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解讀!揭示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中,CD4+ T細胞從腸道遷移到...

2021-01-12 生物谷

2021年1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醫生們早就知道,作為一種會破壞早產兒的腸道內壁的潛在致命性炎症,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往往與存活的嬰兒出現嚴重的大腦損傷有關。然而,病變的腸道將它的破壞性「傳達」給新生兒大腦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

如今,在第一項新的研究中,通過研究小鼠,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和瑞士洛桑大學的研究人員鑑定出那個缺失的環節--他們說,免疫系統細胞從腸道遷移到大腦,並攻擊那裡的細胞,而不是像通常那樣保護它們。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1年1月6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duces T lymphocyte–mediated injury in the developing mammalian brain」。


圖片來自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1, doi:10.1126/scitranslmed.aay6621。

NEC見於多達12%的出生時體重小於3.5磅的嬰兒,它是一種快速進展的胃腸急症,其中細菌侵入結腸壁並引起炎症,最終會破壞該部位的健康組織。如果有足夠的細胞壞死(死亡),以至於在腸壁上形成了洞,細菌就會進入血液,導致危及生命的敗血症。

在2018年的一項小鼠研究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和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就已發現,患有NEC的動物會產生一種名為TLR4(toll-like receptor 4)的蛋白,這種蛋白會與腸道中的細菌結合併促進腸道破壞。他們還確定TLR4同時激活大腦中稱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從而導致白質流失、大腦損傷和認知功能下降。不清楚的是,這兩者之間是如何聯繫起來的。

對於這項新的研究,這些作者推測,CD4+ T淋巴細胞---也被稱為輔助性T細胞的免疫系統細胞---可能就是其中的聯繫。CD4+T細胞之所以被稱為 "輔助性",是因為它們幫助另一種叫做B淋巴細胞(即B細胞)的免疫細胞對被細菌或病毒等外來入侵者感染的細胞表面上的抗原作出反應。在CD4+ T細胞受到激活的情形下,未成熟的B細胞要麼成為漿細胞,產生抗體來標記被感染的細胞,以便將它們從體內清除,要麼成為記憶細胞,「記住」抗原的生物化學特性,以便對未來的入侵做出更快的反應。

CD4+ T細胞也會釋放出化學信使,將另一種類型的T細胞(即殺傷性T細胞)招募到該區域,以便清除目標受感染細胞。然而,如果這種活動發生在錯誤的地方或錯誤的時間,所釋放出的化學信號可能會無意中引導殺傷性T細胞攻擊健康細胞。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兒童中心外科主治醫生David Hackam博士說,「我們通過比較患有NEC的嬰兒的大腦和死於其他原因的嬰兒的大腦,知道前者有CD4+T細胞的積累,並表現出更多的小膠質細胞活性。我們猜測這些T細胞來自腸道的NEC炎症區域,並開始用新生小鼠作為人類嬰兒的模型來證明這一點。」

在一系列實驗的第一項實驗中,這些作者在幼鼠中誘導了NEC,然後檢查了它們的大腦。正如預期的那樣,大腦組織中CD4+ T細胞顯著增加,以及與小膠質細胞活性增加相關的蛋白水平較高。在後續的測試中,他們發現,患有NEC的小鼠的血腦屏障---通常防止細菌、病毒和其他在血液中循環的有害物質到達中樞神經系統的生物壁---受到削弱。他們推測,這可能解釋了來自腸道的CD4+ T細胞如何能夠前往大腦。

接下來,這些作者確定積累的CD4+ T細胞是NEC所見大腦損傷的原因。他們首先從生物學上阻止這些輔助性T細胞進入大腦,然後在另一項實驗中,通過將這些T細胞與一種特殊設計的抗體結合來中和它們。在這兩種情況下,小膠質細胞的活性都被抑制了,大腦中的白質被保留了下來。

為了進一步確定CD4+ T細胞在大腦損傷中的作用,這些作者從患有NEC的小鼠大腦中收集T細胞,並將其注射到同時缺乏T和B淋巴細胞的小鼠大腦中。與沒有接受任何T細胞的對照組小鼠相比,接受了這些淋巴細胞的小鼠具有更高水平的招募殺傷性T細胞的化學信號。他們還觀察到小膠質細胞的激活、大腦炎症和白質丟失---這些都是大腦損傷的標誌物。

然後,這些作者試圖更好地確定不斷積累的CD4+ T細胞如何破壞白質---實際上是一種叫做髓磷脂的脂肪,它覆蓋和保護大腦中的神經元,並促進它們之間的交流。為此,他們使用了大腦類器官,即實驗室中生長的小鼠腦細胞用於模擬整個大腦。將患有NEC的小鼠的腦源性CD4+ T細胞添加到這些實驗室的大腦類器官中,然後在數周中進行檢查。

Hackam和他的同事們發現,隨著髓磷脂數量的減少,來自這些T細胞的一種特殊的化學信號---一種稱為幹擾素-γ(IFN-γ)的細胞因子(炎性蛋白)---在大腦類器官中增加。這種活性未見於添加來自無NEC小鼠的CD4+ T細胞的大腦類器官中。

在將IFN-γ單獨添加到大腦類器官中後,這些作者觀察到他們在NEC小鼠中觀察到的相同增加水平的炎症和髓磷脂減少。當他們加入IFN-γ中和抗體後,這種細胞因子的產生明顯減少,炎症得到抑制,白質得到部分恢復。

這些作者得出結論:IFN-γ指導了導致NEC相關大腦損傷的過程。當對患有NEC的小鼠的大腦組織進行檢查時,發現IFN-γ的水平高於沒有患病的小鼠的大腦組織時,他們的發現得到了證實。接下來,這些作者研究了CD4+ T細胞是否能從腸道遷移到NEC小鼠的大腦中。為此,他們從有NEC和無NEC的幼鼠腸道中獲得了CD4+ T細胞。這兩種類型的T細胞都被注射到兩組幼鼠的大腦中---一組幼鼠能產生蛋白Rag1,另一組不能產生這種蛋白。Rag1缺失的小鼠沒有成熟的T或B淋巴細胞。

Rag1缺失小鼠接受了來自NEC小鼠的腸源性輔助性T細胞,表現出與之前實驗中觀察到的相同大腦損傷特徵。來自有NEC和沒有NEC的小鼠的T細胞都沒有引起含有Rag1的小鼠的大腦損傷,來自沒有NEC的小鼠的T細胞也沒有引起Rag1缺失小鼠的大腦損傷。這表明,來自NEC小鼠的腸源性輔助性T細胞是唯一能引起大腦損傷的細胞。

在第二項實驗中,將來自有NEC和沒有NEC的小鼠的腸源性T細胞注射到Rag1缺失小鼠的腹膜中。只有來自NEC小鼠的腸道T細胞導致大腦損傷。

這一發現通過對NEC小鼠的腦源性和腸源性T淋巴細胞的相同部分進行基因測序得到了證實。有NEC小鼠的腦源性和腸源性輔助性T細胞序列平均有25%的基因相似性,而沒有NEC小鼠的腦源性和腸源性輔助性T細胞序列平均只有2%的基因相似性。

在最後一項實驗中,這些作者單獨阻斷了IFN-γ。這對患有重症NEC的小鼠的大腦損傷發生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這些作者說,這表明一種治療方法可能使患有這種疾病的早產兒受益。

Hackam說,「來自NEC引起炎症的腸道的輔助性T細胞可以遷移到大腦並造成損傷。我們的研究中的小鼠模型之前已經顯示出與人類患者中發生的情況非常吻合,因此我們相信這是早產兒NEC相關大腦損傷產生的可能機制。」

基於這些發現,Hackam表示,預防這種類型的大腦損傷的幹預措施,包括阻斷IFN-γ作用的療法,是有可能的。

參考資料:

1.Qinjie Zhou et 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duces T lymphocyte–mediated injury in the developing mammalian brain.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1, doi:10.1126/scitranslmed.aay6621.

2.Diego F. Niño et al. Cognitive impairments induced by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can be prevented by inhibiting microglial activation in mouse brain.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8, doi:10.1126/scitranslmed.aan0237.

3.Mouse Study Finds Link Between Gut Disease and 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news/newsroom/news-releases/mouse-study-finds-link-between-gut-disease-and-brain-injury-in-premature-infants

相關焦點

  •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大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來源:人工餵養以及缺氧和冷刺激誘導的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模式動物品系:SPF級新生SD大鼠,2日齡實驗分組:實驗分六組: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組、受試藥組三個劑量組實驗周期:1~2 weeks模型組新生大鼠出生48h後與母鼠分開,置入保育箱中並採用鼠乳代用品人工餵養,並定期給與缺氧冷刺激,以建立新生鼠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動物模型;NEC模型組:1.新生大鼠與母鼠分離,放置在保育箱內(控制保育箱內溫度28~30℃,溼度45%~65%),採用鼠乳代用品餵養。
  • 文獻解讀│潰瘍性結腸炎中結腸CD8 + T細胞的單細胞圖譜
    用單細胞轉錄組學與T細胞受體庫分析和質譜分析技術,研究人員繪製了健康和潰瘍性結腸炎(UC)中人結腸CD8+ T細胞圖譜,確定健康和UC中的結腸CD8+ T細胞表型,定義不同細胞亞群之間的克隆關係,表徵UC中表達IL-26的功能缺陷的終末分化CD8+ T細胞。
  • Science:揭示腸道內壁上的細胞快速加工食物機制
    每次我們吞咽食物時,位於腸道內壁上的細胞必須突然地和急劇地增加它們的活性。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的研究人員指出它們以一種最為經濟的方式應對這一挑戰。腸道內壁是單層細長的細胞,這層細胞在它的狹窄的一邊上與食物接觸,而且在它的另一邊上與血液接觸。這層細胞因而在它的一邊上吸收營養物,並將這些營養物釋放到它的另一邊上的血液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這層細胞的兩邊在信使RNA(mRNA)組成上存在差異:大約30%的在腸道中表達的基因出現在這層細胞的一邊上或另一邊上。
  • Science子刊:重磅!我國科學家揭示CAR-T細胞觸發細胞因子釋放綜合...
    至少已鑑定出兩種程序性壞死細胞死亡途徑,包括MLKL介導的壞死性凋亡(necroptosis)和GSDMD(Gasdermin D)或GSDME(Gasdermin E)介導的細胞焦亡(pyroptosis)。將RIPK1招募到TNF-α受體上可與RIP3形成一種死亡複合物,隨後產生膜納米孔,從而導致壞死性凋亡。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tive colitis SHEN B ing2bing, Q IAN Jia2m ing (D epa rtm en t of Gastroen te rology, Peking U n ion H ospita l, Beijing 100730, China )炎症性腸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包括潰瘍性結腸炎
  • Cell Reports | Matthias Mann團隊新研究揭示凋亡Vs壞死性細胞...
    研究人員在淋巴瘤細胞系和人類原發性巨噬細胞中誘導了TNF介導的細胞凋亡和壞死,通過蛋白質組學分析揭示了從中釋放的數百種蛋白質。發現兩種細胞死亡類型均引起受體脫落,但僅凋亡細胞釋放核小體成分。壞死性細胞通過在壞死誘導的膜透化的早期激活溶酶體胞吐作用來釋放溶酶體成分,並減少了常規分泌的細胞因子的釋放。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就通過研究發現,小腸中罕見類型細胞的損傷就會促進腸道菌群入侵機體其它器官從而引發嚴重炎症的發生;文章中,研究人員重點對炎性腸病小鼠進行了相關研究。
  • .| Matthias Mann團隊新研究揭示凋亡Vs壞死性細胞死亡過程蛋白...
    研究人員在淋巴瘤細胞系和人類原發性巨噬細胞中誘導了TNF介導的細胞凋亡和壞死,通過蛋白質組學分析揭示了從中釋放的數百種蛋白質。發現兩種細胞死亡類型均引起受體脫落,但僅凋亡細胞釋放核小體成分。壞死性細胞通過在壞死誘導的膜透化的早期激活溶酶體胞吐作用來釋放溶酶體成分,並減少了常規分泌的細胞因子的釋放。
  • 向寄生蟲學習:鉤在腸道的給藥系統登Science子刊封面
    Science子刊:能在腸道內緩釋藥物的新裝置Science Advances——[13.116]① 受鉤蟲生理結構的啟發,設計出一種有多個尖銳微尖端的星狀微型裝置研究人員在鉤蟲特殊生理結構的啟發下,設計出了一種微小的星狀微型裝置,可以吸附腸道黏膜,並將藥物釋放到體內,延長藥物的釋放時間。這種微型裝置對實驗動物的腸道組織沒有損傷,且最終會通過正常的胃腸肌肉功能從腸道中排出。本研究結果或為臨床用藥提供一種新型給藥方式。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CD4+T細胞;科學家發現分娩無痛的「秘訣」
    為了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2020年7月24日,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鄭斯卡研究組於Neuron雜誌發表文章題為Developmental attenuation of neuronal apoptosis by neural specific splicing of Bak1 microexon,揭示了通過神經系統特異性剪接促凋亡因子Bak1的微外顯子來減弱神經元凋亡活性,其對神經細胞和動物的生存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今日Science:結腸黏液如何捍衛腸-菌和諧
    了解腸道菌群和宿主表型之間的關係對於理解健康和疾病至關重要。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發表的文章,通過對3400名的腸道菌群和宿主表型特徵進行分析,揭示出宿主飲食、生活方式、臨床血液生物標誌物和腸道菌群之間的互作關係,為將來研究宿主-微生物互作提供參考。
  • 《科學》:腸道吸收脂肪的晝夜節律竟然是由腸道微生物設定
    腸道微生物的失調或是晝夜節律被打破,代謝也會隨之受到影響。不但如此,他們還揭示了其中的表觀遺傳學機制[1]。 一般來說,我們都會覺得,應該是腸道微生物對食物的代謝遵循基因設定的晝夜節律,但這一次,情況剛好反過來了。
  • 腸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正常情況下,位於隱窩基底部的腸道幹細胞不斷向隱窩頂部(腸腔方向)遷移,整個遷移過程大約3至5天,在遷移過程中腸道幹細胞分化形成不同的腸黏膜細胞。針對腸道幹細胞研究近期取得的進展,小編進行了一番盤點,以饗讀者。
  • 人才強校 | 王軍軍教授課題組在揭示豬腸段微生物組空間異質性及其...
    FMT以其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治癒率引起廣泛關注,逐漸成為治療人和動物病原菌感染、壞死性結腸炎、腹瀉和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等疾病的常規手段。然而,腸道微生物組在結構、功能和代謝方面呈現出明顯的區室化特徵,源於特定腸道生態位點的微生物可能具有靶向分區定植特性。糞便作為消化道的排洩殘渣,其菌群在結構和功能上更接近後腸段,並不能完整代表整個腸道微生物區系。
  • 中國農業大學王軍軍教授課題組在揭示豬腸段微生物組空間異質性及其靶向定植幹預規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FMT以其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治癒率引起廣泛關注,逐漸成為治療人和動物病原菌感染、壞死性結腸炎、腹瀉和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等疾病的常規手段。然而,腸道微生物組在結構、功能和代謝方面呈現出明顯的區室化特徵,源於特定腸道生態位點的微生物可能具有靶向分區定植特性。
  • 2017年度巨獻:腸道微生物組重磅級研究TOP20解讀
    起初抵抗結腸炎的小鼠開始顯示出較為嚴重的症狀,而易患上結腸炎的小鼠越來越強地抵抗這種疾病的影響,產生的症狀也比較溫和。這種概念驗證研究表明在共同的生活空間中發生的腸道細菌交換能夠導致這些小鼠應對這種疾病的能力發生變化。調節疾病的微生物隱藏在每隻小鼠中存在的數百種腸道細菌物種中。
  • 糖皮質激素治療與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群的相關性
    3-001)炎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病變,分型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 CD)以及未定型IBD。
  • Science|近膜F-actin極化指導細胞遷移和膜突出形成
    )在細胞遷移過程中動態變化和細胞遷移過程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爭議。並揭示了其在細胞遷移和細胞突起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局部低MPA密度會引導局部膜突出並在細胞遷移過程中穩定細胞極化。綜上所述,本文揭示了由絲切蛋白活性梯度介導的的MPA濃度梯度現象,該現象對細胞遷移和膜突出形成有著重要作用。該發現不僅解釋了細胞遷移和膜張力和MPA的關係、對細胞機械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基礎,而且對穿膜蛋白的分布及功能提供的重要的參考價值。
  • Science子刊:揭示源自腫瘤的TGF-β抑制人CD4+T細胞抗腫瘤免疫反應...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參與TGF-β介導的對一種重要的CD4+ T細胞抗腫瘤功能---γ幹擾素(IFN-γ)產生---進行抑制的細胞機制。他們發現來自轉移性人類腫瘤的積液以一種依賴TGF-β的方式破壞了IFN-γ的產生,而且以在離體組織中觀察到的濃度使用的TGF-β抑制了人類腫瘤相關T細胞中的IFN-γ產生。
  • 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
    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綜述單細胞入門-讀一篇scRNA-seq綜述今天分享的文章是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變化情況。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結果首次揭示了自噬可能在人類胚胎早期的消化道發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小腸而言。胃腸道(GI),又稱消化道,是人類和動物體內的一個器官系統,它吸收食物,消化食物以提取和吸收能量和營養,並將剩餘的廢物作為糞便排出體外。食道,胃,小腸和大腸是胃腸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