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曉順教授團隊:向世界展示器官捐獻與移植「中國模式」
其中,「腹部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聯合移植的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技術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7年,他以全球首創的「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實現了「冰凍」器官移植向新鮮器官移植的跨越,被譽為「有望重構器官移植的理論與技術體系,將該學科的發展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
「一肝救兩命」,高精尖肝移植手術擴大器官來源,贊!
作為「一肝救兩命」的肝移植受體之一,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努力下,42歲的肝癌患者孫先生近日順利接受了肝移植手術。 「零輸血」完成肝移植「巔峰」手術 今年6月份,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就診的孫先生不幸被診斷為原發性肝癌,得知只有接受肝移植才能維持生命的他隨即陷入了焦急的等待。
-
猴子體內植入豬肝存活16小時 湘雅二醫院異種器官移植手術成功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8月13日訊(全媒體記者 徐媛 通訊員 李傑群 章忠強)將豬的全部肝臟植入切去原肝的恆河猴體內,受體猴在無免疫幹預的條件下,存活超過16小時,這意味著轉基因豬—猴異種原位全肝移植手術國內存活記錄有了第一個數據。
-
猴子植入豬肝仍活著 湘雅二醫院成功完成異種原位全肝移植手術
華聲在線8月12日訊 記者今天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了解到,該院日前成功在國內首次開展異種原位全肝移植手術(轉基因版納小型豬-恆河猴)。受體猴在無免疫幹預的條件下,存活超過16小時,成為轉基因豬-猴異種原位全肝移植手術國內存活記錄。
-
國家衛健委:我國所有移植的器官均來源於公民自願捐獻
2018年7月31日上午,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我國於2015年成功實現移植器官來源轉型,所有移植器官均來源於公民自願捐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7月31日上午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雙提升有關情況。
-
漲知識|人體哪些部位已經可以器官移植,哪些還是禁忌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膽胰外科副教授林浩銘表示,目前,人體的一些大的器官基本上都可以進行移植,比如心肺等。但是大腦、子宮等器官的移植還處於實驗階段,並且存在倫理問題。心臟移植是將已判定為腦死亡並配型成功的人類心臟完整取出,植入所需受體患者胸腔內,主要是針對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嚴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
-
挺起中國醫學的脊梁 中國器官移植因他走向臨床應用
(同濟醫院提供圖片)「截至今年1月,我國公民累計實現器官捐獻21688例,捐獻器官61902個,挽救和改善了近7萬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和質量。」這是一份關於我國器官移植髮展狀況的報告。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器官移植數量躍居世界第二位。看著這不平凡的數據,4月7日,95歲的夏穗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中國器官移植之父夏穗生在漢辭世,遵從遺願捐獻角膜
中國器官移植開創者之一、同濟醫院夏穗生教授4月16日因病去世,享年95歲。遵從夏老生前遺願捐獻角膜。在我國,每年有超過兩萬名患者因為各種疾病接受器官移植手術,讓生命之花再次綻放。從出生僅4個月的嬰兒,到古稀之年的老者;從單獨的腎臟移植到多器官聯合移植,目前,我國已實現包括心、肺、肝、腎、胰腺、小腸在內的胸、腹腔臟器移植。
-
生命接力不打烊!浙大邵逸夫醫院8天連做9臺器官移植術
,2例心臟移植,2例肝臟移植,4例腎臟移植……自10月1日開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在8天內,連續為9名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成功做了器官移植手術,且患者全部恢復良好。自2019年1月浙大邵逸夫醫院一次性拿到肝、腎、心、肺臟器移植執業資格,迅速組建技術過硬的器官移植團隊以來,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醫院成功開展肝臟移植、腎移植、肺移植、心臟移植等移植項目,讓43位器官衰竭患者重獲新生。浙大邵逸夫醫院從「微創時代」闊步邁向了「移植時代」,移植手術已成為其常規手術。
-
「二師兄」身上長出人類器官?異種器官移植技術正在路上
這種基因工程豬及其器官都具有正常的生理特徵、生育能力以及轉基因向下一代傳遞的能力。研究還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異種器官移植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
「我要申請捐獻器官」,67歲老教授想要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者
據統計,我國器官捐獻、移植數量均躍居世界第二位,獲得了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與高度肯定。 據記者了解,從1995年開始,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泌尿外科已開始器官移植的臨床應用技術。至2006年,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已完成腎臟移植手術72例,胰腎聯合移植手術1例。
-
中國器官捐獻量躍居世界第二的背後
2006年,衛生部全國人體器官移植臨床應用和管理峰會在廣州召開,在會上,《廣州宣言》誕生,「宣言明確了器官移植要符合中國的國情,又要符合全世界的公共倫理學準則。」黃潔夫的學生、如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器官移植科學科帶頭人何曉順聽到了「改革的號角」。
-
器官捐獻供需矛盾突出 每年苦等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
本報記者 李寰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器官捐贈義診現場,一對白髮蒼蒼的夫妻分別填寫了器官捐獻登記表,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醫療手段。華西醫院著名肝臟外科專家嚴律南說,目前的科技水平還不足以實現「異體移植」,器官捐獻是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
-
中國器官移植現狀:有錢的等器官 沒錢的放棄
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國每年等待器官移植者實際人數為兩萬多人,而全國只有幾百位器官移植醫生,能夠開展的手術在1萬例左右。具有器官移植手術資質的醫院只有169家,其中肝移植70多家,腎移植90多家,心臟移植的20家,肺移植的還不到20家。 「我們呼籲最少增加到300家。」黃潔夫說。
-
每年苦等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 讓生命延續還面臨哪些難題?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器官捐贈義診現場,一對白髮蒼蒼的夫妻分別填寫了器官捐獻登記表,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醫療手段。華西醫院著名肝臟外科專家嚴律南說,目前的科技水平還不足以實現「異體移植」,器官捐獻是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以華西醫院為例,每年可開展100多例肝臟移植手術,但每年新增需進行肝移植手術的患者達600名。
-
解讀醫保關於肝移植術後抗排異治療納入報銷的新規定
日前,市勞動保障局出臺了《關於肝移植術後抗排異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醫療費用報銷試行辦法》,並從4月1日起執行。這就意味著4月1日之後,本市醫保參保人員進行肝移植術後抗排異治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醫療費將納入到醫保報銷範疇。這一舉措將解決這一部分醫保危重症患者「看病貴」的難題。
-
這些年,器官移植也靠大數據
根據南京鐘鼓樓醫院副主任醫師孫喜太博士的《MELD評分的背景、計算公式、臨床應用及優缺點》一文介紹—— 「美國的早期肝移植標準首先是根據患者住院情況來確定肝移植先後順序的。在重症監護病房中的患者優先得到肝移植,其次是住在普通病房中的患者,再次是那些不需住院的患者。
-
Science:華人團隊解決異種器官移植難題
來自浙江大學、雲南農業大學、重慶第三軍醫大學、哈佛大學以及其他科研機構與公司的團隊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一舉解決了將豬器官移植到人體內的關鍵難題。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是2017全球青年領袖,80後科學家楊璐菡博士。器官移植手術影響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以美國為例,此時此刻,正在排隊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人數高達12萬。
-
父親割肝救女 活體肝移植手術成功
父親割肝救女 日前,省內首例「鳥氨酸氨基甲醯轉移酶缺乏症」活體肝移植手術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成功完成。據了解,這種酶缺乏疾病發病罕見,多數活不到成年,這例手術的成功,對此類患兒救治將有裡程碑的意義。而手術的背後,還有一個非常動人的親情故事。
-
武大肝膽疾病研究院:器官移植與時間賽跑
日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研究決定,授予武漢大學肝膽疾病研究院「2014年度特別貢獻獎」,以表彰該院及移植醫學中心團隊在臨床業務、科學研究等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全年成功完成器官捐獻66例,完成肝移植手術33例、腎移植 112例,數量和質量均居全國前列;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疆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實現了武漢大學該類項目「零」的突破;學科帶頭人葉啟發教授當選中國器官獲取聯盟執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