行空著,豈不是梭羅引領的境界?

相關焦點

  • 慶幸讀了這本書和湖,獲知靈魂時刻監督並放飛自我,還能豐富自我
    1.我得知這本「安靜的書」早一些,而讀這本書卻跨越了近二十年。她就是梭羅的瓦爾登湖(書與湖)。人在喧囂或浮躁中,不可能讀進這書,讀了也無異於烏龜吃大麥糟蹋糧食;而沉不進靜謐境界的人,並無必要讀這書,因為唯有置身於靜謐境界裡,方能悟出這書的真諦與妙處。歲月梭過十三個春秋,我有幸來到美國波士頓客居。
  • 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靈魂所需,每人心中的瓦爾登湖風清月朗
    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靈魂所需,每人心中的瓦爾登湖風清月朗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靈魂所需,每人心中的瓦爾登湖風清月朗如果你覺得生活太複雜,沒有房子沒有車子沒法活,那麼,你可以讀一讀《瓦爾登湖》,那裡有一個人安靜地守著他的湖
  • 「真實的人先於社會人」:為什麼今天重讀《瓦爾登湖》意義重大?
    如果你正在考慮讀什麼書來打發時間,你會輕鬆地找到各種書單,列滿了關於疾病、孤獨和簡單生活的五花八門的書籍。但你很難找到一本兼具了這些主題的書。 亨利·戴維·梭羅是美國著名散文作家、詩人和哲學家。作為一位寫過三本有關梭羅著作的作者,我強烈推薦《瓦爾登湖》,這是梭羅1854年寫作的作品,記錄了他在麻薩諸塞州康科德鎮郊外樹林中的獨身生活。
  • 鋼哥的瓦爾登湖
    這是一方淨土!一口不大的湖泊就在空地腳下。湖水明澈,山倒映在水中,樹倒映在雲中,雲倒映在湖中,湖中幾隻鸊鷉自由自在地享受著午後的寧靜,魚兒偶爾躍出湖面,忽然,不知是魚還是水蛇在湖面劃出一條長長的波紋,水面立即蕩漾開來。
  • 有愛讀書會|4 瓦爾登湖,找尋生命的本質
    對《瓦爾登湖》三個形容詞表達感受:深夜讀物、教人做人、耐人尋味。提取三個關鍵詞:自由、孤獨、天賦。第一部分:內容的自由聽過有讀友調侃說過,床頭邊若需要一本書,首選就是《瓦爾登湖》,原因很簡單,書可隨頁翻看,隨書中描述思路可發散,待至困意來襲,然後睡著。
  • 20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家 01-01 斯金納與他的《瓦爾登湖第二》
    斯金納回憶家中經常是很嘈雜的,不僅房屋內的規劃和安排毫無章法,打開門就能聽見街道上孩童們打鬧嬉戲的吵嚷聲,這一切和他在1948年完成的烏託邦小說《瓦爾登湖第二》構想的截然不同。這本書的出版是異常坎坷的,斯金納自己很陶醉於完成這樣一部文學作品。短短幾周時間就在打自己上完成了定稿,但是當斯金納帶著自己很喜歡的作品去到出版商那裡去的時候卻吃了不少的閉門羹。
  • 我曾經1年讀100本書,卻越讀越困惑,直到掌握了這個秘密武器
    因為我在2019年,分別參加過兩個和閱讀有關的訓練營,一個是和提高閱讀速度有關,一個是和提高閱讀記憶有關。這兩個訓練營,讓我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前前後後讀了將近100本書,在認知上得到的提升非常大。第一個訓練營期間,我按照要求,讀了50本書。這和前年一整年,自己只讀了7本書比起來,算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啦!這個訓練營結束之後,大家還相約,繼續再去簡書上日更100天,每三天讀一本書,每天輸出一篇文章,所以後面陸續又讀了30來本書。
  • 梭羅《瓦爾登湖》:一部生活與生命的哲學指南
    一本書也許可以沉寂,但一個人的思想,卻永恆發光。《瓦爾登湖》——這本早在1854年就問世的書,雖然在當時備受冷落與譏評。哪怕在今天,「在它成為一部世界名著之後它也仍然是寂寞的」,但任何人或者任何阻礙,都無法遮住燦爛的思想之光。
  • 我一年讀300本書,你呢?高效讀書,推薦這三步
    讀書雖然好,但很多人並不得法。不少人看起來很用功,每天讀書,甚至邊做家務邊聽書,出門也不閒著,做趟地鐵也要聽一本書。雖然每天用碎片時間讀書學習,日程表被安排的滿滿當當,但就是沒什麼效果。一本書讀了前面,忘了後面。貌似讀了不少書,但真到用的時候,只能想起來書名,書裡關鍵講了什麼,腦子裡像隔了一層霧。
  • 《烏合之眾》這本書,應該怎麼讀?
    我記得當年天涯還很火的時候,有一哥們發了一個講故事的帖子,這帖子幾天時間就炙手可熱,我也是追更了好久。他當時在帖子裡推薦了一些書,別的基本上都忘記了,唯獨對這個《烏合之眾》卻記得清楚。為什麼呢?一個原因是書的名字當時很特別,給我模糊印象派的感覺,很莫奈。反正當時,我給寫到一張紙上,怕記不住。另一個原因就是這本書被很多人提到過。褒貶不一,有的人給打的分很高,有的人很低;有人喜歡的不得了,有人覺得很垃圾。
  • 長白山下,他書寫中國版「瓦爾登湖」
    他對長白山充滿了感情,我從他寫山林的文字中,看不到任何功利的欲求,比如版稅和獲獎。他和大自然的親密關係,就是他人生的精神追求和生存方式。可惜這個長白山下的『瓦爾登湖』,隨著胡冬林的突然離世而終結,他那孩童一般乾淨美好的文字,也許從此絕版。」為深入了解胡冬林和他的生態文學世界,《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在長春對胡夏林進行了專訪。
  • 上周讀了7本書,每本書都能幫你推開一扇新世界的門
    2019 年,我下了一個決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讀一本書,每本書讀完,至少寫出兩三百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讀完的感受。上周讀的7本書雖然主題不固定,可是都非常有趣,每本書都能幫你推開一扇新世界的門,每一本都強烈推薦給大家。
  • 2020年讀了156本書,這種方法解決我讀書慢、讀不深的困擾
    自己都被這個數字嚇了一跳,一共讀了156 本。仔細算了一下,今年真正看書的時間大概 8 個月左右,3月到 6 月,9 月到 12 月,相當於 8 個月讀了這些書,還寫了 20 多篇書評、影評。很多人可能都會有疑問,為啥我讀書那麼慢?一年連 10 本書都讀不了,你怎麼就能讀這麼多?你這不是讀書就是翻著玩兒吧?其實不是我讀書快,而是找到了讀書的方法。
  • 今年暑假,我讀了《愛因斯坦的故事》這本書
    今年暑假,我讀了《愛因斯坦的故事》這本書,它深深地吸引了我。愛因斯坦好學上進、鍥而不捨的精神讓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愛因斯坦小時候智商不高,是老師和同學眼中的笨蛋,而且由於他是猶太人,更受到了同學們的嘲笑和鄙視,但他的好奇心很強,碰到問題會不斷地思索。
  • 「美文美圖」黛影兒|從「孔顏之樂」到《瓦爾登湖》
    孔子再次表達了他對於極簡生活態度的欣賞--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孔顏之樂」。無獨有偶,兩千多年後,美國有位年輕的哲學家遠離城市,深入林間,自耕自種,體驗了兩年「一簞食,一瓢飲」的極簡生活,寫出了聞名世界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梭羅用自己的實踐告訴我們:人,可以適當地去除複雜的社會化,簡簡單單地生活在大自然當中。
  • 比爾蓋茨:我一直很想讀《三體》這本書評價很高
    近日,微軟創始人和蓋茨基金會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來華參加結核病防控等活動,在接受採訪時就提到了《三體》,稱自己一直非常想讀一讀,並表示人們對它的評價非常高。蓋茨說:「我一直非常想讀《三體》。很多人和我推薦這本書,我可能會在回美國飛機上開始讀。」
  •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強烈的羞恥感
    艾德勒讀到密爾竟然是在五歲時就讀了柏拉圖的書之後,不但從此為哲學所著迷,也開始了他大學的正式求學。《如何閱讀一本書》初版是1940年,本書的譯者之一郝明義說:讀完這本後好,讓他對閱讀及出版有了重新的認識。並且因為這本書,有一種強烈的羞恥感。作為一個出版人,在自己四十多歲時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才去閱讀了這本書,簡直是無地自容。
  • 6本書,帶你領略美麗大自然
    最好是隨身攜帶這本書,在車上或飛機上隨意翻閱,說不定它會給您新的領悟與啟示。3《筆記大自然》豆瓣評分8.8    1485人評作者簡介:克萊爾·沃克·萊斯利 、查爾斯·E·羅斯,他們都是美國著名的自然觀察家,藝術家,教育家。內容簡介:《筆記大自然》是一本指導如何給大自然書寫日記的入門書。作者用兩種指尖藝術——書寫與繪畫,來傳遞大自然的色彩與神奇。
  • 讀了《愛因斯坦成功的秘訣》這篇文章,我深受啟發
    讀了《愛因斯坦成功的秘訣》這篇文章,我深受啟發。這句話像火花一樣,閃耀在我心間。的確,成功是每一個人都嚮往的,那麼,要怎樣做才能夠獲得成功呢?愛因斯坦總結了一個公式:成功=X+Y+Z。並且明確指出:X代表勤奮,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他把勤奮放在第一位,足以說明它對於成功的重要性。事實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