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部制改革開啟一年 向下分流壓力延續至今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深圳大部制改革開啟一年之際,目標仍顯模糊,機構仍然腫脹,人與事仍有錯配。這是大部制改革後遺症,還是先天不足?深圳樣本值得鈞鑑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李鵬

  「由於本次改革精簡力度大,尤其是市科工貿信委等超大部門,在改革過渡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部門副職超配的現象。」2010年7月20日,深圳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孫福金對媒體記者說。

  孫福金這番表態,是對此前曝光的深圳市科工貿信委主要領導「一正20副」狀況的回應。至此,這場深圳輿情風波暫告一段落。

  7月31日是深圳市大部制改革開啟一周年。2009年7月31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和廣東省委批准了《深圳市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方案》,深圳大部制改革啟幕。科工貿信委即屬於調整後產生的「七大委」之一。

  再過一個月,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的慶典將隆重舉行,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進入而立之年。而大部制改革被稱為「深圳30年來力度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機構改革」。

  「多出」98位局領導

  深圳市科工貿信委主要領導「一正20副」現象,源自一年前啟動的深圳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大部門體制)概念肇始於2007年黨的十七大。2008年全國兩會後,國務院機構改革率先啟動,全國各省、區、市隨後紛紛拿出機構改革方案,提速對接大部制。

  2009年7月31日,深圳大部制改革方案以全市幹部大會的形式正式公布,與會政府官員的印象是,「精簡、合併的力度超出想像。」

  根據當時的正式方案,深圳市政府工作部門減少15個,精簡比例達三分之一。進而整個政府架構被重新調整,組建了7個委員會、18個執行局和6個辦公室,共31個政府部門。

  改革前的46個部門中,只有7個沒有編制方面的變動。原屬市政府組成部分的貿易工業局、科技和信息局等12個機構要進行撤銷或合併。這直接導致「多出了」98位局級領導。方案的第一道考驗正在於此,直至現在仍引發了一場「一正20副」的輿情風波。

  7月22日,深圳市政府一位年近七旬的已退休領導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採訪時透露,新生的「七大委」,職能上本分別對接分管副市長,一把手原擬由他們擔任。「但斟酌再三之後,為了穩定局級領導,採取了從現任各局局長中精選負責人的穩妥辦法。」

  查閱深圳市大部制改革形成的31個政府部門的領導名單,可以發現,委、局單位副職領導數在2~4名的僅有農林漁業局(海洋局)一個部門,其餘領導職數幾乎全部超過5名,衛生人口計生委、科工貿信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部門,副職人數甚至都超過10人。這與《公務員法》等國家有關規定明顯不符。

  深圳市委、市政府拿出過不少分流安置辦法。比如,對需要分流的局級領導實行全市統籌安排任職,讓達到一定年齡的轉任同級非領導職務或提前辦退,到市人大、政協等部門任職。

  但廣東省委組織部一位要求匿名的工作人員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局級領導的穩定任務至今仍然較重。「到現在,這些常規辦法只消化了52名局級領導幹部,剛過一半。」

  處級受阻夾心層

  領導幹部安置,以往常常是一個層層分解、下壓的艱巨任務,深圳大部制改革難逃此窠臼。在深圳市編辦的安置序列中,98名局級領導之外,還有139名處級幹部、199名科級幹部及492名編內人員需要妥善安置。

  「有很多處級領導,分流去擔任市信訪專員,抽調到大運會籌備部門工作,或者到基層街道掛職,到對口幫扶等地區掛職,還有幾個被選派到市屬國有企業任職。有不少副局級領導也採用了這些辦法。」7月20日,深圳市編辦副主任孫福金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透露。

  一些經歷了大部制動蕩的處級幹部認為,自己成了「上下無望的夾心層」。根據國家相關法律規定,處級及其以上的幹部雖有任職年齡的限制,卻沒有任職時間的限制。處級幹部是典型的「能上不能下」。

  深圳大部制改革後,一方面,不少局級單位內的處級單位併入其他局級單位,或者「下沉」到區級政府,這些單位的內設處級單位增多。

  「局級領導安置尚且這麼難,處級領導分流豈不更難?」深圳市寶安區工商局一位副處長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採訪時說,當時為了給分流過來的處級領導「讓路」,「局裡很多50剛出頭的領導就內退了,好點的留下來任調研員。」這樣的舉措在他看來,「堵了副處級幹部上升的管道。」

  向下分流的壓力延續至今。2010年5月深圳市兩會召開前,為了進一步安置分流處級領導,福田、鹽田等區的處級領導「一夜間大輪崗」,「運動中產生的職位」有相當部分被這些處級領導填入。這對行政序列原本較為獨立的區級政府,形成了領導職位方面的擠壓。

  「局級領導的任免權畢竟在省裡,處級領導則在市裡。」廣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一位不願具名的部門負責人回憶說,在省編辦當初的預設中一度擔心處級幹部將成分流安置夾心層,事後證明果然如此。「而科級領導和在編公務員的分流安置,則直接增加了人事安置矛盾的廣泛性。」

  「後遺症」之憂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汪玉凱教授曾多次為深圳大部制改革方案做專家諮詢,他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電話採訪時說,前述《深圳市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方案》,擬通過委、局、辦的架構,體現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基本宗旨。但至今,部分機構仍然沒有能夠真正實現這一宗旨,反而產生新的問題。

  廣東省社科院丁力教授經過調研發現,衛生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由市衛生局、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局整合組成。此前這兩個部門都既有政策制定職能,又有執行職能。合併組成委員會後,只保留了決策和監督等職能,相應的執行部門出現缺失。

  同樣問題還出在規劃國土委。「大部制之後,規劃國土委的三級執法體系還沒有建立好,給查處違章建築留下了暫時的空白。」丁力告訴本刊記者。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先後進行過5次大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敢為改革風氣之先的深圳,歷經7次機構改革,4次行政審批改革,政府效率始終在國內排名靠前。歷次改革的基本目標都是精兵簡政,本輪大部制改革同樣如此。

  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編辦主任王敏曾公開表示,政府審批項目取消多少,能不能落實,是機構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最關鍵因素。

  曾經的周折讓人們擔心改革是否會出現反覆、能否真正取得成效。2004年,深圳以試點方式低調啟動文化、交通、城管三大領域的大部制改革。改革告一段落後,相關市級部門從42個減到了35個。但隨後的5年,幾乎每年新創兩個市級部門。2009年大部制改革全面啟動之時,市級部門已從這35個恢復到46個。「大部制改革後遺症」之說不脛而走。

  深圳市政府一位副秘書長早些時候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曾坦言,經過30年「沉澱」,深圳市政府層面的行政效率,因為審批職責的反覆——某些是加重,而開始趨於笨重遲緩。這一點被很多臺資、港資企業所詬病。

  「不加快理順和改革,深圳市政府某些部門官僚化習氣會越來越重。」前述深圳市政府老領導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採訪時說。

相關焦點

  • 鄧聿文解讀:大部制下的行政體制改革
    今年全國兩會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按照草案內容,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將把職能轉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成熟先行,繼續簡政放權、推進機構改革、完善制度機制、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可以說,這是對過去國務院機構改革特別是上一輪大部制改革經驗的總結。
  • 十三五規劃編制加速度 環保大部制改革浮出水面
    【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近日有消息稱,國家「十三五」規劃正在抓緊編制,與此同時,圍繞環保「大部制」的機構改革建議和構想也紛紛浮出水面。不過,未來環保大部制改革需要理論和實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以及橫向和縱向的相互結合,才能提出各方普遍接受的方案、時間表和路線圖。
  • 多部門博弈環保大部制改革 習近平曾明確態度
    這就涉及到「環保大部制」改革,以及近日各界熱議的國土部、林業局、海洋局、水利部、農業部等部門相關職能併入環保部的問題。  甚至有外媒報導稱,國土部可能被撤銷,其部分職能將併入環保部。國土部相關人士就此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純屬空穴來風;還有接近農業部的人士告訴本報,農業部相關職能是否併入環保部還不好說,估計要談判,可能要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出面。
  • 2018大部制終極方案落定 2018年環保機構改革方案解讀
    此前諸多的大部制方案中都包含一個共同的思路:「山水林田湖草一體管理」。  2018年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下稱「方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方案中,國務院組成部門調整的前兩條直指生態環保領域,即組建自然資源部與生態環境部。
  • 李少平:全面推進案件繁簡分流機制改革
    可以說,以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四項基礎性、體制性改革,基本框架搭建完成,開啟新的審判權力運行體系;以繁簡分流為代表的系列機制性改革,進程蹄急步穩,不斷促進司法公正與效率的新平衡;以立案登記和訴訟服務為代表的便民利民機制性改革,舉措逐步完善,切實踐行著司法為民的理念。體制性、機制性改革相輔相成、環環相扣,精準對應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根本目標。
  • 環保大部制再上討論日程 「三不管」需迫切解決 - 經濟參考網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環保大部制和垂直管理在會議期間屢被提及,力圖解決環保人「站得住的頂不住,頂得住的站不住」乃至「站不住的也頂不住」的尷尬局面。中國行政體制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接受記者採訪時呼籲,雖然與大交通部、大社保部、大文化部等相比,大環境部方案尚未列入機構改革議程,但其對於解決環保「三不管」和「各自為政」問題有很大迫切性。
  • 人民大學建議:設立大部制金融委員會和非官方諮詢機構
    人民大學建議:設立大部制金融委員會和非官方諮詢機構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中誠信管理有限公司日前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4年第一季度)」上聯合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建議,未來我國應重構宏觀調控體制,一是設立大部制的金融委員會
  • 改革開放新地標(前海篇):深圳前海 特在哪裡
    核心閱讀 自「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獲國務院批覆以來,「前海」概念,連同周邊金融、地產,成為深圳深化改革開放的新地標2010年前,前海正如當年的蛇口小漁村,寂寂無名;如今,她是改革開放新地標。 特在「時空」 處在「黃金走廊」軸心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15平方公裡的前海均是填海造地而成。面積不大,但位置顯著:處於廣州—深圳—香港「黃金走廊」的軸心,又處於深圳機場與香港機場的中心。前海之特,除了其獨特區位優勢,也源於其所處的特定歷史節點。
  • 深圳前海特在哪裡(改革開放新地標(前海篇))
    面積不大,但位置顯著:處於廣州—深圳—香港「黃金走廊」的軸心,又處於深圳機場與香港機場的中心。前海之特,除了其獨特區位優勢,也源於其所處的特定歷史節點。過去30年,深圳在我國體制創新和製造業引進中,發揮了歷史性的先導作用。同時也面臨著能源和水資源短缺、人口膨脹壓力大等挑戰。
  •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9周年紀念日 深圳特區成立時間是哪一年?
    時間在變,深圳經濟特區為改革開放謀新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探新路這份初心始終未變。此時此刻,處在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兩大新的坐標維度下的深圳經濟特區。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 應加快優化研究生分流、退學制度
    11月24日,媒體從中山大學研究生院質量管理與學風建設辦公室了解到,校方一年前即已獲知陳兵對於博導的相關舉報,並對部分舉報內容進行了核查,結果為,陳兵舉報內容均與事實不符,屬於誣告。在校方已經進行了調查,並給出了處理意見的情況下,如果舉報者不服,可以向學校的上級管理部門申訴,要求重新調查,而非在校方給出調查、處理意見後,還在網上發帖維權。
  • 深圳大學:從「改革之子」到「創新尖兵」
    1984年1月,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首次親臨深圳特區視察。車行至南山粵海門,時任深圳市領導介紹:「這是深圳大學校園,春季動土,秋季入學。」透過車窗向外望去,只有一片荒地和一灣海水,再遠處,一眼就能看到香港元朗。當年,深圳大學創下了在一年之內建設、招生、開學的「深圳速度」。
  • 中國「規劃政治」的重大轉型: 壓力、博弈及其前途
    2008年機構改革以探索建立大部制為目標,對發改委進行改革的呼聲很高。有學者評價道,「發改委聚集了大量資源和擁有龐大職能,堪稱『小國務院』,為了要錢要政策,很多地方官員圍著發改委轉圈,大至國家戰略,小到縣域發展,發改委無一不管,其職能邊界已經到了讓人難以容忍的地步」;時任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也在當年「兩會」上直言「最需要改革的是發改委」。
  • 國家電網最年輕縣級供電企業的改革之路
    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龍港經過20年的持續快速發展,2003年成為了「中國印刷城」「中國禮品城」「中國印刷材料交易中心」「中國臺掛曆集散中心」,年產值超過百億元。為了解決「小馬拉大車」的問題,2014年年底,龍港成為全國首批兩個鎮級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之一,開始了新型城鎮化改革探索。 撤鎮建市一年多來,龍港市發展得如何?
  • 銀行組織架構改革三大模式
    立足當下,從商業銀行組織架構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吸取經驗,對自身組織架構進行改革完善,將有助於商業銀行順應新模式轉型完成「換道超車」,重塑核心競爭力。商業銀行組織架構改革的方向可以概括為「一項系統工程,兩個支撐,三個重要調整」。
  • 張鴻義:見證深圳打響經濟特區金融改革開放的「開山炮」
    本期《對話》,採訪了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理事長、時任深圳市副市長張鴻義,了解深圳改革開放初期金融政策的發展、引進外資銀行的影響、國有銀行改革的起步、股份制改革探索和創建證券市場等內容,呈現深圳金融改革開放初期的重要歷史節點以及突破性實踐。
  • 六大公募基金解讀創業板改革 投資可逐步回歸科技+先進位造核心主線
    近日金融板塊整體表現較好,反應出了存量博弈下市場對相對景氣標的的參與熱情,與此同時,藍籌股穩健的表現使得市場向下空間相對有限,考慮到此次創業板改革的催化,在彈性品種的選擇上可逐步回歸前期科技+先進位造的核心主線,二季度仍可關注「金融+科技」的風格組合。 招商基金認為,創業板註冊制改革是資本市場改革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一部分,中長期看意義重大。
  • 全國法院交流繁簡分流改革經驗 案件4分鐘審結
    這是全國法院案件繁簡分流機制改革推進會期間,《法制日報》記者隨同與會代表來到西湖區法院觀摩刑事速裁庭審理案件時看到的一幕。近年來,我國訴訟爆發式增長,案多人少矛盾突出。今年截至6月20日,地方各級法院受案量超1428萬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2.84%。為破解難題,各地法院藉助信息化,大力推進案件繁簡分流機制改革,有效提升審判質效,減輕群眾訴累。
  • 什麼是人車分流?人車分流的好處有哪些?
    買房的購房者會考慮戶型、交通、配套等因素,卻很少人會注意到「人車分流」這個因素。那麼,什麼是人車分流?人車分流的好處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一、什麼是人車分流?人車分流顧名思義就是指將人和車分開,具體來說,是指在道路上將人流與車流完全分隔開,互不幹擾地各行其道。二、人車分流的小區有哪些優點?優點1、保證安全小區實行人車分流,是人與車分開的,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小區內人刮車,車碰到人所帶來的事故,保證了行人的安全。同時也減少了外來車輛進入小區的可能性,大大增強了小區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