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工餵養以及缺氧和冷刺激誘導的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模式動物品系:SPF級新生SD大鼠,2日齡
實驗分組:實驗分六組: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組、受試藥組三個劑量組
實驗周期:1~2 weeks
建模方法:
雌雄不限,體重約5~10g。新生大鼠出生48h內母乳餵養,自由攝食,與母鼠同籠;出生後48h隨機分成模型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新生大鼠出生48h後繼續與母鼠同籠,鼠乳餵養,不進行缺氧冷刺激。模型組新生大鼠出生48h後與母鼠分開,置入保育箱中並採用鼠乳代用品人工餵養,並定期給與缺氧冷刺激,以建立新生鼠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動物模型;
NEC模型組:
1.新生大鼠與母鼠分離,放置在保育箱內(控制保育箱內溫度28~30℃,溼度45%~65%),採用鼠乳代用品餵養。採用5號靜脈留置針定時經口插管餵養,第1天給予0.2ml/次,每4小時1次,隨後每24h增加0.2ml/次,48h後逐漸增至0.4ml。
2.缺氧及冷刺激:將新生SD大鼠置入缺氧箱中,5%氧氣+95%氮氣 10分鐘,隨即打開缺氧箱,取出新生鼠,隨後將其置入冰箱冷藏室中,給予4℃刺激,持續10分鐘,結束後放回保育箱。每日2次,分別進行一次缺氧+冷刺激,連續3d,最後一次缺氧+冷刺激後24h空腹斷頭處死大鼠,打開腹腔取出十二指腸下端至直腸上端的腸道組織。
應用:疾病模型
模型評價:
1.外觀表現及生長情況
模型組新生大鼠在開始造模後相繼岀現不冋程度地排黃綠色黏液稀便、消瘦,體重減輕,隨後出現胃瀦留、腹脹、腹瀉、進奶量下降、嗜睡常捲縮而臥、活動度下降、反應遲鈍,行動緩慢,且逐漸加重。對照組新生大鼠進食及排使均正常,無腹脹及胃瀦留,活動度良好,皮下脂肪豐滿;
2. 小腸肉眼觀改變進行拍照;
3. 記錄每隻小鼠每天體重,進食情況。
4. 標本製作白片,電鏡固定標本,western blot , PCR標本以用戶後續檢測。
組織病理學:
腸道組織病理學檢查
取盲部近端腸管1cm置於固定液中固定,石蠟包埋,取冠狀切面,HE染色在光鏡下觀察腸組織形態學改變。
新生大鼠回盲部病理切片,HE染色,光學顯微鏡病理觀察顯示:對照組迴腸部結構完整,腸黏膜完好,上皮完整、連續,腺體排列規則,組織結構清楚、分泌功能活躍、固有層血管無擴張,肌層無異常,無炎性細胞浸潤及潰瘍。模型組出現絨毛脫落、壞死,絨毛結構消失,甚至腸穿孔;固有層多量淋巴細胞、噬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