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杭:建成交通幹線氣象專業監測網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洪冉報導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氣象局在區境內長徑線、彭公互通以及臨平大道等地建設了交通氣象站,形成主要交通幹線氣象專業監測網。

  餘杭區兩條國道、七條高速公路和五條省道,將餘杭與長江三角洲各大城市緊緊相連,餘杭區公路通車裡程達到了2179.262公裡。交通氣象站觀測開展能見度、氣溫、相對溼度、風向、風速、降水等氣象要素以及路面溫度、路基溫度、路面狀況路面要素,監測天氣實況及路面乾燥、潮溼、積水、結冰、積雪程度等。運用「氣象大數據+行業數據+雲平臺」,實現對交通幹線沿線濃霧、強降水、道路結冰等災害性天氣的精密觀測和基礎通行條件的專業觀測,及時發現各路段及關鍵點的各種異常交通環境因素變化,提升公路交通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責任編輯:蘇傑西)

相關焦點

  • 長江幹線水上交通氣象條件等級劃分指導意見出臺
    近日,長江流域氣象中心與長江海事局聯合印發《長江幹線水上交通氣象條件等級劃分指導意見(試行)》(簡稱《意見》),進一步規範氣象因素對通航影響的等級和劃分標準。《意見》對風速、能見度、氣溫、降雨量、降雪量和強對流天氣等六種氣象術語的定義進行了明確;採用能見度、風(極大風速)、降水、強對流天氣以及最高氣溫的強度,將氣象條件等級分為適宜、風險一般、風險較高、風險高、風險很高五個等級,分別以綠色、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適用於長江幹線四川宜賓至江蘇太倉瀏河口航段內的支流、渠化河流及運河。
  • 氣象監測預警塔在京建成
    本報訊 記者曹冀魯報導春節前夕,由北京市氣象臺與多家有關部門共同建設的首批兩座氣象監測預警塔落戶京城,並於1月17日正式啟用。這兩座氣象監測預警塔,其一建在車道溝的市氣象局西側,另一個建在西三環路八一湖大橋西側,均面臨交通要道。
  • 海嘯監測「雙保險」!我國建成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
    馬尼拉海溝是太平洋最主要的地震帶,6月下旬,我國在南海馬尼拉海溝平行線上,首次同時布放兩套海嘯浮標,形成海嘯監測「雙保險」。這標誌著我國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的建成。浮標的水下單元採用了新技術,監測精度較以往有顯著提高,最小能監測到因海嘯造成的5毫米海平面抬升。一旦發生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浮標可監測到極微弱的波動,會立即通過衛星,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浮標數據接收中心和國家海嘯預警中心,有望為我國大陸、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周邊沿海國家贏得2小時左右的預警和疏散時間。
  • 河北氣象監測預警服務已覆蓋全省6502公裡高速公路
    目前,河北省已建成高密度、立體化、全天候、多共享的氣象觀測站網,覆蓋天地空、涵蓋國計民生各行業的監測設備組網運轉,有天氣雷達、風廓線雷達等各類雷達60部,聯合水文、交通、環保等部門共建共享氣象監測設備近萬套,天氣雷達探測區域覆蓋省域面積85%以上,站網空間解析度達到4.6公裡,實時產品達到300多類,全力支撐河北災前災中災後監測。
  • [世界氣象日]圖解:8顆衛星組成天基氣象災害監測網
    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我國綜合氣象觀測的整體實力已有顯著提升,基本建成天基、空基、地基三位一體的氣象災害立體監測網,為減少氣象災害損失、保護人民安全福祉提供了可靠支撐——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如約而至。今年,「觀雲識天」這一主題吸引了一眾「氣象粉」參與熱議。坐看雲捲雲舒,除了為生活增添愜意的美感外,還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乃至生產活動息息相關。
  • 青海氣象部門建成深孔地溫監測系統
    本報訊 記者王彬 通訊員姬海娟報導 8月15日,青海省氣象科研所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黑河源溼地完成凍土深孔地溫監測系統建設工作。該監測系統將極大提升青海氣象部門對高原地區多年凍土變化的連續動態監測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背景下多年凍土退化評估與研究的基礎數據。  據了解,黑河源國家溼地公園主要以河流溼地、沼澤溼地為主體,是祁連縣及其下遊地區重要的水源地。
  • 餘杭此地徵遷,「杭州雲城」首個徵遷項目正式啟動!
    徵遷安置區塊東西大道以東區塊的拆遷戶,暫定安置在餘杭塘河以北,規劃235國道以南,東西大道以東的區塊;東西大道以西區塊的拆遷戶,暫定安置在S207省道以南,餘杭塘河以北,城東路以東,科技大道以西永樂區塊。安置房項目最快將於今年年底前開工,首批安置戶有望在2024年年底搬入新居。
  • 寶雞國省幹線公路新增23處「藍眼晴」
    ,這標誌著我市境內國省幹線公路新增的23處「藍眼晴」正式投入使用。    本次新建的23處站點,有力填補了鳳翔、麟遊境內沒有一類交通流量觀測站的空白,加上原有的一、二類交調站、氣象觀測站、LED可變情報板等相關設設施,目前我市境內已有
  • 「量子京滬幹線」今年建成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3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京滬幹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將於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常州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8-2025年)》的...
    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能力逐步增強  全市氣象災害自動監測站網布局進一步優化,建成由76個氣象站點組成的間隔7.5千米的氣象災害自動監測站網,金壇區氣象預警中心竣工投入使用,建成「風雲三號」、「風雲四號」衛星接收站,完成全市國家級氣象站雙套新型站、雙套能見度和降水現象儀建設,建成4個特色農業小氣候觀測站、3個生態旅遊氣象站,建成氣溶膠濃度和反應性氣體監測系統。
  • 青島開展氣象觀測站網優化評估與規劃研究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宇昕 青島報導近日,青島市氣象部門加強開展氣象觀測站網優化評估與規劃研究,以進一步提升全市氣象監測精密水平。據悉,該項工作計劃於2022年完成,內容主要包括評估優化氣象觀測站網、跟蹤調研氣象探測新設備新技術應用、構建市級主導、區(市)一體的裝備保障業務。
  • 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通知
    提升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氣象觀測站網規劃建設協調機制,確保氣象觀測資料與信息的充分共享。結合我市城鄉防災減災需要,統籌規劃全市氣象觀測站網和農業、交通、旅遊、生態環境等專業氣象觀測站網建設,加強山洪地質災害敏感區、人口密集區等區域的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建設。
  • 中國衛星能監測全球氣象
    由於被賦予了奧運氣象服務主力衛星的重任,「風雲三號」正引起人們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風雲三號」的能力並不只是生成一張衛星雲圖那麼簡單,「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把全球的氣候變化都監測到」。
  • 甘肅首個縣級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在肅南縣建成
    中國甘肅網10月18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甘肅省首個縣級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近日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建設完成。該中心的建成對完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氣象觀測網絡、提高衛星遙感為主的生態氣象綜合應用能力及助力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起到積極作用。據了解,前期,肅南縣局聯合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在祁連山北麓腹地海拔1800至2800米之間建成三處生態氣象監測站,用於監測大氣溫度、區域降水、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地表溫度(LST)等10餘項生態氣象監測要素。
  • 【解放日報】量子通信「京滬幹線」今年建成
    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總長2000餘公裡,從北京出發,經過濟南、合肥,到達上海。吳名遂 製圖  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今年將註定成為全球矚目的科學地標——今年7月,我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而科學實驗中心(上海)即設在該院:今年底,全球第一條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將建成並驗收,京滬兩地及沿線的金融、政務機構可利用這條線路,進行遠程數據災備和量子安全數據傳輸,從物理原理上確保不可能被第三方竊聽到有用信息。
  • 氣象觀測得到重視 監測儀器更貼近生活
    長期以來,全球地面觀測站網的建立積累了大量的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大氣探測所獲得的大量的、系統性的氣象資料是氣象理論發展必不可少的依據之一。沒有大氣探測所獲得氣象資料,大氣科學研究就成為無米之炊。天氣預報也是從氣象觀測開始的。即先有大氣觀測,之後才有天氣預報。早期,各地的氣象觀測網用電報迅速傳遞實時觀測資料,並將這些觀測資料繪製成天氣圖,就可以進行天氣預報。
  • 氣象部門:加強監測,做好預警服務
    隨著強冷空氣的南下,我區氣象部門嚴陣以待,確保氣象監測工作科學有效。 區氣象局副局長袁雨暉表示:「針對寒潮天氣,區氣象局會對各區域站做好巡視維護,確保數據監測準確。今年11月份,智慧氣象精細化管理系統在區城運中心上線,這為我區的交通、旅遊、農業防汛等部門提供了直通式服務。」
  • 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全省建立起省-市-縣氣象信息高速傳輸通道和網絡連接,建成了氣象業務專用網和氣象信息公眾網。購建了1 萬億次的IBM高性能計算機,有力地保證了大數據量的災害監測資料的實時傳輸和快速處理,為防災抗災工作決策提供了重要支持。
  • 完善白雲火車站東西向交通,華南快速幹線南輔道項目或9月開工!
    華南快速幹線南輔道項目3日開始環評公示啦該道路將完善白雲火車站東西向道路配套保障白雲火車站建成後的客運正常集散這條路怎麼建?環評顯示,華南快速幹線南輔道(石沙路~廣花一路)項目總投資93525.06萬元,西起石沙路,東止於廣花一路,沿線與夏花一路、京廣鐵路、廣花一路相交。設計車速40公裡/小時,道路沿華快南側布置,雙向四車道。擬於2019年9月施工,2021年7月完工,工期為22個月。
  • 寶雞國省幹線公路新增23處「藍眼睛」
    寶雞新聞網訊 日前,寶雞公路局年內新建的23處一類交通流量觀測站全部通過了省公路局的交工驗收,這標誌著我市境內國省幹線公路新增的23處「藍眼睛」正式投入使用。據了解,陝西省國家公路網交通情況調查數據採集與服務二期工程投資500多萬元,在我市境內國省幹線公路關鍵節點路段上依託現有養護道班,新建G244線太白桃川、鳳翔大峽、麟遊兩亭,G316鳳縣南星,G342太白桃川、眉縣斜峪關,G344千陽崔家頭,S212鳳縣秦嶺S306,麟遊崔木等23處一類交通流量觀測站點。