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說:「真正的科學家應當是個幻想家,誰不是幻想家,誰就只能把自己稱為實踐家。」幻想來自哪裡?當然來自靈感,於是我們就會想起那句著名的名言:「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在自然科學領域,比如數學、物理和化學等,一旦你的水平達到百尺竿頭,那麼再往前進一小步都是非常困難的,此時就需要你那1%的靈感來加持。而這個靈感可能讓你在百思不得其解後,忽然頓悟,豁然開朗,就想明白了;也甚至可能你在白天苦苦思索不得其解後,在晚上睡眠時大腦處於某個狀態時,夢到了答案,比如有這樣幾個故事:
一,19世紀的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因為夢見一個首尾相銜的蛇,受此啟發,猜想出了苯環的正確結構式。
二,19~20世紀著名的物理學家波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夢:自己站在充滿熱氣的太陽上,行星呼嘯著從旁邊擦過,它們似乎靠細絲系在太陽上,圍繞著太陽轉。受到此夢的啟發,波爾終於正確地寫出了原子模型:原子核就像太陽固定在中心,而周邊的電子就像行星,圍繞原子核旋轉。
三,20世紀初,德國藥物學家洛伊無意在夢境中,竟然把之前自己苦思不得的各種事物全都理順並成功地綜合起來。醒來後,趕緊一揮而就寫了下來,就此一舉確立了現代醫學中的心博理論。
上面三則故事就是某種靈感在起作用。今天講一位數學家的故事,他就是俄國著名的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他也在研究數學的過程中,受到靈感啟發,忽然發現平行線可以相交。
在數學幾何發展史上,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簡直是裡程碑一樣的存在,他確立的「歐式幾何」長期「統治」著數學家的大腦。歐幾裡得幾何是平面和三維空間中常見的幾何,基於點線面假設,在歐式幾何裡,平行線永遠不想交。
羅巴切夫斯基悟性很高,發現通過直線外一點,可以引出不止一條而至少是兩條直線平行於已知直線,由此開啟了幾何世界的新大門。當時的學術界大部分學者都對歐幾裡得幾何學堅信不疑,羅巴切夫斯基的觀點,引起了軒然大波。
但羅巴切夫斯基「堅持認為當兩條平行線無限延長時,它們會在無窮遠處相交。所以羅巴切夫斯基的非歐幾何理論遭到了歐幾裡得幾何派的猛烈批判。
在強烈的質疑聲中,羅巴切夫斯基到死都沒能遇到數學家的公開支持。1856年2月12日,這位偉大的數學家在嘲笑聲裡離開人世。直到12年後,也就是1868年,在義大利數學家貝特拉米發表有關非歐幾何被證實的論文後,學術界才開始關注和研究非歐幾何。
羅巴切夫斯基不愧是偉大的數學家,受盡嘲笑卻依然敢挑戰權威。只是很可惜,他沒能在活著的時候看到人們對他的認可和讚美,他帶著人們的嘲笑和譏諷離開了這個世界。
朱元璋最恨的家族:男子世代為奴,女子世代為娼,永世不得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