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腸道內壁上的細胞快速加工食物機制

2021-02-13 轉化醫學


圖片來自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每次我們吞咽食物時,位於腸道內壁上的細胞必須突然地和急劇地增加它們的活性。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的研究人員指出它們以一種最為經濟的方式應對這一挑戰。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8月1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lobal mRNA polarization regulates translation efficiency in 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

在商業或工程中,當必須儘快地開展生產時,人們就應立刻作出決定。這可能涉及立即投入所有的資源,利用現有的設備增加產量,或者首先投入所有的資源給工廠裝備上合適的機器。後者可能似乎是一種不那麼高效的生產方法,但是在某些情形下,它事實上能夠極大地加快生產速度。Shalev Itzkovitz博士和他在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分子細胞生物學系的團隊發現這正是腸道內壁採用的方法。

腸道內壁是單層細長的細胞,這層細胞在它的狹窄的一邊上與食物接觸,而且在它的另一邊上與血液接觸。這層細胞因而在它的一邊上吸收營養物,並將這些營養物釋放到它的另一邊上的血液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這層細胞的兩邊在信使RNA(mRNA)組成上存在差異:大約30%的在腸道中表達的基因出現在這層細胞的一邊上或另一邊上。他們發現核糖體(即蛋白製造工廠)含量在這兩邊上也存在差異:面向食物的那一邊上的核糖體數量是面向血液的那一邊上的兩倍;因此,面向食物的那一邊上的蛋白製造更加高效。

這些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每當食物進入腸道重,腸道內壁上的細胞立即通過增加核糖體的產生作出反應,特別是在面向食物的那一邊上。為此,這層細胞將大量的攜帶製造核糖體的遺傳密碼的mRNA派遣到面向食物的那一邊上。隨後,這一邊密集地產生各種各樣的加工食物所需的蛋白。

Itzkovitz解釋道,「在一天的大多數時間裡,腸道內壁上的細胞僅是無所事事,但是一旦食物進入腸道,它們必須馬上行動起來。為了產生新的蛋白,利用DNA產生新的mRNA分子需要這些細胞花費大約半個小時的時間。不過,它們能夠通過將編碼某些蛋白的mRNA分子派送到這層細胞的富含核糖體的那一邊上,在幾分鐘內增加這些蛋白的產生。這種策略能夠讓它們以一種快速而又高效的方式應對食物的到達。」

除了為針對細胞的「經濟學」開展新的研究打開大門之外,這些發現可能具有醫學上的影響,這是因為腸道內壁在吸收營養物和保護身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今,人們有可能研究mRNA不能夠進入這層細胞的正確的一邊上,或者說mRNA在這層細胞的兩邊之間的不平衡,是否在結腸炎、克羅恩病和腸道癌等疾病中發揮著作用。

參考資料:

Andreas E. Moor, Matan Golan, Efi E. Massasa et al. Global mRNA polarization regulates translation efficiency in 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 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10 Aug 2017, doi:10.1126/science.aan2399

轉化醫學:生物谷旗下轉化醫學專業平臺

長按識別二維碼,輕鬆關注

相關焦點

  • Science:揭示富馬酸鹽阻斷細胞焦亡機制
    細胞焦亡的形態學特徵、發生及調控機制等均不同於凋亡、壞死等其他細胞死亡方式。迄今為止,已經證實弗氏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李斯特桿菌、綠膿桿菌、弗朗西斯氏菌、嗜肺性軍團桿菌以及葉爾森桿菌均可誘導巨噬細胞產生caspase-1依賴性的細胞死亡方式。現有研究發現,caspase-1依賴性的細胞死亡方式不僅存在於單核巨噬細胞,還存在於樹突細胞等其他細胞中。
  • Science|童亮課題組等揭示histone pre-mRNA 3'端加工的分子機制
    責編 | 兮在多細胞生物中,幾乎所有的mRNA前體(pre-mRNA)的3』端加工都是通過核酸內切酶在特異性位點的切割和在該位點添加poly(A) 尾兩個步驟完成的。但是複製依賴型組蛋白(replication-dependent histone)pre-mRNA是個特殊的類別,這些蛋白是核小體(nucleosome)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在細胞周期的S期快速大量表達以包裹新複製合成的DNA,與經典的以poly(A) 結尾的mRNA不同,組蛋白 mRNA是以一段保守的莖-環結構(stem-loop)作為其成熟mRNA的3』末端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真核生物mRNA 3'端加工機制
    這一結構有助揭示人流感病毒如何破壞宿主細胞的基因表達。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10月26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rchitecture of eukaryotic mRNA 3′-end processing machinery」。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9 15:01:37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田朝霞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WUSCHEL在植物幹細胞中觸發先天抗病毒免疫
  • Nature:揭示腸道杯狀細胞新功能---護送抗原到樹突細胞
    杯狀細胞可能是治療炎性腸道疾病、乳糜瀉和食物過敏的一個潛在靶標。圖中,小鼠攝取的糖類抗原經由腸道杯狀細胞(紅色)運送到樹突細胞(綠色)。樹突細胞利用抗原教會免疫系統認識到食物抗原是無害的抗原,而不是傳染原。
  • iScience:果蠅模型幫助揭示病原體感染機制
    2020年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艱難梭菌是已知會引起腹瀉等腸道紊亂的病原菌。在西方國家,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病例的流行已逐漸嚴重,僅在美國,每年報告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29,000例。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學家正在從新開發的普通果蠅模型中尋找艱難梭菌感染的機制,以幫助開發對抗病原體的新療法。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腸道共生菌調控胰島beta細胞胰島素的分泌
    數以百億計的微生物與宿主構成共生關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在幫助宿主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之外的其它生理活動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析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各器官間的互作關係有助於在分子水平理解腸道菌與宿主在長期的共進化過程中演化出的共生機制。  參與代謝調控是腸道菌影響宿主機體健康的重要方面。
  • 2019年2月8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5.Science:揭示癌細胞在淋巴結中適應和茁壯生長機制doi:10.1126/science.aav0173癌症擴散到身體的新部位導致大約90%的癌症死亡。癌細胞能夠通過血管(血源性轉移)或淋巴系統(淋巴結轉移)從原發性部位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通過侵入周圍的淋巴管,癌細胞遷移到鄰近的淋巴結並成為定植的腫瘤,從而導致它們侵入其他器官。
  • 結腸內壁釋放的過氧化氫,在保護腸道菌群
    但一項新研究告訴我們,我們的體內也在自產「消毒液」來維護腸道健康。近日,發表在《Cell Host & Microbe》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結腸內壁的一種酶會釋放出過氧化氫,以保護腸道菌群。該研究改寫了對腸道工作原理的認識,並闡明了微生物在結腸中的空間組織方式。同時,作者還呼籲需要一種新方法來治療腸道炎症。
  • Science: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酵母核糖核酸酶P加工...
    它加工tRNA前體(pre-tRNA)的5'端。RNase P是一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由單個具有催化能力的RNA組分和可變數量的蛋白組成。與僅含有一種小蛋白輔因子的細菌RNase P不同的是,古細菌RNase P和真核生物細胞核中的RNase P已進化出相當複雜的蛋白亞基:古細菌中有5種蛋白亞基,真核生物中有9~10種。
  • Science:揭示蛋白酶體控制古生菌細胞分裂機制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8月7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proteasome controls ESCRT-III–mediated cell division in an archaeon」。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z2532。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腸道幹細胞的行為機制
    2014年8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發現了人類腸道中幹細胞的行為機制,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或為腸癌的早期發現以及預防措施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幫助
  • PNAS:揭示腸道菌群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
    全球數百萬人都經歷著引發糖尿病的嚴重血糖問題,近日,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影響血清素從而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
  • Science子刊解讀!揭示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中,CD4+ T細胞從腸道遷移到...
    2021年1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醫生們早就知道,作為一種會破壞早產兒的腸道內壁的潛在致命性炎症,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往往與存活的嬰兒出現嚴重的大腦損傷有關。然而,病變的腸道將它的破壞性「傳達」給新生兒大腦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
  • 動物所揭示「腸道菌群—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當動物受到寒冷等信號刺激時,支配BAT的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通過作用於BAT細胞膜上的β3腎上腺素能受體,激活蛋白激酶A信號通路,即cAMP-PKA-pCREB通路,誘導線粒體內膜上的產熱蛋白——解偶聯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的表達,提高非顫抖性產熱能力,維持恆定的體溫。動物體內的腸道微生物是否參與了動物的體溫調節和代謝產熱過程呢?
  • 科學家揭示喜樹鹼類藥物腸道毒性機制
    喜樹鹼類藥物毒性機制模式圖 喜樹鹼類藥物是細胞毒類藥物的重要代表,也是當前臨床使用最為廣泛的一類細胞毒類藥物,在腫瘤臨床治療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與其它的細胞毒類藥物一樣,喜樹鹼類藥物嚴重的毒性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其臨床應用。其中,遲發性腹瀉是喜樹鹼類藥物最嚴重的毒性反應,臨床發生率高達40%,且個體差異大,嚴重者可致患者死亡。一直以來,因機制不明,目前在臨床上僅能在腹瀉發生之後採用對症治療的手段,收效甚微,嚴重製約藥物臨床獲益。
  • Science:揭示先天免疫系統介導的HIV納米顆粒免疫原靶向生發中心機制
    納米顆粒經輸入淋巴被運送到淋巴組織中,經內化和加工後用於樹突細胞的抗原呈遞,並且通過B細胞受體(BCR)的結合激活B細胞。免疫識別的這些特徵促進人們將納米顆粒抗原用於許可的疫苗中,比如HPV疫苗和B肝病毒疫苗,並且在開發新疫苗時促進人們設計納米顆粒形式的免疫原。
  • Science:揭示LMBR1L基因調節淋巴細胞生成機制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10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MBR1L regulates lymphopoiesis through Wnt/β-catenin signaling」。圖片來自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u0812。
  • Science:破解腸道細菌致癌物colibactin導致DNA損傷機制,有助揭示...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2月15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human gut bacterial genotoxin colibactin alkylates DNA」。圖片來自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r7785。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doi:10.1073/pnas.1715016115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諾裡奇研究所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腸道菌群定殖及吸附特殊宿主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改進型的益生菌,這種益生菌或能優化定殖到腸道菌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