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日本威脅有多大?美國修建太平洋堡壘,預防日軍登陸戰

2020-12-05 丹書戰史

正當大清朝風雨飄搖的最後幾十年裡,海上鄰國日本卻在暗地裡發奮圖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有實力挑戰昔日的大清帝國,甲午海戰中一戰擊敗遠東第一艦隊,至此成為東亞一霸。不過對此感到擔憂的不止大清朝,還有太平洋另一邊的美國。

俄軍戰艦,在對馬海戰中被擊沉

甲午海戰發生於1894年,美國於1898年在普吉特海灣修建岸防要塞,目的是為了保護西雅圖,免遭海上襲擊。至於要塞防的是誰,在當時的情況下,太平洋地區沙俄的遠東艦隊不足以構成如此致命威脅,北洋艦隊又覆滅了,那就只有日本聯合艦隊的前身--日本常備艦隊。

作為美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城市,西雅圖的官方別名為翡翠之城,這就足以證明它的戰略價值,必須予以重點保護。

西雅圖

整個防禦工程在1903年竣工,主要有兩座重炮陣地,安裝有8門305毫米要塞臼炮,7門254毫米地井炮,以及一些152、127毫米的加農炮。

日常裡火炮都被要塞的混凝土牆保護,在外看不到主力火炮本體,通過一些老照片可以看出,這些混凝土防禦設施厚達好幾米,面向敵人一方還增加綠化偽裝。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又沒有飛機等引導,要想和這樣的要塞硬戰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

M1890型305毫米臼炮

M1890型305毫米臼炮,也被一些文章稱為要塞炮、迫擊炮,該炮炮身短粗,安裝在固定的炮座上,可以360°旋轉。採用尾部裝填的方式,裝彈時需要將炮身放平,打開尾部炮閂,用專門的彈藥推車對準炮膛將彈藥推入。該炮射程不遠,但是威力大,彈道彎曲,可以攻擊複雜海灣處的目標。

254毫米地井炮則是一種機械升降式的加農重炮,這也是地井炮稱呼的由來;裝填時火炮通過機械搖臂放平,完成裝填後再升起攻擊目標,這樣可以減少火炮暴露的時間,讓敵人防不勝防。

呈升起狀態的地井炮

這套設施中除了炮兵部隊,還有為數不少的陸軍,他們一方面為炮兵提供保護,另一方面也可用於與有可能發生的登陸敵人交戰。

至少在一戰之前,這座要塞裡的火炮仍然是十分先進且致命的,任何企圖在這裡登陸或者通過的艦隊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然而美國人高估了日本艦隊的實力,甲午海戰中日本艦隊並沒有佔據絕對的優勢,之後爆發的對馬海戰中,日軍的取勝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指揮,而非單純依賴硬實力的戰鬥。

放低狀態的地井炮

一戰後日本海軍獲得極好的發展環境,日本聯合艦隊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裡,成長為足以挑戰美國的龐大艦隊。但是以日本的工業產能來看,聯合艦隊的極限也就是偷襲珍珠港了,連攻佔都無法做到,要說進攻西雅圖直接登陸美國本土,這種可能性小得幾乎不能再小。

二戰期間,為了預防日本可能做出的瘋狂舉動,美國仍然於1942年加強了岸防要塞的火力,部署了一些76.2毫米炮。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發展,日軍只有節節敗退,已經無力發起反擊,西雅圖要塞守衛的日子過十分愜意。

臼炮裝填訓練

二戰後要塞已經徹底失去作用,在航空兵面前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靶子,美國開始拆除相關設備。到60年代,美國又著手恢復這一歷史遺蹟,他們將二戰菲律賓戰役期間自毀的同型號要塞炮運回美國,經過大規模的修復後重新安置在要塞內,供人們參觀,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要塞內的火炮大多有傷痕,因為他們根本不是原裝貨。

相關焦點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甲午戰爭,清朝敗在無備而迎戰。正所謂奇襲七分強,無備處處慌。歷史上眾多戰爭以弱勝強均不離此法則。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
  •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幹掉一名美軍,需要的代價有多大?
    二戰時期日軍在亞洲戰場就是惡魔般的角色,幾乎沒有多少國家是對手,不管是在武器裝備上還是軍隊整體戰鬥力上的,所以這就使得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跟我軍的傷亡利弊達到驚人的五比一,也就是說平均犧牲5人才能幹掉一名鬼子 ,實力差距從這裡就可以明顯感受到,因此那個年代先烈們過著極其艱苦的日子。
  • 日本兵挖同伴內臟,美國兵火燒、活埋日軍,硫磺島上美日打紅了眼
    日軍大勢已去,一些被打散了的殘兵敗將為了殺死更多的美軍士兵,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很多日軍士兵會帶著炸彈,然後把戰死的同伴的內臟掏出來,放在自己身上,躺下裝死。等美軍的坦克一過來,他們就會突然跳起來去炸坦克,和對方同歸於盡。1945年3月14號,美軍正式佔領硫磺島。同一天,日軍第145聯隊的池田練隊長奉慄林忠道的命令燒毀了日本軍旗,美國舉行國旗升旗典禮。
  • 相比蘇聯「引爆富士山計劃」,美國的原子彈無疑是拯救了整個日本民族
    1945年2月19日美日雙方爆發的硫磺島堪稱太平洋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鬥之一。硫磺島一戰,不僅日軍傷亡慘重,而且也讓美軍擁有了可直接轟炸日本的重要軍事基地,至此,美軍的一隻腳已經跨入日本國門,日本的滅亡指日可待。
  • 二戰美國血洗「日本珍珠港」:摧毀日本在南太平洋的心臟
    於是,特魯克島不僅成為成為日本在南太平洋「內防衛圈」的心臟,而且還是聯合艦隊司令部所在地。所以,日本和美國都將此地視為「日本的珍珠港」,「日本的直布羅陀」。如果特魯克如果有了三長兩短,那麼聯合艦隊在南太平洋也就無法維繫了。於是,日軍在這裡除了部署有強大的守衛部隊外,還建了5個機場,部署了300架戰鬥機。雖然特魯克對於美國而言,並不直接在其的戰略軸心上。但是,美國如果向日本的內層防禦圈發動進攻時,必須消除日軍外圍島嶼鏈上的威脅,特魯克的戰略意義也就凸顯了。當然,由於日本在此經營多年,不僅兵力雄厚,而且各種工事完備,所以直接攻佔該島必然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時享有多大優勢?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聯合部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日軍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所在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那麼在發動這場戰爭前,日本到底享有多大優勢?
  • 中國與日本,在甲午戰爭時期,朝鮮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說到甲午戰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場戰爭的失敗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絕後的民族危機。如果說這場戰爭是日本發起的侵略我國和朝鮮的戰爭。那麼,在這場戰爭中,朝鮮扮演著什麼角色呢?下面是小編搜集到的一些資料,一起來看看吧!有一種「H」結構的說法。著名的國際政治學家路易斯·黑利在其所著《作為歷史的戰爭》一書中就朝鮮的歷史結構,提出了精彩的理論。
  • 日本式的風俗畫:中日甲午戰爭
    這個系列的風俗畫是當時日本畫家對戰爭的寫照。此圖為1894年6月至7月的三方談判。在朝鮮政府與東學軍就全州和議達成後,朝鮮政府要求中日撤兵,日本公使大鳥圭介開始與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商談撤兵問題,但在日本政府干預下,不但沒有撤軍,而且不斷增兵,不久,日軍在朝鮮的駐軍就大大超過了清軍。
  • 老照片,甲午戰爭時期的朝鮮,那時清朝和日本正在這裡激戰
    日軍亦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不請自來,逐漸增至上萬人,朝鮮半島局勢驟然緊張。圖為在仁川登陸的日本軍隊,日軍登陸後通過馬匹把大量的戰略物資運輸到戰爭前線。 1894年6月,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前,為加強駐朝兵力,清朝派遣衛汝貴的盛字軍,馬玉昆的毅字軍,左寶貴的奉軍和豐升阿的奉天練軍盛字營及吉林練軍等共32營,1.3萬多人趕赴平壤駐守。
  • 地標太平洋,我國將在一戰略島嶼上修建機場?挺進美國「後花園」
    眾所周知,針對我國軍力崛起和對外擴大影響力,美國一直顯得十分警惕。例如近期,西方就賊喊抓賊的「炮製」了一出美軍機在我國吉布地基地750米外遭到雷射照射,致使兩名飛行員受到輕傷的劇本,以此炒冷飯式大加渲染「威脅論」。
  • 原子彈的威脅到底有多大?如何能夠打散日本「一億玉碎」的決心?
    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蘇德動不動就是大規模的機械化兵團決戰,幾百萬對戰幾百萬,而中日之間規模最大的淞滬會戰,也不過是國軍80萬對陣日軍20萬,很難通過一次兩次戰役就殲滅對方的有生力量,所以侵華戰爭持續了整整14年,日軍奈何不了中國軍隊,中國軍隊也奈何不了日軍。
  • 若不籤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如何發展?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中日兩國自從1882年壬午兵變後就駐軍朝鮮,朝鮮國內事實上成為了中日的角鬥場,一直到1894年徹底撕破臉皮。日本從豐臣秀吉時代就制定了從朝鮮到中國的侵略策略,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舉國歡騰,碼頭上歡送日軍出師的百姓人山人海,此戰也真的成為了改變日本國運的戰爭。
  • 二戰美軍空襲克魯特,日軍遭受翻版珍珠港
    與其它的珊瑚島有所不同,特魯克島是整個特魯克群島中最大的一個,該島形狀呈三角形,中間有一個礁湖,是艦船停泊的天然之地,它不僅是加羅林群島的心臟,還是日本在南太平洋防線的心臟。特魯克群島是日本「絕對防衛圈」鏈條上的重要堡壘,島上建有機場,擁有強大的空中攻擊力量,戰略地位相當重要,甚至被稱作「太平洋的直布羅陀」。
  •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如果給各朝各代軍隊戰鬥力排一個名,那清王朝一定是倒數第一,畢竟那麼多「光榮」戰績擺在面前,很難讓人承認它的強大。那麼在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損失是多少呢?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中北洋軍隊全軍覆沒,甚至在最後的殲滅戰中因為指揮問題,北洋軍隊連還手餘地都沒有,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情況呢?真的是清軍菜嗎?那麼損傷比例又是多少呢?清王朝倒是的軍隊實力並不弱,至少在裝備對比上,清軍比日本高出幾個等級。
  • 美國傳奇潛艇鸚鵡螺號戰記:中途島海戰拖住日本艦隊立下大功
    美國海軍在二戰中水面艦艇名艦無數,但水下艦隊也同樣戰功赫赫,接下來介紹美國在二戰中最富傳奇色彩的獨角鯨級大型遠洋潛艇SS168鸚鵡螺號,該艇是美國在戰前專為廣闊的太平洋作戰設計,水下排水量高達4000噸,在大量潛艇排水量低於1000噸的當時這個噸位是驚人的,巨大的噸位賦予了他強大的戰鬥力和多任務用途
  • 日本佔領朝鮮為了啥:入侵東北的天然跳板,進攻東亞的兵站基地
    豐臣秀吉帶領的日軍隨著明治維新以後,兵強馬壯的日本又打起了朝鮮的主意,趁著東學黨的內亂,讓他們終於有藉口再次出兵攻佔朝鮮於是在經過蓄謀已久的日清甲午戰爭後,日本徹底地佔領了朝鮮。那麼為什麼日本要處心積慮的佔領朝鮮這個在東亞僅僅很小的一個半島呢?接下來就和雨田君一起來討論一下。
  • 血戰塞班島:44000名日本士兵參戰,犧牲41000多名,卻還是戰敗了
    它的面積為120平方千米,距東京2000多千米,笠原群島700多千米,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委任統治地的政治中樞。塞班島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佔領了它就等於攻破日本的防衛大門。如果從島上機場出發,美國的超級空中堡壘飛機便可以直接轟炸日本本土。在塞班島上擔負防守任務的是司令官小煙英良率領的第31軍。而小煙英良當時出差,不在島上,由第43師團長齋藤義次中將指揮。
  • 甲午戰爭後日本對中國的侵佔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從中國獲得了很多利益,包括2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及中國贖回遼東半島的3000萬兩白銀。在此期間,日本利用從中國勒索的戰爭賠款,擴軍備戰,準備了十年,1904年對俄發動了戰爭,爭奪在中國東北及朝鮮的勢力範圍。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首先要說一下,按照清政府和清軍那德性,甲午戰爭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當然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就假設日本運氣不好,運兵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沉了,軍艦不是海難就是彈藥庫自爆,折損大半。戰場上清軍運氣爆棚,炮炮擊中日軍指揮部,朝天放槍都能擊中目標……總之日軍莫名其妙就那麼輸了。
  • 朝鮮被日本吞併後多少人加入侵華日軍,為何說二鬼子更加兇殘
    甲午戰爭後,朝鮮逐漸淪為日本殖民地,直到二戰結束後才重獲自由。在這幾十年時間中,大批朝鮮義士流亡各地堅持抗日,但也有很多人主動加入到日軍中,成為日本侵略亞洲的幫兇。日本吞併朝鮮後,為了安撫朝鮮民心,更為籠絡朝鮮實權派,給予朝鮮王室極高的待遇,從而也使得很多李氏子弟死心塌地為日本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